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楞严经大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楞严经」楞严经大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之宇宙观 楞严经从人的本身分析。解释了佛法的第一义谛之后。又从世界的角度来进一步解释。佛法的根本真理。而世界又分两部分: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楞严经中所讲的七大:地、火、水、风、空、见和识。就包括了世界的这两大部分。这是楞严经的特色。因为。其他经典只言四大。惟独此经说为七大。 楞严经讲到。此七大之自性不变。从世谛来讲。因缘和合。而生万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状大小。不同色彩的物质世界。和合诸缘以成相。变化生灭。代谢无常。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永无休止。但是从第一义谛来讲。如来藏清净本然。不变不生不灭。故以如水成冰。冰还成水为喻。以示七大之性。随缘不变。 一.地火水风空五大种性 1.固体的地大种性: 地、水、火、风四大的相和相应。形成了世间种种不同事物。种种变化。如果四大没有相合相应。那么它们也就不能与其它种种物质和合相应。而发生作用。就像虚空不能与种种物质和合相应。如果四大和合相应一起发生变化。它们从始至终都在相续生成。相生相灭。生起灭去。灭去生起。生生灭灭此起彼落。像火轮一样旋转。没有瞬时暂停。就像水结成冰。冰又化成水。如此循环往复。粗重的是大地。微细的是尘埃。从这些尘埃之中的极微细尘埃。还可以分析出更极细微的尘埃。如此仔细观察分析。可以看到一些极其细微的尘埃。经中称之为“邻虚”。从邻虚再分析。就最终达到空无。这就是真正的虚空了。如果从这些极其细微邻虚。最终可以分析到虚空。应当知道虚空可以产生种种色相。这些微尘所显示出的虚空。是用几个微尘和合产生出来?如果色尘和合相应。所产生的只能是色尘的和合。而不会是虚空。如果虚空和合相应。产生的只能是虚空的和合。而不会是色尘。于如来藏中。一切色尘之本性。即是空性。一切空性之本真。即可显出色尘。如来藏本体清净。可出现一切物质世界。这些随著众生的识心而现示。随众生的认知限度而示现。依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欲求。而生示现。但世间之人不知道这些道理。错认为它们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些都是众生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而不会具有真实义。 2.热能的火大种性: 火性没有自己的本性。它寄生于种种事物上面。如果火性是因和合而有。那么。当你拿镜子对著太阳取火时。火是从镜子生起来。还是从手中艾草生起来。或者是从太阳中生起来?如果火是从太阳中生起。那么它既能燃烧你手中的艾草。也可以燃烧其它的东西。如林地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膜拜篇
里的树木。如果火是从镜子中生起。那就不需要太阳。镜子自然可以燃起艾草。可是镜子为甚么不烧你的手?但是镜子并没有热起来。也没有融化。如果火是从艾草里生起。那么镜子和太阳都不需要了。再仔细观察。镜子在手里。太阳在天上。艾草在这地方生。火到底是从哪里来?太阳和镜子相距如此之远。如果没有和合相应。火是无从生起的。在如来藏中。火的本性是空性。空性又可以随缘显出火的作用。这些都是随著众生的识心而示现。与众生的认知限度相应。这个清净本然之性从一切世间事物中生起。遍布世间一切事物。它没有固定处所。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以为火性是因缘和合而生。这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都无真实义。 3.液体的水大种性: 水性是流动不停的。它的流动和停止没有一定不变的规律。就像大幻师求取月亮之精。用之和成幻药的情形。这些幻师在月光皎洁之夜。手拿器具来求月精之水。这水是从他们手中的珠子生出。还是从空中生出。还是从月亮那里生出?如果水是从月亮生出。那么月光所照之处。都应有水流出。但事实不然。如果水是从珠子里流出。那么这个珠子里就应当常常有水。为甚么又要在月夜求月精之水呢?如果水是从虚空中生出。那么虚空无涯。水也应当无涯。从天到地。都是水浪滔滔。再仔细观察。月亮高悬天空。珠子在手里。珠子里的水用盘子盛著。水从那里来?月亮和珠子相距如此之远。不能相应也不能相和。这月精之水无从生出。于如来藏中。水的本性是空。空的本性生出水。它们本来清净。只是随顺众生的识心而示现。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以为水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些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没有真实义意。 4.气体的风大种性: 风性没有固定的自体。动静无常。当你整理衣服时。衣角振动。就影响到旁人。于是旁边的人就会感到有风吹拂到脸上。(扇子)那么风是从衣角处生出呢。还是从虚空中生出的。或者是从别人脸上生出?如果风是从衣角处产生。那么你披戴的就是风。衣服就应当飘动离开你的身体。如果风是从虚空中生。那么你的衣服不动时。为甚么没有风来拂面呢?空性是常在的。那么风也应该是常在的。如果虚空有生有灭。那又叫甚么虚空?如果风是从别人脸上生出来。那么从别人脸上生起的风。也会吹拂到你。但是你自己整理衣服。怎么反而吹拂到别人呢?详细观察。整理衣服是你自己。被风吹拂的是别人的脸。而虚空间依然寂静不动。并没有风在其间流动。也没有甚么地方产生风。风和虚空的性质是相隔的。没有和合。也没有相应。就不应有风生出。于如来藏中。风的真性是空。空的真性是风性。它们本然清净。充满世间。随著众生的识心而示现。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认为它是由因缘和合而生。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都没有真实义意。 5.虚空的空大种性: 空性是有形象的。由色相而显发出来。譬如挖出。挖出一尺深的土时。井里面就有一尺深的虚空。挖出一丈深的土时。井里就会有一丈深的虚空。井中的虚空随著挖出土的多少而定。那么这个虚空是从土里生出的。还是从挖掘生出的?如果这个虚空是自己生出。那么。在没有掘井之前。为甚么这里只有一片空地?如果这虚空是从土这里生出。那么。土挖出来时。就应看到虚空进去。如果挖土出来时没有虚空进去。为甚么要说虚空是从土里生出的?如果这个虚空是从挖掘生出。那么挖掘出来的就应当是空。而不应该是土。如果这个虚空不是从挖掘生出。那么为甚么又能看到井中的虚空呢?再仔细观察。挖掘是人手的动作。土是从地里挖出来。挖掘和虚空一实一虚。互相不能有所作用。既不相和也不相应。这个虚空之性是圆满遍布的。是本然不动摇的。 应当知道。地、火、水、风与空。就叫做五大。它们的真性是圆融无碍的。都是从如来真性的而显示。本然没有生灭。由于心迷昏昧。不知道地、水、火、风四大本来都是如来自性。应知道。于如来藏中。觉知的真性是真空。空的真性即是真觉。他们是本来清净的。充满一切世间。顺众生的认识心而显示。就像一口井的虚空一样。生出一口井来。十方虚空也就生成了十方世界。这虚空是没有一定地方的。它只是由众生的欲求业力而发生。世间的人们迷悟不知。以为它是因缘和合而生。其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没有真实义意。 二.心意识精神领域透视 6.见觉的作用: 能见能觉的作用并没有独立的知性。它是因色和空而有的。比如。早上看到光明。晚上看到黑暗。半夜时来看。有月就有光亮。无月就是黑暗。这明和暗。都是从所见之中分别而有的。这个见觉到底与明、暗、虚空是一体。还是不是一体的?它们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它们相异的。还是相同的?如果见觉与明暗、虚空原是一体。那么。明暗二相都会消失。因为。在暗时就不会有明。明时就不会有暗。如果见觉与暗是一体。有明时见觉就会消失。如果见觉与明是一体。有暗时见觉就会消失。见觉消失了。还有甚么见明和见暗呢?如果明和暗各自不同。而见觉又没有生灭。那么它们怎能会合为一体呢?如果见觉与明暗不是一体。那么。离开明暗、虚空等等。那里还有见觉?离开明暗和虚空。见觉就如龟毛兔角一样的东西。都是空无所有。明和暗本来不同。怎么说见觉使它们相同?见觉离开了这三件事物就是空无。所以见觉与它们不异?虚空和见觉本来没有界限可以将其分开。因此见觉和虚空非不同。不论是见到明还是见到暗。见觉的本性并没有改动。所以见觉和明暗非同。仔细观察。光明从太阳来。暗黑从夜色生。通达属虚空。障碍属大地。这个见觉又是从哪生的呢?见觉是有知有觉。虚空是无知无觉。这两者是不可能相和相合的。所以见觉不可能是没有来源而自己产生。如果见觉有所闻知。则这个闻知的真性是圆融遍在的。本然不动摇。 所以应当知
佛学常识100种
道。见觉与无边不动摇的虚空。加上动摇的地、水、火、风等。合为六大。这六大的真性圆融遍在。都是如来自性。本来没有生灭。众生沉沦在迷悟之中。所以未能悟解此见闻觉知。本来都是如来自性的妙用。应当观察这些见闻觉知。是生还是灭?是同还是异?是非生非灭吗?还是非同非异?众生不知道。于如来藏中。本体的见觉即是妙明的本觉。精真的觉见。亦可转为妙明的作用。它们本来清净。布满世间。随众生的识心而示现。正如从一见根即能见全体法界。在耳能听。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身能触。在意能思。综合名为心灵。又能感觉各种身心内外的作用。都是遍照一切法界。充满十方无尽虚空世界。所以它没有固定的地方。只是顺著众生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以为它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些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而其究竟真理。非是语言所能表达。 7.意识的作用: 识性是没有根源的。它是因为六根(眼、耳、鼻、舌、身和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和法)的妄起而发生作用。看看眼前的人与物。目光所及之处。历历遍照。就像在镜中观物。并没有分别。可是。你的识性却从这当中一一分别。从而你可以分别出。这是人。这是物。由于这个识。你能了然知解种种事物。 但它是从见而生出。还是从外界的物相生出。或者是从虚空中生出。或是无因自生?如果识性是从观见之中生起。那么。如果没有明暗。没有色空。也就没有观见。没有见。识性从何而生? 如果识性是外界的物相中生起。那么。这个识性既不是从观见中生出。它就不能见到明。也不能见到暗。明暗都见。也就没有色相与虚空。如果没有这些外相。识性又从哪里生起? 如果识性从虚空中生。那么。没有外界之相就没有观见。没有观见。就无从辨别。也就不能了知明、暗、色、空等物相。没有物相。也就没有种种所缘之物。那么见闻觉知也就没有地方安立。离开观见和外物。虚空就等于空无。如是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同于一般事物。纵然有识性生起。又怎样才能将它分别安立起来呢?如果识性是无因而生。那么。为甚么不会在白天看到月亮呢? 详细审视。观见依于眼睛而生起作用。色相都是目前的现象。可以指出相状和形相。没有现相就是空无。这样再来审查。这个识性是从哪
佛学律学常识
里生出来?意识的作用是活动的。而能见的功能是澄清的。所以他们是不能相和。不能相合。见闻觉知也是如此。因此识性并无其依缘之处。它无从自己发生
有哪些应该懂的佛学常识
启动。 如果识心本来无从生起。那么。应当了解。见闻、觉知等原来都是圆满清静的。它们的性能都是无从生起的。这样。识心、觉见与虚空。以及地、水、火、风等。合在一起叫做七大种性。其体本来圆融自在。都是如来真性。本来无生无灭。众生由于无知。不能悟解。见闻觉知。认知了别。这些原来都是如来自性真如的妙用。细心谛观。六处的意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或不同不异。或是非空还是非有?于如来自性中。识心的真性即是本明真知。觉知妙明即是源于自性的真识。它们妙觉湛然不动。充满一切十方世间。含吐十方虚空世界。它们没有固定不动的处所。只是顺著众生的业力发生作用。世间之人们。迷悟无知。以为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自在如意的。这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是一种语言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义意。 三.物理世界物质的形成 佛陀讲完七大种性之后。富楼那从座中起立。问佛:“听了佛所讲的法要之后。我仍然存有疑惑。如果世间一切根尘。一切蕴、处、界。就是如来所说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这些都是如来自性。本然清净。为甚么他们突然现出山河大地等等有为相。而且这些有为事物。生住异灭。次第迁流。不相逾越。终而复始? 另外。如来说地、水、火、风等本性圆融。充布法界。常住不动。如果说地性遍在。那么。甚么地方去容水呢?又如果说水性遍在。就不会有火生出。为甚么又说水和火都遍在于虚空。而不互相消灭?地性是障碍。空性是虚通。为甚么两种本性都周遍法界? 这时。佛陀讲到:今日如来在此楞严法会中。宣示了无上胜义。但声闻修行者和未能明了空和无空的二空奥义之修行者们。以及所有回向上乘阿罗汉的修行者们。都能退达到成佛的唯一寂灭之境地。都能驻持在菩提道场。也能登上无上修行的道路。 佛说:世间一切本然清净。为甚么会出现山河大地?如来说觉的真性是无上的明。是无上认知了别智慧。本真的觉亦是认知了别的无上灵明吗? 富楼那说:我曾常听闻佛宣说这个义谛。如来说:你所说的觉与明。是指觉的本性是无上认知了别智慧呢?还是无了别智慧的觉。即不明的觉。而我们则要去明了它。所以称它为明觉? 富楼那说:如果这个觉性。本来就没有明。那么觉也就无明了。 佛说:觉体并不是妄心所能明的。但觉体成了所明的物件。于是在妄想中又产生妄能。这样一来。在本来无同异的觉体上。就分成了能所两方面。于是能就成了主观的自我。所成了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中。又产生了种种不同的现象和这些现象相对。从而产生了共同无异的虚空。在这个有和空相对之中。又产生了无同无异的众生。 就在这样相对的境界中。互相扰乱。如目瞪睛空。因劳而发狂花。劳久而产生的尘相。自相浑浊。由此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是同。世界是异。这当中无同无异的众生。是真正的有为法。 于是静态的就形成虚空现象。虚空的体性都是相同的。而世界万有形相。就各有不同。而这自性本体却没有同异之别。才是真正生起万有现的法则。本具之觉性和光明虚空之对立。于是形成动摇。这样就产生了风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气层。由这个大气层来支持整个世界。 由于虚空生出摇荡之状态。由自性本体的光明。凝结而成立坚固的物质。于是有金属性能的物质宝藏。成为大地的中心。所以大地的中心。有金轮性的坚固物体保持国土。坚硬的东西成为金宝。摇动的东西成为风力。风性空气和固体的金性相互摩擦。于是有火光生起。而变化的本能。大地中心的物质宝藏。与光热相成产生润湿的本能。因此火性的光热上蒸。故形成水轮。于是包围十方世界。火性之光热向上升腾。水性向下降落。它们相互发生。从而形成物资的世间。湿的成为大海。干的成为陆地。如此情形。所以大海之中常常会有火光爆发。陆地上又有江河流注。如果水势弱于火时。地壳就渐渐凝成。聚结成为高山。所以山石相击时。能上生火光。当岩石融化了。就成为了水。土性之势弱于水性时。就生长而成为草木。所以树林草木被火烧以后。就会成为土质。所以当挤压草木时。就会挤出水来。这种种事物相互为种因。而交相妄乱发生。由于这些因缘。世界也就相续相继下来。 四.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要想知道妄想是怎样生起的。都是由于不明白自性本觉之妙明真心。而又要去解释它。由于这一念的妄动。妄想就建立起来。当觉知的妄想一经建立。它所认知的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京东
理序也就成立了。由于这个因缘。听觉不能超出声音之外。视觉不能超出色相之处。色、声、香、味、触和法等六尘外物。只能由眼、耳、鼻、舌、身和意等六根来认知。于是种种见、闻、觉、知就被分别开来。但它们又因欲求思念的作用。业力相同的就相互纠缠。相样的融合。相反的分离。如是分分合合变化无端。 见性遇到色相。就发生作用。在这种作用之不。色尘发生就产生了想念。所见不同时。互相间对立仇恨。想念相同时。色尘间就融合为爱欲。爱欲流行。结成种子。于是就结为胚胎。如此相互作用之下。于是有种种的因缘关系。从而产生种种胎生之人类和种物。除此之外。还有卵生之物、湿生之物、化生之物等共有四种。这些生物都是随其业力之所感。相互吸引变化。而后产生。 卵生之种类。则想念的成分多。发生于胜妙境的妄念。而胎生之物。则情爱的成分最多。于欲乐境而发生。湿生之物。则感觉的成分最多。附于新的境界而生。化生之物。则分离变化的作用。厌离于旧的境界。而生憎恨。如此种种妄想之念。所有这种种形式的生命。都是相互变化。相互发生关系。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以业力为动力。由于这种种因绿。众生世界也就相续不断地继续下来。 由于贪欲的纠结。妄想生起。于是相互结合。而不愿分离。如此。世间就有父母子孙相生相继。不曾间断。这样一类众生。是以贪欲为本。由于贪欲不止。所以爱恋滋生。这样相继不断。那么。世间有种种生物。如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 众生依持各自力量的强弱。相互间竞争吞食。这一类众生。就是以贪杀为本。如人为食而杀羊。羊死后又转生为人。人死后又转生为羊身。如此生生死死。相互吞食残杀。都是由于与生命俱来的种种恶业的力量。如轮回旋转。没有穷尽。直到未来无际。永无休止。 有一类众生。是以贪盗为业力的根本。于是在众生间。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如此种种因缘。历经百千劫的时间。都是在生生死死之中流转。由于如此种种因缘。历经百千劫的时间。都是在缠绕不清之中。以此贪杀、贪盗、贪淫立为根本。如此种种因缘。恶业果报相续相继。而不停息。 这三种业力的作用。互相颠倒相续。都是正觉妙明的本性体中。所具有的知性之变态。由于了知自性的变态。于是有妄想的发生。由妄想的作用。而产生出山河大地等等。这些是妄想动能的作用。次第流转。周而复始。流转不息。楞严经在线读诵地址:http://www.xuefo.com/nf/zxsj.asp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183.html
以上是关于「楞严经」楞严经大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楞严经」楞严经大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