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那烂陀:四谛,八正道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13:1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那烂陀:四谛,八正道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那烂陀:四谛,八正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那烂陀:四谛,八正道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荣耀以及征服来衡量。如果以强迫等非法手段获取或误用。乃至以执著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世间之物。它们就会成为占有者痛苦和悲伤的根源。                  ——那烂陀  谛(sacca)就是真实之理。其梵语为satya。意为无可争辩之事实。  根据佛教。与众生有关的谛理有四。(1)  在《边际经》中。佛说:  “于此六尺长之身。及其思想相思惟。我说世界、世界之始、世界之灭。及导致世界之灭的原因。”(2)  —在这独特短文中。世界(loka)意指苦。  这段意味深远的经文讲的就是佛的如实智见的四圣谛。无论佛陀应世与否。此谛恒存不变。佛陀向这迷妄的世界揭示了此真谛。它们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它们是恒常之理。佛陀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帮助。独自觉悟此真谛。他自己说:“它们是前所末闻之法。”  因此。“佛教是印度教的自然发展”这一说法是毫无道理的。  我们虽然要承认。有些基础学说通用于两方。但这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学说共同存在于恒常理法之中。  这些真理在巴利文中称之为圣谛(ariyasaccani)。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它们是由最伟大的圣者(ariya)。远离情欲的佛陀发现的。  第一谛说的是苦(dukkha)。在英文中。因缺少相应的等同词。被途释为痛苦。伤恼。dukkha(苦)的感觉意为难以忍受(du=难。kha=忍)。作为一个抽象的真理。dukkha(苦)为du(可恶)和kha(空)之意。世界以苦为支点。故可恶;世界无任何实体。故为空。  因此dukkha(苦)有可恶之空的意思。  凡夫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圣者如实知见事物的本质。对圣者来说。有生皆苦。在此被虚幻之乐蒙被的人类世界上。圣者找不到任何真正的快乐。物质享受只不过是对某些欲望的满足而已。贪求之物一旦到手即产生厌恶。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一切有情皆有生(jati)。有生则有老(jara)。病(vyadhi)以及最后的死(marana)。没有一人能幸免于此四种不可逃避的痛苦。  希望受到挫折也是苦。我们不希望同所憎恶的人和事相聚。

佛学入门常识大全

也不希望与所喜爱的人或事相离。但是。我们不能常常如愿以偿。我们不期待或欲求之人之物却往往不招自来。有时候。这些意想不到。非喜好之境变得如此的忍无可忍。使人痛苦不堪。脆弱无知之人只好自杀。好象如此这般。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荣耀以及征服来衡量。如果以强迫等非法手段获取或误用。乃至以执著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世间之物。它们就会成为占有者痛苦和悲伤的根源。  通常说来。感观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而且仅有的快乐。毫无疑问。对这些迁流不定的物质快感的期待、满足和回忆会给人带来一种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都是迷幻不实的假象。根据佛陀。无著(viragata)或超越物质享受

聪明常识 智慧佛学

更为快乐。  简而言之。五蕴之身即是苦之因。  我们应该谨慎地分析和验证第一苦谛。此谛依有情众生及其生命的各个方面而建立。这种检验使人恰如其分地了解真正的自己。  苦之因为贪或执著。这就是第二圣谛。  《法句经》入第二百一十六偈言:  欲生优。欲生怖。尽离欲。无忧更无怖。  这种贪欲是一强大的潜在心力。它是绝大多数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这种大小不一的贪欲引导众生往复轮回于此婆婆世界。迫使众生执著于生命的一切形式。  获证一来圣果(sakadagami)。贪的粗显形式得以消减。在获得不还圣果(anagami)时完全根除。达证阿罗汉(arahant)才能断灭贪的细微形式。  只有修刁佛陀所宣说的中道。才能根除苦和贪。从而达到涅槃至乐。  第三圣谛就是苦的彻底终结。即涅槃。为佛教的至高理想。涅架是由全面消除所有形式的贪欲而实现。  抛弃一切对外部世界的内在执著。众生以法眼而见涅槃。(3)  此圣谛必须通过修习八正道。即第四圣谛而了证。此无上圣道是通向涅槃的唯一捷径。它避开两个极端。即削弱智力的极端自我苦行。以及阻碍道德发展的极端自我享受。  八正道:  1.正见--samma ditthi  2.正思维--samma samkappa  3.正语--saSamma vaca  4.正业--samma kammanta  5.正命--samma ajiva  6.正精进--samma vayama  7.正念--samma sati  8.正定--samma samadhi  1.正见即对四圣谛的正确知见。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的如实了知。正如《边际经》所讲。此谛理与人的六尺之驱相关。  佛教的关键就是此正见。  2.了了分明的正确知见导致清晰思维。因此八正道之二就是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或正确的志趣都没有能真正表达巴利文原意(samma--samkappa)。正确的意念或正确的观念也许更切原意。正思维可能是最合原意的等同词了。  由于缺乏更好的途译词语。samkappa可以被称作为最初效应(寻)的心智境界(vitakka)。这一重要的精神境界消除错误的观点和思想.促使其它附属道德达至究竟。  人的思维能玷污或纯净自身。人的思惟塑造了个人的品质。驾驭一个人的命运。善思维趋

佛眼导航佛学常识

于使一个人高尚。同样的。恶思维导致一个人的堕落。有时候。一个念头大可摧毁整个世界。  正思维起着双重作用。即去除染思惟。发展净思惟。与此特殊关系。正思惟有三:  (1)Nekkhamma--舍离世间之乐或自私。对治执著、自私或占有。  (2)Avyapada--慈、善、仁爱。对治嗔、憎或恼恨。  (3)Avihimsa--无害、悲悯、对治残忍或无情。  这些善恶的能量贮藏于一切众生之中。只要我们还是凡夫俗子。在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这些染恶之力就会以惊人的力量显露出来。一旦被全部铲除。即得阿罗汉果。此人的意识之流得以圆满清净。  在此迷妄世界中。执著和嗔恨。再加上无知是一切罪恶存在的主要原因。“贪欲是整个世界的敌人。由于贪欲一切罪恶得以接近有情众生。当此贪欲受到某种因素的阻碍时。它就转化为强烈的忿恨。”  一个人不是执爱悦人的外界。就是厌离可恶之物。由于爱执。人们沉洒于物质

佛学常识的意思

享受。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由于嗔恨。人们回避可恶之物。甚至不惜毁灭它们。因为它们的存在就会引起恼怒。一旦人们因内在的如实之智抛弃了自我。那么贪执和嗔恨就会自然消亡。  《法句经》第二百五十一偈言:  无火如贪欲。无执如嗔恚。无网如愚痴。无河如爱欲  (1)、Nekkhamma。在攀登精神阶梯的过程中。人们一步一步地放弃对物质快乐的粗细执着。正如成长的小孩逐渐丢开漂亮的玩具。作为小孩.他们不能被要求具备成人的理解力。他们也不可能完全相信短暂快乐的无益。成熟后。他们开始明白了事物的真相。因而自觉自愿地扔掉他们的玩具。当一个精神探求者。精进不息地修习禅定和静虑.不断向上奋进时。他认识到迟求低下的物质享受的无益。以及抛弃它们之后而获得的幸祸、圆满无著之法。“于此世界。无著为乐。超越—切感观乐趣亦为乐”。这是佛陀最早教法之一。  (2)、Avyapada。另外一种最难控制的感情就是恼怒、厌恶、憎恚和嗔恨。这就是巴利语所统称的。它吞噬着发火者本人。同时也毁灭他人。巴利语Avyapada原意为非恶意。它同对一切众生无有分别之心。完美至上的慈爱和善念(metta.梵语maitri)相对。满心流溢着慈爱的人不可能对任何人怀恨在心。正如母亲看待孩子如同自己一样。且不借自己的生命加以保护。精神道路的探索者追随中道。慈爱为本。自他平等。佛教的慈爱包容一切众生。动物也为其所摄。  (3)、Avihimsa或karuna.无害或悲悯为正思维的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形式。  悲悯是一甜蜜美德。她使高尚者的慈爱之心为他人的痛苦而颤抖。同佛教的慈爱一样。佛教的悲悯也是广阔无限的。它不局限于同一宗教徒。同一民族。同一人类。有限的同情不是真正的悲悯。  悲悯之人象花一样温柔。他无法忍受他人的痛苦。有时为了减轻他人的痛苦。他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一个本生故事都很清楚的表明。菩萨致力于帮助痛苦和不幸之人。尽全力使他们得到幸福。  慈爱母亲的身口意总是旨在解救她生病孩子的痛苦。而悲悯就有这样的特征。它具有难以忍耐他人受苦受难的属性。它的体现形式为彻底的无暴力和无伤害。那就是悲悯者表现出绝对的非暴力和无伤害。痛苦之人孤独无助的情景是实践悲悯的最好助缘。悲悯的至上圆满就是消除一切形式的残酷。悲悯的直接敌人就是残忍无情。它的间接敌人就是一般的忧伤。  佛教的慈爱对贫者或富者都有感召力;因为佛法教导信徒要提高低贱者。帮助穷困者、需求者和不幸者。照顾病者。安慰痛失亲人者。同情罪恶者。启迪无知者。  悲悯是出家在家佛教徒的根本原则。  阿度斯黑克勒在谈到佛教的无害时写道:  “印度的和平主义在佛法中得以彻底表现。佛教教导人们以无害对待一切有情。它甚至禁止在家信徒参与制造买卖武器。生产毒品和酒类产品。战争或屠杀动物等事。”  佛陀这样劝诫他的弟子:  “于此。诸比丘。无论他人怎样谈论你。有理无理。正当非正当。礼貌或野蛮。理智或愚蠢。善意或恶意。诸比丘。你必须如此自我修习:我们的心应保持平静。绝不口出恶言。心中常存慈悲。不养恶念。以永不沉落的慈爱心流摄护每一个人。由此而推进、我们应以持久、广大、无边、无量、无咳、无憎的慈爱照耀大干世界。”  摆脱了自私欲望。嗔恨。残忍之人的生活圆满安乐。他们的内心流溢着无我、慈悲的精神。  这对自己和他人都实在是一可喜可贺之事。  3.由正思惟而产生正语。去除谎言、谤言、恶语和绮语。  致力于铲除自私贪欲之人。不可能为了任何自私目的或意图而放纵于谎言或毁谤。他诚实。信得过。不断发现他人的善美。而不是欺骗、诽谤、谴责或分裂其同事者。无害之心生慈爱。不可能引发首先贬低自己的品德。然后又伤害他人的

佛学常识头条百科

恶语。他所说之言不但真实可靠。甜蜜动听。而且有善益。有意义。  4.接下来就是正业。戒除杀、盗和邪淫。  此三种恶业是由贪欲、嘻恨和无明而产生。当精神探求者的思想逐步消除了这些因素时。染污习俗则得不到显现。他将不会以任何借口进行杀盗。心灵的纯洁将使他过着清净的生活。  5.身口意三业清净之后。一个精神追求的在家居士将致力于净化自己的生活。远离五种生活方式。即贩买武器、贩买人口、出售肉食--旨在屠杀饲养的动物。买卖酒类和毒品。  虚伪之行被认为是出家人的邪命。  严格的来讲。从阿毗达磨的角度说。正语、正业、正命是指三戒(virati)。而非相对应的善德。  6.正精进包括四个方面:  已生之恶令消除。未生之恶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  在八正道中。正精进占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不是仅仅地旺依他人。或供奉祭祀。一个人才能得到解脱。  一个人身上有罪恶的垃圾堆。亦有善德的贮藏所。通过努力。他清除了垃圾。培植了善德。  7.正念是对身。受。思。意根进行不停的意念。  对此四事的意念趋于消除欲望。以及所谓的快乐、恒常、不死之我等错误概念。  8.正精进和正念导引正定。即制心一处。  以渗透智观。一心不乱作为一种强大的助力。使人如理知见事物实相。  于此八正道中。第一二合为智慧(panna)。三四五为戒(sila)。最后三个为定(samadhi)。  戒:正语     正业     正命   定:正精进     正念     正定   慧:正见    正思维   根据修习次第。戒定慧为修道的三个阶段。  严格来说。从圆满方面讲。这些构成八正道的因素。意味着八种心智素质(cetasika).它们共同存在于旨在趋证涅槃的四种圣意识(lokuttara)中。  它们分别是慧根(panindriya)。寻(vitakka).三戒(virati)。精进(virya)。念(sati)。制心一处(ekaggata)。  所有这些代表了解脱的追寻者努力进取解脱的心态。   [注]  (1)见第六章。  (2)《相应部》。第一品。第62页。参照英译《相应部》。第一品。第86页。  (3)见第33。34章。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819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那烂陀:四谛,八正道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那烂陀:四谛,八正道;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14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