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浅说佛教的威仪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9 07:3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浅说佛教的威仪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浅说佛教的威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浅说佛教的威仪

《净土》杂志 2011年第4期

浅说佛教的威仪 - 《净土》杂志 - 《净土》杂志

作者:妙感

通常而言。“威仪”。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或是现代人常说的“风度”“举止”。在《礼记·中庸》有讲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也就是古代祭祀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汉书·薛宣传》也道“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这是讲“

佛学常识答问 赵朴初

庄重的仪容举止”。

据《比丘戒本疏》卷一下称:“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可见此中佛教将行住坐卧等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范来解释了“威仪”;实际上就是个体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的统称。譬如《法华经·序品》说:“又见具戒。威仪无缺。”那么。佛教的威仪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一、佛教威仪的特色

佛教所讲的“威仪”。就是举止善合规矩。语默动作不失方正。见之能够生起崇仰畏敬之念的仪容。这种威仪的摄受力和作用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在佛经曾有记载舍利弗出家因缘。本为外道。逢师死。茫茫求道。内心未得安静。其时。佛陀成道未久。住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说示(又称马胜比丘)着衣持钵。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端正。行步稳重。安序而走。遂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阿说示乃以佛陀所说的“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偈颂示之。令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顿得法眼净。旋即与目犍连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时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共受佛戒。可见这种“威仪”的效应是相当具有摄受力的。

佛教大量的倡导人们应该遵循威仪。因而。出家修行者于一切生活起居都有与其相应的作法、观念及祈愿。好比睡醒时。即默念“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后。安详而起;洗手时诵“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这等都属于佛教的威仪。

除外。在生活细节方面。也有细致的规定。以出家人的卧法为例。必须注意下列五项:(1)当头首向佛;(2)不得卧视佛;(3)不得双伸两足;(4)不得向壁卧。亦不得伏卧;(5)不得竖两膝更上下足。要当枕手捡两足累膝。

这些都属于出家众所应持的戒律和威仪。是有别于普通的在家众生。诸经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说法。而佛陀教导菩萨应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在《菩萨善戒经》就有提及身有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是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赞叹经法。受持禁戒。持无上法广为人说。正思惟义如法而住。”

一般认为。戒重而威仪轻。但如果就广义解释。大部分戒条都具足威仪。如二百五十戒中。仅四重禁、僧残为戒分。其余等戒。应都属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为具足戒。其余的遮戒则属威仪。都是此证。

在佛教团体中具有七众弟子。而对于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尤为注重。因为僧团是整个佛法的中心环节。故此对于比丘和比丘尼的威仪就更是要求独到和细致完备。就像对于比丘的律仪。在《四分律》就规定二百五十戒。就单单比丘处入大众当中。规定了五种法规应当遵守。据《四分僧羯磨》所举有。第一。修慈愍物。即比丘入于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以精勤学道;第二。谦下自卑。是比丘入于大众中。常用谦和。以永绝憍慢。应自卑下。犹如拭尘之巾;第三。善知坐处。指比丘入于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则不应安座。若见下座。则不应起立;第四。说于法语。谓比丘

我学的佛学常识算是念佛吗

入于大众中。不宜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或请人说法。皆为说于法语;第五。见过默然。称比丘入于大众中。若见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即言说。则恐致别异。故当安忍。默而不言。可知佛教中的“威仪”是相当的严谨和细致。与常俗存在相当大的反差。这也是符合整个“举止善合规矩。语默动作不失方正。见之能够生起崇仰畏敬之念的仪容”的理念。当然也突出了佛法的殊胜性和稀有性。同时也凸显了佛法的高贵难

一分钟教你学佛学常识

得和超凡脱俗。

那么。在出家僧众中。这种威仪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需要不断的熏修和习练的。这在中国本土化的丛林当中。有一套较为特色的演化。如《佛门礼仪之威仪》有:“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另外。还有“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等口诀。如“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

也就是说。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安详徐行。犹如清风徐拂。行进时。两眼平视。不左窥右瞄。不向外攀缘;移步时。勿踏虫蚁。勿仓仓惶惶。或令鞋履拖拉出声;当收摄身心。举止动步。心存正念。一切时中。定慧等持。如法而行。

站立之时。头颈不偏不倚。身躯挺直。安稳而立。犹如苍松。不可轻率、歪斜或抖动;当心存正念。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系心在道。思惟经义。如法而立。

跏趺宴坐时。应摄心专注。身心安稳不动。犹如大钟。古德云:“身要放松。不得随便;心要专注。不得紧张。”切勿前倾、后仰或左右歪斜;当端肃威仪。息缘绝虑。观照自心。谛观实相。如法而坐。

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若睡眠时。当右胁而卧。以右手曲肱为枕。左手平舒于腿。双腿微弓。两足相叠。名为吉祥卧。亦名狮子卧法。右胁而卧。于诸卧姿中。最为有益。能令身得安稳。心不动乱。律云:“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卧。是贪欲人卧。”是故修道人不仰卧、不覆卧、不左胁卧。应右胁而卧。保持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

除外。还设立了殿堂仪规、敬法、敬僧、四威仪、出入佛门之礼仪、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斋堂仪规、讲堂规约等等。这些都是对于佛教威仪进入相当精练地衍变和提炼。而行、住、坐、卧的规范目的是令修行者在修持佛法当中。能够有戒可依。有法可循。并且具备防非止恶的作用。进而可以引发禅定和智慧。

佛教的戒律威仪的另一特色即是“随犯随制”。也就是说。戒律威仪是由于僧团当中出现个别不当的行为。经有人反应到佛陀那里。佛陀才宣布今后不得再犯此种行为的“戒条”。而佛成道的十二年弘法中所说的戒仅仅只是“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这便是世尊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这个时候所说的戒是一些道德性、劝诫性的颂。这个阶段的戒律称为“教授波罗提木叉”。但自从须提那淫事件后。佛教第一条戒律就产生了。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戒律。这个阶段的戒律称为“威德波罗提木叉”。但佛教的戒律跟社会的法律又有不同。佛法是从思想方面去指导人们怎样去改正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强迫性。是靠自己自觉的去改正。在别人的指导下。自发性的自我改良。从根本上找到事情的根源作为出发点。如同中药治病一样来治根治本。

二、威仪的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礼义之邦”的中国。具足威仪。身端行正。并非仅限于佛门。而是人人应具备的礼仪。中国是个“尊崇礼义、注重威仪”的国度。当然这也正好为佛教提供了培育戒律威仪的土壤。故而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说法。

佛教中的这种威仪其实对于整个戒定慧三学的推进是极有裨益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佛法之所以能够常住于世间。主要就在于这种戒律和威仪的完整执行和延续。阿难在佛陀最后的涅槃曾经请教世尊。未来佛弟子以何为师。才能使佛法久住人间。佛陀当即开示:“以戒为师。”可见。戒律威仪本身就能令佛法久住世间。同时也令众生能够超脱轮回。究竟解脱。

这在《戒律学原理》有谈及:“在释迦佛前的六佛中。前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没有戒律的流传而正法也没有流传下来;而‘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都有戒律的流传。正法也留传下来。”可见戒律是决定佛法流传、正法久住的关键要素。

如此。戒律威仪的现实意义即可显现。佛陀时常教诫弟子。形仪必须端严肃整。内检其心。外束其身。无论动静举止。皆如法如律。如佛所教。那么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教诫呢?或者说有何其现实意义?

其实。佛教的威仪戒律。不仅身心得以寂静。亦可感化众生。而且能够显发个人的修行风范。达到佛法自利利他的实际教化功效。当然要爱护解脱戒。一定要很细致地把相关的一切威仪执行好。行持良好的威仪即是在行持戒律。就如同《阿含经》所说“爱护自身威仪行相。即是爱护戒法”。戒律威仪的严格。也反映出佛教教义本身的精神。也是人民尊重的对象。

再者。这种佛教的威仪。是体现出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统一。也是映现出佛法本身的慈悲观。譬如不踩踏湿草。以恐有小生物以及爱护自然草木等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平等爱护一切众生的理念。这种理念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试想当今的空气污染。乱伐森林树木。对于大自然的破坏。这都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宇宙是一体的。众生即是我。对于众生的爱护。就应该从自我做起。那么佛门的种种戒律威仪也便是从内心的“无缘同慈。同体大悲”精神出发的。也充分反映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思想。进而。由外在的戒律威仪能够引发自身内在的领悟能力。便于体悟大道。

三、结语

佛教中的威仪是在佛陀证得人生真理之后。从其真如法性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其一举一动都是符合自然的法则和真理。理所当然也是最符合威仪的。

但是作为修学佛法者。其内心世界不能契证真如智慧的背景下。必须要借助于佛陀制定下来的戒律威仪了。这些戒律威仪也是“随犯随制”。众生有种种过失。需要纠正。修正自身的种种往世的习气烦恼以及身口意造作。因而圣人设立戒律威仪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能令众生趋向圣道。同时。这种戒律威仪本身具有摄受力。其作用难以言表。

戒律威仪的执行。能够对于修行者提供最起码的护持。无形中关闭了一切毁犯的机缘。尽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戒律威仪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的毁犯都有可能。但是至少可以控制自身的行为。尤其在警觉性高的修行者。戒律威仪毕竟是在某种场合能够起到提醒和警觉的作用。但在不知情的背景下。尤其是威仪方面。应该予以纠正和补救的机会;然倘若是明知故犯者。则应当给予严厉的惩处。

总之。佛教威仪对于整个戒定慧三学的推进是极其有裨益的。而且能令佛法久住世间。进而净化身心。自利利他。达到超脱轮回。究竟解脱。从现实方面看。戒律威

佛学常识何佛学礼仪

仪所产生出来的慈悲精神力量。的确能够摄受和接引众生。引发自身内在的领悟能力。而趋于究竟菩提。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1350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浅说佛教的威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浅说佛教的威仪;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29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