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8 06:4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一、什么是忏悔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到东汉末和三国时期开始扩大其影响。经魏晋南北朝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领域。终于成为与儒、道既对立又互补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体系。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作为其宗教理论和宗教活动的一个部分。“忏悔”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世尊在《业报差别经》中讲到:“复有业作而不集。若有众生。身口意等。造诸恶业。造已怖畏。惭愧远离。深自悔责。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我们如果做了恶事。造了恶业。但是后悔了。对于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恶果十分恐惧。深深自责。发誓以后不造。这

被误导的佛学常识

样果报就是做而不集。业果最终不会聚集显现。这一“作而不集”其实讲述的就是忏悔。众所周知。“忏悔”乃汉译佛经中一个中外合璧的词语。“忏”为梵文“忏摩”的音译。“悔”则为“忏摩”的汉语意译。“忏摩”的原义为有意或无意地触犯了别人而请求原谅。梵语中另有“提舍那”一词。意为“说罪”。即通过检讨自己的过失以求消除罪孽。在初期的汉译佛经中。将二者混而为一。省略称之为“忏”。又因为请求原谅与检讨过失皆出于自责。而自责与“悔”的心理情绪相通。故于“忏”后又附之以意译之“悔”。这样。“忏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认并对人发露所犯罪过以求容忍宽恕之义。“忏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规规定。信徒皈依佛门之前。必须首先忏悔往业。然后方可为僧团所接纳。出家修行后。若有过犯。应随犯随悔。至少应于每半月集会诵戒时。予以悔净。二、如何忏悔有生死就有轮回。在我们无法计算的轮回中。自己造作了无数的恶业。龙树菩萨云:一切痛苦皆由恶因而来。一切安乐皆由善因而来。因为这些数不清的身语意三恶业。阻止了纯净的菩提心从心底生起。我们要求得解脱的道路就会障碍重重。忏悔是此时此刻唯一的办法。忏悔有理忏与事忏。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则善。一念恶即恶。理忏的道理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空则罪消。但此理过于高妙。没有特别的佛教修养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说的忏悔是事忏。事忏乃是按一定的修忏法以忏除罪业(心、事两方面)的佛教活动。汉地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法义。忏悔罪过;一类是依天台教义。修习止观的行法。据佛教史载。最早的忏法是刘宋时代出现的药师行事。《药师忏》是一种专为消灾延寿的法事。现在所通行的《梁皇宝忏》是梁武帝萧衍根据大乘佛教的经义。召集京邑大德法师。专为讨论僧人是否应实行断肉制而定出。佛教原实行禁食“荤”制。“荤”是专指大蒜、葱这类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食物。“荤”与“肉”是两种概念。印度佛教实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类种植也比较贫乏。僧人沿户行乞。所食物品随人施舍而定。只要不是亲眼见到被杀。或专为“我”而杀的肉类。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行乞制度逐渐改变。且汉地特产丰富。有条件实行断食肉制。提倡吃素。更能体现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经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汉地流行。并成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除《梁皇忏》外。现在比较通行的还有《万佛名忏》和《慈悲水忏法》也属同一类忏悔法。修习止观的忏法创始于智顗大师。该法有比

佛学常识100个

较严谨的组织程序。总有十条:一、严净道场;二、沐浴净身;三、以三业(身、口、意)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拜;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诸法之究竟)。后世天台宗学者依循这个组织形式。编制了多种忏法。如《往生净土忏愿仪》、《大悲忏法》、《地藏忏法》等。这类忏法的本旨是借礼赞行忏以安定身心。通过诵经、坐禅正观诸法实要(究竟)。如是周而复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证得圣果。三、七种忏悔心忏悔的时候。有所谓的七种忏悔心。借由这七种心。一方面对自己产生深刻而强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唤起利他的慈悲与智慧的空观。首先是“大惭愧心”。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人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忙碌。由于一味地执着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这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迷己逐物”。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唯有对自己的言行生惭愧心。才能进一步有忏悔的意愿。其次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业深重。知道业果的报应不爽。而生起担心命终堕入恶道的恐怖心。这种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随时随地注意身口意三业。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说明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所种的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作的业因。又正是自己未来应受的果报。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也没有丝毫差错。即经中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在丧失了因果正见的现代社

蔡志忠佛学常识前言

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导致人心迷失、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家庭破裂。嗔心的放纵。使得世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暴力枪杀频频发生。人们居无宁日食无安日;贪心的放纵。使得上行下效。人们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不顾一切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于五欲之中的人们开始饱尝难以尽述的苦难:风雨不调、污染严重、灾难频仍。天下之大已经难以找到一方纯洁的净土;没有了亲情的抚爱和传统美德的熏陶。现代孩子只能任随社会的污流毒蚀幼小的心灵;杀业的泛滥、性欲的放纵。带来了癌症、爱滋病等可怕的绝症。人们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胁;吸毒的瘾君子们被毒品摧残得成了人间活生生的饿鬼。有了恐怖心。也就能产生“出离心”。知道生死流转的恐怖与无奈。并能因此对这种流转之苦产生出离心。但是只知道自己出离是不够。还要能希望众生也远离这种流转之苦。这就是“菩提心”。发起无上菩提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不分亲、疏、厚、薄。也不论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没有差别。这就是“冤亲平等心”。而我们之所以能从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最要感恩的是佛菩萨的慈悲智慧以及诸大善知识的指引。因此在忏悔业障的同时。也应生起“感恩心”。最后。则应以佛法的究竟义来看忏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缘而生、颠倒妄执而起。“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一方面仍能积极忏悔罪业。一方面在忏悔之后。放下心中的挂碍。以清净心继续精进修行。【七种忏悔心】 [出慈悲水忏] 。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二恐怖心谓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三厌离心谓我等汉观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甚可厌离。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四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欲得如来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五冤亲平等心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六念报佛恩心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欲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七观罪性空心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四、四力忏悔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深明因果。知道种恶因。必受恶报。因而从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动念处。严防种错了因。就避免受恶报。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时纵贪嗔痴。犯杀盗淫。大胆妄为。什么坏事都敢做。直到恶报现前。才恐惧后悔。已毫无用处。我们学佛的人。应学菩萨修行。一方面净化身心。检点言行。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时为众生设想。多做利人的事。广种善因。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利己利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光

佛学常识戒定慧

明大道。要想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这里做起。学佛。其最基本的一条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认为。行善是功德的积累。成佛的基础。罪恶则导致众生的生命轮回之苦。罪恶的生起。在于众生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明存在的本质。生命的究竟。所以也叫“惑”。此惑能生诸业。而导致各种相应的果报。众生的“惑”主要表现为贪、嗔、痴三个方面。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戒恶。既要断除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又要斩尽那些造恶作业的心念。所以佛教要求学佛者应有一种惭愧心、警觉心。忏悔是消业、去灾和功德积累的前提。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承担。如依四力忏悔。则可以使重业减轻。轻业变无。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首先是出罪力。我们应该醒悟到从无始以至今生。因为贪嗔痴慢所犯下的一切罪业和这些过失招致的可怕业果。在三宝前要诚恳地发露。不要有一丝隐瞒。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造作。把痛苦的种子从心里拔除。所谓人命呼吸间。要思维人生无常。遭罪无义。死后诸般可怕之事。珍惜这个

佛学常识和基本概念

可以忏悔业障的殊胜因缘。其次是依止力。三业不净。轮回的痛苦就不可避免。只能在六道之中头出头没。因此必须要在生前寻求救护者、寻求清净所依。经典告诉我们佛陀具有圆满的功德。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能避除一切众生的畏惧痛苦。给予究竟安乐;并且一切菩萨也是我们的依止对境。也能清除我们的罪障。依止力就像中毒的人寻找良医为其救治。我们一旦对恶业生起了厌患。明白自己所造恶业的可怕。也需要有对治的良医好药。此处以总依三宝。别依菩萨作为忏罪的依止。第三是对治力。通过发露并找到所依以后。要尽快的闻思修佛法。调伏烦恼积集资粮。认识到有机会修学正法。解救自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丢失谁能给我们大无畏的心境。如何能脱离生死之苦呢?我们没理由再懈怠放逸。对治力的修法很多。有皈礼诸佛、持念佛号、读诵大乘经典、信解空性、观念百字明等咒语。塑像造塔供养等等。经中提到:修忏悔也是一种积集资粮的方便。不但不失坏善法。而且能增长善根。如此看来对治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9/18736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74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