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8 05:2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

按:因果报应可以说是自然界的铁律。在认为“一切如梦幻泡影”的佛法中。亦有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论断。可怜唯物主义者竟认为其只是迷信。但是。即便是相信因果的人中。绝大多数人。包括没有学过因果律的佛门弟子。也并不清楚因果报应究竟遵循哪些定律。不知道定业(果报)与不定业之区别。尤其不知道如何消业改变果报甚至完全避免果报。本文大部内容转载自白玛喜饶法师的博客。对我们了解因果报应的原理或机理非常有用。

  佛典中所说的因果报应。遵循的是因果律。大略包含5个定律:

  一、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亦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也不可能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

  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因果报应的铁律都是宇宙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众生所造的业必定遵循这不变法则。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善业必生善报。恶业必生恶报。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有漏业必生有漏果报。无漏业必生无漏果报……无有错谬。丝毫不爽。

  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的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人于自己之损益恩怨施以报偿。是一种本性。这种本性相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为“业力”。为佛经所说世间四种不可思议力(佛力、神通力、龙力、业力)之一。四种不思议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会失效。《南传弥兰陀王问经》载:弥兰陀王问神通与业力之不可思议孰为大。龙军罗汉答道:“于此不可思议中。业之成熟力非常猛烈及更强大。”就是佛力。尚不能随意卒消定业。只要身在众生生死界。造了善恶业。便无法摆脱所造业力的束缚。无处逃避善恶业果报的追逐。

  有一个故事:有四个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见将受恶报而死。力图以乃尽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入海底。结果仍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业报(见《增一阿含经》卷二三等)。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而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起所作善业的善报。《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佛言:

  “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和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

  谓善恶各有其果报。不相混合。若要消灭恶业罪报。必须用能消灭恶报的方法(修学智慧等)。

  二、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众生既然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有一个造业的“俗我”。其所造业的果报。按因果决定不杂乱等缘起义。只能由造业主体的相续变化来承受果报。而众生现在所承受的业报。必定是自己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就象饮食睡眠。不能由别人替代。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只能是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经》载佛言:“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无量寿经》佛告诫世人:“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三、业因多类。果报五种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佛典作了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多种分类。

  二因:贪淫等多作则淫欲愈益增长。如渴饮咸水。愈饮愈渴。这样的业因叫做“习因”或“同类因”。善恶业因能生后世的果报。这样的业因叫做“报因”或“异熟因”(异时异地而成熟)。

  三因:生因(异熟因)、习因、依因(识等之所依)。

  六因:见《俱舍论》。能助成或不障碍果报出生的业因叫做“能作因”;互相依存而生果的业因叫做“俱有因”;能出生同类果报的业因叫做“同类因”;同时相应而生的业因叫做“相应因”;无明、身见、邪见、见取见、疑等能遍生一切烦恼惑业的业因叫做“

佛学常识何为三有

遍行因”;有漏善恶无记业能生来世成熟于五道中的果报。这叫做“异熟因”。

  十因:见《瑜伽师地论》卷五。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发、相违、不相违三因。引发因。谓三界有漏的善业不但能引发自界的有漏和无漏善业。还能引发其余二界的有漏无漏善果。如多行好事容易坐禅入定。这当属间接引发;所以很多的佛教修行者都把行善作为修行的助行来做。这是很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有的人长期静坐也不能入定。正是缺乏善因的引发。相违因与不相违因说明:果报将生时。若有障碍之缘现前阻挡。便暂不得生。

  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有五种:

  1、现法果(或士用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的果报。如世俗的学习及经济活动等。现世便得到果报利益。《瑜伽师地论》卷九说两种极重的善业和五种极重的恶业必得现法果报:极重善业指于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于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五种极重的恶业指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含劫夺僧寺财产和诽谤大乘佛法)等。得现世恶报。

  2、等流果。就是同类因果相续。有如同一河水相续而流。如杀生者喜杀。修禅者喜清净。布施者仁慈等。

  3、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于六道。佛经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

赵朴初佛学常识问答

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阿毗达摩杂集论.决择谛品》中回答说:

  “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

  谓极重业、临死时现前的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但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最先成熟的业(累计业、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与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佛书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

  4、增上果。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作用。佛法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条件都是众生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与主体“正报”相应。称“依报”。行善。会感得好的生存环境。生于富强文明之邦;作恶业。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佛说十恶而导致十种“外物衰耗”。《业报差别经》佛言: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5、与他增上果。指一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常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则全家人脸上无光。众生。尤其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生活于众人、社会、自然界乃至动物界的缘起关系中。互相关联。按五果中的增上果、与他增上果二义。则一人所造业的果报。可波及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界)。而众人共同造的业(共业)。则感得众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坏的生存环境。按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强弱、先进落后、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氛围、生存环境等。是这个社会群体所共造业的果报。由社会群体“自作自受”。

  四、果依众缘。报通三世

  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因”仅为缘起果报诸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种。尚须待必要的一切条件齐备。才能生出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个现象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

佛学常识问答大全

、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条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没有停顿)四种缘。

  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视造业主体和业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际遇等而决定。有一种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象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能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到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漫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经说。业因之果报。按其成熟的时间。分成三种报应形式:

  一是现报(现世报)。果报在现前、今生便会成熟。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先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中阿含经》卷五三《痴慧地经》佛言:造恶业者。现前身心要受被人责骂、蔑视、抛弃。受国法处罚及临死时畏惧堕入恶道等三种忧苦。而行善者则现前受被人尊重、无所畏惧、坦然善终三种喜乐。

  二是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前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容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体、容貌、智力、性格等禀赋。

  《瑜伽师地论》卷七言:“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业)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苦家。”

  谓生诸恶趣及贫苦家庭等异熟果报。唯由前世的业决定。

  三是后报。谓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

佛学基本常识讲座

具。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会诸缘齐备。果报成熟。但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经种下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有偈子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法句经》偈云:“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大般涅盘经》卷九说。人间虽然不乏“作恶不即受”的现象。然而“如乳即成酪”。总有果报成熟的一天。犹如灰覆火上。似乎无火。愚痴之人贸然踏过。只会招致烧足之祸。不能因为只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业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业、不定业两种。定业。谓果报已经决定。难以转变。《大般涅盘经》卷三一解释说:

  “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定业。指以决定心、深重心所造的重业。作后没有后悔。其善者如发愿供养佛法僧等。其恶者如五无间业、杀人等。定业的报应。又分三种:一种报定。肯定会有果报;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除定业外。其它非以决定心作。作后反悔改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

  “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所说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强大障缘而难得生果。如植物种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会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

  五、业由心生。转消有道

  这是因果律的第五条定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之本质的智慧。则已造有漏业可以转变。业力可以摆脱。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则失去了佛法的神髓。《华严经》所载佛言甚至说:

  “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如来及如来法!”

  《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谓认为诸业定得报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为什么?因为若一切业皆须受报。“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盘”。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造业无量。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休。不可能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明。是婆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

  “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

  “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则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而且:“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受报。”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具有大智慧大福德者。虽然作恶。能“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位名鸯掘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有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闻佛说法。得大智慧。悔过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消转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转消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

  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之恶报。唯靠如实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治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据说一擂便能消除诸毒的“除毒鼓”。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消而转?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需众缘”方能出生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的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大师《真现实论》说:

  “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创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借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如人因前世杀生业报。命中本应遭遇车祸夭折。若特别注意乘车安全(远其助缘)。依佛法发菩提心。努力护生、放生(别造强因)。便能延寿乃至长寿。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象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如果业有其不改变的自性。那便没有可消可转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之为物。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者。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

佛学常识在家拜佛

。但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禅经》中说。地火水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于火。比风更为轻巧无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众生依虔诚信心的净因。通过礼拜、供养、诵经、持咒、念佛、忏悔等修行。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录中的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消业果之道的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1、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

  《金光明经》卷二说:

  “千秋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

  《四十二章经》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至痊愈。

  《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

  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业障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忏悔又分事忏、理忏。

  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二)。

  大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以供佛弟子依法修忏悔。密乘则主要观想密法总管、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多。诵念其“百字名”(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

  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理。观业从心起。由自心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金刚经》说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经》说临终者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七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

  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3、遮止力。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虽说恶业罪障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是否转、消。须具严格条件。如前所述。事忏须修到“见相”。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永嘉证道歌》曰: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可消可转之业。主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或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没有说过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之清净。两者大有区别。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僧尼戒条规定。同XING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僧团不接受其悔。非驱逐不可)的。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附:

  野孤禅”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流传着一则著名的“野孤禅”公案(参禅故事)。讲的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故事说: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听毕随众僧散去。有一天。众僧散去后。老人独自留下来。百丈乃问:“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曾住此山为大禅师。有学禅者请教:‘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被因果律束缚)吗?’我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野狐。已经五百生。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百丈说:“你只管问。”老人便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说:“金也脱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百丈乃命维那师(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敲钟召集僧众。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迦叶佛(释伽牟尼以前出世的佛)时的一位大禅师。因为答徒众所问。一字之差。修行一世。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此事的确发人深省。这禅师答错的。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依佛法修行。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禅师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如果说他答错了。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因果律。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是铁的自然规律。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不得随意超越。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还曾因过去世的宿世。受“金枪马麦”(被木片伤足、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之报。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尽管已证阿罗汉。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被人打死、杀死。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报。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转、消宿业的条件。未能将真、俗二谛统一(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堕于“恶取空”的边见、断见。会起使人纵心放任、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令学人智眼不明。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因此应堕于畜生道。受痴暗无智之报。然毕竟善根不浅。五百世后。得遇百丈禅师说法。当下解脱。百丈回答“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虽然只一字之差。但这个“昧”字非常关键。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实认识。“不昧”。与常人的“不明”有别。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现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传灯录》卷二八)。据说摩诃目犍连、狮子尊者。不是不知宿业果报。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说的“刹那灭去阿鼻业”、“了则业障本来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肯定证会实相(空性)有消灭阿鼻地狱重业的巨大力量。这完全符合佛教教义。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二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道。继而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禅宗说的“证实相”与“了”。一般指见道。那当然已消灭了阿鼻地狱重业。若未达“了”。对不起。那还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去偿还宿债。(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脑。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0/19635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67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