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阿赖耶识」八识详解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04:1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阿赖耶识」八识详解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阿赖耶识」八识详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八识详解

(一)心与身的关系  善男子。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善男子。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善男子。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  善男子。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二)心识的结构  善男子。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这样。他才可以强化自己的身心。超越物

佛学戒律学常识图片

质的众多掣肘。能够逍遥自在。以心御万物。无处不自得。  善男子。人的心识以功能区别。可分作八个部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又合称前五识。  行者于此八识。必要深究。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阶梯。悟以心造物之法门。  (三)前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善男子。人于日常的活动里。若要对外境作认知了别。必要依赖眼、耳、鼻、舌和身这五根。而使这五根发挥作用的。就是前五识了。  没有精神力的根身。只是物质。必待心识的调御。始能活动。  若四大本身自有能看、能听、能嗅、能辨味、能感觉、能思惟的功能。那么。一切的物体。无论有情或无情众生。皆有这些功能了。  因为它们同是由四大所造的。  若真的如此。木石钢铁、雨露微尘。便与—切凡夫圣贤。毫无分别。同具一样的活动力了。  这是多么不合情理的事情啊!  人的五识。是怎样发挥功能的呢?  善男子。五识特有的功能。就是通过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对外境起认知了别。且作出反应。  五识对现于它们前面的实境。无需思量考虑。便能立即了了分明、认知它们的形相本质。并且能对它们。即时生起善的、恶的、或非善非恶的反应。  五识在物欲的世界里。让生命体能作色、声、香、味、触的领受。  为了达成这五事的领受。五识有五种能力。能在欲界一切时空里。随缘起用。  这五种能力。就是对外境能产生接触(触)、起警醒注意(作意)、领受外境刺激(受)、认知辨别(想)和作思量反应(思)的能力了。  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能通过根身。追逐物质欲乐。得色、声、香、味、触的满足。  但是。修禅定的行者。追寻的不是物欲享受。故能于不同的定境里。次第止息五识的活动。代以离欲的禅悦。也能从此而生智慧、神通与解脱。  五识在欲界里。各与色、声、香、味、触一法相应。与其他各识所司之事。并不涉及。无一能负责综合五法。为生

佛学常识课本李炳南

命体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印象。  一辆有五匹马的马车。若无驭夫驾车。五马势必不羁。任意乱闯。  五识就如五马。若无统御。一切所受纳的个别印象。便互不相连。没有意义了。  那么。负起调御五识和综合它们输入的片面印象。令能生整体意义这责任是什么呢?  善男子。这就是第六意识了。 (四)第六意识  什么是第六识呢?  善男子。第六识可单称为“识”。又叫意识。是认知了别之识。  它是人体的感觉中心。负责指挥前五识的工作。前五识所传送的零碎片面资料。皆由它作有系统的组织。建立一个全面、有意义的影像。  善男子。意识根据从前的经验。能把前五识传送的资料。迅速整理。对外境能即时生起三种认知了别的作用。  意识对有实质存在之境物。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达成认知了别。这是现量的作用。  在没有实质境物存在时。意识则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迅速比较、测度、推论。而达成认知了别的目的。这就是比量的作用。  但是。意识并非时常都能作出正确的认知了别。有时。根本没有存在的事物。它却会无中生有。作完全错误虚妄的认知。这就是非量的作用。  善男子。意识所能了别认识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种。就是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了。  实实在在存在的外境。能为意识了别认知的。叫做性境。没有实质存在的境幻。也能为意识所了别认知。但是。这些叫独影境。  外境虽有实质的存在。但意识却不能对它作恰如其分的认知。却把它误作他物而不自觉。这些从错误了别认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带质境。  意识以现量、比量和非量。对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这三种外境作出了别认知后。又能起三种不同的反应。  善男子。那三种反应。就是善的反应、恶的反应和无记(非善非恶)的反应了。  意识能根据从前生活累积的经验。指挥前五识。不须思量。而能即时生起含有善、恶或无记的活动。  善男子。意识的活动最强。因此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不断引发身、口和意的活动。作善、恶和无记的业。使生命之轮不停转动。  第六识于八识之中。了别认知外境的能力最强。因此众生的存在和生活。受此识之影响至巨。  对很多人来说。第六意识的活动。几乎等于他们整个生命的活动了。  为什么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强。对人的影响那么大呢?  善男子。这都是因为第六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缘故。  (五)第六意识的功能  善男子。第六意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什么是心所有法呢?  善男子。心所有法。就是心识所能生起的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此五十一个状态或功能只在第六意识中。才全部完备无缺。而于其他七识。则多付阙如。  因此。第六识于动身发语的能力上。比其他七识。就要强得多了。也就是这缘故。意识几乎操纵了人的全部生存活动。   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什么呢?  善男子。这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可分作六大类。就是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和不定了。  什么是遍行呢?  善男子。遍行就是于所有时空。都能现行。作心理活动的意思。  隶属于遍行类的心所有法。是八识所共有的。有五个。就是触(接触内外之境)、作意(起警醒注意)、受(感受)、想(起影像或概念以作认知)和思(起意志活动)。  什么是别境呢?  善男子。别境是了别外境的意思。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五个。就是欲(希冀)、胜解(彻底地明了)、念(牢记)、定(专注一境)和慧(智慧)。  什么是善呢?  善男子。善就是行善的能力和心态。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十一个。就是信(信心)、精进(努力)、惭(羞己不如人)、愧(羞于己过)、无贪、无嗔、无痴、轻安(内心的解脱禅悦)、不放逸、行舍  (舍弃污染的行为)和不害(不作损害自他的事)。  什么是烦恼呢?  善男子。烦恼又叫根本烦恼。是能令人颠倒迷惑、苦痛哀愁的东西。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六个。就是贪、嗔、痴、慢(轻慢自他)、疑和不正见(错误的见解)。  什么是随烦恼呢?  善男子。随烦恼。是由烦恼或根本烦恼的存在而生起的。没有根本烦恼。它们自然不再存在了。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二十个。就是忿、恨、恼、覆(隐瞒自己的过失)、诳(欺诈)、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恐惧、激  动、失去内心的安宁)、失念(忘记)、不正知(愚昧无知)和散乱。  什么是不定呢?  善男子。不定是指本质善恶不定。要看情形才可定其善恶的心理状态。  属于这类心所的共有四个。就是睡眠、恶作(悔恨已作的事)、寻(追逐寻求)和伺(伺察)。  善男子。以上六类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在八识之中。只有第六意识才全部齐备。因此。众生于生存所须作之身口意活动。便全皆可由此意识引发了。 (六)机械的意识生活  善男子。第六识虽然具备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但它的作用。只在于了别认知外境。鲜有思量的活动。就是思量。也只处于了别认知外境的层面。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  意识若是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那么。是哪个去作善、恶、无记等业呢?  善男子。如前所述。第六意识具有心识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些法在前六识遇外缘、起了别认知之后。便能即时相应生起。其间并不需要多大的思量活动。  为什么没有思量的必要。这些心所有法便能生起呢?  善男子。这都是习气的缘故。  众生于无始以来。于无数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时空里。曾作数不清的业。而重复的行为和反应。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习惯力。时刻影响了众生对外境所起的反应。  当外境相同或类似的时候。意识便即时生起惯性的反应。引发有关的心所有法。令众生经历某些感受。或作某些行动。  惯性有时太强了。以致众生虽想主动改变反应。也无能为力。  就是这缘故。意识的惯性作用。能使众生不需要

佛学常识讲座(二) 慧风

思量。便能生活于世上。天天机械地做着重复或类似的工作。  善男子。外缘若引发善的心所。行为便属于善。若引发恶的心所。行为便属于恶;若与无记的心所相应。这些行为便属非善非恶了。  外缘能有很多不同的组合。各心所有法也能同时或异时出现。于是。众生便恒久处于苦乐善恶不定之中。作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毋须着意的思量了。  善男子。虽然大多数的人。于大部份的时间。所过的是不自觉的机械反应生活。但是。他们总有些时间是在了别认知以外。作较复杂的思量推理。带有意志性质的心理活动。虽然深度与频密。则因人而异。  第六意识的思量能力既止于了别认知。那么是什么去作这些较自觉着意的心理活动呢?  善男子。心识中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了。  (七)第七识末那——思量执“我”之识  善男子。第七识可称为意。又叫末那识。是思量之识。是心识中掌管思量的部份。第六识依它而立。  它若遇外缘。随即生起你我之想。牢牢地执持着有一个“我”与外境相对。  七识末那是六识之本。也是八识阿赖耶的主观部份。但它却错谬地视自己为心识的全部。不知有八识阿赖耶的存在。更不知自己活力软弱。难制前六识。却常为意识所转。统治之权常失。  善男予。第七识共有十八个心所有法。比第六识所有的心所有法为少。故活动功能也自然比六识为少了;  末那识有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贪、痴、我见和我慢。  八个随烦恼心所有法——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和散乱;  五个遍行心所有法——触、作意、受、想、思。 和一个别境心所有法——慧。  善男子。这十八个心所有法。若遇外缘。便即生起。  第七识能不断地审察、思量内外之境。十八个心所有法中。以作意、想与思的活动力最强。为七识之特色。  无论末那识所起的心识作用是善是恶。都能影响第六意识。令它指挥前五识作业。因此。末那识活动时。便能指挥根身的活动。可是。它活动的时候却远比意识为少。这样。第六识便常代理他身口意的活动了。  为什么这现象会出现呢?  善男子。七识末那。虽然恒审思量。能指挥第六意识作业。但是在一般的众生里。七识的活动力都较六识为弱。这是因为不爱思考的人总比爱思考的人为多。就是最爱思考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大部份的时间。都倚赖第六识的惯性活动去处理日常的刻板事务;真正要思考的时间。其实很少。  因此。七识便常备而不用。在审察思量力不生起、或虽生起而不强、或还未能即时生起的时候。活动力极强的第六意识。便会自作主张。抢先地根据惯性。引发身口意的活动了。  第六识机械、惯性的活动。本从第七识末那以往的思惟决定而起。或偶然随意的反应而生。现在却倒转来影响了七识未来的决策。使它恒依惯性行事。令惯性更牢固。有时在七识能够作出思惟活动之前。六识机械的反应已经出现。身口意的活动早已不自觉地引发了。  到这时候。七识要控制六识的活动。也倍感困难。  六七两识就是如此互相薰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了。  善男子。一般的众生。虽然少用七识的思量能力。却无时放下它的“我执”作用。只要心识的任何作用一生。那“我执”便同时并起。  就是因为这“我执”的生起。众生便镇日与外境恒起差别。与人生你我之想。妄念频生。争强斗胜。永远难知万法同体、你我本一了。  七识末那使众生感到有一个“我”在感受与做作。使他误认这“我”是心识之主体。  善男子。心识之主。其实是形相微细、凡愚难解难知的第八识阿赖耶。  (八)第八识阿赖耶心识之本  什么是第八识呢?  善男子。第八识可称为心。为第七识末那所依。是前七识的本体。观它不同的名称。可窥其性质与功能的端倪。  八识又名阿赖耶。意即无没。能于生死流转之中长处而不坏失。  八识又名藏识。因为它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这三个功能。  八识能贮藏前七识生活的经验。是一个永不会忘失存入资料的记忆中心。它不但能贮藏今生经历的资料。也能贮藏过去生和未来生经验的结晶。更把众生—切果报的种子收藏。待时机成熟时。便随缘引发现行。这就是能藏的功能了。  众生一切经验和业报的种子。都以八识为贮藏之所。除此以外。便没有其他的地方了。这个提供贮藏之所的功能就是所藏的功能了。  八识能把这些经验种子。牢牢执着。不使忘失。这执持不舍的功能就是执藏的功能了。  善男子。八识又名出生识。因为它具有创造的力量。能现起各种现象、形相。  八识又名和合识。因为在它里面。有真伪。染净、善恶之法夹杂揉合在一起。  八识又名薰变识。因为它能受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的作业所薰习。而起变化。又能互为因果地薰习六七两识。使业果出现。  八识又名本觉识。因为在八识之内。有佛陀的觉性隐存。若能显现。众生便得真实的智慧。离诸虚妄。能成正觉。  八识又名真识。因为它与真如本体相通。与最终极的、至真、至善的法同体。  八识又名家识。因为一切法皆由它的活动而起。一切心物皆从它体内流出。为一切心物所依。如众生出生的家一样。  八识又名本识。因为它是一切识之根本。除此再无他法可依。  八识又名体识。因为它是一切心物活动的本体。  八识又名寂灭识。因为它有动而造万物之能力。也有寂灭不起相对法。烦恼法的特性。能处于清净无生无灭之状态中。  八识又名金刚智识。因为在它之内。包含了一切无上的智慧。能由众生开拓使用。  八识又名一切种智识。因为从它众生能得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八识尽管有那么不可思议的体用。却不主动作业。只任由七识末那起“我”的主观作用。恒审思量;又由六识机械地动身发语。作种种善与不善之业。  前七识所造之业。储于八识之中。便成未来轮回生死的依据;而八识也随前七识的业力。轮转六道之中。  由此可见。八识虽有大能。却不干涉前七识在世间活动的自由自主。  (九)阿赖耶识的功能  善男子。第八识有很多凡愚难知难解的世间与出世间功能。但是在桎梏的人间里。以人为主位的心识活动里。只与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五个相应。  这五个心所有法。就是触、作意。受、想和思了。至于其他四十六个心所有法。在第八识里。是全不生起的。  第八识的本性非善非恶(无记)亦非有覆(隐瞒恶行)。因此。它的行为特质是无覆、无记的。与一切善恶有覆的心所有法。不起相应。   八识是前七识所依的本体。行相微细。凡愚不能觉知。且不起“我执”。又不主动作业。因此众生在日常的生活里。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因此。众生只知有一个我执——恒审思量的第七识。一个动身发语的第六识。却不知有一个能起无边体用的第八识在幕后主持根身形相的维持、业报的引发和精神力的供应。  善男子。第八识行藏甚深细。不易为人所知晓。但它所含的种子。却有如瀑流一般。起灭流转。延绵不绝。一遇适当的外缘。便即现行。以种种形相、种种时空、种种际遍由前七识去经历。直至所有业力种子。皆能结果为止。  为什么现行的种子。要由前七识领受呢?  善男子。这皆因种子乃由前七识所种下。亦只有前七识才有适当的心理功能。去领受各种世间果报之故。 

佛学常识.txt 太虚

 八识虽具能藏、所藏、执藏的能力。能引发种子现行。本身却无覆记。没有我执。对外不起差别执着。因此。它超越了一切善恶、烦恼的法。  但是八识对六七识的活动。却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众生经验、晶流习气的永久贮藏处。能随时为前七识供应资料。作为它们活动的依据。  六识的惯性活动和反应。从八识贮藏的

佛学基本常识视频

习气而来。  七识的思考得着。也从八识提供的知识累积而来。  六、七、八这三识互相熏习。便使生命体能于世间作种种活动了。  善男子。一期生命完结之后。为该期生命特别构成的前七识(除七识的主观作用外)悉皆灭亡。只有第八识的本质与能力。如前一般无异。只是加添了另一生的经验与业力。八识能以此作新的牵引和依据。随顺着因缘。再建立一副新的色身和——副新的前七识。令一个新的生命体能在适当的时间与空间里活动。  善男子。八识在生命体未成立之前已经存在。但却在生命体坏灭时最后离去。它虽是众生之主。却是退居幕后。恒让它前七识的主观作用与做作。带领它营造众生于六道之中。 (十)阿赖耶识与身心外境的塑造  善男子。阿赖耶识不但根据众生的业力。变现了他的根身、—一副在六道中活动的心识。同时也变现了他所应处世间的种种境地。  众生的际遇。看似身不由己。像是出于意外和被动。其实皆是由自己业力所导致。各各合乎个别行为业报之所需。  因此。众生所处的境地。皆是独一无二。自作自受。并非由人摆布。却全是由自己依业所造。这样。众生就非要绝对自我负责和承受自己行为的果报不可了。  众生的行为能导致善或恶的境地际遇。一一皆依行为的本质而定。因此。他才是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和创造者。  善、恶、和无记性的行为。贮藏于第八识之内。遇缘便起果报。  众生行为不同。所处的境地、所受的果报就大异了。  善男子。共同的行为。使众生有共同的果报。在这时候。对众生来说。世间就好象同是一般无异。但是。在同一世间中。也有个别不同的果报。这便使大体相同之中。有着个别的不同了。  事实上。每个众生所处的境界。都是独—无二的。只不过在与其他众生因缘巧合相若时。他们才处于一起。互相渗入对方的世界。互相成就个别独立的果报而已。  善男子。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塑造众生的根身、心力、环境与际遇。使各能受报无误。  (十一)阿赖耶识与真如  众生的阿赖耶识与真如又有什么分别呢?  善男子。真如若是一个大海。那么。八识阿赖耶。就是构成大海那无量的水份子了。  海中的水份子不可胜数。构成真如的阿赖耶识。亦复不可胜数。  每个阿赖耶识的种性与其他的阿赖耶识。完全一样。绝无差别。只是它受生命体业力的牵引。轮转投生于不同的时空而已。在本质上实是不分高下。  阿赖耶识。互相依存。互相摄受。协调不悖。合成了真如的本体。成为一切心物的来源。使一切心物众生相通、不一不异。  阿赖耶识的各种变迁。都在真如之内。从这角度看。真如像是在变异之中。  但是。阿赖耶个别的改变。并未使真如整体在本质上有任何的改变。从这角度去看。真如却又是亘古不变的。  因此。真如实是超越了生灭、断常、一异、来去之形容的唯一常住法;而阿赖耶识。便是真如体内生灭万法之种了。  (十二)圣者八识转智  依佛法修行的众生。在证道的时候。八识会有什么转变呢?  善男子。行者修行圆满时。八识能转识成智。  什么是转识成智呢?  善男子。转识成智。就是说。心识从前对外境所起的错误认知和见解。现在已经纠正;从前的妄想颠倒。现已祛除;对一切事物。当下便知它的本体实相。所有心识的活动。都与最高的智慧契合。绝无谬误。转识成智。就是识的彻底净化。  善男子。得道的圣者。前五识不复与凡夫一样。因为它们的污染已除。再不为物欲所缠、虚妄所惑。已能知一切现象的实相了。  圣者能以五识用于尘世。随缘说法。指点迷途。除众生之苦恼。授解脱之方。  他能随意运用五识。事事无碍。一切皆随心所欲。不但能完美地完成一切欲作之事。更能于一切活动之中。契合最高的智慧。  五识这种能力。就是成所作智了。  善男子。得道圣者的第六意识。对一切人我诸法、皆能观察明白。远离一切虚妄错谬。  意识为前五识所依。若它清净无污。五识也会因而变得清净。五六识皆清净无垢。那么。它们便互相净化。加强了无误的了别认知能力。  圣者就是倚赖六识这无误的观察力。才能于世间里。慈光普照。为众生开示生命的真谛。解说一切的真伪。而与最高的智慧无悖。  六识这种能力。就是妙观察智了。  善男子。圣者成道时。第七末那识。能舍弃我执。亲证一切平等、万法同体之义。再不陷于你我的虚妄执着里。  行者在修行的路上。早在第八不动地的菩萨阶位时。你我分别的执着。已经永断无余。因此。能无私地行种种功德。而绝无望报之意。  他已进入一个无我而我、无为而为的境界了。  此地的圣者。不从说理上知万法同体。却是在凡愚难解的神秘禅定境界中。亲证同体之妙、一切皆是平等之性。  亲身的体验。使他能够真正地放下我执。知平等的真义;在法界之内。真的再不起你我分别之想。  七识这种能力。就是平等性智。或无分别智了。  善男子。圣者证道时。第八阿赖耶识。也转识成智。  行者修行至十地菩萨阶位时。我、法二执。都彻底地破除了。八识田中。再没有新的烦恼种子。一旦从前的业力种子结果。受报圆满。八识便再没有业力的牵  制。对一切无所亏负。得到自由。  八识至此。已除去一切污染。纯然无垢。与从前染净参半的情形有别了。  行者此时;能以清净无垢之识。起金刚定。在定中。能得一切极圆满的智慧、神力与解脱。此无垢识就是佛心了。众生之能够修行证果。全赖它的存在而来。  八识转净所生的能力。就是大圆镜智了。  它使圣者超越了一切的束缚。能以心造物。游戏神通。随缘救世。成为天人之师。  (十三)如来隐藏于众生的心中  善男子。众生的心中。存有真如佛性。能起无边智慧、无量神变。但是这些能力。只是潜藏的种子。若不净化心灵。便不能显现。难起其妙用。  未曾显现的佛性。就象植物的种子。未曾种于土壤中。未得到充足的阳光、水份。故终不会发芽生长。难见绿叶成荫、花开结子的时候。  善男子。佛的显现。从心识力量的开拓与锻炼而生。是要由众生的自我努力才能成就的。  佛性在心之中心。也在众生之内。三者同是一体。心佛众生。实是三无差异。  因此。如来觉者。早就隐藏于众生之中了。  善男子。八识阿赖耶。是妄心之主。待污染除去。便能起佛智。而八识的清净。是要依佛法修行始能得着的。  八识既为心识之主。能转万物。能变现万物。为什么又要有前七识的建立呢?  善男子。八识之智。虽能造物。运转宇宙。按业生报。使万物并行不悖。却是无欲无情、无分别之智。  众生若要在相对的世间里。行你我相对的世间活动。就必定要具备能起如是差别活动的前七识。否则。便没有—个能在世间活动的本位。而心识潜藏的功能。也不能通过这些世间活动得以发挥。有了前七识。行者才能以慈悲为根本。行一切佛智大能。使佛心常住于世。救度无量众生。  若无世间生死轮转、悲欢离合、所求不得之苦。那么。众生便没有修心学道的场所。难以清除八识的污染种子。这样。如来(即佛心、清净真如心)的显现、清明无垢的觉醒、超越的解脱。便成为不可能的事;智慧、力量、解脱与慈悲。也不能从艰苦挑战中磨练出来。   善男子。磨练挑战越多。悟道的机会就越大。证果的时间就越近。  因此。身行佛法的如来弟子。能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挑战。绝无畏惧。永不退缩。对一切逼迫。不但能以和平的心。泰然领受。不生怨恨。且能令一切困境。  成为强化自己身心、增长智慧力量的机缘。使自己的道行更进一步。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7992.html

以上是关于「阿赖耶识」八识详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阿赖耶识」八识详解;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34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