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经典七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经典七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经典七喻
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经典七喻
《法华 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经的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譬喻和丰富的想象来说明大乘佛教的殊胜。全经以开、示、悟、入为总纲。具体叙述三乘归于一乘的中心思想。反复论证大乘佛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在本经中。佛陀为了说明事理。采用了很多比喻来加以说明。从 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于大众理解。《法华经》中共有七种比喻。简称为“法华七喻”。这七喻就像七颗明珠。不但讲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显出精彩的文学性。
一、火宅喻
在《法华经》第三品《譬喻品》中。佛陀讲到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让所 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接着。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因为年老体衰。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庭广大。只有一个门。家中人数众多。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长者见大火起来。很是惊恐。自己虽能出逃。但顾及那些僮仆。他知道僮仆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僮仆逃到安全地带。长者采用下 面的技巧令僮仆得出:
经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僮仆各种娱乐设施的方法。让所有的僮仆都逃离出火宅。来到安全的地带。长者喻我佛如来。孩子喻苦难的众生;火喻世间之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火宅喻告诉我们:三界如火宅。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二、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讲走失在外的穷孩子。面对所乞讨的长者的富裕之家却不知是自己的家。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价值千万。庄严其身。他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心生恐怖。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便派人追赶。将穷子追回。穷子非常恐怖。担心被处死。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促其醒悟。但穷子仍不醒悟。长者便放其外 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使人请穷子来家里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渐悟自己就是长者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产。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将佛子带入大乘境界。
三、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药草喻品》。
经云:“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 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小药草、中等药草、大药草)或树木(小树、大树)。但是法雨无差别。雨落在地上。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都能开花结果。在下面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云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经中以比喻的方式。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说明小乘贪图涅槃之境。经中说众生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路上没有人 烟。非常恐怖。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感叹说:“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得到安稳快乐。”这些人于是便进入化城。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 乐。感到无比喜悦。导师知道众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受记品》。经中说。就好像有人来到亲友家中。因喝酒而醉倒。这时亲友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送给其人。这人醉卧在地 竟然一点都不知道。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为了衣食之需。到处求索。过得很是艰难。若是得到少许财物。便感到十分满足。后来。亲友见到他便说:“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我过去为了让你安乐。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现在还在。你竟然不知道。还勤苦如此。以求自活。太愚痴了。你现在可用这个宝 珠。换取所需之物。你就会过得如意。不会缺少东西了。”这段经文讲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愚夫喻声闻和缘觉。朋友喻我佛如来。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众生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务的“衣食忙碌奔波。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一乘佛法。”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经中说。比如转轮圣王。想以威力降伏众国。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王见到兵士中有战功之 人。心生欢喜。论功行赏。或给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严身之具。或种种金银珠宝。但是。只有发髻中有一明珠。大王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别人会吃惊。但是。转轮圣王见到众兵士立
七、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经中说。比如一个良医。聪明智慧。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为有事到其他国 家。他的孩子因为不慎饮用了父亲配制的毒药而中毒。不久。医生回来。众子见到心大欢喜。请求父亲医治。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便按照药方。以好医药。色相美味。捣筛和合。让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众子比喻三乘人。因为诸子无知。饮用毒药。心即狂乱。父亲设方便。让他们服 用好药得以治愈。这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以上是关于「佛教」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经典七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经典七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