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格言集萃:大开智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经格言集萃:大开智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经格言集萃:大开智慧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经格言集萃——大开智慧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一个僧人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后悔不想继续修行之心。佛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曾作过什么事?回答说:喜欢弹琴。佛问: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样?回答说:发不出声音。佛又问:弦太紧了怎样?回答说:弦断声绝。佛再问:如果弦不松不紧正适中怎样?回答说:各种声音都谐调具备了。佛说:出家人学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安乐。道就不会失去了。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
[今译]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
[今译]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
[今译]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进入到暗室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射下。能看见种种事物。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奉养父亲母亲。爱护妻子儿女。从事无害的事业。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今译]世间大地被称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世间须弥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密》)
[今译]世间的骂。也有二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有人听说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对人。故意骂佛。佛却默然不答。等到骂完了。佛问:你送礼给人。别人不接受。礼物是不是还该你自己所有?那人说:当然是的。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祸殃带给了自身。这就像回声跟着声音。影子跟着形体。是永远不可分离的。所以要谨慎。不要作恶。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仇人和亲人同样受苦之时。应先救仇人。别人来辱骂自己。自己心中反而要产生怜悯之情。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已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已。(《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风扬洒尘土。尘土洒不到别人身上。反过来污染了自身。贤人终不可毁。祸患一定害了自已。
▲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法句经•言语品》)
[今译]称赞恶人和被恶人称赞都是邪恶的。一个人喜欢在言辞上同别人争斗是难以获得安宁的。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今译]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毁谤侮辱。恶事向自己。好事给别人。如果自己赞扬自己的功德。隐瞒别人的好事。使别人受毁谤的。是菩萨的极重罪。
▲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
[今译]如果菩萨为贪图名利。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毁谤他人。这就是第一重罪。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如果听到别人讥讽毁谤自己。心中要能忍受侮辱;如果听到别人赞扬自己。反而要生惭愧之心。
▲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无垢性品》)
[今译]要把众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有情。都看得非常尊贵。把自己看成是仆人。要把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萨要常常这样观想。有时即使被打骂。始终也不加报复。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调伏自己的心。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恶人听说有人行善。就故意来破坏扰乱。你应该谨慎。不要嗔恨责怪他。那么。来破坏扰乱行恶行的人自己就会有恶报了。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法句经•好喜品》)
[今译]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作善于驾御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不要亲近愚痴的人。应该与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别人对有我有一点点恩德。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对怨恨自己的人。要总是怀着善心。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今译]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归大海。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法句经•刀杖品》)
[今译]对天下没有一丝损害。自己终身也就不会遇害。常常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谁又会对自己有怨恨呢?
▲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今译]应该认识到。贫穷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结下了恶缘。而觉悟了的菩萨。不但不会埋怨、嫉妒别人。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给别人。对仇人和亲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今译]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世俗品》)
[今译]万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马。所居住的世间如同梦幻。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
▲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之为贫。慈母在时。名为日中;慈母死时。名为日没。慈母在时。名为月明。慈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今译]在世间。什么最富?什么最贫?慈母在的时候。称为富。慈母不在的时候。称为贫。慈母在时。叫做太阳在天中;慈母死后。叫做太阳落于西山。慈母在时。叫做月光正明;慈母亡后。叫做暗暗长夜。所以你们要殷勤地孝顺奉养父母。这样做同供佛所获的福报没有两样。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法句经•多闻品》)
[今译]观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样为你计谋。分别伙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时的态度。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里以何为乐。想辨别一个人有没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么说。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今译]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今译]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一定会将干草烧尽。为什么呢?因为一点点火也能燃烧。众生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
▲懈怠
[今译]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二种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多闻品》)
[今译]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在修学过程中。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今译]比如人善长医方药理。自己的疾病却不能治疗。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空数别人的珍宝。自己却没有半分钱。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
[今译]如果勤奋精进地去做。那么事情没有难办的。因此你们应当勤奋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断。也能穿透石头。如果修行人的心里常常懈怠。譬如钻木取火。木头还没钻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今译]僧人问佛:什么样的人有大势力?什么样的人最聪明?佛说: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因为他不怀恶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够忍辱的人没有恶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尘垢灭尽。清净没有瑕疵污秽。这样的人最聪明。从没有天地时开始。直到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没有未见过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没听说过的。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一切智)。这样的可称得上是聪明的了。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见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进入暗室之中。黑暗就消失了。而光明独存。学道明见真谛。愚痴烦恼就消灭了。而智慧常存。
▲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今译]要觉悟到。由于迷惑无知。才使自己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而觉悟了的菩萨则常常认识到。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智慧。使自己获得宣讲佛法圆通流畅。无所滞碍的才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够得到远离生死。彻底解脱的大快乐。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
[今译]譬如有人非常干渴。想喝水。到一个高地上挖坑求水。看到干土。就知道离水源还很远。象这样不停地挖下去。就会见到湿土。渐渐地又见到湿泥。他以坚定的信心挖下去。就会知道已经离水不远了。菩萨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听闻了解和修行《法华经》的教法。这人离无上正等正觉(成佛)还远得很。如果能够听闻、了解、思惟、修习《法华经》的教法。他就离成佛不远了。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今译]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隐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今译]在家菩萨(指修道人)应受善戒。他们应该不杀生。舍离刀杖。不杀害一切生物。不恼恨一切众生。常行慈心。他们应该不偷盗。对于自己的财物知道满足。对于别人的财物不产生羡慕希望的心理。甚至一草一叶。别人不给自己不取之。远离邪淫。夫妻二人即感满足。不应该再求别人与之淫乱。应该远离妄语。怎样说就怎样做。不欺骗他人。先思后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述说。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妄语。他们还应该远离酒类。不喝醉乱性。不轻浮躁动。也不吵嚷喧哗。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 如果能做到的。说出来还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万不要说空话。要知道虚伪不讲信用。正是聪明人所鄙弃的啊。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
[今译]看见人行布施道。应该高兴地帮助他。这样做的福报很大。一个僧人问佛说:这种福报会被分尽吗?佛说:譬如一支火炬的火。数千万人各自拿着火炬来取火。用来做饭照明。而这支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今译]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求施舍。要随前面说的人所需要的东西施舍给他们。如果菩萨以恶心嗔恨心。甚至不施舍给他们一分钱、一根针、一根草;有来求法的人。却不为他们说一句经、一首偈子、一点如微尘那么少的佛法。反而辱骂、羞辱的。这些都是菩萨的极重罪。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
[今译]如果菩萨。自己有财物。生性吝啬。有贫苦众生。没有依靠。来乞求施舍。却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给他们所求之物。或者有想听法的人来求法。却吝惜不说。这就是第二重罪。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布施是良好的品德。要尽力帮助亲戚朋友。行为上没有一点污点。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4/138596.html
以上是关于佛经格言集萃:大开智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经格言集萃:大开智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