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楞伽经」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于只洹寺招集义学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于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丹阳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历住荆州新寺、道场寺、中兴寺、白塔寺等多处。一生历经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历朝皆归向推崇之。师广演大乘教法。译经弘化。世称“摩诃衍”。所译经典除上述外。尚有《楞伽经》四卷等。共计五十二部一三四卷。
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义。意思是说本经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说的经典。
本经是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传授禅法所引用的经典。据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可大师传》所载:“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
本经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犹如一大集要的经典;又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此经明诸法唯心。因此各卷品名但名为“一切佛语心品”。如宋苏轼序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内容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此四法门。不外就是心。亦即是一心。是说示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相结合的经典。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起信论》真如缘起建立的根据。是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
兹略述四法门如次:
一、五法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称为五法。
□相: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
□名:依彼诸相立瓶等名。即此非余。是说为名。
□妄想: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如如: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
□正智: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二、三自性
自性。即体性。五法依其自性可归纳为三种。即:
□妄想自性:虚妄想念起计较度量。执着于诸法相。
□缘起自性:仗因托缘而生。显法无实体。
□成自性:毕竟成
三、八识
诸识总举为八识心王。此八识有二种生: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流注灭、相灭;有三种相:转相、业相、真相。此中八识流注生、住、灭。皆业相。二种生住灭。无体无性。如波与流。唯一湿性。即真相。
八识略说有三种识。即真识、现识及分别识。分别识。通指前七识。第七识虚妄分别我法假事。第六意识分别一切假实诸事。前五根识分别五尘现量实事。第八识能现诸法。故名现识。此中。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种识无差别相。互为因果。展转相续。于八识中。唯第六意识最为猛利。能思惟种种诸相。而此种种诸相。若约不坏假名。则第八以集起为相。第七以染净为相。第六以遍能分别为相。前五以各了尘境为相。因此有八相;若其体。则只是识性。所谓第一义心。如水与波。同一湿性。如金与器。同一宝性。因此无差别之相。亦无能缘所缘、相见二分之相。此真俗二谛。本唯一性。宛转相即。不可思议。即体而用。即用而体。
四、二无我
二种无我。是指人无我及法无我。
□人无我:了知一切有情为阴、界、入等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本来无我。若能善观五阴幻质及所缘幻境悉空。则名得人无我智。
□法无我:阴、界、入等。名之为法。此一一法唯是妄想所现之相。所以是无我。觉知此理而离诸识、五法、三自性等分别。则得无分别真智。是为法无我智。
此四门互相摄入。一心真如。染净融通。即名相无性。妄计所成。故摄名相。总为遍计执。依妄计之名相而起分别。心心数法一时顿起。无有先后。如日与
于自心所现妄法。是为名相;于此执着生起八识。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实。则分别不生。即为正智、如如。此是八识摄入五法中。若于心境妄计实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实。二摄受灭。二无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是二无我摄入五法中。
又本经所说四种禅。对我国禅宗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即:
□愚夫所行禅: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为愚夫所行禅。
□观察义禅:知人无我。及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渐次增进。
□攀缘如禅: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如来禅: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为如来禅。
此四种禅。除愚夫所行禅为二乘及诸外道禅外。其余三种禅为大乘三种禅相。而此四种禅的揭示。主要在彰显如来清净。不同二乘。
本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不变。是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又说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染亦有净。如来藏。名藏识。所与意等诸习气俱。是刹那法。是生死流转及涅槃、苦乐之因。
在佛法实践要门。本经提出“断食肉”。说食肉的过患与不食肉的功德。使本经不但具有经的性质。而且也有律的性质。
综观全经。性相兼明。宗说并唱。旨在阐说迷悟的根源──自心。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册、《碛砂藏》第十册、《龙藏》第三十五册、《卍正藏》第十六册、《大正藏》第十六册。其异译本有二。一为北魏菩提流支翻译的《入楞伽经》十卷。二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本经的注疏有:
□楞伽经注 五卷 唐.智严注
□楞伽经玄义 一卷 明.智旭撰述
□楞伽经义疏 九卷 明.智旭疏义
□观楞伽经记 八卷 明.德清笔记
□楞伽经补遗 一卷 明.德清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 太虚撰
□试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关系。
□试论述“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试述本经与禅宗的关系。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3065.html
以上是关于「楞伽经」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楞伽经」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