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图解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8 01:2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图解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图解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图解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

「佛教」图解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
「佛教」图解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吃饭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在过堂时。僧众排班。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中堂的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行堂的义工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

太虚大师《佛学常识》

间。僧众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对行堂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僧众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僧众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双脚不要交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开始吃饭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边。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称之为“龙含珠”。

佛学基本常识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人口中。动作要轻柔而利落。古人称之为“凤点头”。对于稀饭、汤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来饮

佛学常识大全图片

用。对于固体食物则不能把碗放到唇边扒拉着吃。一律使用筷子夹起来。

第二遍行堂时。如果僧众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

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

佛学常识4种邪命

。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

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吃完饭之后。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上的优美大方。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

赵朴初 佛学常识问答

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爱的饮食而狂喜。也不为不喜爱的饮食而烦忧。

端饭碗的“龙含珠”动作。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佛性的开发从培养观照力开始。我们应该勇猛精进地修行。随时让正念提起。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2309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图解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图解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51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