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心经》全文及译文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心经》全文及译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心经》全文及译文
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
详细注释: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舍利子(舍利子呀)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般若波罗密心经释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参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佛弟子妙音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15298.html
以上是关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心经》全文及译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心经》全文及译文;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