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的二十四诸天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的二十四诸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的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摩掌管幽冥。故加此四为二十天。后又将“天龙八部”之紧那罗王。及道教神祇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终形成二十四天。
佛教中的诸天鬼神大多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神祇。佛教是与婆罗门教相对抗的宗教派别。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至
至今。佛教寺院每年农历元月九日都要举行供佛斋天法会。所谓“供佛斋天”。略称斋天。民间俗称拜天公。清代《弘赞所集供诸天科仪》云:“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经》。修忏时设供三宝、诸天。”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然礼敬诸天。这是因为诸天归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诸善业、不作恶业之原故。据《金光明经》记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佑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世人乃营建此供佛斋天之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为求表示最高之诚心与敬意。坛场应设三宝、诸天及其侍从之座席。设施当极尽庄严、清净。法会之礼赞唱诵当力求如仪;茶水、果物、菜蔬亦当净洁新鲜。而取年初举行供佛斋天等佛事。乃模仿印度而来。
二十四诸天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他们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罗龙王、阎魔罗王(以上二十天来源于《金光明经·鬼神品》)、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二十四天原来是佛寺祭天时供奉之神。明代开始设位奉置。现将二十四诸天顺次介绍如下:
一、功德天
又名吉祥天。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原是婆罗门教天神。是德叉迦和鬼子母夫妇的女儿。她又是北方毗沙门天的姐姐(有说为后妃)。由于与财神有这样亲密的关系。所以她又被奉为财富女神。《金光明经·功德天》说。若信徒能够诵持此经。供养诸佛。并用香花、美味供养吉祥天。持念她的名号。就会得到资财宝物等福报。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还记载。她有十二个名号。信徒若能够受持读诵这十二个名号。并如法修习供养。就能够消除贫穷业障。得到富贵。据《陀罗尼集经》记载。她身体呈银色。头戴花冠。身披天衣。项挂璎珞。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左手拿如意宝珠。右手结施无畏印。左右两边分别立有梵天和帝释天;二天神背后各有一座七宝山。她头顶现五色祥云。云端有一头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不断倾泄种种宝物。浇灌在她顶上一个千叶宝盖内。这些都与吉祥天掌理财富和赐福众生的功德有关。中国佛寺所造的功德天的形象大概受了这段记载的影响。佛教专门以她为本尊作禳灾招福的法会。这种法会被称为“吉祥忏过法”。
二、辩才天
顾名思义。 辩才天以聪明和具大辩才而得名。她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所以又称“美音天”、“妙音天”。她是掌管智慧辩才、音乐与福德的天神。辩才天原是印度人信仰的河神。有人说她是男神。但大多数认为她是女神。是阎罗王的姐姐。她居无定所。经常与各种野兽为伴。她穿着极其简陋。但她形象十分美丽。“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这些生活习性和形象特征成了她形象塑造的重要依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宣称。凡是宣讲《
三、大梵天王
又作“梵天”、“梵王”等。是婆罗门教的尊神。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大梵天后来成了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据传释尊自兜率天降生的时候。大梵天手执白拂子。在佛前作引导。释尊成道后。施舍自己的宫殿。请佛说法。《大悲经》记载。释尊行将入灭时。将护持佛法的重任交给了他。大梵天居住于色界。为色界初禅天之主。与梵辅天、梵众天合称色界初禅三天。较为常见的大梵天的形象是四面四臂像。每面各有三目;四臂都持有物。右边两手各持莲花和念珠。左边两手一手持净瓶。一手结唵字印;坐于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鹅或由七只鹅拉的车子。另外。梵天还有一面二臂、三面二臂形象。中国寺院中。梵天多与诸天共同供奉于大雄宝殿之中;还有一种是他与帝释共同侍奉释迦佛的形象。
四、帝释天
帝释天原是婆罗门教的天神,音译作“释提桓因”、“因陀罗”等。《大智度论》记载。他原是摩揭陀国一个婆罗门。生性乐善好施。他有三十二位知己。与他同修福德善业。死后又一起生到了忉利天宫。忉利天共有三十三天宫。故又称三十三天。帝释居忉利天中央的善见城(又作喜见城)。他的四面各有八天宫。分别由他生前的三十二位知己作为辅臣居住。《净名疏》等书则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位女子发心为佛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助缘。后来以此功德。他们共生忉利天宫。那位女子便是帝释天。帝释天经常用种种物品供养释尊和僧众。帝释天形象显密所传各异。在汉地寺院中。帝释天多为少年帝王像。男身女面。他的身后一般有三位天女。相传为他的三位夫人:圆生、善法、赦友。其中。一位给帝释打伞;一位端盘。内盛莲花;一位捧一个山石盆景。意为须弥山。北京石景山区的法海寺存有明代的壁画。其中即有帝释天像。
五--八、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佛教吸取印度古
四大天王的名称及形象为: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持国”。“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增长”。“增长”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仗宝剑保护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即“广目”。“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为梵文音译。意译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多闻天王原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他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是一位大“财神爷”。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画像。在他渡海巡行之际。常常散下金钱财宝。
在中国寺庙里。四大天王形象被彻底汉化。皆为中国古代武将打扮。只要有寺庙。就一定有四大天王像。他们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殿中央为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四大天王分列两旁。天王像大多威武凛然。其中以杭州灵隐寺的四大天王像最为精绝。它们造型优美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九、日天
又称日天子、宝意天子、宝光天子等名。日天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佛教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他住在太阳中。太阳里有他的宫殿。称为“日宫”。他在一年之中循环于须弥山中腹。遍照四天下及四大洲的白昼。他与守护黑夜的月天对应。也由四天王管辖。他身边常有二妃陪侍。二妃乘七宝庄严车驾。以八头宝马牵引。周围还有七曜九曜等星宿护卫。摩利支天作他的前导。《秘藏记》卷末载。其形象是:红色脸膛。两手各持一朵莲花。乘坐于四匹马拉的大车上。
十、月天
月天。又称月宫天子。原是古印度崇拜的月神。佛经说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大势至”意为宝吉祥。月天既为大势至菩萨化身。所以又得名宝吉祥天。月天住在月宫中。他的身边也有许多美丽的天女陪侍。据说他有五百岁的寿命。关于月天的形象。印度和中国所传各不相同。他在印度为男性形象。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中国文化中也有月神崇拜。而中国的月神又被阴阳学视为阴性。这样印度的月神受中国月神信仰的影响也女性化了。并且还吸收了中国月神的形象特征。她的形象通常为:美貌后妃装束。头冠中嵌满月。月中现兔形。但是密宗供奉的月天仍是印度式的。
十一、金刚密迹力士
金刚密迹力士以知晓如来一切秘密事迹而得名。《金光明经》记载。他是大鬼神王。与五百夜叉原都是大菩萨。为护持众生、保护佛法。他们才屈尊作了佛教的护法神。他行动十分敏捷。在佛教护法神中以“捷疾”著称。他常侍卫在佛陀身边。得到佛陀信任。佛陀常把一切秘密要事委托于他。佛寺常把他供奉于寺院山门殿内。其形象较为特殊。一般为红色脸膛。怒气冲天。全身肌肉鼓胀。劲健刚强。手中常持金刚杵。明代以前。佛寺都只供一尊密迹金刚。明代《封神演义》问世后。书中虚构的“哼哈二将”取代了密迹金刚。
十二、摩醯首罗天
摩醯首罗天又名大自在天。是印度教崇奉的主神。佛教收入摩醯首罗天后。把他奉为十地菩萨。故他的塑像也为菩萨形象。头戴宝冠。身着菩萨装。骑白牛。八臂三目。手执拂子、铃、杵、矩尺。立像常略去白牛。另外还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大自在天主要为密宗崇奉。密教把他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他的诸种形象也主要出现于密宗寺院里。
十三、散脂大将
又称“密神”。他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夜叉神。为北方毗沙门天手下八大神将之一。他统领二十八部天众
十四、韦驮天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韦天将军。韦驮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信奉之神。叫六面童子。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后被大乘佛教吸收为护法神。韦驮像常被供奉于大雄宝殿对面。天王殿弥勒之背。这与他擒贼护佛立有大功有关。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佛教传说。在如来涅槃时。竟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急起直追。抓获窃贼。夺回佛牙。于是。韦驮担起保护释迦灵塔、打退盗取佛骨之敌的重任。
韦驮像一般立于山门背面。执金刚杵横眉瞠目。警惕地注视着祠堂(大雄宝殿)之前的方塔。乃取守护释迦灵塔之意。韦驮是中国佛教徒造就的。所以他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韦驮像面部英俊。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颇像赵云、马超一类著名的古代武将。一般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即僧人所行礼节)。横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一种是一只手握杵拄地。另一只手叉腰。在佛经的卷首一般刻有佛像或佛陀说法图。而在卷尾则常常刻有韦驮像。
十五、坚牢地神
又称地天或地神。是职掌土地及一切植物的天神。与主管上天的大梵天神相对应。地神的形象十分独特。唐朝时为男神。有二臂和四臂两种形象。二臂形象是双手握宝瓶或钵。内插各色鲜花;四臂形象是四手分别持镰、箭、锄、锹四种农具。后来。地神由男身演变成了女身。并且多以二臂形象出现。手里持物又增添了鲜花、谷穗等物品。
十六、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是守护菩提树的女天神。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十七、鬼子母
鬼子母据传是五百夜叉鬼之母。故俗称“鬼子母”。她本为古印度民间传说的恶神。与散脂大将结为夫妻。生了五百个小夜叉。专以小孩为食。危害众生。后被释迦佛所感化。成为佛教的护法神。鬼子母皈依佛门后。偏重于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据佛经记载。她能保护儿童健康成长。为儿童除病消灾;能保护妇女顺利分娩。减少痛苦。鬼子母由此又被人们尊奉为“爱子母”或“爱子神”。鬼子母传入中国后。除了为佛教徒作为护法神崇奉外。还被民间当作“送子娘娘”单独供奉、礼拜。鬼子母在藏传佛教里也很受崇拜。
密宗里有以鬼子母为本尊的专门修法。称“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母供”。是祈祷妇女顺利生产的修法。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经》和《诃利帝母真言经》。《诃利帝母真言经》记载其形象说:“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像。纯金色。身着天衣。头冠璎珞。坐高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边。画二孩子。傍高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
十八、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意为“阳焰”、“光焰”。主要为密宗所传。相传。她神通广大。常在日天(太阳神)前行走。日天看不见她。而她能看见日天。她有自己专门的法门。佛经中称修习摩利支天法或诵习《摩利支天经》能够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据《大摩利支菩萨经》记载。此天“能令众生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众生得到这样的隐身之术。便能降伏恶魔鬼怪。
摩利支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天女形象: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左手持一天扇。置于胸前。右手下垂。一种为忿怒形象:面红如日出之色。身着红色天衣。红色即表示忿怒;挂璎珞。戴耳环、腕钏。腰系宝带;头上顶一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具三面八臂。三面面相各异:正面菩萨脸。端庄慈祥;左面猪脸。尖嘴獠牙;右面童子脸。面目隽秀。每面又各有三目。八手臂都持有物。左四手执无忧树枝、绳索、弓、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钩、箭。八臂有时也作六臂。她坐在野猪身上。或坐于七头野猪拉的车之上。这位天神在藏传佛教里影响很大。
十九、娑竭罗龙王
又名水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天神。专门掌管水界。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它专任西方守护者。也掌管水界。它主要为密宗所信奉。密宗还有专门供养水天的仪式。称“水天法”和“水天供”。其常见形象为:身青色。骑于龟背上。有九个头。皆为龙形。左手握拳。右手执索。又一种说法认为。水天为娑竭罗龙王。是佛教龙神中的大龙王。这位龙王还有一个女儿。叫龙女。娑竭罗龙王的形象常见为头现龙形。身着帝王服。
二十、阎魔罗王
阎魔罗王又称阎摩罗王、阎摩王、琰摩、双王等。阎魔罗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掌管地狱之主。《黎俱吠陀》中称他还有一个妹妹。叫阎蜜。兄妹通婚。成为人类的始祖。所以他后来到地狱管理他的子孙们的亡灵。佛教产生后。把他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阎魔罗王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阎王爷”。阎王在印度佛教中本为单独一个。经过与我国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的融合。形成了“十三阎王”和“十殿阎王”。而通常以十大阎王的说法较为流行。中国的许多历史人物也加入了阎王的队伍。成了道地的中国阎王。如范仲淹等。
二十一、紧那罗王
紧那罗是“天龙八部”之一。其头上有角。故又名人非人。他为帝释天部下。负责演奏音乐。故为音乐神。这类神有男有女。男性为马首人身。女性则端庄美丽;男性长于演奏。女性长于歌唱。紧那罗女演唱起来不仅优美动听。而且还会产生魔力。紧那罗女常与乐神乾达婆配为妻室。男性紧那罗其貌不扬。长着个马头;女性紧那罗则相貌端庄。有一副绝妙的好嗓子。据说有五百仙人在山中修禅。当时紧那罗女正于雪山天池中洗澡。洗得畅快。不禁唱起歌来。迷人的歌喉。唱得五百仙人“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大智度论》也说。有五百仙人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忽然传来了紧那罗女的动人歌声。大仙们顿时如醉如痴。忘乎所以。道术一下失灵。纷纷从空中栽落尘埃。
二十二、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又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这一神名来源于古代对北极星的崇拜。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王星。他住在天上的紫微宫中。由此也称人间帝王的禁中为“紫禁城”。道教吸收这些说法。尊居住在中天紫微宫的北极太皇大帝为四御之一。其职责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因中国古代农业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太皇大帝深得民间尊崇。
明代宫廷专门敕建了紫微殿。“设像祭告”。他常和玉皇大帝合供一殿。形象依据《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为人间帝王形象。
二十三、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是道教崇奉的泰山神。他原也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道教吸收他后。说他是掌管人间生死之神。历代帝王对他屡予褒封。唐玄宗封他“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他“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封他“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封他“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民间信奉也十分普遍。各地还纷纷建起了供奉他的庙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他的祭祀日。他的形象为苍老帝王像:戴冠著袍。颈系冠带。颌下飘垂二绺胡须。手捧玉笏。足登云头鞋。
二十四、雷神
雷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雷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头人身。鼓其腹。”《太平广记》引《神仙感通记传》说。雷公有兄弟五人。即天雷、地雷、水雷、社雷(又称妖雷)、神雷。是为五雷神。道教看到雷神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把它改造为道教天神。道教还有所谓“五雷天心正
总之。佛教护法诸天鬼神是佛教神祇中最为丰富、奇幻的一部分。他们以护持佛法为职志。但有时也协助佛菩萨做些化导众生的工作。《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因所度化的对象不一样。观音菩萨可化现为梵王身、帝释身、紧那罗身等各种护法神来普度众生。《华严经》亦称:“一切诸佛退位。或作菩萨。或作声闻。或作转轮圣王。或作魔王、大臣、居士、长者。或作彩女、宰官。或作大力鬼神、山神、江神、主水神、主火神、一切苗稼神、树神及外道。作种种方便。助我释迦如来化导众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9/19017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的二十四诸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的二十四诸天;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