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盂兰盆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盂兰盆会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
起源
盂兰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救倒悬”;盆是汉语。为盛供品的器皿。据说盂兰盆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举行“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
关于盂兰盆会的缘起。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住舍卫国低园精舍时。他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以道眼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个。因没有吃的而瘦得皮包骨。目连为报母亲哺育之恩。心中难受极了。他便以体盛饭给母亲送去。可是。母亲左手抓钵。右手抢饭。饭还没有吃进口。就化成了火炭。目连悲号涕泣;跑去求教佛陀该怎么办。
佛陀对目至说:“你母亲罪很深结。不是靠你一人内力量所能够拯救的。你虽然是个孝心感动天地的大孝子。但天神和地祗对此也束手无策。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必须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这天。以百味饮食、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只有靠他们的威力才可拯救你父母及六亲眷属的苦厄。”目连听后。即按佛陀所说的去办理。他的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乐。
目连又对佛陀说:“我的母亲脱离了苦厄。其他人也能办得到吗?”佛陀回答说:“无论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宰相大臣、三公百官、万民庶人。凡是行慈孝者。只要采取以上办法。都能使现在的父母无病无痛。亦无苦恼。长命百岁;使亡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边。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此法。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此后。目连四辈弟子。皆欢喜奉行盂兰盆法。
含义
关于盂兰盆会的含义。《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盂兰是梵音。意思就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以为众僧之食的器皿。唐代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就说:「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唐代宗密的《疏》也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一种说法认为盂兰盆三字都是 Ullambana 的音译。意为倒悬。南朝宋时著名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就如此认为。该书卷三十四云:「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此译云:倒悬。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亦无人飨祭。则于鬼趣之中受倒悬之苦。佛令于三宝田中供具奉施佛僧。佑资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悬饥饿之苦。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者。此言误也。」宋愚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经题者。梵语佛陀乌舍乌蓝婆门佐罗素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盂兰盆会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孝顺义、供义、恩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实际上。人间大多认为第一种解释是一种误解。只有第二种解释才与原意完全符合。因而是正确的。
仪式
念诵式
孟兰盆法的念诵式是有规定的。凡孝顺男女。欲报生身父母。从七月一日起。每天早晚都得燃香奉供。可修小弥陀忏或礼三十五佛。代为现在父母和亡世父母忏罪。同时念诵偈语:“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报答二亲恩。忏除三障罪。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尽法界冤亲。同生安养国。”再念《佛说盂兰盆经》一卷。念“南无阿弥陀佛”百遍。最后念《回向偈》:
以此修行众善根。报答父母幼劳德。
存者福乐寿无穷。亡者离苦生安养。
四恩三有诸合识。三途八难苦众生。
俱蒙悔过洗瑕疵。尽出轮回生净土。
除此而外。晚上还要发愿:
愿所生父母。或今存在。或已终亡。随其所居。遂彼生处。唯愿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光明照公。愿力摄持。三障消除。五根成立。发菩提愿。修净土因。存者得满极龄。终归宝刹;亡者即捐诸趣。便托莲胎。伏愿我等孝顺之心。深入至道之法。 当来诸佛会中。同作应身眷属。
佛家仪式
盂兰盆会一般都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元进行。时间一般为一天。其主要仪式可分为三个方面;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在这些仪式举行之前。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在举行盂兰盆会前数日要建立三坛:佛坛(特称「中元坛」)、普施坛、孤魂坛。将大殿打扫乾净。准备各种供器。在坛上摆五行桌子。每行一张方桌。四张条桌。第一行方桌上供一锡钵盂饭。左
早粥后。知客鸣大钟三下。禅堂用三板止静。这时所有参加胜会的僧人和施主搭衣持具进入坛内。二行者拿着引路旗。二悦众鸣引磬。首领执事八人执小旗。到方丈处分成两班。对面立定。鸣引磬四下。住持出来。不拜。二个引道旗的在小前。引磬在和尚前。一侍者执手炉。一侍者捧香碟。随住持后引道旗入坛。在坛的两角站定。住持到香案前拈香。维那举赞。众人唱和。这样盆会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先由住持绕坛。诵经。曰:「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利罗饭利存亡。脱苦往天堂。妙乐无疆。孝行永流芳。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如此反覆三遍后。住持接手炉。问讯。侍者云::「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说三遍后。维那持净水杯。念净坛偈:「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坛秽垢尽蠲除。加持坛场悉清净。教有密言谨当持诵。」这时四悦众在旁边的四桌旁。合掌高声同诵。引道旗到大殿台下。对面而立。小旗前行。和尚随后。侍者捧着香碟随行。班首随后。大众各执事按着次序而行。从大坛的右边绕上殿。从佛的右边绕而下。持咒洒净一匝。不止步。即诵佛说盂兰盆经。诵此三遍。绕坛诵经即停止。这时前来集会的僧众依照课诵的位置排好。住持到香案前。从侍者手中接手炉。大众跪下。合掌。住持合掌。念祝词:「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障罪。报答二亲恩。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同生安养国。度尽众冤亲。」祝词完毕。僧众一齐起立。都合掌。维那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拜;「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三拜;「南无弥勒菩萨」三拜;「南无十方诸佛」三拜;「南无十方菩萨」三拜;「南无兰盆启教大目犍连尊者」三拜。跪拜完毕后。各自退回本处。收衣抽解饮茶用点。
饭茶用点完毕。稍过一会。只听得三下鸣钟之声。僧众都入坛礼佛三拜。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众僧齐唱道:「兰盆会启。普度门开。恭迎三宝降临来。一一坐花台。唯愿慈哀。受我妙香斋。南无斋供养菩萨摩诃萨。」如此开始了「上兰盆供」的仪式。
这样开始后。经过反覆念诵。说明盆供的目的。表白心迹。并伴随着各种礼佛跪拜姿式。最后念「以此兰盆供善根。报答父母劬劳恩。存者福乐寿无疆。亡者离苦得超升。四生九有诸含识。八难三途苦众生。各各悔过洗瑕疵。尽蒙慈济出沉沦。」至此。「上兰盆供」仪式即告结束。
最后是「众僧受食」仪式。上供完毕后。悦众将自恣僧物(佛教叫做「檀越所施之物」。如手巾、麻线鞋袜等类)安置在一处。这天斋堂外。铺设许多桌碗凳箸。以便客师受食。上供的普果菜。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斋堂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午梆。鸣大钟三下。住持搭衣持钵。先到斋堂坐下。大众搭衣持钵进斋堂坐齐。执事人先将果品分好。用完后。住持说:大众师先用供果。供果食用完毕后。才鸣云板。执事人将兰盆疏菜及供饭。匀入大众菜内。行堂将饭菜盛好后。大众举钵。先念「至当愿众生」。之后马上改念「过去父母。七世超升。现在二亲。永无病恼。自他饶益存殁沾恩。永离恶道。究竟当乐」。念完后。住持要求大家行禅定。然后受食。默坐一会后。住持宣布说:大众受食。大众吃完后。维那站起来。将自恣物。如手巾、袜底、线带之类。放在一和尚的位置前。顶礼一拜。然后再同悦众将自恣物分作两盘。东西各行。从上至下分给大众。分完后。维那与悦众即归位。结斋完毕后。僧值说:「大众所食供果及自姿物。各自藏钵。或置袖内。」大众全部起立捧钵。各自照归本处。整个分会仪式全部结束。
这里依据的是收载在清释仪润《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的《兰盆仪轨摘要》。其目的是想将奉圣贤与济饿鬼统一起来。所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济饿鬼。就是释仪润的两全之道。在这套仪轨之后。还附有兰盆会约二十一条。其中有「斯会不拘道俗。皆可入会。念佛听经。但不许年少尼女入寺。恐坏名闻故」;「此会佛教。唯供三宝。放内坛不似水陆。兼列下堂」;「凡供事但取诚敬。不必伪饰富盛。亦不得惜钱物。苟简太甚。随人贫富。诚心而行。可也。」等等。但是。对这套仪轨。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民间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民间仪式
正因如此。在民间的盂兰盆会仪式就要简单多了。其程序一般是先立三坛。到七月十五日那天一清早。由六人组成的行法僧人。在以唢呐为主的吹奏声中。开始粉墨登场。最前面的是「导师」。即仪式主持人。手持铃(铎)。坛上放有如意尺(戒尺);后面五位分别手持大鼓、木鱼、引磬、铛不、铪子、小手鼓等。首行开始「演净」。即先净坛后开坛。对佛坛诵真言如《大悲咒》《十小咒》等。外加《心经》 再念写在红纸上的疏文。求佛菩萨下界来指导。普施坛上供品最多。一般以读《心经》和该经后的《三真言》净坛。孤魂上设有莲位牌。多少不限。净坛后行「引魂」仪式。读写在黄纸上的疏文。引鬼魂入坛。读疏文后。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此会的功德主在开会的布告通知「榜」上用朱笔点一下。开坛即告完毕。
接着「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行事。此书分三卷。一般上午读上卷。下午读中下两卷。分三次进行。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中午的上供与斋僧。
晚上开始「普施」。其活动主要以放一台焰台为事。最后放河灯。烧法船。烧纸糊的「灵房」等。整个活动就在一片火光中结束。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鬼魂。河灯的形状一般为莲花瓣形。里面放置纸灯笼。在里面点上小蜡灯。放入缓缓留动的河水或湖水之中。一时间河中犹似繁星点点。摇曳闪烁。十分生动有趣。给整个法事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遐想。烧法船是为了让鬼魂依此升入佛国;烧灵房则是趁地狱门开、孤魂游荡之际。把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住房及仆人、日用品寄送过去。
历史
《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的。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五三八)。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到唐代时。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此事说:「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与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不仅如此。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 倾城巡寺随喜。十分壮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宋元时代。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盆施鬼。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载。北宋时。盂兰盆供「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著名词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这样。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
在中国。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他于大同四年(538年)在同泰寺没盂兰盆斋。此后上行下效。很快传播到民间。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官寺。献供种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唐时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
到了宋代。改以盆供僧为以盆施鬼。求得先祖亡灵得度。在七月十五日前。印卖《尊胜咒》、《目连经》。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寺僧募化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已成为民间风俗。以后。历代帝王及群众年年都要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法事仪轨在《兰盆会纂》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等诸种仪节。又附有《兰盆会约》21条。各寺院基本遵此而行。
1884年《点石斋画报》描绘的北京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的仪式是在阴历七月十五日全天举行。在此数天前。即建立三坛:佛坛、普施坛和孤魂坛。佛坛上设有佛像及“导师”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坛上放有许多供品。孤魂坛上设有若干莲位牌。
十五日早晨。在以唢呐为主的僧人乐团吹奏声中。六人一队的行法僧人出现。带头的是持手铃的“导师”;
开坛后拜忏。多依《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施行。拜忏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下午。共分三次进行。其间穿插着中午前的上供与斋僧。
晚上“普施”开始。常延续到深夜。活动以放一台“焰口”为主。最后烧法船、烧灵房、放河灯。
法船原是一个佛经中常用的譬喻词。比喻佛法能使众生渡过生死轮回之苦海以达涅盘之彼岸。盂兰盆上。可用纸扎成中国式楼船。连桨带舵一应俱全。
灵房也是纸糊的一整套房子模型。
河灯又名荷花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内点上蜡烛。:放河灯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与孤魂。无数盏河灯放入缓缓流动的河水中。星星点点。闪闪烁 烁。生动有趣。给盂兰盆会留下不尽之思。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39258.html
以上是关于盂兰盆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盂兰盆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