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唯识的中心思想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9 06:1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唯识的中心思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唯识的中心思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唯识的中心思想

作者: 馨缘

佛最初说法。从讲“四谛十二因缘”开始。这时主要是讲业感缘起。十二因缘。说明众生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流转世间。无非是由于业。业就是由于烦恼、无明。无明烦恼

佛教常识学拜佛学烧香

生起。造业是由于什么呢?心。小乘的“业报论”重点就是突出这一点。唯心因果是佛教的基本

一分钟教你学佛学常识

思想。

  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把心分为生灭门、真如门。由生灭门流转生死。由真如门回到解脱的境界。证得法身。这就是对于小乘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到了六七百年间。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发扬大乘般若。般若就是讲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文字、观照、实相都离不开能观智、所观境。也离不开心。中国天台宗继承了这个思想。即“一心三观”。一个心对诸法作三种观察。空、假、中。三谛圆融。都是把般若思想进一步发挥。还是离不开心。龙树菩萨有首偈子:

  诸佛出生处。

  堕地狱未减。

  成佛原未增。

  应敬礼此心。

  到了无著、世亲菩萨时代。就把大乘经典如《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等。进一步发扬。明确的提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就是指三界的业报。业、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指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离不开内心的分别。“识”就是分别的意思。

  “能分别”是心的作用。“所分别”也是由心观察对象的作用。在唯识学上。就是识体生起“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观察、能认识;“相分”就是所认识。“相分”里面有“疏相分”、“亲相分”:“疏相分”就是根据山河大地;“亲相分”就是自己的“识”变现的影像。直接了解这个影像。我们缘的影像不是直接对外。“见分”缘“相分”。而“见分”与“相分”都离不开心。色不离识。相不离见(相分不离见分)。也就是说外境是由识所变。你要认识它。有能认识的“见分”。有所认识的“相分”。而“相”不离“见”。“见”不离“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贯穿于整个唯识的理论。佛教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中心思想讲“唯心因果”。从小乘的“业报缘起”到大乘的“性空缘起”、“真如缘起”、“赖耶缘起”。这一切缘起都离不开心。

  一般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

佛学常识什么是佛

佛教”。说明“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意业发动身语二业。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

  “意识”是心。《法句经》上讲:

  若远行独行。

  无身寐于窟。

  调此难调心。

  我说真梵志。

  形容这个“意识”。它的缘虑很远。它是单独生起来的。所以说是“远行与独行”。

  “无身”是看不到。似藏在洞里。很深。这个心是很难调的。能够把这个心给调伏下去。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说真梵志”。突出修行是以修心为主。

  在大乘空宗。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讲难行道、易行道。难行道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习。易行道讲念佛号可以生西方。都是由心。另外讲“空”。破我执法执。也是离不开心。在唯识经典中就更为突出。

  

佛学常识答

《华严经》讲:“外境如虚幻。唯识与心作。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地观经》、《大乘起信论》讲:“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国土染。心净国土净”。《楞伽经》讲:“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语”就是佛说的语言。以心为宗。“无门”就是不要执著。去掉执著。就是走入这个门的路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管小乘。还是大乘的空宗和瑜伽有宗。都贯通于这一个

佛学常识上能做记号吗

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到了唯识法相。更加有系统。并把它发扬广大。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2/117094.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唯识的中心思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唯识的中心思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22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