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现世」求福求财如何有求必应?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8 09:2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现世」求福求财如何有求必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现世」求福求财如何有求必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求福求财如何有求必应?

目录:1、菩萨不赐予众生财富的缘故2、世间贫穷的原因3、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持戒的无比重要4、有三类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现世成熟现世会报5、《瑜伽师地论》《成实论》中开示哪些业会现世就成熟果报6、如何造作善业能将所修福业变成定业7、对于求世间福报如何去做才能有求必应呢1、菩萨不赐予众生财富的缘故摘自:《摄大乘论释》卷八/无性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释曰。今当显说。由是因缘菩萨虽有财位自在而不施他。“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虽于财位无重业障。而彼若得财位圆满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宁彼现法少时贫贱。勿彼来生多时贫贱。故不施彼所有财位。“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生死心便现在前。求欲出离。若得富贵即生骄逸。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生死心常现前。勿彼富贵受乐放逸。不厌生死不起善法。“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

佛学常识及名词

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当施彼满足财位。即便放逸积集种种恶不善业。故不施彼所有财位。如有颂言。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勿彼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众苦器“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得富贵。即便损恼无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念言。宁彼一身受贫贱苦。勿令损恼余多有情。复以伽他摄如是义故说见业障现前等。其文易了无烦重释。」摘自:《摄大乘论释》卷九/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论曰:

佛学礼仪基本常识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释曰。此中显示。由是因缘。菩萨虽得财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与有情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有情有障菩萨神力恶业。由彼恶业障碍菩萨无障碍智。由见此故。虽有堪能虽彼匮乏而便弃舍。此中应引饿鬼江喻。如江有水。无障饮者。然诸饿鬼由自业过不能得饮。此亦如是。江喻菩萨。财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饿鬼不合饮用江中净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萨财位。“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虽无业障。菩萨见彼于相续中当生善法。若施财位。受富乐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宁彼贫贱顺生善法。勿彼富贵障善法生。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由贫贱故厌离现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现前随顺善法。勿彼富贵不生厌离。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乃至贫穷常不积集诸不善法。作是思惟。宁彼贫穷不造诸恶。勿彼富贵集诸不善。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得大财位即便苦恼无量有情。作是思惟。宁彼一身独受贫贱。勿彼富贵损恼其余无量有情。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为显此义复说伽他。谓见有情有业障故。障生善故。厌现前故。积集恶故。损恼他故。不感菩萨施彼财位。是故现有匮乏有情。此略显义。余广易了。」2、世间贫穷的原因摘自:《解深密经》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大悲。何缘世间现有众生贫穷可得?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是诸众生自业过失。若不尔者。菩萨常怀饶益他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若诸众生无自恶业能为障碍。何有世间贫穷可得?譬如饿鬼为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过是诸饿鬼自业过耳。如是菩萨所施财宝。犹如大海无有过失。是诸众生自业过耳。犹如饿鬼自恶业力令无有果!3、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持戒的无比重要转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罗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4、达真堪布开示:有三类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现世成熟现世会报大恩上师达真堪布开示:果报的成熟有三种情况:现世现报、来世再报、生生世世以后再报。好比我们种庄稼一样。有些庄稼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有些庄稼几个月后才可以收获。有些庄稼甚至要一年后才能收获。在哪些田里“种庄稼”收获快呢?佛讲。在福田、恩田、悲田里播种收获快。福田是佛、菩萨、上师。他们是种福最好的良田。故称为福田。以他们为对境。无论是修善业。还是造恶业。果报成熟得都非常快。基本上都是现世现报。若是恭敬他们。供养他们。果报非常殊胜;若是轻视他们。伤害他们。恶业非常严重。恩田是现世的父母。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以他们为对境做善事或造恶业。基本上也是现世现报。还有其他如父母般的恩人也属于恩田。不能恩将仇报。要知恩、念恩、报恩。否则罪过也非常严重。悲田是可怜的众生。比如对病情严重的人。对处在艰难困苦当中的众生。对处在哀愁、绝望境地的众生等。做善事了。果报非常殊胜、不可思议。若是不怜悯他们。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甚至还对他们进行诽谤或伤害。恶业也非常严重。基本上都是现世现报。南瞻部洲也叫“业地”。就是善业或恶业的果报成熟非常快的地方。相对来说。南瞻部洲的众生有这样一个特点。现世现报多一些。来世再报是人死了以后报的。比如说无间罪就是来世再报的。死了以后不经过阎罗王的审判。直接堕入无间地狱。又如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来世再报。若是具足了往生的四个因素。临终时佛菩萨会直接将他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用经过阎罗王的审判。有的过了三世、四世、五世……甚至几十世、几百世再报的也有。这都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后再报的。如果当下没有什么报应。不能认为没有报应。“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是不会消亡的。总有一天会成熟。而且必定会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如果既修善业。又造恶业了。是善业先成熟。还是恶业先成熟呢?这要看善业和恶业哪一个果报严重。相对严重的那个先成熟。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修有漏的善业。阻止恶业的果报成熟。当善业的力量超越了恶业的力量时。先报善业。不报恶业。如果善业和恶业轻重程度一样。哪个靠近临终哪个先成熟。如果善业和恶业距离临终的时间是相等的。往昔哪个习气重、串习力大。哪个先成熟。如果串习力是一模一样的。就要按照造业的顺序。哪一个造业在先。哪一个先成熟。先造

佛学常识什么是僧

的是恶业。就先成熟恶业的果报;先修的是善业。就先成熟善业的果报。所以大家要利用生命的每一刻来行持善法。5、附:《瑜伽师地论》《成实论》中开示哪些业会现世就成熟果报呢?《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抉择造业有八种情况。当在现世受报。即(一)如果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身体、财物等。为此而造作不善之法;(二)或由增上不顾恋意乐。不顾恋身体、财物等而作诸善法;(三)或对有情众生。增上损恼;(四)或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五)或对三宝对境。增上憎害;(六)或对三宝增上净信。胜解意乐

佛学常识网站

;(七)或对父母诸尊重等有恩的对境。由增上品。以酷暴背恩等所有意乐。造作不善;(八)或对父母等。由报恩的意乐所作之善法。以下就现法受报的八种情况列举公案为证:隋朝终南山释普安。乃一圣僧。凡他所到之处。信众云集。人们竞相设斋供养。一日至大万村。村人田遗生。家徒四壁。十分贫寒。家中四女均衣不蔽体。长女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物。只有粗布两尺。欲供之财。痛念此生赤贫不能作福。华严仰屋悲叹。这时忽见梁上孔隙之中有乱禾一团。于是取下观察。得黄粟十粒。华严将谷磨去秕糠。想以此与粗布供养僧众。但自顾无衣。不能出门。乃于黑夜匍匐前往。以布遥掷僧房又将十粒粟米亲手置于饭桶中。心中默默祈愿:我以前世的悭贪。现在受此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之物供养僧众。如我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①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祝毕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众皆诧异。后来人们得知此事缘由。都十分惊叹。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后该女出家学道。田氏女罄其所有。以极其殷重、虔诚之心。供养僧众。境重心殷。善力极强。故而感应得以立即现前。而宿业悭贪之业也随之竭尽。道携。不修戒行。广营田业。积累布绢绫绮。数以万计。却悭贪吝啬。不拔一毛。后忽得重病。隐处闭合。便利不通。临命终时。寺中有一法师为他说法。令他稍得开悟。遂舍资财三分之一。财舍之后。他的病立见轻愈。不久病好。数日之间。道携检查阁上。见阁空无物。便又忆起财帛。心中颠狂。口中喊贼。说:“诸寺众僧来动我物。”同伴劝谏。携无醒悟。法师只得遍告诸寺。取还财物。之后。道携叫声方止。不过一两日。旧病仍发。痛苦较前更剧。又请法师。重求改悔。法师呵责。劝他放下贪执。重舍前物。后病又愈。病好之后。追忆起钱物。心又怀恨。数日即死。死时目如大盏。通体红赤。这是由增上顾恋意乐。贪执资财显现的现报。昔年乾陀卫国有位屠夫。欲将五百小牛悉数屠宰。当时有位内官(太监)。以金钱将牛赎出放生。诸牛因而免于死难。以此因缘。内官现生就恢复了男根。内宫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救护幼牛。现生感得的花报就已如此殊胜。其后世的善报更是无法估量了!昔年有群牛贩。驱牛赶路。途中粮尽。饥渴交迫。当时众人共议:众牛终非己物。不如割取牛舌以充饥肠。随即将盐涂于牛口。牛贪咸味。伸舌便舐。牛贩速以利刃截取牛舌。将牛舌放于火上烧烤。这些被活活割下的牛舌成了牛贩渴望已久的盘中美餐。一顿饱餐之后。牛贩相与来到水边澡漱。他们口嚼杨枝。以杨枝揩齿之后。擘以刮舌。这时突然大祸临头。众人的舌根有如烂果。一时都断落了。这是对有情众生增上残害。由极重的恶业力于现身立即显现的苦报。晋法桥。少时喜爱咏诵。而乏音声。于是绝食忏悔。以七日为期。礼拜观音。以求现报。时同学苦谏。法桥不听。到第七日。感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嘹亮。可传一里之远。这是对三宝增上净信。依净信力礼拜而得的现世感应。太阳平侍者。是洞宗明安禅师的高足。一日琅琊广昭禅师来访。明安云:“振兴洞上一宗之人。非远即觉也。”广昭云:“有平侍者在。”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说:“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说:“平以后会死于此处。”等明安圆寂。平居于大阳。想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的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当时虽然山中耆宿也曾恳切劝阻。平不听从。等到发塔之时。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众人都惊异不已。而平又更镢破师脑。添加油薪。顷刻成为灰烬。众人将事报于官府。告平谋取塔中之物。官判不孝。令其还俗。诸方因其人品格不端。都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被大虫所食。竟然未免明安禅师的预记。平侍者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竟然焚毁师身。罪业极重。所以于现世即现前报应。太和杨黼。辞别双亲。入蜀访无际大士。途中遇一老僧。僧问杨黼到何处去。杨黼答:欲访无际大士。僧说不如去见佛。杨问:“佛在何处?”僧说:“你尽管回去。如见倒穿鞋、披某色衣的那个便是。”杨黼听信。遂返回家。到家时天色已晚。杨黼敲门。母亲听到。急披衣、倒穿脚走出门来。杨黼一见。正好和老僧讲的一样。杨黼当下惊悟。自此之后。尽心竭力孝敬母亲。并亲注《孝经》近数万言。一日砚滴将干之时。池水忽然盈满。人们都说这是至孝的感应。生身父母。恩重难量。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对境。

太虚佛学常识南怀瑾

《亲友书》云:“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现召善名称。来世生天堂。”所以对父母只要略作损益。感应有如桴鼓。至为迅速。六朝时代。高人名士都崇信《孝经》。那时的人常以《孝经》来殉葬或追荐亡灵;病时诵《孝经》。可得痊愈;争斗时诵《孝经》。可得和解;着火时诵《孝经》。可得熄灭等等。有种种不可思议的感应。宋吴孝妇。丈夫早亡。无子。吴孝妇承事婆婆至为孝顺。婆婆年老。眼睛有病。念及媳妇孤单。想召一义儿。孝妇哭告婆婆:烈女不事二夫。我当竭力奉侍婆婆。当时。孝妇为乡里缉麻络丝。所得的钱全部用来奉养婆婆。有时得了美食。就悄藏于怀。带给婆婆享用。一次饭还未熟时。因邻母召呼而出门。婆婆怕饭过熟。欲将饭盛于盆中。因眼病看不清。误将饭倒入秽桶。孝妇回来见后。一言未发。急往邻家借饭给婆婆吃。自己却悄悄以水洗污饭再蒸着吃。一天孝妇忽梦两青衣童子驾云而来。引其入朝谒见天帝。帝说:“你一村妇。能奉事婆婆。勤苦尽心。实在可钦可重。现赐你钱一千文。可拿去供膳。从今以后不须为人佣作。”孝妇梦醒。见床头果然有钱千文。这千文钱用尽复生。绵绵无穷。程恶子。得一子极其宠爱。但对父母却极为凶暴。母亲年老。常被打骂。一天。母抱其子。不小心将孩子落地。额头受伤。恶子归来。认为母亲故意伤害其子。声色甚厉。母亲害怕。就去女儿家避了几天。但恶子仍然怒气未消。藏刀于身前去接母。恶子对母亲说:“孩子伤已痊愈。可速回家。”母亲便依从他。等到中途偏僻之地。恶子取刀刺母。不料刀刃反向而来。朝其肋下插入。肠子透出。后来其尸屡埋屡发。最后鸦犬食尽才算了结。以上两则分别是对有恩对境报恩行善、背恩作恶所感的现世报应。《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一)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三)指相似的现法受。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于此时纷纷现前果报。比如修行人快要证得不来果而超出欲界时。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业纷纷成熟。就会后报先受、重报轻受。这就如同一个人即将永别曾经久住之地。前往他乡安居。这时该地的所有债主都会前来索债。对于功德田。《俱舍论》举了七种情况:“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生。损益业即受。”①佛。②比丘僧团。(以下五种是对单个补特伽罗而言。)③灭定:不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灭定。当安住灭定之时。烦恼寂灭。相续中非常清净。出灭定时。补特伽罗就好似从涅槃中来一样。④无诤:入无诤定时。对无量众生都不生烦恼。⑤慈:入慈定时。对无量众生都生起不共殊胜的饶益心。相续中缘无量众生而不舍离。修无诤定与慈定。相续中缘无量众生。明显积累了不共殊胜的功德。所以出定之后即成殊胜的功德田。⑥见:即见道圣者。因其已断见道应断的一切烦恼。⑦修道生:即通过修道。断尽一切修道应断之惑而成就的无学道圣者。对以上七种功德田作损益之业。就会在当生现前果报。昔日。不败佛出世之时。一修道人在佛前出家。后来成为三藏法师。一日僧团之中出现争吵。而此三藏法师幸灾乐祸。由他鼓动。诤论愈演愈烈。这时另一持经藏的比丘出来使诤论平息。三藏法师见此。顿时嗔心生起。骂道:“哪位女人息此诤论。”因在僧团之中造了恶口之业。这位三藏法师现生就变为女人。而且后五百世都堕为女身。顺后受报的例子:有一屠夫七生以来常操屠业。却不落三涂而生于人天。这是由于七生之前曾经供养辟支佛一食。以此福力七生不堕恶道。但过七生之后。这七生所造杀业必次第成熟而感恶报。或有人疑:既然因果之理真实不虚。为何有人一生行善。反遭坎坷;有人一生造恶。却安享福禄。答:因为我们流转生死。不只今生一世。过去已经历无量世。今生行善遭祸。祸是前世恶业之报。并非今生行善感得。今生所行之善。必于将来产生安乐;今生造恶享福。福是前世善业之报。并非今生造恶感得。今生所造之恶。必于将来感受痛苦。所以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如局于一生。似有不足信之处。但放眼三世。则善恶报应必无错乱。又修行人虽入佛门。以为修行可使人生圆满幸福。但不可一概而论。修行人亦有多类:一种虽然表面信佛修行。但未遵循因果之道如理取舍、断恶修善。反于佛门之中滥用僧物、侵损常住、说大妄语、破僧和合、辱慢师长、追求世法……因其所行与佛法背道而驰。以造恶只能感受苦报。焉得三宝加持?岂可反说因果不实、佛法不灵?又有一种。虽然身入佛门。但泛泛悠悠、懈怠散慢。心无几时能安住于佛法上。凭此微弱善力。难以抵挡无始恶习。既然阿赖耶识上的恶业习气种子未曾伏得半分。又欲远祸得福。以一杯水救一车燃火之薪。岂有可能?最后一种。法融于心。勇猛精进。因与佛法已得相应。所以宿世积业提前受报。使本为召感恶道、当受重苦的猛业。由于修行的力量。重报轻受。以轻微的病苦等即得消尽。如人欲冲出重兵的围困。必经一番艰苦的厮杀。一旦突出重围。自然永得太平。所以修行愈增上。反而种种苦报愈快现前。《金刚经》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修道之人。难免违缘障碍、身心疾苦。但遭遇逆境之时。应作消业想。生欢喜心。因借此身心小苦消得多劫重罪。故应欢喜。如此心不退转、尽管径直行去。自有业障永尽、得享大乐的一日。6、如何造作善业能将所修福业变成定业?——造恶道理亦相同摘录于《优婆塞戒经》卷七业品第二十四之余……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7、对于求世间福报如何去做才能有求必应呢?摘自:《瑜伽师地论》云何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谓诸菩萨若见有情求饮食等十资身具。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及诸沙门婆罗门等。广说如前。乃至若能受持净戒。如是我当随汝所欲施饮食等诸资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如是菩萨若见有情来求种种田事宅事。诸阛阓事。王事域事。财事谷事。或有来求诸工业处及诸明处。或有来求共为朋友。或有来求共结婚媾。或有来求共作邑会。或有来求助营事业。菩萨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施汝田宅广说乃至助营事业。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有诸愆犯或被举讼。或作种种不饶益事为他所拘。将欲刑缚断截。挝打毁辱。迫胁驱摈流移。或他所执欲捶缚卖。菩萨尔时随能随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令脱斯难。又诸菩萨若见有情遭遇种种王贼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恶名诸怖畏等。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令免斯畏。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欲所爱会求非爱离。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遂汝所愿。令所爱会及非爱离。又诸菩萨若见有情为疾所苦。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救汝病苦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既为菩萨如是立要。于诸善品速疾受学。于诸恶品速疾除断。菩萨皆能遂其所愿。当知是名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按:这段文字非常重要。对于向诸佛菩萨求愿的人来说。细细玩味体会。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收获!说白了。向菩萨求愿。最好和菩萨之间建立一个契约。约定自己必须舍弃一切恶业。修行一切善业。乃至孝养父母护持三宝。等等。然后请菩萨赐予某愿满足!文中谈及求婚、求财等等。诸位想想。凡夫得财之后用财富造作恶业。得到婚姻之后纵欲。一切都和修行善法相违背!绝非菩萨赐予愿望的初衷!所以。菩萨赐予众生愿望。希望众生先有一个承诺。一个契约。一切合同!菩萨满足你的愿。你就兑现你的承诺。你要是不兑现。满愿中途愿望还会破败不如意!最好将自己和菩萨所求的愿。和自己的具体承诺。写成文字性的东西。对诸佛菩萨禀告之后。这个文字性的东西要严密保存。不可遗失!遇到自己放逸的时候。详细看看自己的承诺。按照承诺去做。不然的话。很多已经满足的愿望。还会失去!没有满足的。也不会如愿!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4/144298.html

以上是关于「现世」求福求财如何有求必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现世」求福求财如何有求必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85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