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成语汇编(二)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8 09:0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成语汇编(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成语汇编(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成语汇编(二)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教成语汇编(二)

  文 / 慧伯

——第一部分:与释迦牟尼前世修行及出家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

第一部分:与释迦牟尼前世修行及出家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

佛教的发祥地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汉代的史籍中。印度被称为“身毒”或“天竺”。“印度”这个译名。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首先提出来的

佛学戒律学常识图片

:“详史天竺之称。异议纠纷……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不过。直至宋代以后。“印度”之称才被普遍使用。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它与亚洲的其它部分隔离开来。使它在地理上自成单位。古代印度人民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的一支游牧民。从中亚地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的开柏山口。来到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区。经过激烈的战争。雅利安人用武力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在这里安居下来。雅利安人入侵以后。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恒河流域的大多数部落已经基本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这个时代。北印度有大大小小30多个国家。佛教就是在这个时代创立的。

****输皮全蚁

佛本生故事。谓释迦牟尼前世曾为****。其眼视人或所吐毒气。能令人死。此龙受戒出家。入林静思。疲懈而睡。时有一猎人见龙身绚丽多采。欲取皮献王。以杖按龙头。用刀割取龙皮。****痛醒。自忖以其力倾覆此国。虽易如反掌。然为持戒。当不计自身。乃闭目止息。忍受剧痛。任猎人取其皮。皮剥光后。****酷热难忍。

佛学常识法语

欲趋水饮之。这时又有许多虫蚁竞相噬食龙肉。****忍耐不动。自念以身施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利益其心。****肉尽而亡。因持戒舍身的功德。得转生于忉利天上。见《大智度论》卷十四等。(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坚誓狮子念袈裟舍身

佛本生故事。谓佛昔为坚誓狮子。常礼一辟支佛。亲近闻经。猎师见其身毛金色。欲剥其皮以奉国王。乃披袈裟入山坐。狮子见而礼舔其足。猎师以毒箭射之。狮子哮吼欲搏杀之。忽念此人披袈裟为三世诸佛贤圣标帜。不可起恶心。即说偈言:“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向于坏色服;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向于出家人。”说已命终。见《报恩经》卷七、《贤愚经》卷十三等。(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香城破骨

佛本生故事。谓释迦牟尼前世曾为萨陀波仑。居于香城。家境贫寒。思卖身供养昙无竭菩萨。天帝释为试其诚意。化为婆罗门。告之言:“我今欲祀天。当须人心、人血、人髓。汝能卖与我不?”萨陀波仑应诺。以右手执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复欲破骨出髓。帝释知其虔诚。以实相告之。萨陀波仑身即平复。有长者女见之感动。布施了许多珍宝。与萨陀波仑共往香城。供养昙无竭菩萨。见《大般若经?萨陀波仑品》。(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皮纸骨笔

释迦牟尼本生故事。谓其前生曾为最胜仙人。生于无佛之世。时有天魔化为婆罗门。向仙人诡称他有佛所说一偈。若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为说偈。仙人闻言。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刺血、析骨。合掌向天。请说佛偈。天魔见状。隐身逃遁。仙人恳切大呼:我今为法不惜身命。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时东方普无垢国净名王佛鉴其精诚。放大光明照耀仙人。仙人痛苦即除。身体平复。佛为之说经。仙人闻法豁悟。获无碍辩才。广为众生宣讲妙法。见《集一切福德三昧经》等。(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雪山大士为半偈舍身

释迦本生故事。谓其前世曾在雪山修行。称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终日食果坐禅。天帝释为试其道心。化作罗刹。诵过去诸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之欢喜。求说余半偈。罗刹言:“我今饥逼。实不能说。”大士问其以何为食。罗刹答言唯食人之暖肉热血。大士闻言。断然宣布:“但能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供养!”即脱鹿皮衣为罗刹敷座。罗刹于是宣说下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士深思其义。书偈于石壁、树上。然后登树。投身于地。其时罗刹还复为帝释身。接住大士。安置平地。忏悔顶礼而去。大士因此为半偈舍身因缘。超十二劫成佛。见《涅盘经?圣行品》等。(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慈力王血施

载《贤愚经》卷二。谓释迦牟尼前世曾为慈力王。以十善教民。民皆持戒。鬼神无食。有五夜叉来见王。王以身血施之令饱。发愿将来成佛时令五夜叉等得法食。先行度脱。夜叉后身即释迦先度之五比丘。

六牙白象

据《因果经》等载。释迦牟尼从兜率天宫降生于人间时。乘六牙白象。其母摩耶夫人昼寝。梦六牙白象来降腹中。遂生释迦。《异部宗轮论》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普贤观经》等说乘六牙白象王。若观念忏悔。菩萨即乘白象为其现身。并谓六牙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或谓六牙表六通。(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诞生偈

据称释迦牟尼诞生后。即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说偈。称诞生偈。其偈上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诸经所载皆同。下句多用“三界皆苦。我当安之。”亦有作“要度众生。生老病死”(《长阿含经》卷一)。或“今兹而往。生分已尽”(《西域记》)。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四门游观

又作四门出游。或简称四门。即释迦牟尼未出家时。从迦毗罗城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四苦。深感人生无常。而决意出家之事缘。据《修行本起经》等所载。太子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一日。在侍卫扈从下出游。出东门。见一身色衰老可哀之老翁。乃觉知世间的老苦。出南门。见一人病苦缠身、百节痛毒。乃感受到病苦可厌。出西

佛学常识课本txt

门。见族类扶舆死人。并随车步行啼哭。遂感到死苦之可厌。即转辔出北门。见一着法服持钵的沙门步行安详。乃决心舍宫踰城、出家修行。

记载四门出游之北传经典为数颇多。然所言略有不同。或仅记游观之事。而未记载四门;或记述太子于宫中已感知无常而决心出家。至于巴利文的四尼柯耶未见载录。不过《大本经》中记载毗婆尸菩萨出家前为太子。曾乘车出游。见老、病、死者而有所感悟。

(参考资料):《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佛本行集经》卷十五;《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普曜经》卷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

舍身求法

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又《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明权)

半路出家

“出家”。是梵文Pr****rajana的意译。又译作“林居者”。音译为“波吠尔野”。是当时“沙门系统”的一种传统——离开家庭。剃去须发。到人迹罕至的山林里面修行。这种传统被释迦牟尼沿袭。后来成为佛教徒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佛教认为。世俗家庭只能给人带来烦恼。只有离开家庭净心修行才能摆脱世俗的垢染和拖累。正如《释氏要览》里面所说的:“家者是烦恼因缘。出家者谓灭垢累。”

佛教说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就离开家庭。削发受“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花鬘、不歌舞观听、不蓄金银、不非时食)。先在寺庵里面做“沙弥”或“沙弥尼”。成年以后再受“具足戒”(内容全面的戒条)。成为比丘、比丘尼。叫做“自幼出家”;一种是成年以后才离开家庭。削发即受“具足戒”。叫做“半路出家”。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15岁时追随父亲出家。是第一个“自幼出家”的佛教沙弥。(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大彻大悟①

“悟”指“觉悟”。是佛教名词。表示领悟了真理。“悟”。是佛教的思想核心。佛经里面说:“佛者名觉。”“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译“佛陀”之略。意译为“觉悟者”。意思就是“彻底觉悟了人生真谛的人”。

佛教主张:觉悟。有着不同的程度。修行者对于真理刚刚有一定的感悟。仍然是凡夫、俗人;觉悟的彻底完成阶段。叫做“彻悟”。修行者这时完全领悟了真理。已经是圣贤之辈了。释迦牟尼。就是佛教历史上实现了“彻悟”的圣人。

据说。乔答摩?悉达多出家以后。曾经四处访师求道。他请教过当时不少著名的学者。如山洞隐居者阿罗逻迦啰摩、乌陀伽罗摩子等。却感到外道修习的世间定并不能使他们获得解脱。(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大彻大悟②

古印度有一种修行人修“苦行”。“苦行”。是梵文Tapas的意译。原意为“热”。印度气候炎热。修习苦行的人最初把忍受热的折磨作为修行的主要手段;后来。千方百计拒绝物质福利和感官享受。进行种种自我折磨。诸如焚臂、倒悬、断食、裸形、止语、拔须发、卧刺床、一手长期高举、单脚长期独立等等。都被苦行者作为修行手段。修习苦行的人认为;肉体上的痛苦。可以换取灵魂上的快乐。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悉达多太子来到尼连禅那河畔(“尼连禅那”是梵文Nairanjana的音译。略译为“尼连禅”或“尼连”。又译为“熙连禅”。意译为“不乐着”)。在山上的树林里面“结草为庵”。每餐“一麻一米”。历尽了6年艰辛。悉达多太子已经煎熬得形同槁木。瘦削不堪。苦行使他内心扫除了种种贪欲。

在这种情况下。悉达多太子认识到他可以结束苦行了。悉达多太子艰难地走出树林。接受了牧女难陀和波罗送给他的牛奶粥。又到尼连禅那河里洗去了身上的积垢。渐渐恢复了体力。一个月以后。悉达多太子拜谢了一直用牛奶粥供养自己的两个牧女。登上尼连禅那河西岸的迦耶山(“迦耶”是梵文Gaya的音译。后被称为“菩提迦耶”或“佛陀迦耶”。在今天印度共和国的比哈尔邦南部)。找到一棵枝叶茂密能够遮阳挡雨的大树。在树下面向东方坐了下来。他发誓:如果不能实现“无上正觉”。宁可粉身碎骨也不离开这个地方!——“无上大觉”。指觉悟的最高程度。可以视为“彻悟”的同义词。(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大彻大悟③

经过7天7夜的冥思苦索。悉达多太子对于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纵欲的享乐生活是堕落。禁欲的苦行生活是痛苦。只有避开这两个极端。奉行不苦不乐的“中道”。才能获得清净之心。正确认识人生。他认为:世界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种种痛苦和烦恼都来源于“贪欲”、“激忿”和“愚痴”;只有抛弃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一切欲念。努力修行正道。才能够跳出生死轮回。获得解脱。就这样。在第7天的黎明。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乔答摩?悉达多感到自己的思想就像灿烂的天空一样豁然开朗了。于是。他宣布:自己已觉悟了人生的道理。成了一个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大彻大悟”。原为佛教用语。表示达到了“彻悟”的境界。作为一条成语。“大彻大悟”也用来形容:彻底觉悟了。完全明白了。(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群魔乱舞

佛教传说:当乔答摩?悉达多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曾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扰。他先派出“爱欲”魔、“乐欲”魔、“贪欲”魔。变化为窈窕婀娜的少女。向悉达多展示绝顶的美貌和无限的柔情;又让一群魔变化为阴森可怖的毒蛇、怪兽。挥舞着刀枪。放射着毒箭。呼啸着扑向悉达多太子。面对这一切。悉达多太子目不斜视。端坐在菩提树下。不为美色所惑。也不为暴力所动。波旬又派出四个魔。其中两个魔变化为首图驮那国王和波阇波提王妃。流着眼泪向悉达多太子倾诉思念之情;另外两个魔变化为耶输陀罗公主。拉着悉达多的儿子罗睺罗。深情地凝视着他。最后。波旬亲自出马。装扮成天神。出现在迦耶山上。企图把悉达多太子引入歧途。可是。乔答摩?悉达多仍然静静地端坐着。不为这一切假相所迷惑。波旬终于无计可施了。只好率领众魔悄然而退。

这一佛教传说。反映了佛教的如下主张:要想达到觉悟成佛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这一佛教传说也曲折地反映出:释迦牟尼出家以后。经历了极大的艰辛和激烈的思想斗争。然而。释迦牟尼确实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努力探寻解脱之路。终于成为一个“觉悟者”。

作为一条成语。“群魔乱舞”形容很多妖魔纷乱地活动。多用来比喻各种邪恶势力的猖獗活动。(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邪魔外道①

“邪魔”。指扰乱佛法的邪恶的魔罗。

“外道”。原来是婆罗门教用语。指婆罗门以外的教派。原始佛教借用了这个名词。最初指的是当时沙门系统中的“阿耆伏迦教”。原始佛教认为这个教派“心行理外”。所以称之为“外道”。后来。原始佛教用这个名词泛指一切“不受佛法。别行邪法”的教派。

作为沙门系统中的一个教派。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与沙门系统中的其它教派。诸如“顺世论”派、“耆那教”等等。既有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至上”的共同之处。又存在很多对社会、人生认识方面的分歧。“顺世论”派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4种元素构成。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客观存在。他们否认灵魂的存在。因此也否认解脱。否认因果报应。“顺世论”派被认为是古印度最早的唯物主义学派。同以唯心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佛教是大不相同的。“耆那”。意译为“胜利者”或“完成了修行的人”。是“耆那教”创立者筏驮摩那的称号。“耆那教”虽然承认灵魂的存在。主张通过“五戒”、“苦行”等修行方法求得解脱。但同时又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与佛教也有很多不同。(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邪魔外道②

佛经里面经常提到“六师外道”或“九十六种外道”。“六师”。指当时沙门系统中六个有影响的领袖人物: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梨?拘舍梨子、三、删阇耶?毗罗胝子、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六、尼干陀?若提子。这六个领袖的旗帜下面。各有十五个不同的派别。加上“六师”本身。合为九十六种。正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五里面所说的:“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这许多“外道”虽然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权威。但是也不相信释迦牟尼的说教。经常与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争辩。佛教认为。“六师外道”、“九十六种外道”是一群邪恶的魔鬼。所以把他们称为“邪魔外道”。(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邪魔外道③

原始佛教认为。“外道”对于“过去”与“未来”共有六十二种错误见解。是“末劫末见”。其中。对于“过去”的错误见解有“自我和世界常住论”四种、“自我和世界亦常亦非常论”四种、“世界有道和无道论”四种、“诡辩论”四种、“自我和世界的无因论”二种。共十八种;对于“未来”的错误见解有“死后有想论”十六种、“死后无想论”八种、“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断灭论”七种、“现在涅盘论”五种。共四十四种。其实。对于“因果报应”说的不同认识和态度。是原始佛教与“外道”的主要分歧。“因果报应”说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外道”却大多对于“因果报应”说持怀疑与否定的态度。例如:富兰那?迦叶主张。宇宙万有“不生不灭”、“无因无缘”;末伽梨?拘舍梨子主张。“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天无化;删阇耶?毗罗胝子主张。“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主张。人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死后“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尼干陀?若提子虽然承认因果业报。但是他提出的解脱方法却与原始佛教格格不入。

作为一条成语。“邪魔外道”用来泛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等。也用来比喻不端的行为或行为不端的人。还可以用作妖魔鬼怪的代称。(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不看僧面看佛面

在佛、法、僧“三宝”之中。“佛宝”居于为首的位置。因此又有“大宝”之称。最初指创立了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后来泛指三世十方的一切佛。“僧”。又译作“僧加”、“僧企那”等。意译为“众”、“合”、“和合众”、“法众”等。梵汉并举可以译作“和合僧”。是“众多比丘和合一处”的意思。最初指释迦牟尼所建立的佛教僧团。后来泛指一切信奉和弘传佛教教法的僧众。

由于“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大雄大力

大雄。是佛的德号之一。佛陀大智慧的力量。能降伏魔障。故称伟大的英雄。威德猛盛如狮子王。故名雄。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无能胜者。故称具足大力。

皈依三宝

当年。国王首图驮那得知了悉达多太子“逾城出家”的消息以后。曾经派出5名亲信侍臣去寻找太子。让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把悉达多太子找回王宫。这5名亲信侍臣。第一名是“阿若憍陈如”。第二名是“阿舍婆誓”。第三名是“摩诃跋提”。第四名是“十力迦叶”。第5名是“摩诃男俱利”。这5名侍臣四处寻找。终于在尼连禅那河畔的树林里面找到了正在独修苦行的悉达多太子。不过。乔达摩?悉达多寻求人生真谛的巨大决心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于是。他们也留在树林里。追随太子修起苦行来了。6年以后。当悉达多太子结束苦行生活、重新开始进食的时候。这5名亲信侍臣产生了误解。以为悉达多太子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努力。他们很失望。就离开了悉达多太子。到别的地方修行去了。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寻找这些曾经跟随自己苦修了6年之久的侍臣们。经过一番周折。释迦牟尼终于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找到了阿若憍陈如等5个人。向他们讲说了自己在迦耶山菩提树下面所彻悟的道理。这就是佛教通常所说的“初转法轮”。

佛教认为:“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辗义。”意思是说:佛总是不停地讲说佛法。犹如转轮圣王手中的宝轮不停地转动;佛法能够息灭烦恼。犹如转轮圣王手中的宝轮能够摧毁高山巨石。所以。佛教把佛法称之为“法轮”。“初转法轮”。指的就是释迦牟尼第一次宣讲佛法。阿若憍陈如等5个人被释迦牟尼的说教所折服。皈依了释迦牟尼(“皈依”是“归顺、依附”的意思)。成为他的第一批弟子。

阿若憍陈如等人皈依以后。佛、法、僧“三宝”齐备。佛教由此正式问世了。“佛”。意译为“觉悟者”。指释迦牟尼;“法”。指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法。是教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僧”。意译为“众”、“和合”等。是“众多比丘和合一处”的意思。指僧人。正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3里面所说的:“佛阿罗汉。是为佛宝;四谛法轮。是为法宝;五百阿罗汉。是为僧宝。”(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初转法轮

佛陀出家成道后之首度说法。彼时。佛陀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八正道。示离爱欲及苦行之二边。而行中道。(杂阿含经卷十五、转法轮经)

善男信女①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以后。就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的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历时45年。建立了一个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佛教僧团。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对代表大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婆罗门教”持否定态度。属于“沙门系统”。佛教主张“四姓平等”、“众生平等”。宣传“因果报应”。以此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代表“刹帝力”种姓和“吠舍”种姓中商业奴隶主、高利贷者的利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

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僧团。以他本人为首。由“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人众组成。

“比丘”。又译作“苾刍”。意译为“乞士”、“乞士男”。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徒。因以乞食为生而得名。“苾刍”本是西域的一种草名。它有5种长处。可以用来比喻僧人的品格。正如《尊胜陀罗尼经》中所说的:“苾刍生不背日。冬夏长青。体性柔韧。香气远腾。引蔓旁布。故比丘曰苾刍。”《翻译名义集》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苾刍含五义: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故;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而且“苾刍”二字又与“比丘”二字谐音。因此被佛教采用。

“比丘尼”。又译作“苾刍尼”。意译为“乞女”、“乞士女”。指出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徒。

“优婆塞”。又译作“乌波索迦”等。意译为“清信士”、“宿善男”、“近善男”、“近住男”、“近事男”等。指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徒。

“优婆夷”。又译作“邬波斯迦”。意译为“清信女”、“宿善女”、“近住女”、“近事女”等。指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徒。

佛教把这四部分人。合称为“四众”。正如《药师经》里面所说的:“若有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之中。比丘、比丘尼必须受过“具足戒”(也叫“大戒”。因戒条数目极多。无所不具。所以名为“具足”)。优婆塞、优婆夷只须持守“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5条“根本戒”)。(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善男信女②

后来。佛教的出家信徒除了“比丘”与“比丘尼”之外。又增加了“沙弥”、“沙弥尼”两部人众。“沙弥”。意译为“勤策男”。意思是“需要成年僧尼勤加策励的男孩子”。指7岁以上、20岁以下的男性出家者。其中。7岁至13岁的叫做“驱乌沙弥”。表示能驱逐放置食物之处的乌鸦;14岁至19岁的叫做“应法沙弥”。表示年龄已适合学习佛法。“沙弥尼”。意译为“勤策女”。意思是“需要成年僧尼勤加策励的女孩子”。指7岁以上、20岁以下的女性出家者。

“沙弥”与“沙弥尼”尚未受持“具足戒”。只须受持“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观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之食、不蓄金银财宝)。原因就在于他们尚未成年。忍受能力较差。正如《四分律》卷34里面所说的:“不应受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何以故?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忍受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及不忍恶言。”

年满20岁以后。“沙弥”可以直接受具足戒升级为“比丘”。“沙弥尼”却要再做两年“式叉摩那”(意译为“学法女”、“正学女”、“学戒女”等)。进一步修习“正学六法”(不邪淫、不偷盗、不杀生、不饮酒、不虚诳语、不非时食)。然后才能受具足戒。取得“比丘尼”的身份。(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善男信女③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统称为佛教的出家“五众”。释迦牟尼的庶母波阇波提夫人。追随

佛学常识什么是三界

其子出家。是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个比丘尼。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追随其父出家。是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个沙弥。

原始佛教时期。“吠舍”种姓中的工商业富人。有很多是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在佛教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存在着“出家”与“在家”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信徒。

汉传佛教把持守“五戒”在家修行的信徒称为“善士”或“信士”。“善士”。指行善的人;“信士”。指信奉佛、法、僧“三宝”的人。据此。“优婆塞”在汉地被称为“善男”。“优婆夷”在汉地被称为“信女”。

从狭义说。“善男信女”指在家修行的男女佛教信徒。从广义说。泛指一切信奉佛教的人们。作为一条成语。“善男信女”也用来形容信仰某种宗教或崇信某个人物、某种思想的男男女女。意义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完)(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沿门托钵

“比丘”意译为“乞士”。“比丘尼”意译为“乞女”。表明他们是靠乞食为生的。同时。“乞食”即沿门托钵还是释迦牟尼所提倡的原始佛教时期比丘的生活、修行方法。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原貌。

佛教认为。“乞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破一切憍慢”——破除一切骄傲、轻慢之心;其二、简便省事。有利于出家信徒集中精力修行;其三。给在家信徒提供行布施、积功德的机会。后来成为僧人标志物之一的锡杖。又译作“声杖”或“鸣杖”。就是为便于乞食而制作的。《毗奈耶杂事》里面记载:当年。比丘上门乞食时。用拳头敲门。常引起主人不满。责怪比丘打坏了门扇。释迦牟尼说:“不应打门。可作锡杖。”这种“杖头安环”。“摇动作声”的锡杖。不仅可以代替敲门。还可以防牛犬伤害。

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的组织是比较松散的。僧人们按地区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进行活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都要集会“自恣”。又译作“随意”——请别的僧人随顺自己的意愿。尽情揭发自己的过失;自己也随顺别的僧人的意愿。尽情揭发别的僧人的过失。“自恣”的目的是检查僧人们是否有违反戒律的言行。以维护僧团的纪律。集会的日子叫“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除了集会的日子。平时主要是个人托钵修行。

“钵”又译作“钵和罗”、“波多罗”等。意译为“盂”。梵汉并举可以译作“钵盂”。是僧人盛放食物的容器。也叫做“应器”或“应量器”。扁圆形。平底。沿口略向内收(可防止汤水泼洒)。

钵多是铁制或陶制的。使用时用厚纸折叠的“钵单”为垫藉物。《象器笺》里面说。“钵单”是用柿汁粘合厚纸制成的。先横三折再竖三折。状如“乙”字。《日用轨范》里面说。僧人乞食时。“先展钵单”。然后“仰左手取钵安单上”。这就叫做“托钵”。

对于印度佛教来说。“托钵”是“乞食”的同义语。佛教传入汉地以后。“托钵”不仅指僧人乞食。也泛指其它人的乞讨或求助行为

佛学常识问答(三)

。“沿门托钵”。就是用来比喻挨家挨户地乞讨或求助的一条成语。

至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僧人们仍沿用乞食的传统。在汉地。僧人乞食却不多见。尤其在唐代的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以后。僧人劳作自养。更摆脱了乞食这一生存手段。(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盘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例如《桃花扇?听稗》:“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别投主人。故此现身说法。”茅盾《清明前后》:“这算是开场白。以后。就让登场的人物自己来现身说法。”(李明权)

拈花微笑

语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法正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参照金色波罗华条。

鸽隐佛影

佛住摩竭陀国瞻婆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鸽惶怖逃命。避至舍利弗影中。犹战栗。至佛影中则除恐怖。谓佛因多劫严持不杀戒。身影犹如是神力。见《涅盘经》卷二八、《大智度论》卷十一。(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头北面西

据传释迦牟尼入涅盘时。头枕北方。面向西方。右胁而卧。以示其教法将久住于北方。见《长阿含经》《涅盘经》等。(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

无事不登三宝殿

古代印度的各教派出家人。一般都在人迹罕至的树林里面修行。原始佛教的比丘们也不例外。因此。最早的佛教僧园。叫做“阿兰若”。又译作“阿练若”、“阿兰若迦”等。意译为“丛林”、“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无诤处”、“空家”等。指远离村落的树林中寂静的空地。《大智度论》里面说:“僧聚处得名丛林。”有了“竹林精舍”和“祇园精舍”以后。一部分僧人开始迁入屋舍。佛教僧园才有了“伽蓝”之称。意思是“僧众所居住的园林”。梵汉并举可以译作“僧园”或“僧院”。就是后来汉地人所说的佛教寺院。

供养佛像的佛殿。是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由于佛、法、僧“三宝”是构成佛教的三个要素。所以“三宝殿”成为佛殿的代称。

印度佛教的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围绕佛塔建造佛殿和僧房。汉地早期佛寺的平面布局。仿照印度佛教的样式。结合汉地沿中轴线布置主要建筑的传统。佛塔与佛殿并重。在佛塔后面建造佛殿。隋唐时代。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布局形式。设置中轴线。以佛殿为佛寺的主体建筑。形成了院落式的格局。佛塔常建造在佛寺旁边。另成“塔院”。

在汉地佛教信徒的心目中。“三宝殿”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不能随意出出入入。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聚沙成塔

“塔”是一种佛教建筑。最早的塔。是用土石堆叠起来埋葬释迦牟尼遗体骨烬的坟墓。

“塔”。在梵文中叫做“浮图”、“浮屠”。是“聚集”、“高显”的意思——把土石聚集成堆。即“坟”、“冢”。

后来。塔的作用扩大了:不仅为佛舍利建塔。还在一些佛教重地建立纪念性的塔;不仅为释迦牟尼建塔。还为其它高僧建塔;不仅在塔中收藏舍利。还收藏头发、衣物、佛像、经卷等等。其中。有舍利的叫做“塔”。没有舍利的叫做“支提”。

到了阿育王统治时期。古印度的建塔活动达到了空前的****。

阿育王(?—公元前232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公元前268—公元前232年)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本来是一个暴虐嗜杀的国王。但是。在征服羯陵伽国的大屠杀(杀死10万人、俘虏15万人)之后。他放弃了战争政策。宣布皈依佛教。“以法胜。是为最胜”。要依靠佛法的力量来征服世界。他立佛教为国教。巡礼佛迹。广建塔寺。起立佛柱。把大量土地捐赠给佛寺;他向全国推荐七部佛经。并向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派遣传教团;为了肃清“外道”的影响。他还倡导了重新确认佛教教义的规模宏大的集会。阿育王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被后世佛教信徒尊为“护法大王”。史书上称他为“印度的佛教皇帝”。

在阿育王执政时期。“孔雀王朝”统领的八万四千个小邦国。国国都建造佛塔。以至于出现了《法华经?方便品》里所描述的局面:“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甚至连小孩子们做游戏。都用沙子堆积佛塔。

阿育王统治时期所建造的大量佛塔中。以“桑奇大塔”和“八大灵塔”最为著名。

作为一条成语。“聚沙成塔”不是对于儿童游戏的描述。也不是对于建塔****的记录。而是对于“积少成多”这一道理的极为形象的比喻——把沙子一粒一粒地聚积起来。可以建成高大的佛塔。

“聚沙之塔”。则比喻积少而成的规模可观的事物。(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梵语Stupa的略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人们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两个方面。就“不杀生”而言。为“止持”;就“救人命”而言。为“作持”。这就是佛家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西游记》第八十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后亦变作“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如陈登科《活人塘》十八:“大凤子在后边急了。抢上说:‘妈!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我去想办法’。”“七年长斋”指长年吃斋修行。(李明权)

作为一种佛教建筑形式。塔的形制不断地发展、变化。

最早的佛塔形制很简陋。只不过是一个半圆形的土石堆而已。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塔的规模扩大了。装饰性增加了。但是塔的主体仍然是半圆形的土石堆。到了迦腻色王统治时期(约为公元二世纪初)。佛塔的形制出现了重大突破——不仅规模更大、装饰更华丽。而且塔体由“覆钵式”改为“五层楼式”。例如。都城弗楼沙(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区)附近的“离雀大塔”。五层楼的塔体总高达四十余丈。以众宝装饰。极为壮丽威严。是当时最壮观的一座佛塔。东晋僧人法显西行时曾亲眼见过这座塔。并将它写入《佛国记》。

东汉、魏晋时期。塔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汉地。与我国固有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能够更好地表现“聚集”、“高显”之意的中国佛塔。由于强大的寺院经济和封建王权的支持、保护。汉地佛教不必依赖乞食与接受施舍为生存条件。这就为佛塔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充裕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中国佛塔尽洗印度佛塔的寒酸气。以其辉煌多彩的形式。成为汉地佛教的一大景观。

中国佛塔一般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地宫”即存放舍利的地下陵墓;“塔基”是塔的基础。即塔的根脚、地下部分;“塔身”是佛塔的主体。有空心、实心两种;“塔刹”也叫“相轮”。是佛塔顶部的装饰。本身就像一个小塔。由刹座、刹身、刹顶构成。

在各种形制的塔中。形体最高大的楼阁式塔是汉地佛塔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汉地的佛教信徒认为。塔是极为神圣的。应该采用高贵的建筑形式。因此。楼阁式塔在中国佛塔中出现得最早。保存下来的也最多。

“七级浮屠”。就是塔身为七层的楼阁式塔。建造一座塔身为七层的楼阁式塔。在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条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被佛教信徒认为是极大的功德。成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意思就是:救人性命是极大的功德。甚至超过建造七层楼阁式佛塔的功德。(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象牙之塔

在古代印度。佛塔已经有越来越高大的趋势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大塔高达16.5米,而公园一世纪迦腻色加王时期的雀离大塔高达40余丈(130米以上)。汉地佛教更注重表现佛塔的“高显”。佛塔就愈发高大了。

由于佛塔的高大。“塔”字在汉语中的意义得到引申。很多高大建筑物也被称为塔。如贮水的水塔、起重的吊塔、航海的灯塔以及蒸馏塔、填充塔等等。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都是由于高大而被译为“塔”的。

“象牙之塔”指用象牙建造的高大建筑物。比喻超越现实、脱离实际的美满境地。19世纪。法国作家戈蒂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一时在文艺界形成了一股潮流——忽视现实生活中各种丑恶、悲惨的现象。沉溺在主观幻想的美满境地之中从事创作。英国诗人丁尼生称这种理想境地为“艺术之宫”。法国文艺批评家圣佩韦则把这种理想境地比喻为“象牙之塔”(又译做“象牙的殿堂”)。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中曾经这样批评:“要为艺术而艺术。住在‘象牙之塔’里。目下自然要比别处平安。”(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5/14586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成语汇编(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成语汇编(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84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