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三界六道及九地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9 12:0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三界六道及九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界六道及九地

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   宇宙者。指空间(宇)和时间(宙)。佛典中称为法界。法是诸法。界是分界。又曰真如。因同一体性故。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种。有情世间。即有情众生。由前世之业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体。五蕴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别名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自体可依止之山河大地等。有情世间是正报。器世间是依报。容受有情故名器。世间:世为迁流义。破坏义;间为中隔义。一切有为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为世间。   此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又分三界有情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或加阿修罗为六道。界者。持义。各持自相;又种族义。自类相通;又差别义。彼此差别。不相混滥。道者。道途义。众生轮回往来之道途。或有五趣。趣是所往义。众生业因差别所归趣处。 一、欲界   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四洲、六欲天之别。   地狱:不可乐。又云苦具、苦器、受罪处。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根本地狱有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   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即八大地狱中。每一地狱又有十六小地狱增其苦处。则为一百二十八。加八大为一百三十六地狱。   孤独地狱:由各人别业所感。独在虚空或山野等。   鬼:鬼类中饿鬼最多。五趣中鬼就在饿鬼说。常受饥渴名饿。恐怯多畏名鬼。   畜生:又云傍生傍行之生类。背负天。披毛戴角。多足无足等。   人四洲:多思虑故名之为人。人处有四洲之别。中须弥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由有情业力。从空界中。十方风起。互相冲激坚密不动为妙风轮。次起金藏云遍布虚空。大洪雨降注风轮上。结为水轮。次起风。击此水。令结成金。为金地轮。于金轮上有九山。须弥山(译云妙高)处中而住。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然。此高山外有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七重金山围绕之。是为一小世界。须弥山与七山间。各有大海。名为内海。七山外有咸海以铁围山为限。此为外海。外海即咸海。四方有四大洲。亦云四天下。 (一) 南赡部洲。此洲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 (二) 东胜身洲。身形胜故。 (三) 西牛货洲。以牛为货。 (四) 北俱卢洲。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日月升起。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   六欲天:天是指住上界之生类。乐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名为天。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一) 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有东持国天、西广目天、南增长天、北多闻天。 (二) 忉利天。又云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中央是帝释天。 (三) 夜摩天。译云时分。彼天处时时多分快乐。 (四) 睹史多天。译云兜率即喜足。于自所受五欲乐生喜足心。 (五) 化乐天:自化诸妙欲境。于中受乐。 (六) 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诸妙欲境中。自在受乐。此天能夺他所化而自娱乐。亦是四魔中之天魔。魔者。夺命、障碍、扰乱、破坏。四魔是: (一) 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 (二) 阴魔:色等五蕴能生种种苦恼。 (三) 死魔:死能断人命根。 (四) 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善事。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宫。魔王波旬(恶者)居之。非他化天王。   六天中。四王、忉利、依须弥山而住。名地居天。余四依空而居。名空居天、帝释是四王、忉利二处天主。他化自在天王为欲界主。

二、色界

  色。质碍为义。此界有情不但无男女欲。复离段食。寂静清净。唯有胜妙之形色。正报的色身。依报之宫殿国土殊妙精好名为色界。欲界虽亦有色。然彼欲胜但言欲。有色诸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处。因禅定有四种浅深。生处亦有四处之高下。 初禅有三天: (一) 梵众天:大梵所领所化。 (二) 梵辅天:大梵之辅相。 (三) 大梵天:广善

基本佛学常识100问

所生。此三天离欲界欲。寂静清净故称梵天。 二禅有三天: (一) 少光天:谓此天内光明最少。 (二) 无量光天:光明转增其量难限。 (三) 极光净天:光明胜前。又称光音天。以光为语。口出净光。 三禅三天: (一) 少净天:意有乐受。离喜受乐为净。净不及上位名少净天。 (二) 无量净天:此净转胜其量难限。 (三) 遍净天:此净周遍。 四禅八天: (一) 无云天:前诸天依云而居。此天依空而住。 (二) 福生天:有胜福力。 (三) 广果天:果报最胜。又有于此立无想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为广果天摄。无别处所。 (四) 无烦天:无烦杂。 (五) 无热天:意乐调柔。离诸热恼。 (六) 善见天:见极清彻。 (七) 善现天:果德易彰。 (八) 色究竟天

佛学常识

: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后之五天为五净居天。是三果圣者所生之天处。或于色究竟天上立大自在天居色界顶。主大千界有大势力。

三、无色界

  此界无形体之相。欲色并离。正报唯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无有色身。又无依报之国土。唯有以识心住深妙之禅定。无色故不能定其方处。因果报胜前。在色界上。此界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禅定寿命胜劣有殊差别有四: (一) 空无边处天:厌色而作空无边际之观解。 (二) 识无边处天:厌外空而思内识无边际之观解。 (三) 无所有处天:厌识而思无所有之观解。 (四) 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心胜妙。非下定粗想故名非想。有思想故不同无心名非非想。 阿修罗:译云非天。果报最胜。而无天德。故名非天。有大神力。或居海底海岸。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好斗战。   三界又称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为有。三界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为三途。或三恶道。以杀盗淫为因。招感此三恶道之果报。人、天、阿修罗为三善道、合上三途为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六道四圣称为十法界。   三界又分定散二地。地依处也。欲界名散地。因心散乱粗动。不能注一境。色无色界能住深妙之禅定。定心微细寂静。能专注一境故名定地。

九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地。 (一) 五趣杂居地:同为散地故合而为一。 (二) 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离欲界之欲及恶不善法。生喜乐之受。 (三) 定生喜乐地:即二禅天。离初禅寻伺。禅定转胜。由定所生之喜乐。 (四) 离喜妙乐地:即三禅天。离二禅欲。又离二禅

佛学常识与经典开示

粗动有分

赵扑初佛学常识问答

别之喜。住静妙无分别之乐受。离喜之乐。 (五) 舍念清净地:即四禅天。离三禅之欲。有乐故有动转。离乐及寻伺心平等正直。心无动转而能安住名舍念清净。虽离喜乐寻伺而心不忘失。了了分明舍念清净。因离喜乐受住清净之舍受名舍念清净。 (六) 空无边处地:厌患身体质碍。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七) 识无边处地:厌患虚空。泯除空相。转心缘内识。 (八) 无所有处地:觉住识仍有所依。厌患心识。依无所有寂然而住。 (九) 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心胜妙。无粗想非无细想。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无想定是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尚未断惑证真。此定是属色界摄;灭受想定是灭受想之心。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则妄计伏心想以为解脱。求世间乐界。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无想定是有漏业。感界内无想天界果报。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兼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不能灭第七识执我染分。并未断诸邪见。故有此世间与出世间、感果不感果等胜劣不同。

三千大千世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娑婆义为。此世界六道众生杂处故。又堪忍义。此界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意称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烦恼义。

四 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中劫又分成住坏空四劫。在成劫中有二十个增减。即三亿三千六百六十万年。住坏空亦如是。有四个中劫共有八十个增减。即有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一) 成劫:成劫为世界观成立时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间。后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风渐增盛乃至金轮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从光音天(极光净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后诸有情渐次有生梵辅梵众。下生六欲诸天乃至畜生饿鬼。至最后一有情生无间地狱。成劫满。 (二) 住劫:世界成立后安稳存在时。初人寿极长。住劫初寿渐减。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减劫。无增;第二十劫唯有增劫。无减。于劫末刀兵疾横起。坏正报。 (三) 坏劫:安住既去归于灭坏。初十九劫坏有情世间。后一劫坏器世间。坏劫与成劫相反。从地狱渐渐上升。至地狱都尽。各随其业因。或升之禅。或转生他方世界。末劫大火烧尽初禅以下。二禅有水起。三禅风起。此器世间坏。 (四) 空劫:此为破坏后唯有虚空时。亦有二十小劫。此时世界观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有大冥。   宇宙法界。虚空则无边无际。世界有无量无边。成住坏空四时展转不停;时则无始无终。绝前后本末。因果相连续。因前有因。永不能知其始;果后有果。亦不能测其终。

五 蕴

  A、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积聚”义。又名“五阴”。“阴”是“障蔽”义。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如下:   (一)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二)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   (三)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四)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五)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B、四大作用性与色法——四大的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色法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C、四大与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风。根身是我们的身体。佛说四大是构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个人因四大不调。生起大病而死亡。则根身已坏。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故佛经说:“四大本空”。   D、五蕴与根身——根身的总和不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由这五蕴互相关系的结合。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假相。到了这些关系的助缘散灭。身体也就坏了。故佛经又说:“五蕴非有”。   E、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   这就是说“五蕴根身”是缘生性空。不可对这“五蕴根性”起诸执着。烦恼自缚。就有业报。因为造业的是由这“五蕴报身”。

十 二 因 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因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有此故有彼。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初入胎心识。由过去惑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着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着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行动的情欲。   九、取一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着驰取不已。现在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过现未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 “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乘闻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备注:

1、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①婴儿期——生后满—年之间。  ②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⑧儿童期——六岁

赵朴初的佛学常识

至十二岁之间。  ④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⑤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⑧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2。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3。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地上有八方。在加上下的延伸。就是十方。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泛指无尽虚空中的所有世界。

十方世界 就娑婆世界。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 一、东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鲜少。 二、西方 离垢。 七、东北方 摄取。 三、南方 丰溢。 八、西北方 欢喜。 四、北方 丰乐。 九、上方 振音。 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龠。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0/95228.html

以上是关于三界六道及九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三界六道及九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48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