「佛的功德」七支供:迅速积累起福德和智慧的殊胜方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的功德」七支供:迅速积累起福德和智慧的殊胜方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七支供:迅速积累起福德和智慧的殊胜方法
修七支供的目的: 人生在世要想使自己过得更好。最主要的是要增加自己的福德。许多人命运不好。烦恼多都是因为福气和功德少的缘故。所以一个人如果能使自己增加了福德。再加上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就能使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好。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就是用七支供来供养佛。说得再通俗一点七支供的意思就是七种供养佛菩萨的方法。这七种方法可以使供养者迅速积累起福德和智慧。 第一支是顶礼。也就是磕头。顶礼的目的是恭敬佛菩萨及善知识。因为佛菩萨。作了许多善事。度化和帮助了无量众生。积累了无量的功德。我们诚心恭敬他们。他们就会把他们的善业和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能迅速受益。迅速积累起福德和智慧。 平时顶礼时有很多不同的对境。但此处就是向诸佛菩萨及善知识顶礼。顶礼的方法现在只简略地说一下:顶礼时先合掌于胸口。以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然后合掌放在头顶发旋儿处。表示向佛菩萨及善知识的身顶礼。同时清净自己以身所造的杀盗等罪业;再合掌于喉间。观想向佛菩萨的语顶礼。同时清净自己以口所造的妄语或恶语等口业;最后合掌于心间。观想向佛菩萨的智慧顶礼。同时清净自己以意所造的罪业;接着五体投地。观想向佛的身、语、意、功德、事业顶礼。以清净自己阿赖耶识中非常细微的业障。 观想自身不仅是一个。而是变成无数个。并且不仅是自身。而是偕同天边无际的众生。同时以身语意向佛菩萨及善知识顶礼。在磕头的同时。还需口中念诵对佛菩萨及善知
佛学常识三界二十八天
识的赞颂词(任何赞颂词均可)。并在心中忆念佛菩萨、善知识的功德。如此即是身口意三门一致的顶礼。能这样完整地磕一个头。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没有这些观想。只是形式上作个顶礼。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二支是供养。平时供佛时。供品的多寡与质量要视个人的能力而定。当然供品越好。就越有功德。就越能积累资粮。如果没有条件。那么供沙石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有能力却不尽力供养。将最好的留给自己。次等的供养佛。这样不仅不能积累资粮。还可能有忽略供养或是有贪着之心的过失。 平时供鲜花、水果就已经很好了。尤其是汉地有那么好的鲜花。这在藏地根本不可能有。用这些鲜花供佛是可以积累很大资粮的。以前讲加行时已经提到过五供或八供。现在就无需重复。这是第一种供品; 除了实物供品以外。还有心所观想的供品。如果心里能真实地观想。则观想的供品与实际的供品是不分
如来法味佛学基础常识
轩轾的。其所能积累的资粮也是一样的。其实。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清净、美妙的物品。尤其是自己喜欢的都可观想为供品。这是第二种供品; 平时在路边看到美丽的鲜花、清净的水或绚丽的风景。都可以用来供佛。这是第三种供品。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我们。但如果我们能真心诚意地以这些来供佛。也会有同样的功德。无论是自己亲手种的或是别人种的鲜花。只要
佛学常识考试模拟题
是以清净心作供养。其积累资粮的效果都是同样的;反之。如果心不清净。则无论如何都不能积累资粮。所以关键在于心。 然而。是不是只要心清净。供品就无所谓了呢?倒也不是。如果心清净。供品也胜妙。这样供养的功德就很大;要是心清净。供品却不是那么好。则功德虽然还是有。但却不如前者。所以。尽管我们修行的关键是在于心。可其他事项也不能忽略。譬如在上下班的路上。我们常可看到诸如鲜花等曼妙的物品。如果用来供佛。则每天都可以积累很多资粮。也不用等到发财了。 当然。平时修法只需作简单的供养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太多的供品。如果愿意作。供养就是这么简单。 第三支是忏悔罪业。忏悔的方法就是在不离四力的基础上。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等。除此之外。七支供中也有忏悔罪过的仪轨。此处不广讲忏悔。因为加行中讲过非常广的金刚萨埵
佛学常识解读
修法。其他所有忏悔的修法几乎都包括在金刚萨埵的修法中。所以不再多说。 第四支是随喜。什么是随喜?一般居士的概念是拿点钱作功德就是随喜。这样虽然有随喜的意义。但并不是随喜的定义。真正的随喜。是当看到别人行善或闻思修行时。不仅心中没有嫉妒。反而生起欢喜心。也就是说。在见到他人作功德时。就如同是自己作一样地感到欣喜。这才是真正的随喜。 通常凡夫人的烦恼较粗重。如果看见别人做得好。心中就不是很痛快。这种情况不仅针对于世间法有。即使针对出世间法。也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念头。譬如看到他人的修行或功德好过自己时。心中就有不乐意的念头。这就是嫉妒。随喜应该是对他人的功德或善行感到高兴并赞叹。就像是自己作的一样。 随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善巧的积累资粮的方法。譬如在西藏。有些人会从很远的地方一路磕头到拉萨。如果有一个人这样去做。而另一个人虽然没有这样做。但心中却真诚地替那个人高兴。就像是自己磕头到拉萨一样。那这两个人谁的功德较大呢?其实两人都有同等的功德。这是佛说的。显然有人会对此心生怀疑。但在因果关系上。除了佛以外。没有任何人能洞悉其中的奥妙。为什么随喜的功德会这么大呢?因为真正的随喜是没有私心的。而我们自己做功德时往往自利的心很大。而真心的随喜佛菩萨的功德 可是。当我们凡夫人看到佛三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或看到后来的大成就者、大菩萨度化众生。从而生起欢喜心时。我们是否就会得到和佛一样的功德呢?不会的。由于我们是凡夫人的缘故。要是随喜就能得到佛所有的功德。那我们随喜之后不就成佛了吗?这显然不合理。但即便如此。我们随喜佛还是能得到相当大的功德。然而。如果凡夫与凡夫之间互作随喜的话。就肯定能得到相同的功德。因此。平时看到一般人行善时。我们
佛学常识及答案
要随喜;而对佛菩萨和大小乘成就者度化众生的功德。我们也要视其为修随喜的对境。这是积累广大资粮的方法。 第五支是请求传法。平时遇到善知识时请求传法。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打坐修请求传法时。却是凭观想来作的。该如何观想呢? 首先观想自身变成无数个身体。一一到十方诸佛的刹土中。在尚未传法的诸佛座前请求传法。就如同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七七四十九天中不传法时。梵天和帝释天请转法轮一样。继而观想诸佛也应允了我们的请求。平时打坐的观想就是这样。 虽然打坐时的观想不是真实的请法。但这与打坐修随喜时不可能看到或听到别人在积累资粮。而只能通过观想来随喜是一样的。都可以由此而积累众多的资粮。 第六支是请佛不入涅槃。当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时。有一位居士请佛住世。佛就延长住世了三个月。同样。此处要观想自身变成无数个身体。到十方诸佛刹土中。在某些度化众生事业即将结束的佛菩萨座前祈请住世。接着观想佛菩萨也答应了继续住世。 第七支是回向。 什么是回向 我们每次念完经。做完善事都应该回向。什么叫回向呢?回向。对于学佛的人来讲。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转来归向某一种目标。就叫做回向。回向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喜欢往生西方:“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吾身。不退菩萨为伴侣。”这是往生净土的回向。有许多人念经念佛之后。他的回向。要求佛、菩萨保佑儿子平安、考上大学、媳妇生一个男孩。保佑生意兴隆等等。当然这也是回向。只不过是小回向。一个人的心量小。回向也小。有些人因为比较自私的关系。他说我好不容易花钱做了一些好事。干嘛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别人呢?那不是太不划算。太可惜了吗!如果你舍不得把你的功德回向给别人。出于一种自私的心态去做好事。去回向。那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反过来说。你的心量无限。你所作的功德也就越大。把你所做的一切好事。回向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身上。那么你的功德也就无限的大!所以回向有大回向、小回向。 如何回向效果好 如何回向效果才更好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从第一大愿礼敬诸佛到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所修的一切功德全部回转来。归向到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身上。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一切众生。将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到哪里去呢?记住:不是回向给自己。而是回向给一切众生。 一定要发愿。愿把自己的种种功德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愿众生常常得到安乐。没有种种的病痛和苦恼。众生如果有不善的念头。要去干坏事。愿他们都做不成。众生如果修善业。要去做好事。愿他们立即就能办到。如果众生造下了恶业。要堕落到三恶道里去。愿恶道之门关闭起来。不让众生进去。愿为众生打开人道、天道、佛、菩萨、声闻、缘觉等涅槃正当大门。让众生走入光明大道。假如众生。因为无始以来。积累了许多的恶业。招感极大的苦果。我愿众生脱离苦海。我愿众生登上涅槃的彼岸。早日圆成佛道!我们倘能用普贤的心量。去回向所作的功德。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功德。将会像虚空一样广大。 以上讲的是七支供。七支供在平时走路、坐车、上下班时。随时随地都可以作。并不一定要回家关上门打坐时才可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7502.html
以上是关于「佛的功德」七支供:迅速积累起福德和智慧的殊胜方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的功德」七支供:迅速积累起福德和智慧的殊胜方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