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业三福」净业三福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8 04:0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业三福」净业三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目录

1简介

2净业正因

3孝道师道

4净宗三皈

5守法

6觉是佛法

7深信因果

1简介

佛学术语。净宗修学以净业三福为基础。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2净业正因

修学净宗。我们特地将净宗主要经典里的开示。节录出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作为我们一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守。才算是世尊的弟子、阿弥陀佛的学生。第一个科目是从《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节录出来的“净业三福”。因为时间不多不能够详细讲。但是我看到会场里有这一套录音带。过去曾经讲过。三福非常重要。世尊在这一段经文的末后特地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句话份量非常之重。三世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当中修行成佛的人不晓得有多少啊!当然他们修行成佛不是用一种方法。所谓法门无量。大乘经上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那一个法门都能成佛。可是在众生根性上来讲。那就不同了——有利根、有钝根。这一切法门有契机。有不契机的;契机的很适合我们修学。不契机就是对我们现前生活。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契机的我们修学很顺利、很容易。若是不契机我们就感觉到很困难。凡是感到困难的我们应当舍弃。一定要选择非常适合自己的法门。这个如同在学校念书。选择科系一样。那个科系我们很有兴趣。也有能力修学。那就很容易了;如果选择一个科系跟自己的兴趣不相符。那么你修学就非常困难。所以佛的无量法门。正如学校里面安排的科系一样。任凭你去选择。选择的条件:要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工作不相妨碍。不但没有妨碍还有帮助。修学就更顺利了。这是我们选择法门应当知道的一些条件。

三福这三条。佛说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那一个科系。这三条叫作“共同科目”;无量法门里面。这三条是大家必修的课程。非常重要。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的是那一种样式。这是打基础打地基。一定要很稳固、很坚牢。这个大厦你才能建成。所以这三条我们要特别重视。

3孝道师道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我们一定要做到。我们真正做到了。我们学佛、成佛基础就打下去了。假如你做不到。你研究的佛法。就成为世俗人所讲的佛学——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这与你自己的生活、修持。甚至了生死、出三界都没有关系啊!所以一定要认真、确实的把它做到。佛法是孝道。大乘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从孝顺父母扩大到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要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孝”这个字。可以说是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孝养父母’。‘孝’是觉悟。就是自性觉;觉悟之后表现在生活行为上就是‘养’。

大家晓得中国文字。是高度智慧的符号。让我们看了这个符号、

佛学常识礼佛

图形就能觉悟。这个很了不起。中国文字的结构有六个原则(六书)。‘孝’这个字在六个原则里面叫做会意——看这个符号。体会里面的意思。孝这个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一个孝字。它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老是上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子是下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叫孝。西方人讲“代沟”。有代沟这个孝就没有了。西方人常常问我:你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老祖宗根本就不认识。为什么过年过节还要去拜他?是孝道。你想想看:几千年的老祖宗。我们还纪念他、不忘他。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尽孝的道理?古时候的老师我们都尊敬他。现在教我的老师。你怎么会不尊敬?儒家跟佛法的教学就从这个地方扎根。这是大根大本。所以要懂得孝这一个字。就是佛法。特别是大乘经典里面讲的“真如法性”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整体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你对这个孝才真正有所体会。

然后怎样把‘孝’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做人处世方面。那就是‘养’;养是奉养。我们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是养父母之身。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恩德很大。父母年岁大退休了。我们有义务照顾他们。正如同我们在婴儿的时候。父母关怀照顾我们。我们要回馈、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养父母之身。算不算尽孝呢?不算。诸位要晓得。能养父母之身的。禽兽里有乌鸦(反哺);那小乌鸦会喂老乌鸦。它也懂得养它的父母啊!人要不懂得养他的父母。那连畜生都不如!所以这个并不能算尽孝。真尽孝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愿。父母对儿女他期望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父母的愿望。这一条很重要啊!

古时候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父母希望子女的不是升官发财。与现代人观念不相同。都希望子女能够做圣做贤。有道德、有学问对社会大众有贡献。所以立功、立德、立言这是父母的光荣。父母才有面子。父母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我们有没有做到呢?有没有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呢?

学佛之后。父母的愿望就不一样了。做圣做贤还不够。应该怎么样呢?做菩萨做佛啊!你做了菩萨。菩萨的父母;你成了佛。佛的父母。那又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做不了佛、菩萨。这个孝就没有尽到圆满。就有缺陷。这个要懂得。什么人把这个孝字作到最圆满呢?成佛孝字最圆满。等觉菩萨还欠一分。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孝道就不圆满;由此可知这个三福是真实的基础。

你要是真的学佛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会想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师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经上常讲: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表率。做个好样子呢?我们的思想、言语、造作。对社会大众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说是不好的影响。决定不能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果不是深入大乘经藏。你不知道在生活当中从那里做起。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的儿女多了。我们做儿女的人。兄弟之间不和。父母就忧虑、难过。这就是不孝啊!儿女长大后。各人都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妯娌不和。父母操心。那也不孝啊!年岁小的时候。上学读书不用功。父母操心。不孝啊!在学校里不

佛学常识什么是出离心

听老师的话。天天跟同学打架闹事。这都是不孝。

所以诸位想想。这个孝字涵盖了全部的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把这个孝道。详详细细为我们讲清楚而已。我们存心、立命。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应当依照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教诲去做。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做到;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做。你才算是尽孝。才算是真正‘奉事师长’。师长不是教你天天对他毕恭毕敬。对他供养;不是的。师长对你的教诲。你要认真去做到。所以佛法是孝道与师道。老师教你怎样尽孝。父母教你怎样事师(侍奉老师)。这两个人相互的

佛教常识学拜佛学烧香

教导。这个人才能成就。这是根本的根本。佛法从哪里学起?就从这儿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

具体说明孝道的。就是佛门里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之为佛门的孝经。过去我在每一个新道场建立时。我讲的第一部经一定是《地藏经》。我们有了地。才能发展。才能工作;土地是有了。更重要的是心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心理建设。《地藏经》就是帮助我们心理建设。从这块土地联想到我们的心地。心地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整部《地藏经》实在就是讲这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仔细去看看。

中国的大乘佛教非常有道理。是高度的智慧。以四大菩萨来代表佛法的修学。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第二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就是孝道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把我们的孝道发挥到能孝顺一切众生。我们与人相处还有自私自利。还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这就是大不孝啊!是对老师大不敬;这哪里是学佛呢?学佛的人对任何人真诚。那个人欺骗我。我对他还是真诚。这才算是个学佛的人。

过去的老法师之中。道安老法师我跟他有一段因缘。他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当总主讲。我们在一起合作有三、四年的时间。这个老人让我佩服——没有私心。没有嫉妒。稀有难得啊!大专讲座上课的时候。听我讲课的。差不多有四百多个学生。老法师上课的时候。只剩下三、四十个学生;太难看了。他不介意我却觉得很难过。我的课排在上午。他的课排在下午。学生中午上完课。吃完饭都跑掉了。下午上他的课时剩下没几个人。于是我跟老法师说:“我们两个人的课调一调。你上午我下午。”调好之后。上午上他的课时。学生不来。到下午上课的时候学生又满座了。真是没有法子啊!但是老法师始终不介意。这真是难得。不容易啊!

还有一次。我去看他的时候。有一个人从他房里出来。他问我说:

“某人你看到了吗?”

我说:“看到了。刚刚出去啊!”

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他常常骗老法师的钱。今天又来骗钱。

我说:“那你给他了没有呢?”“我给他了。”

了不起啊!那个骗他的人以为老法师不晓得被他骗。那里知道老法师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你骗他。还给;这个了不起!在老一代法师当中。只见到这一个人。我很佩服。他并不胡涂、不迷惑颠倒。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三福里面第二条: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由此可知‘受持三归’的基本条件是。前面第一福做到了。才有资格接受佛的教诲。佛法今天为什么这么衰微?就是大家受持三归。前面第一条没有了。所受的三归。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形式上受过三归。实际上没有了

痰多的原因佛学常识

。问你受过归依。从哪里归?不晓得。你依什么?不晓得。胡里胡涂受三归。这个错误啊!‘三归’我在新加坡详细讲过一次。好像是前年我们在黄金海岸。又详细讲过一次。留有录音带、录影带。这两次的讲演。现在都写成小册子《认识佛教》、《三皈传授》。在台湾都印出来了。诸位要受三归。必须把这两次讲演仔细听听;然后这个仪式我们简单隆重的在佛菩萨面前宣誓。请三宝给我们做证明。我们真正发愿归依三宝。

4净宗三皈

皈依三宝。就是从今天起我发愿正式做佛的学生。以佛为老师。你发了愿做佛的学生。九法界的众生。包括一些天神看到你。对你都尊敬。你是佛的学生。不是普通人。尤其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那更尊贵了。一切诸佛如来都特别招待你。看阿弥陀佛的面子。可是。你要真的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才行。如果是冒充的。那你就一文不值了。虽然佛菩萨不怪你。护法神会找你麻烦。护法神是警察。是执法的。他对你不客气。你是冒充的佛弟子你就犯法了。

所以我们净宗同修的皈依。我特别把它落实在净宗的教诲上。我们皈依佛以阿弥陀佛为老师;皈依法。以《无量寿经》为根本。这是净宗第一经。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要理解、要认识。还要牢牢的记住。要把佛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做到。我们总希望。自己存心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发愿也要跟阿弥陀佛相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为自己。阿弥陀佛教给我们。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改正。经文里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很长的一段经文。都是说这一桩事情。那里面就是五戒十善非常具体的说明。我们要懂得怎样去做。依照佛的教诲依教奉行;真的依靠就真的有益啦!

僧宝。我们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榜样——菩萨僧。这两位大菩萨代表的是什么?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和帮助;这里面没有条件就叫作大。对于一切人。一切众生。我们要关怀他、爱护他。他有困难。要帮助他。这就是观音。你能够常常存这个心去待人、接物。你就是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代表的是高度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绝不感情用事。依理智不依感情。就叫大势至菩萨。大慈大悲是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毛病就多了。所以它是理性的。我们皈依三宝意义在此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所以净宗的三宝。落实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观音、势至’之上。我们是凡夫。没有依靠总感觉得很空虚。你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方法。你真正得到依靠。所以从迷惑、颠倒、错误。回过头来依靠三宝。这是你真正皈依了。

5守法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守法”;不但要守法。而且要做社会大众的楷模。佛的教诲我们不能违背。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地方上的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跟大众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够感化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自己要常常想一想。可不可以作为社会大众的榜样。

昨天我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人贪心都很重。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总想尽方法少缴税。这是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呢?不是的。我们是佛弟子。要守法。我们有纳税的义务。如果想尽方法。找法律漏洞。可以偷税少缴一点。我们就不是佛弟子了。我们就不守法了。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路上可不可以随地吐痰?可不可以随便丢纸屑?我们这样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吗?你能有这种警觉心这就是归依。你回头。你觉悟了——这种不好的行为会影响社会。我们决定不做。

我们对人真诚。绝不欺骗任何一个人。我们愿意吃亏、上当也不必辨别。就像道安老和尚一样。明知被人骗了照样给他。也不说一句话。自己心安理得。他骗我为什么不去骗别人呢?你要去想这个道理。骗我。我有能力给他。布施给他。我们做好事。就在这个境界。这个环境当中。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磨掉。你没有这些境界。你修什么?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功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啊!修行在哪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一点亏都不肯吃。你修什么行?一点亏都不肯吃。说实在话你就有坚固的分别、执著;这个不能打破。无论你修学那个法门。修得再好。给诸位说都是修世间法。都是在搞六道轮回。

6觉是佛法

所以大乘佛法特别是宗门里头。常常勘问(口试)初学的一句话:“哪一法是佛法呢?”你们想想:哪一法是佛

佛学常识放生的功德意义

法呢?反过来再问:哪一法不是佛法呢?佛法与非佛法差别在那里。你要搞清楚。觉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觉悟。一切法都不是是佛法。没觉悟。你还迷惑颠倒。再问你: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莲池、蕅益大师所说的。你念佛功夫再好。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后头给你下个评语:“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不能往生。依旧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觉悟。一天十万声佛号也不是佛法。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想法。起心动念想自己。错了。那不是佛法;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想整个社会安全。那一切法都是佛法。我常说的你每天喝水、穿衣、吃饭。没有一样不是佛法。你觉悟了嘛!觉悟的人为一切众生。迷惑的人为自己。迷、悟的样子就在这里。起心动念还为自己;不行。为什么不行?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为什么变成众生?你现在为什么搞六道轮回?佛告诉我们:六道是从执著发生的;十法界。是从分别里面发生的。换句话说。你能破执著。六道就没有了。你就出三界;你能够把分别破除。你就出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是《华严经》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所以起心动念有我。你的我执怎么能破?

大乘佛法“破我执”比小乘高明。大乘法佛教我们。起心动念为众生不要想自己。久而久之养成一个习惯。念念都为众生、利益众生、念念为众生造福。把自己就忘掉了。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不想自己。只想别人。“我执”不知不觉的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不知不觉你就脱离三界六道了。这个法子妙极了!再加上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怎么会不快速呢?成佛快得很呢!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德能、道理一定要懂。方法一定要知道;道理懂了。方法明白了。后续的问题。我自己应该努力去做。这真正是快速成佛之道啊!

如果你要问:“我这样做法。在这个社会上不是处处都吃亏、上当?别人都为自己。我为他。他又不为我。我怎么可能做这个傻事啊!”你要是这个想法。那你真的就傻了。不是别人傻;你真肯做了。你就得大自在啊!佛在经上所讲的那一些果报。你真的就得到了。对佛要有信心。要勇敢的去做。我跟大家讲话。斩钉断铁完全肯定。没有一丝毫疑虑。为什么?我做到了。佛在经上所讲的。我的老师教导我的。这几十年当中。我所做的兑现了。我现前得到什么呢?大自在。

我常说:“这个世界上我最快乐。”

你要问:“快乐在哪里呢?”

“我心里面没有忧虑、牵挂、烦恼。怎么不自在?你们心里有忧虑、牵挂、烦恼。你纵然是有钱、有地位。你都不自在。你的日子过得很苦。我的日子过得很逍遥、很快乐、很自在。”由此可知佛在经上所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没有一句假话。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要怀疑?不肯去做。因为不觉。套一句佛法的术语。就是业障深重啊!业障重要自己去消除。别人没有办法代你消除。佛菩萨也没有法子。佛菩萨只能把这些理论、方法告诉你。你自己的问题。还需要你自己去解决。

7深信因果

从三归再提升到第三福。就是大乘菩萨修学的基础。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大乘菩萨不但要自度而且要帮助别人。所以‘劝进行者’是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这里面‘深信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特别著重在“念佛成佛”的因果。我们可以从许多大乘经典上得到证明。《华严经》是念佛成佛最明显的例子。《法华》、《楞严》、《楞伽》都不例外。各位仔细去观察。所有大乘经上都告诉我们念佛成佛。这是我们学佛的基础啊!我们要从这里下手。从这里学起。7、净宗五科—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没有成菩萨。没有往生。这个肉身还住在这个世间。天天还要跟大众接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社会的现实。佛教给我们六个原则。就是‘六和敬’。这一次台湾印的六和敬。林居士带了几套回来。希望镶成金框。我们常常看到警惕自己。‘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就是现在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理想、目标。这样能够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法。道场有道场的规矩。人人都能够遵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佛教给我们的六个原则。我们跟现前社会大众相处一定要遵守。

‘三福’是个人修学的基础。‘六和’是我们处众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你在这个世界。无论在那个国家。那个地区。无论是那一种型态的社会。你是无往而不利。处处受人尊敬、欢迎。这个利益就不可思议!要确实去做。认真的去做。从这个基础不断向上。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你一定要遵守三学、六度、十愿。‘三学’是戒、定、慧。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这经题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三宝也具足。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由此可知。《无量寿经》不可思议。希望同修们认真努力。我们这一生绝不空过。这是无量劫来真正难逢的因缘。这一生遇到了一定要珍重、把握。一定要成就。我的话就说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211300.html

以上是关于「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62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