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派」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格鲁派」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

「格鲁派」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一 格鲁派名称由来 格鲁派又名格登派。都是依着寺庙立名的。因为三界法王 宗喀巴大师创建迦登寺后。晚年长住这个寺中。所以就称这一派为迦登派。在藏文习惯的读法上把迦登比鲁略为"迦鲁"。一般人称之为"格鲁"。以至称它为"格鲁派"了。相沿成习。本无别的用意。并不像后人臆测认为 大师有别树一帜之意。据格鲁派大德们的传说。说法王 宗喀巴大师一派。得到迦登派之名。早在迦当时期。已被预言过。如迦当全集师法第二十六品未来授记品中"最后正法火。由‘名称’重燃。作无量利乐。斯即‘胜处士’";指偈中第二句是暗示 大师之号。"胜处士"指迦登派。是由寺名安立宗号之意。 西藏后弘期佛教中的卢梅大师。临赴藏时。拉勤贡巴饶塞大师。赠以自己曾经戴过的黄帽一顶。且嘱咐说"汝戴此帽。可忆念我"。由于这件事情。后来持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当法王 宗喀巴大师出世弘化时期。因藏地戒法久衰。有志重兴。遂依古代持律大德的密意。也用黄颜色的帽子。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并且成为一家的标帜。因此。称 大师一派为黄帽派。 二 宗喀巴大师的成就 大师于元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诞生于青海宗喀地方。三岁受近事戒。八岁受沙弥戒。广学显密教授。十六岁到藏。后以戒宝律师为邬波驮耶。慧依和福德金刚等诸大德为阿阇黎。受比丘戒。自此以后。广参名师。博学多闻。对于性相显密诸部教授。都能如实通达。大师不但通达内明、因明。而且对于声明、医方明等"诸共明处"。亦善了知。因此。大师对于教理功德海。已到究竟彼岸。 大师从十七岁至三十六岁以前。重在多闻;三十六岁时依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积集福智二种资粮。满四年时。了知一切经典。都是修行的教授。从此不局限于道的一部分。而是对于显密道体。圆满修持。三十八岁至五十三岁的中间。依诸经教。如理修证。 大师持戒精严。虽是微小制戒。亦慎重而行。因为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清净戒法。由此。不仅对别解脱的粗罪未曾违犯。即恶作等制偶有违越。也就立即依法还净。大师自说:"我在俄喀确垄寺阅华严经时。修习菩提心和菩萨行。对于经中所说菩萨广大心行一一修习的时候。最初稍感困难。后来逐渐纯熟。能于菩萨广大心行不须费力。纵使是一种最难思议之事。也不生起怯弱的心。并且感到欢欣。容易修行。"又说:"我在精细思惟经义时。或有别人说话。以及各种动作。我心毫无驰散的景象。从住慈氏洲(寺名)起。无论修什么善行。都能专注一境。心不散乱。"大师的悲怀定境。于此可见一斑。 传记称 大师曾有一次。在一寂静处依照文殊菩萨所说三种资粮。专一修习正见之际。忽于一夜。梦见圣 龙树师徒。讨论"中见"义理。并蒙佛护阿阇黎手持梵文中论。置大师顶而加持之。次日阅佛护所著中论释的时候。对于龙树师徒的究竟中见扼要之处。以及所破实执的界限。得了决定见解。在妄境消灭。实执遣除之后。深深感觉到 释迦世尊。真是一位无上大师。清净信心。油然生起。于是作"缘起赞"一篇。称赞 世尊说缘起理。法王 宗喀巴大师不但在"根本定"中、即在"后得定"
佛教佛学常识上下卡片
中。所见一切。了知自性本空。缘起如幻。凡未为性空法印所印证的庸常显现。在大师的思想中很难生起。因此。西藏学正见者。原不易如实通达的中观极成派之甚深正见。由于 大师依文殊菩萨教授而始证得。所以格鲁派的正见。最极殊胜。大师对于密宗修证。也极圆满。详载法王 宗喀巴大师的传记中。 大师住罗札札窝寺时。三衣钵杖。常不离身。虽微小仪轨。亦励行不怠。并教诸弟子。依律行持。据传记中说。有一次 大师与仁达瓦论师、胜依法王等。在囊则敦寺聚会。并与通达三藏的大德们七百余人。结夏安居。这三位大师都深知道对当时佛教混乱现象。并知道欲于佛教作一番澄清和整理的事业。若不从戒律下手。决难奏效。由于经中曾说:什么时候有佛所说的圆满戒律。那个时候。就有佛法;在戒德没有的时候。佛法也就没有了。因此。特为大众。广讲"调伏经根本颂"一遍。又将"十七事"中所说诸罪的名相。以及"还净"的仪轨。都详细讲释。并且如说而行。听讲戒律者从此时起。也都能各各观察自身。如律修行。使 佛陀的清净轨范。从此重现。也就是说。佛法根本的别解脱戒。也就重兴起来了。这是宏扬佛法中最重要的事业。大师傅记"信心津梁"中说:"现在从事闻思者。在努力闻思的时候。由于律仪学处。也很尊重。尤其是诸持三藏而又精进修习者。于饮酒和非时食等微小过失。偶尔不慎有违犯时。也能深生愧惶。在此以前的出家人。尚有不知坐具和钵等为沙门必需之用品。三衣的条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听到说过。现在各地都有沙门相和清净行法。如断酒和过午不食。以及作授食仪轨等。遍满各地者。都是由于 大师教导的恩德。"对 大师的这种赞扬。是如实的赞扬并非过誉。 大师常念。凡是称为大乘人者。若不具足清净菩萨律仪。也就只有大乘之名;习密咒者。若不如法守护戒律和三昧耶。总是难越三恶趣门;因此。大师在迦瓦栋寺。为三藏大德们讲"菩萨戒品"和"事师五十颂"。以及密宗的"十四根本罪相"。并且作了注释。详细阐明。后来大众。能够对于这两种戒。精勤守护。不致违犯。偶有违犯。立即还净的清净轨范。也是 大师生平教学致力之处。 大师讲说经论的时候。都是观机逗教。随类得解。凡有参加法席者。莫不欢欣赞叹。大师讲学之勤。据说住在迦瓦栋寺。每日临席讲经至十五次之多;每度讲一种经或论。时经三月。从未缺席一次。除讲经外。自己还要修几座法。这种弘法利生的忘我精神。实是我们学习的规范。 大师与对教义上持有不同见解的人辩论时。都是内怀悲智。外具和悦。以无碍的辩才。阐深广的妙义。破邪显正。启悟去迷。绝不为自逞词锋。意在于断他疑网而已。 大师的著述很多。都是多闻深思。真修实证以后的作品。无论申经释论。提要钩玄。不但文义显明。并且抉择精确。最著名者为"菩提道次第"和"密宗道次第"。因为这两部经典的著作。有系统地说明从最初发心。直至成佛。于其中间所经一切阶位。既完全又不迂回。有次第而无躐等之弊。在认识与实践上。可以循序渐进。直是成佛的坦途。另有"辨了不了义论"和"五次第明灯"二书。更能探微索隐。 发前人之所未发。为末世不可多得的论典。 法王 宗喀巴大师的一生。专致力于宏法利生;六十三岁示寂于迦登寺。所遗肉身。建塔供养。 三 格鲁派的传布 1.上首弟子和主要道场 三界法王 宗喀巴大师逝世后。继承嘎登法席者为大弟子嘉曹杰盛宝。他统理大众。精诚修学。阐演大师显密教授。继嘉曹杰后。主持嘎登法席者有克主杰善吉祥贤。此后。次第相承。直至现在。已经过了一百位大德。又 大师的上首弟子妙音法王吉祥具德建哲蚌寺、大慈法王释迦智建色拉寺于拉萨。法王 宗喀巴大师示寂后。上首弟子僧成(根敦主巴)在后藏日喀则地方修建扎什伦布寺。迦登、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四寺。通常称为格鲁派宏扬显教的四个根本道场。又大师的弟子慧狮子创建下密院。庆喜义成建上密院。这两个密院是格鲁派宏扬密宗的根本道场。上只举出亲受法王 宗喀巴大师大师教益的弟子和显密道场最显最大者而已。 三界法王 宗喀巴大师的无垢正法。渐次由西藏而传布到西康、甘肃、青海、蒙古等地。并且能盛传到现在而未衰。这主要原因。实由 大师对于经、律、论三藏。则主张多闻深思。于戒、定、慧三学。则力求真修实证。又能教义互融。理事无碍。解行并重。显密双修。这就是源远流长。本固枝荣的道理。 2.历代大德们所共同行履之处 格鲁派历代大德门。都能贯彻大师所教导的精神。他们首先深知一切功德的基础在于戒律。因此。各以清净戒律。而为行持的根本。次于经论。不执一边和一小分。对显密全部要典。由闻思力。断除增益。以及损减的妄计。再于所闻之义。加理修习。了知一切圣言。不但毫不相违。并且尽是每一补特伽罗成佛支分。及其助缘。所以都能圆满受持。如实修行。至于修持的成果。亦不仅以"风"和"脉点"等小分修持之相。作为最高最上的证德。他们是把所修的正法。以是否已成烦恼对治。于地道次第能不能够逐渐升等为准则。并能随时深信业果。不轻小罪。常住正知正念。修习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等扼要之道。所修本尊。亦须是依据四部密经中所说者。其修诵的教授。都要具有得胜成就的方法。并须以加持传承无间断者为主。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只是口说加持甚大。成就很快之类。概不依凭。至于主要护法。亦唯依止在行者未得菩提以前。于其中间。能除修行的违缘。成办顺缘。具足智眼的诸大护法。若仅暂时有小力量的世间神类。一概认为非究竟依怙。他们共同生活的精神。在二六时中。唯有宏法利生之心。成办自他利乐。这是格鲁派历代大德的共同行履之处。 四 格鲁派教义的殊胜 释迦如来的一代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三藏。一切证的正法。摄在三学。因此。三藏未可偏废。三学亦须全修。当时西藏有些佛教徒。颇不注重广学。甚至讥诽三藏多闻者为分别师或戏论者。而妄计以修学一种简略的法门。便能够得到解脱。也有只学一部经论。就自矜为已经从事闻思了。不知求解脱的人。也须精研三藏。多闻深思。立正知见。长期修习。才能由三学道得到解脱和一切智。不知闻思不广。则修学难得圆满。那又怎能得到大圆满觉的佛果?格鲁派就是力主对于经藏。多闻深思。在大小乘的三学上。认真修习。并力主于律藏的努力闻思。以成办戒定二学。对法藏(即论藏)的闻思修习也不放松。这是得生如实通达诸法性相的智慧后。成办慧学。尤其是对于大乘三藏中所说的"菩提心"和"六度行"。以及极细"无我"等无边理趣。都力主为从闻思修。入境行果的中心纲要。因此。格鲁派的教义。极为殊胜。极为圆满。 古德常说:正法是否清净。即在见、修、行三种离垢与否而定;见、修、行三种离垢与否。又依它们本身是否能够随顺解脱为尺度。格鲁派的见、修、行三种。是有它很多的优点。现在略举于后。 1.正见的真义 西藏古代学者;有执"性空"为"毕竟无"。否定善恶业果等法。认为它的自性本来空故。这是把恶劣断见执为正见。与外道的见解相同。极不应理。缘古印度异学中有顺世外道的分别论者和等入论者。前者承认百世以内有业果等。但是不承认有解脱;后者则否定业果和解脱。西藏的性空毕竟无的论师们。执业果是完全没有。又承认有解脱道可修者。于内学外学。均属无据。 又有一些学者。执空性为实有。他们说世俗法空。是究竟实际。此亦非理。如中论说:"若于空起执。斯人无可救。"龙树认为有这种思想的人是绝对"常执"。是不可救疗者。按龙树菩萨是佛在楞伽经中授记他为演说了义的标准士夫。因此。大乘佛教学者对于修习正见。当以龙树所说为准绳。 另有些学者说:若计为有。即是取相的执着。因为一切法。既非是有。也不是无。他们主张在修见的时候。全不作意有我无我。是空非空。以"不作意"。为修真性。并以"不见"为见。这种说法。亦不合理。由于有与无。常及无常。一和异等。彼此极端相违矛盾的现象。都是一事物上的表遮两门。印度大德们。曾以很多理论来成立它。并且心中若存一个"不作意"之念。即此已成作意。又即"不见"。已成见与不见两种。因此。他们的说法。仅是自相矛盾之语而已。 又有一类自称修静虑者说:凡有分别计度的善行。都未离却散乱。所以主张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只应专修实际之理。并说修实际之理。也不应依着正理去观察。只要在不寻伺中。勿追过去。不迎未来。于现在心不起造作。唯在明空无执之中。弃舍一切分别造作。全不作意。平缓而住其心。即得亲见法身。这种说法。亦不应理。如果全不作意。平缓而住。即能得到佛的一切智时;那末。就是从异因而生异果。则一切非因。皆 当生一切果了。 法王 宗喀巴大师对于西藏古德教学的各种异见。就是运用他的智辩。在菩提道次第、中论释、入中论释等著作中一一加以批判抉择。不能详叙。 宗喀巴大师思想体系。是继承了 佛陀所授记的圣 龙树师徒之旨。理论基础在于了知生死涅槃。一切诸法。都由名及分别之所安立。在胜义中。虽不可得;在世俗中。都能成立。他的缘起论的中心是这样说:
佛学常识视频
由于一切法自性本空。故业果等缘起之法才能生起;设若自性不空。就不能生起业果等作用。又即由于了知缘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因为业果等法待众缘才能生起故;那末。它的自性就是空的了。这样。就从理解上也可以见到自性空与缘起有。不仅不相违。并且相互成立。就它的理论方式上。也可结归于:由于自性空。才能缘起有;因是缘起有。所以自性空。显然。此中缘起有与自性有的义理有着它的不同。自性空与毕竟无的义理也有所区别。更显而易见地指出:自性有与毕竟无的说法。是错谬的。应当遣除;缘起有与自性空的义理。是正确的。应当修习。欲得中观正见。对于这些词句的定义与内容。 首先要通过正确理解。 法王 宗喀巴大师依 文殊菩萨的教授。对于龙树的中观正见。如实通达。并且著书广为阐明。在西藏古代大德中。实属罕有。大师上首弟子嘉曹杰称之为:"能断三有根本道。缘起离边之中见。未遇至尊师以前。一分亦未能通达。"次之。西藏古代学者在宗喀巴大师出世之前。对于唯识宗所说色的体相和遍计。以及安立遍计为无自性的法无我义。也难如实说明。克主杰在释唯识宗的教义时说:"诸未能显示。甚深处密意。今开宝藏已。由此生欢悦。"从这里可以看出 大师对中观与唯识教义上所发生的深刻影响。 有人(土官宗派论中说)问:像麻巴弥拉热巴、萨迦本清、仁达瓦等诸位古代大德。也没有通达中见吗?事实是这样:如弥拉热巴等各位大师。虽然不能说他们未证中见。但是可以说像法王 宗喀巴大师对于中观深义。先从无垢教理广为抉择。并造大论。如实解释龙树师资教义者。他们未曾下过这种工夫。大师在发愿文中指出:"由畏甚深真实义。妄执臆造少分空。愿断彼等邪谬见。通达诸法本来空。"说明了他们那些所证的空。仅是臆造和少分空而已;诸法本来空。应当从色法起。至一切智等所有一切法上。皆无自性的空性。只有通达这个空性的见。才为佛的究竟了义。最极圆满。甚深中见。这就是格鲁派正见的真义。 2.修习的优点 西藏佛教中古代修静虑者对于修习的方法。颇有多种的说法:有说一切分别应断。有说分别是法身现相。分别愈多。修证愈广。有说分别是大无明。有说分别即是法身。有说意未散动。明了安住时。即是佛陀。或名涅槃;若略散动。即是众生。或名输回。有说于暗室中。结跏趺坐。瞪目而视。心不作意。安住之时。所现烟等各种幻相。都是法身和自性身。并说凡夫异生。也能现见法身。有说以上诸说。虽非法身。但是速见法身的前相。有说这些唯是乱心所现迷乱之相。毫无益处。种种谬论。举不胜举。 对于上述这些误解修习的体相的谬论。大师一一给以驳斥。例如说一切分别应断。则通达空性的理智比量。也应断除。是分别故。可是正观诸法。若先没有通达空性的理智比量。也就不能生起现证空性的现量。那末。瑜伽现量。就没有了。而实不然。所以说一切分别应断非理。反之。计执分别即是法身。那末。我们所证。应比佛高。分别多故。所以这一说亦不合理。其余各说。亦是枉设劬劳。全无成果。 又有以为在修习静虑时。只应止住修。遂把修见时所起如理观察。也认为是过失;此种唯以"住分"为主之说。实在是通达实际真理之障。甚至误解"心高举者。亦令低下"之语。用在善策励者。亦令放松;因此。对于积聚细沉。甚至以陷于惛沉状态境界。误为善修。至于真正奢摩他体和毗钵舍那之体。各各成就之量。以及止观双运之分齐等名。亦不了知。还有把定心不明利的细沉当作修定的好现象。因此。对真正修定之法。很难得到实益。 三界法王 宗喀巴大师如理破斥唯止修论的谬见后。指出应依印度大德迦玛拉希拉(莲华戒)大师着的修习次第等书中所说的于应观察修者即观察修。应止住修者即止住修。止观二种须轮次修者即轮次修的修定方法。又指出应依慈氏五论和瑜伽师地论。以及修中观次第论等书中广释经的密意。而得到真正修三摩地的教授。如最初备办止观的资粮和认识所缘的差别。观察修和止住修的分析。以及由具九住心和八断行。如理修习而得止观随顺之量。再于真正止观。最初各别成办之量和它的次第。后于真正止观双运三摩地圆满具足之量。以及初中后对于这些生起领纳的方法和身心上生起之相。认识沉、惛二者的差别。散、掉二者的差别。并用如何对治而遣除之。并指出怎样认识念和正知及其差别。何时依止正知正念。对初修习者新修定时。说明仅有住分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明利等义。都是依据龙树无着等菩萨的诸论意旨。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各种修定的方法和发定的各种现象。都详载《菩提道次第》中。 3.格鲁派行持的殊胜 西藏学者有谓经中所说断酒和不非时食等戒。是为信解小乘者说。大乘人和已见真性者则无须此束缚之法。因此。不仅对于出家者所应保持的行持弃而不顾。并且任意脱卸三衣。破坏清净律仪。致使佛教徒具形式。法王 宗喀巴大师见此现象。心极悲愍。因念佛教基础。本是增上戒学。对于断酒和不非时食。以及授食等微小戒法非常重视。他是以身作则一一依律而行。他在入密乘时。也依密经中说的"外护声闻行。内悦集密义"而安住律仪之中。修习二种次第瑜伽等清净行持。此外。大师更于菩萨律仪和金刚乘律仪中所说一切遮制分齐。亦勤守护。如眼中珠。 西藏大德打仓巴初对于法王 宗喀巴大师的著述不甚满意。曾设十八个问难。后因见到 大师的清净行持。生起信敬。并作偈赞扬说:"有持律者谤密乘。诸密乘师亦诽律。了达佛语不相违。善修持者(指 宗喀巴大师)前敬礼。""学显讥密为食法(意谓耽着饮食之法门)。持密毁显是空谈。显密不全难成佛。善了知者(也是指大师)前敬礼。"第五世达赖善慧海大师亦说:"具足希有清净
佛学常识在家拜佛
戒。勤修广大菩萨行。密习殊胜二次第。愿遇善慧胜者教。"格鲁派中真修实证之士。不胜枚举。他们的懿德美行。都能保持了 宗喀巴大师的作风。
心性至小无内 佛学常识
4.格鲁派密乘的殊胜 在密部的数量和灌顶、三昧耶戒、近修。以及曼陀罗的事业、次第等方面。宗喀巴大师都依据密经和印度大德的释论。阐发入微。使后来修密宗者。得到殊胜教授。西藏古代有些学密者对于密乘根本经中所说二次第的纲要。当如印度得大成就者一样。依据释经。显示本经之义不甚了解。他们妄认为密经相续和大成就者的论典。只是供博学多闻增长知识的工具。于是竟视若无睹;反而对于一束小纸上所写的修行口诀。认为是最上教授。并说它比诸大经论更为殊胜。对那些口诀教授如果发现到与密经和印度大论典相违。他们也仍认为它是殊胜教授。这种妄计。是由对于广大正法。既缺闻思。亦未修习;对圆满道体。仅于一种教授。听闻修习;对于支分不全。少许暖相。认为已得定解和高上修证;甚至有些人对于经论中所说要义。谬解倒行。 宗喀巴大师对于四部密宗。一切道次。不但以历代相承的教授作为依据。并且汇通本经释经等密经。以及大成就者的标准论典。对于道的体相和数量、次第、以及如理修持而生证德的方法。断过、除障和修行证果的方法等都能如理抉择。以了知一切经论。皆是修行证果的教授者。即为格鲁派的极殊胜处。 五 格鲁派兼具各派教义之胜 西藏向来相传的上传戒律和下传戒律等所有戒律传承、讲说、以及一切行法;从阿底峡尊者等迦当派大德所传的菩提道次第和菩提心教授等。峨洛札瓦师徒等所传俱舍、现观庄严、中论、因明等大论讲传。麻巴和廓洛札瓦等所传集密;惹、卓、雄等所传时轮;萨迦本积达师资所传胜乐和喜金刚;玛玑喇嘛等所传大轮金刚手;惹、觉、当等三位大德所传红黑怖畏等四部曼陀罗灌顶和密经讲传、以及生圆二次第等一切甚深教授;并迦举派中法义心要的乐空大手印、那若六法、尼古六法等。以上藏地所有甚深教授。在格鲁派中无不兼具并包各派的胜义。 格鲁派还具备五明学处。若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以及文法、算术等世间艺术。亦甚丰富。因此。格鲁派的正法宝藏。是把从上释尊的正法雪山所流出显密深广一切教授河流。而复使之汇合为一的广大法海。 今年值三界法王 宗喀巴大师诞生六百周年。谨从土官宗派论中译述出关于三界法王 宗喀巴大师的事迹和格鲁派的教义部分。以为纪念。只是芜蘥匆促。错误必多。尚希阅者方家指正。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3493.html
以上是关于「格鲁派」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格鲁派」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