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门」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水篇 (第一集)
我们在佛前的供养中。最重要的是「供水」。水代表什么?水代表心。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没有污染。清净心;像水一样平。没有起波浪。平等心;像水一样能照。水清净、水平等。它就有照的作用。照是觉。那一杯水表什么?清净、平等、觉。看到这杯水就想到「清净平等觉」。所以诸位要知道。供水不是给佛喝的。佛菩萨不要。是让我们自己看。提醒自己觉悟。我处事待人接物。念念都要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所以供水最好用什么?用透明的杯子。用玻璃杯。透明的杯子。你能够看得见。不要供茶。茶有颜色污染。那表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统统是提醒自己。不是供佛菩萨。是提醒自己。在佛菩萨。等於佛菩萨常常跟我们说法。提醒我们这个意思。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花篇 (第二集)
「花」代表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因行。菩萨的因行。六度万行的因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看到花。因为先开花、后结果。善因就结善果。恶因就有恶报。它表这个意思。我们看到花。想到我要修善因。要认真去做。样样事情做得非常圆满。做得非常好。花开得好;花开得好。果就结得好。统统是表法。全是教育的意义。哪里有一点迷信!丝毫的迷信都没有。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果篇 (第三集)
我们供果。果代表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代表菩提。代表涅盘。我们修净土的。我们这个果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念念不忘。它取这个意思。所以香花是因。因行这个花感果德。庄严就是果德。在自身。这个果德就是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果。提升自己的境界。庄严果德。「令显著故」。我们中国古人讲。存於内而形於外。你心里面有清净平等觉。外面就现出来。人心里面欢喜。你看满面笑容;人要有忧虑。你看他满脸就很难看。这就表现出来了。所以。如果你心地清净。清净相就现前。平等。那平等相也会现出来。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香篇 (第四集)
「香」代表信。信香。香在佛门代表戒定。戒定真香。又在佛法代表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代表这五桩事情。所以香不是让佛闻的。我们一定要懂得。香不要烧得很多。一支就好。一支代表一心。不要点很多。它表法的。燃一支香。见到这个香。闻到这个香。我对於佛陀在经典里面的教诲深信不疑。它表信。一定要相信。一定要依教奉行。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灯篇 (第五集)
「供灯」。灯代表智慧。智慧光明。要把自己的光明照耀一切众生。在从前点的是油灯、蜡烛。那个表法的意思非常明显。它代表什么?燃烧自己。照耀别人。那个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牺牲奉献。我能够舍己为人。佛菩萨出现在世间都是舍己为人。一切为众生的利益。为社会的利益。没有想到自己。所有自己一切工作都贡献给社会。都贡献给大众。。所以供灯是表这个意思。现在一般灯都用电灯。电灯这个意思很不容易看出来。很难看得出来。可是我们明白也行。要晓得灯代表什么意思。不仅仅是代表智慧光明。最重要的是代表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服务别人。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四大天王篇 (
四大天王是护法神。护谁?护自己。叫你看了这个。心有领会。知道怎么学习。诸佛菩萨无一不是帮助众生觉悟。他示现的形相。帮助众生觉悟。让众生看了之后能醒悟过来。言语的教诲。古大德常讲「菩萨心肠。苦口婆心」。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的。都是为众生。帮助众生醒悟过来。帮助众生开智慧。帮助众生回头。佛菩萨的形相、言语在哪里?在经典当中。所以我们要真正向佛菩萨学习。决定不能够离开经典。对经典要诚信、要理解。而且要有深度的理解。要把它做到。变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言语。佛法你真正学到了。天王也真正护持你了。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从这个名号当中。我们就晓得这是护法。怎样能够保持你的家?怎样保持你的国?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从最小的地方来讲。怎样保持你的心?怎样保持
「持国」落实。那就是「敦伦尽分」。「敦伦」。伦是伦常。分是本分。伦常是完全与性德与自性与大自然相应的行为。在中国古人讲的五伦。五伦第一个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敦是什么意思?敦是诚诚恳恳。用真诚的心、恭敬的心来对一切人。知道这一切人和自己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一体的。能够真诚恭敬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来推广。
「尽分」。分是我们自己的本分。佛菩萨没有自己。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无我。无私无我。他的本分是什么?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是他的本分事情。其余一切是附带、是助缘。正行是帮助众生觉悟。所以佛法的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诸佛菩萨示现本分的工作、本分的事业。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方法、手段无量无边。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诸位要晓得。它的目标、它的方向只有一个。帮助众生觉悟。首先要帮助自己觉悟;自己不觉悟。怎么能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自己迷惑。会引导一切众生迷惑。所以。首先要帮助自己觉悟。这叫行大道!
东方天王在中国的造像。手上拿一柄琵琶。这是乐器。这个乐器代表中道。我们知道弦乐器一定要把它调好。如果弦太松它就不响。太紧它就会断掉。一定要调得适中。代表儒家讲的「中庸之道」。用中;不能够不到。也不能够过分。做到恰到好处。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懂得中道。中国古人常讲。要懂得分寸。要把分寸拿捏得很准。不过也不能够不到。这就是最殊胜的方法。佛家讲中道第一义谛。儒家讲中庸。都是主张用中。用中才是最好的方法。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有积极、有消极。这是对於善法跟恶法来说的。正如「三十七道品」里面讲的「四正勤」。这四种。如果是恶法。不是善法。我们要勤奋的把它断掉;如果是善法。我们要勤奋的助长。要叫它增长。所以这里面有邪与正。「闲邪存诚」。这是积大德。诚是邪的反面。我们通常讲邪正。「诚」是正。或者是讲善。诚是善;是正、是善。我们要存。「邪」。这是讲一切不善的。我们要防止;「闲」当作防止讲、预防讲。我们要懂得预防邪知邪见。一切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言论要懂得防止。「存诚」。常存真诚心。永远存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慈悲的心。这就是积大德。
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剑代表智慧。我们常讲慧剑。文殊菩萨手上也是拿剑。剑代表智慧。说明智慧比什么都重要。在世出世法里面。唯有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佛法求的是什么?就是求智慧。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像如来一样的智慧、能力、相好。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我们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能力、圆满的相好。为什么会失掉?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把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这些德能障碍住了。只是障碍。并没有丧失。我们把这三种障碍除掉。自性的德能就圆满现前。一切众生这是平等的。所以佛法里讲平等是真正平等。智慧平等。能力平等。相好是我们常讲的福报。没有一样不平等。我们对佛这个开示。能不能相信?能不能理解?果然能信、能解。我们就得奉行。奉行。怎么行法?要把执著放下。把分别放下。把妄想也要放下。这是真正听从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才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入佛菩萨的境界。就是恢复自己的性德。
「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多看。仔细观察十法界依正庄严。境界千变万化。无量无边的复杂。我们在复杂的人情世故里面、物质环境里面。掌握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你就有智慧了。不管人事环境怎么变。物质环境怎么变。我们掌握这个不变。不变的是什么?真诚心不变。清净心不变。平等心不变。正觉心不变。慈悲心不变。这就是西方广目天王手上拿的珠;他手上拿的龙。有的造像是蛇。龙蛇是比喻变化。它代表这个社会一切人事物变化多端。特别是我们现前的社会。天天都在变化;人。心会变化。性会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你要看清楚。你要掌握;变化当中它有个原理原则不变。手上拿著一颗珠。那个珠子就是不变的。就是我们的菩提心不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菩提心。这十个字。就是真心。就是佛心。永远不变。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对什么事。我就用这个心。你说多自在!什么人要用什么方法去对付他。那个多苦!我们只用一个真诚心。你说多自在!所以不管他怎么变。有个不变的东西。我们去细心观察。
「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多闻。这里头大家记住。没有叫你多说。我看过许许多多宗教的典籍。这些神圣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教人。少说话。多做事。宗教典籍里面形容得好。舌头是我们人整个身体里面器官最小的一部分。三寸;最小的一个器官。可是它能够闯最大的灾祸。言多必失。言语伤人比杀人还要严重。所以佛教人。十善里面。身讲三条。意讲三条。口讲四条。你才知道口过的严重。《无量寿经》说三业。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首先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才晓得讥讽别人的过失是多么严重的罪业!随随便便的妄言。不知不觉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全都烧掉了。火烧功德林。剩下的。剩下是罪业。极重的罪业。那一点小小的善事。都从口业里头抵消掉了。善不能积。恶天天增长。不晓得口过的严重。天王教我们多闻。没有教我们多说。
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伞。伞是什么意思?防止污染。现在我们这个意思很明显。为什么?地球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整个地球严重的污染。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新的名词「环保」。环保在过去半个世纪之前没听说过。新名词。环保。不但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更重要的你要防止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你跟社会大众接触的时候。你要懂得防止污染。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平等觉。天王殿上这么一课。哪来的迷信!如果我们佛门的同学都能读佛经。都能懂得这个道理。都能说得出来。社会大众哪有不尊敬你的道理!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释迦牟尼佛 (第七集)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的意义。就是他老人家教学的宗旨。「释迦」。翻作中国意思叫能仁。仁是仁慈。慈悲的意思。佛知道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缺少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用这个作名号。让我们想到「释迦」。就想到我要以慈悲待人接物。这是「释迦」的意思。又看到我们世间众生心地污染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睡觉都不老实还做恶梦。做恶梦也是胡思乱想想出来的。「牟尼」。牟尼是梵语。意思是清净的意思。寂灭的意思。你看他的名号就是教我们要以慈悲心、仁慈心对待一切大众。要以清净心对待自己。牟尼是用清净心对待自己。世尊名号里头。尤其是「牟尼」这个意思。我们要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从什么地方学?在顺境、善缘。这个环境一切都很顺利。善缘是一切都是善人、善知识;在这里面决定不起贪念。不起愚痴。你心就清净。在逆境、在恶缘。环境不好。遇到的人都不是善人。都是自己很不称心、不如意;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一丝毫的瞋恚。换句话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保持你的清净心。保持你的平等心。清净平等生智慧。不生烦恼。这是「牟尼」真正的意义。真正的好处。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阿弥陀佛 (第八集)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文是「无量觉」。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念觉而不迷。是这个意思。无量觉的意思。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是顺逆境界。我统统要觉而不迷;觉而不迷。就是保持这个清净心不动。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明白。这是智慧;虽然样样清楚。心里头如如不动。不动是什么?不起贪瞋痴慢疑。不动这个。顺境里面不起贪爱的心。没有这个念头;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的心;心境平等。没有贡高我慢的心;样样清楚。决定没有疑惑的心。贪瞋痴慢疑邪见。心里统统都没有。这叫做如如不动。外面又清清楚楚。这时候这个心是真正叫觉悟了。这叫始觉。觉就快乐。迷就有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乃至於心里头起心动念。统统都是觉而不迷。说得粗浅一点。待人接物、穿衣吃饭没有一样迷惑。样样都觉而不迷。这就把阿弥陀佛变成我们的生活了。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地藏菩萨 (第九集)
地藏菩萨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四大菩萨里面。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地藏菩萨。
地是代表大地。藏是讲宝藏。我们今天人都知道。我们所有一切宝藏都是从地上开采出来的。金银七宝都是地上开采出来。我们受用不尽。乃至於我们吃的、穿的。一切所用的。无不是仰赖大地。大地有无尽的宝藏。我们要知道去开发。佛就用这个来代表。代表什么?代表我们心地。我们心就像大地一样。你心里面蕴藏著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你要把它开发出来。表这个意思。这是大乘佛法的起点。
我们心要像大地一样。能忍、能承受。好的也要受。不好的也要受。而且要平等的受。学这个;学这个然后才能得定。才能得清净心。
用什么来开发心地宝藏?《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教导我们用孝、用敬这两个字。净业三福第一条前面两句所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的内容。《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什么?就这两句。孝亲尊师是开发性德的一把钥匙。所以世出世间法你想修学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尊师重道。尊师尊道从哪里来的?从孝养父母来的。你要不孝养父母。你怎么可能会尊师重道?在家不孝顺父母会去尊师重道。那个老师听到会害怕。为什么?反常。你对父母不孝顺。你来尊敬我。一定有企图。一定有目的。那要好好的提防你。如果你在家是个孝子。那他非常欢迎。为什么?你这个心是真心。你不会有恶意。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大道理。所以佛法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地藏修起。地藏是什么?《地藏经》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地藏经》的纲领。它的落实是落实在十善业道。第一福「孝养父母。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观音菩萨 (第十集)
观音菩萨
第二位是观音菩萨。观音是悲首。大慈大悲。真正肯帮助一切众生。
观是观照、观察。世是世间。世间一切众生在那里受苦受难你观见了。观见之后。立刻主动的去帮助他。救苦救难。你或者看见或者听见。你主动就要去做。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供观世音的像。写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什么意思?就是教我们常常想著、常常念著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苦难众生。等著我们去帮助。这是你真正叫拜观音。真正叫修「观音法门」。
观世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那是表法的。《楞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六根互用。六根互用何必要千手千眼?全身都是眼。都能见。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能听;换句话说。不管什么样的音波、光波。他都能接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第1集-第10集) 档名:67-002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210445.html
以上是关于「佛门」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门」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