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阿兰若」阿兰若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06:2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阿兰若」阿兰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阿兰若」阿兰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

阿兰若是梵语。有的经中写做阿练若。翻成中文为:闲静处、寂静处、空净处、无诤处等。

在《大智度论》中说:阿兰若即远离处。离村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在《僧祗律》、《十诵律》中说:以一拘卢舍为界。按杂宝藏经卷二小注中:一拘卢舍。秦言五里(一里为一百八十丈)。秦尺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0.23米。五里即现在的四里地左右。在《四分律》中。一拘卢舍为一鼓声的距离。由于鼓的大小不等。材质不同。声音传的远近也不定。但参照《僧祗律》、《十诵律》。只要离村庄三四里地的距离。就可以称为阿兰若处了。

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

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是十二头陀行之一。《佛说十二头陀经》中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

所以古来的大德高僧。大都把寺院建在寂静之处。以有利修行。阿兰若也成为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代称。即使有的寺院建在城市。也应一心修行。不做经商旅游。为喧闹的都市存一份净

皈依佛学常识

土。令众生心有所依。以清净度众。

寺院是安僧办道、弘法利生之地。既不是观光旅游的场所。也不是经商盈利的地方。这些都违背佛陀的教诲。严重影响僧人的修行和寺院的清净。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没有阿兰若处的闲静与寂静。也不再是无诤处。纷纷扰扰。喧闹不堪。斗争倒能由此而起。

佛的

佛学常识问答 百度网盘

戒律规定。比丘只允许在午前乞食进入村庄。在午后没有三宝事、或病的缘故就不允许再进入村庄。此是指进入村庄停留。如果

佛学常识太虚

心中的本意不是为了在俗人家停留。只是路过是可以的。例如僧人行脚时要经过村庄。这是戒律所开许的。

出家以后要远离俗家、旅游经商的道理很简单。出家就是离开家庭。不再

佛学常识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受俗缘的纷扰。一心修行。勤求解脱。如果在寺院内再搞旅游经商。就又与世间无异了。

《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落。身口精进。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林。息事安卧。诸佛皆喜。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0437.html

以上是关于「阿兰若」阿兰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阿兰若」阿兰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83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