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为何要归依三宝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10:5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为何要归依三宝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为何要归依三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为何要归依三宝

为何要归依三宝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没有归依过的;因为。归

佛学常识课本李炳南

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但会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归的仪式。虽然未曾归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自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有人主张: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归依?这种观念。乍听似有道理。实则不合要求。比如学生求学。首先要办注册的手续。否则的话。校中不会有其学籍。即使勉强旁听。也不会得到学历的文凭。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必定是按照学年学程。而逐级晋升的:最初进小学。先注册;进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举行考试。看其是否有此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乃至取得博士的学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信佛。应从归依三宝著手。归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归依三。是最先的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归依三宝为根本。归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归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大: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无暇归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归依。佛教无不接受。这也正像凡是学龄已届的儿童。不论贫富贵贱。智愚俊丑。不假入学的甄别。一律可以进入国民小学就读。如要再进一步。就要讲求资质的拣择了。  还有人以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他们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归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篇。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归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之中流出。但是法宝的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  如果讲到制度或规式。信佛而不归依三宝的人。就等同一个爱好中国风土文物的外国人。跑到中国居住下来。并不申请变更其原有国籍的登记。便自称他是中国的国民。他或可能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但他终究不是中国人;他可以尽其中国国民的义务。但终不能享受中国国民的权益。同样的。一个不受归依而又自称是佛教徒的人。他虽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处。但终不能获得身分上的印证。这不是多余的执著。乃是必需的手续。故在佛经中说。世人虽然行善。终不能破坏先世的恶业。若能受了三归依戒。便能破坏先世的恶业。  受归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间题。受归依时。不仅口中念著。身体拜著。心里还得想著。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归戒体。戒体须由已先受了归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所以三归依。不得在佛菩萨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归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如说。不受三归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否则。既然信奉三宝。何不归依三宝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归依三宝。他们唯恐归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归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存著观望的态度。他们把归依的意义。看同男女之间的婚姻一样。未到有了相当的认识之时。不敢贸然婚嫁。否则。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兴趣不投。难免造成终身的痛苦。其实。归依三宝。与男女间的婚姻问题。完全是两种性质的两回事!比如。我们要学任何一种技艺。无不需要投师请益。如其不然。便难成为第一流的专家。投师的好处。是在承受老师的所学与所长。老师也是承受于老师的老师。甚至累积数百千年的经验于老师之身。我们投师学习。也就继承了数百千年的宝贵经验。但是学了一种技艺之后。我们未尝不可学而不用。即使在学习期间。感到与自己的兴趣相左。也未尝不可立即辍学;学成之后。固可不妨追随老师以至终身。但也何尝不能离开老师而独立门户?至于归依三宝。也与投师学艺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应从归依三宝著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归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归依三宝。并自归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如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者。归依之后。是许可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而难得的是出离佛门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仍然永远开著。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  因此。我要奉劝一切的世人。都来归依三宝。无论你已信了佛教。或者准备来信佛教。或者站在佛教的门外观望。乃至你已是一个其他宗教的信徒。不妨请你暂时放下你的成见或原有的信仰。试著来归依三宝。你将必能得到实益。并也不会失去你的自由。如真的归依三宝之后。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则是不会退出三宝之门。  《二》什么是归依三宝  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所以归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归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归依。  准此而言。儿女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企业家信赖预算。下属信赖长官。宿命论者信赖命运。乃至独夫信赖武力。政客信赖谋略。贪夫信赖财产等等。皆有著或多或少的归依的成分。换句话说: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归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归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归依了。  不过。讲到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著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归依。比如有了大水灾。人可攀上树巅。爬上屋顶。走上小丘。但是水势大了。风浪急了。水位涨了。树会倒。屋会塌。小丘会淹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与环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应该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疑。否则绝不会放弃此一求生的机会。因为高山所能产生的安全效果。远非树木、屋顶与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么。凡是能够认清世事无常的人。能够明白一切世相皆由对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够了解:父母、老师、预算、长官、命运。乃至武力、谋略、财产等等。虽可产生暂时的安全效果。但终不能绝对可靠与永久可靠。父母会死。老师的知识会落伍。预算会超额。长官会调动。命运靠不住。至于武力、谋略与财产。更是如幻如烟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之囚;今日的百万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于信仰其他的宗教。可

佛学常识是什么

以生天。但却未必由于信仰而决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宠爱的。任你信得如何恳切。也不会成为天国的选民。再说。在佛教的层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级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生天的范围。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轮回之中。天上的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尽。死后还堕。故其终非可靠的归依之处。唯有归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佛教的总体。便是佛法僧三宝。  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盘城的大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盘(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只可供人暂时歇脚的处所。绝对不足我人***心塌地的归依。否则便像骑著泥牛过河。刚下水时。或可有些安全的错觉。一经下水。泥牛自身难保。岂能供人作为渡河的工具呢?  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何得称之为宝?这是很要紧的。一个人要想信佛。必须先来归依三宝。但在归依之前。又必须先要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地归依。便不得称为真正的归依。正像我们投考大学而在大学之中求学。如果不知那所大学的名称是什么。那便成为笑话。但是。我们不用讳言。今日的三宝弟子之中。接受归依之时。未必已经明白了三宝的大意。归依师们也未必开示过三宝的大意。说起来。这是可耻的!  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由于三宝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的分别法。从大体上说。不外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未解释三宝的种类之先。首应知道三宝的涵义: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1)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烧、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2)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宝;(3)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

佛教佛学常识

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1)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2)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3)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1)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2)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宝。(3)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者。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1)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2)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人的究竟归依处。为使读者更易了解起见。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对此的解释如下。以供参考:  「论究到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1)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圣严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正法或涅盘是法宝。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圣严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2)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编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成佛之道》二九页)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如果没有一点佛学的基础。还是不懂的;不过我们终究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的。当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尚未到过太空旅行之前。对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详细的报告。我们所知。总是隔阂。乃至失真的。唯有亲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宝。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已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埸。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依归;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至于归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归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磐石。所以。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1)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3)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归──比丘(尼)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最初入佛。固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归。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  三归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归。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归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归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归作为行持。也以唱三归为人祝愿。  《三》归依三宝的方法  我们既已明白了归依三宝的概念之后。就应该来归依三宝了。  至于归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归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归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归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归依。即唱三归。要他们归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归依佛归依法而不归依僧。便不成其为归依。  归依三宝的词句。实在是很简单的。但在归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来受归依的人。都是在归依之时。由归依师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归依师口齿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之后竟还不知道归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理说。那样的归依是不成其为归依的。  归依词共为三归三结。现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之后)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也说三遍)  前面三归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归的三结。归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著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试想。如此的归依。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庄严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观想。最低限度。也得将归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所以弘一大师曾说过一段非常恳切的话。现在抄录如下:

佛学常识三尸是什么意思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紧要。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归依。」(见《律学要略》)  以此可见。三归虽然简单。要想如实得到三归的戒体。却也并不容易。我们相信。准此而论。如今有许多的三归弟子。是没有得到三归的。如果自知没有得到三归。不妨请求各自的归依本师或另请他人。重新增授一次。这在集体数十人或数百数千人的大规模归依仪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种种善根而巳。  从宗教情绪的养成和培植上说。受戒的仪式愈隆重。愈能激发虔诚之心;受戒的要求愈严格。愈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之感。求受三归。本来只要请求一位归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明末南京宝华山的见月律师。编了一部《三归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本书直到现今。仍在流通。并且仍为大多数的归依师们作为蓝本。  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  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说起来。受三归依。唯有如此。才算郑重其事而圆满究竟。唯此三归正范。以目前来说。也不切于实用。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虽然行文典丽高雅。如果归依师食古不化。升座说归依时。照本宣读。那对受归依的人是无法吸收的。既然无法吸收。也就不得归依了。所以弘一大师对此。也有批评:「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见《律学要略》)  若就实用而言。在三归正范所列的八个项目之中。简直可说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故应请圣;为求重新做人。故应忏除前愆;三归三结与三誓。是受归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三归共分三品:发心自度度人者为上品。只顾自脱生死者为中品。只求不堕三涂而仍生在人天者为下品。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为增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显益劝嘱。也是应该的;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点:原始佛教。没有大小乘的区别。但却偏于小乘形态的。所以在律中的三归。非常简单。除了三归依词。没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国。一切汇归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来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项目。但是这种增加。都是好的。并非坏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归。为大乘行门。自也可以不用发愿及回向等项目了。  如果受了时间与环境的限制。也不妨将三归的仪节简化。现在。我且试拟一个简式如下:  归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归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归依师略为开示归依三宝的意义之后。即教受归依者念悔过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镇疑;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归依的正授与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归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归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说。       我某甲。归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徒众。」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后。教发四弘誓愿: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某甲。烦脑无尽誓愿断。       我某甲。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某甲。佛道无上誓愿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归依师略示归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归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归依功德圆满。归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归依者。礼谢归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拟的简式归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归依者。能够领受即可。  其中应该说明的。是三归三结下面的三誓:「不归依天魔外道」。「不归依外道邪说」。「不归依外道徒众」。由此三誓的建立。三归也就有了戒的性质和作用了。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学说。虽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所以归依了佛。不必再归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归依奉行。必能离去(欲)苦而得安乐。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邪说;僧是最能传授清净之道的师表。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徒众。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经进入正道的人。再去误入歧路而立的。至于受了三归依之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归依之心。仍可不失归依。若存归依之心。便失归依。再说到戒的问题。归依了三宝之后。的确有一些应该戒禁的事项。上品归依者。三宝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归依者。也应只食五种净肉(不疑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自死、鸟兽食残)。并且不得作屠业、酒业、淫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要持戒斋。若能如此。则在当来弥勒佛的初会之中。便可得到解脱。 

佛学常识问答大全

 归依三宝。另有一个非常要紧的观念。必须明白: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即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是一切僧宝。第三句是代表无上的法宝。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体与事相的三宝。我们现在是以事相的为主。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师佛为佛。其他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敬归依师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正像否定了千万椿善举。而只肯定一椿善举;只种一块田。而荒芜了千万块田。这不啻为愚疑的作为!  《四》归依三宝的利益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盘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1)成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础。(3)减轻业障。(4)能积广大的福德。(5)不堕恶趣。(6)人与非人均不能乱。(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别举例。佛经之中。实在太多。现在选择五条。用语体文译述于下:  (1)人若归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优婆塞戒经》  (2)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后。身体也变得衰败不堪。同时寿命也将在七天之后终了。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所以恐慌极了。于是请教天主。但天主也没有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归依三宝。死后不唯免堕猪胎。得生人间。并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因此而证得圣果。(《折伏罗汉经》)  (3)过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尽了。还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欢乐。都离开他了。美丽的天女。不再亲近他了。本来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现在变得毫无气色了。他的身体。既衰弱。且垢秽不堪。两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将生到猪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伤、流泪、诉苦。此事给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诚心归依三宝。教他口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归依了三宝。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为想知道。他死后究竟生到何处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无法看到那个天子的下落。只好去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已经由于归依三宝的功德。转堕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们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 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4)如果东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数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计量的。但远不如归依三宝功德。(《校量功德经》)  (5)过去有一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 子经》)  从上面所举的五例。便可知道归依三宝是极为难得的事。同时。佛陀也曾说过。只要有人归依三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归以后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不妨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备行者应用:    (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    (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    (三)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    (四)弥栗头抗陀罗(善月)。主腹满。    (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痈肿。    (六)弥栗头阿娄呵(善供)。主颠□。    (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疑。    (八)弥栗头悉坻 (善寂)。主镇恚。    (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    (十)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    (十一)弥栗头呵裟帝(善住)。主伤亡。    (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墓。    (十三)弥栗头□□伽(善术)。主四方。    (十四)弥栗头伽隶裟(善帝)。主怨家。    (十五)弥栗头罗□遮(善主)。主偷盗。    (十六)弥栗头修乾陀(善香)。主债主。    (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    (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    (二十一)弥栗头三摩驮(善调)。主注连。    (二十二)弥栗头戾□驮(善备)。主注复。    (二十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    (二十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    (二十六)弥栗头毗梨驼(善结)。主恐怖。    (二十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    (二十八)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    (二十九)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    (三十) 弥栗头□利陀(善固)。主口舌。    (三十一)弥栗头阿伽头(善照)。主忧恼。    (三十二)弥栗头阿诃婆(善生)。主不安。    (三十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    (三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三十五)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三十六)弥栗头韦驮罗(善妙)。主厌祷。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于《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该经说。凡是受了三归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们来为之护持。同时。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各还有万忆恒河沙数的鬼神。为其眷属。轮番护持受了三归的人。如能书写神王名字。带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两音译名字相同唯其意译不同。当无妨碍  不过。我们应当知道:归依三宝。虽可求得现生的平安与快乐。归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乃在回到三宝的怀抱。并使自己也成为三宝──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弃。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739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为何要归依三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为何要归依三宝;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04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