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8:5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

  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我们透过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佛教大约在春秋时期就传到了中国。一直到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由汉明帝派特使蔡愔正式到西域礼请。同时。迎请印度高僧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法师带着佛像以及经书来到中国。   这是国家大事。一开始先有鸿胪寺接待(寺是属于皇帝直接管辖的。鸿胪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外交部)。两位法师与帝王大臣相处的非常融洽。大家在一起非常欢喜。王臣们都希望他俩长住中国。于是。汉明帝正式增设一个同样的机构。也称之为“寺”。这个寺就是佛教教育机构。   古代的专制。君权与相权还是分得很清楚。帝王对宰相非常尊重。宰相执行帝王的旨意。管理国家。宰相之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称“部”。“部”的长官称“尚书”。另外。直接属于皇帝管的称“寺”。寺的长官称“卿”。皇帝之下有九个“寺”。就是九个一级单位。称九卿。于是。汉明帝的政府就有十个“寺”。新成立的“寺”就专管佛教教育。佛教在中国第一个寺院就是现在的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佛陀教育部。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的。另外。宰相下面有个礼部。也是办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所以。中国从汉明帝以后就变成两个教育部。这两个教育机构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因此。佛教教育在全中国的推动。远远超过礼部的推动。可见。中国人对“寺”是多么的重视啊!所以。寺不是庙。与宗教也毫无关系。现代一般人将寺与庙合称。就与鬼神扯上关系了(庙是供养鬼神的。过去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叫太庙。一般百姓供祖先。祭鬼神的地方叫祠堂。庙跟祠堂的性质完全相同)。   寺院成立之后。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教育。一个就是翻译佛经。翻译佛经所需的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师。他的译场。编制就有六百多人。早期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的编制也有四百多人。所以。寺院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现在的寺院完全变质了。教育几乎完全丧失!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这是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晓得佛法的本质。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   佛陀教育   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逐渐兴起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理念。成为我们近两千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理念被肯定。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中国人很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一切人离苦得乐。而且。国家的兴衰与教育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佛陀教育在思想、方法、理论、修学上与中国的儒家、道家很接近。可以说。中国的儒道讲纲领。而佛法讲细节。非常微细透彻。两者真是水乳交融。   佛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是佛法修学的最高理想和目标。这句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觉”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自己。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若完全明了通达。称之为佛菩萨。若完全不明了。则称为凡夫。诸位想想。佛教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多么密切啊!世间没有任何事能比这桩事与自己的关系更密切的了。智慧有上、中、下三等。佛教修学的第一个阶段是“正觉”。向上提升一层是“正等正觉”。最高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门里面这些名称就好像学校里面的学位名称。现在的大学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佛教也有三个学位。如果你得到“正觉”。就称你为“阿罗汉”。现在的人喜欢简单就称“罗汉”。若你得到“正等正觉”。就称你为“菩提萨埵”。现在的人简称“菩萨”。若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你为“佛陀耶”。古人简称“佛陀”。我们现在更简单。称“佛”。   “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呀!佛教说。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应该成佛。如现在的博士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里上帝只有一位。如美国总统只有一位。不可以人人都当总统。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是菩萨。佛教导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众生体验觉悟的层次不相同。高低广狭不一样。可见凡圣平等。只是迷悟差别不同而已。佛菩萨觉悟。众生迷惑。觉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迷惑的人。被外面的环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能做主宰的就称为凡夫。如果是佛菩萨则不然。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做得了主宰。“主宰”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能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这种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我们常常听到佛教里面讲“普度众生”。那什么是“普度众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对一切众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协助。“度”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

佛学常识问答

生?用教学的方法。我们现在的教师进修制度就是释迦牟尼佛首创的。他当年在世。有许多有成就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分派到各处去教学。但每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到老师的身边。称为“结夏安居”。印度从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这个时候在外教学不方便。所以通通回来。接受老师的再教育。同学们再互相切磋、琢磨。然后再出去教学。帮助大众。这是真正难得。   佛教的经典非常丰富。在全世界。不论是宗教、学术……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典。这么多经典把它分类也可归纳成三大类。我们中国人称为三藏经典。这三藏经典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偏重在定学。律藏偏重在戒学。论藏偏重在慧学。这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   佛教提倡艺术化、美术、音乐、雕塑、乃至于建筑都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确实达到大圆满。充分显示教学的宗旨和意趣。佛教教学将博物馆、图书馆与学校结合在一起。让人一进入山门。一句话都不必说。佛陀所教导的。我们都能体会明白了。

  弥勒菩萨   进门第一座建筑是天王殿。不过有些规模更大的寺院。进入天王殿之前还会经过一道或者两三道“三门”。“三门”确实有三个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大两边小。中国古代的佛寺大多是建在深山之中。有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三门”也写成“山门”。   大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大多供奉的是中国宋朝布袋和尚的造像。为什么供奉布袋和尚的造像呢?布袋和尚出现在南宋高宗时代。跟岳飞是同时代的。当时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拖个大布袋到处行化的法师。本名契此。但大家都欢喜称呼他“布袋和尚”。既形像又亲切。他把别人所给的东西。统统投入布袋。如果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只手往下一垂。笑嘻嘻的一言不发站在那里。问者若有所悟。明白这是让他放下。别人又问放下以后怎么办呢?他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扬长而去。问者望着他远去的身影。微微点头。知道法师教他放下自己。提起众生。最后布袋和尚在奉化雪窦寺示寂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语。告诉大家他的真实身份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往后道场中的弥勒菩萨都是造布袋和尚的形像。寓意非常深刻。   我们现在看到布袋和尚整天笑嘻嘻的坐在门口迎接一切人。是教导我们学佛要笑脸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脸。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够包容。用平等的心态、欢喜的仪容面对一切社会大众。   佛菩萨像是代表所教学的宗旨意趣。千万不能当成神明看待。弥勒菩萨所教我们的就是进入佛门不但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还要“生平等心。成就喜悦的相”。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对一切众生要欢喜。“喜悦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也就是喜爱之心。这个喜爱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佛家也称作慈悲。佛菩萨对众生的喜爱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他没有自私、没有自利、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喜爱是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像弥勒菩萨一样欢欢喜喜。一团和气。大慈大悲。   弥勒菩萨也称作阿逸多菩萨。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无能胜”。也就是说。他的慈悲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慈悲遍法界、虚空界。因此。中国又称他为“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现在兜率内院。要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兜率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成佛。   我们还见到一种在布袋和尚身上围着、趴着五六个嬉笑颜开的小孩儿。搔痒的、挖耳朵的都有。布袋和尚挺着硕大的肚皮笑嘻嘻地坐着。如果把他理解为老爷爷含饴弄孙。那就把他浅解了。人在世间。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围绕。时时刺激着你的感官。为之所动六道轮回去矣。不为所动则可渐趋解脱。所谓“汝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布袋和尚不正是做这一种示现吗?   进入天王殿向弥勒菩萨问讯之后。用欢喜、平静的心右绕佛殿。因为我们在经上常常读到“右绕三匝”。所以我们也应该右绕才合礼节。   东方持国天王   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如何你能保持自己这一生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而不败?你就护你自己了。如何能保持你一家幸福美满不至于家庭败坏?如何保持你事业的顺利成功?如何保持社会的安定繁荣?如何保持国家的富强?如何保持世界和平?也就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持国天王就是教我们这些道理。我们学会之后确实能走圣贤、佛菩萨的道路。那么。它教给我们重要的修行原则在那里表示呢?他手上拿的琵琶。表示你要达到以上目标一定要学中道。琵琶代表中道。你看那个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一弹就断。一定要调得适中。音律才能发出来。表这个意思。不是持国天王喜欢弹琵琶。那就搞错了。他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提醒你。你要住中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都在琵琶上表现出来。你懂得这个意思。你一见他。不就上了一课吗?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因循退缩固然不能成就。但对什么事都讲求“速成”的现代人。别忘了古有明训“欲速则不达”啊!   南方增长天王   代表求进步。儒家讲的日日新。佛法讲精进。不进则退呀!时代永远在进步。这是法则。所以我们要增长智慧。要增长道德。增长能力、福报、学问、技能、才艺乃至于生活品质。都要逐渐提升。样样都要第一。平等才能和睦。每个国家都第一、每个族群都第一、每个宗教都第一。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和平、幸福、美满自然能现前。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着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啊!   南方增长天王手中的剑代表智慧。说明智慧比什么都重要。告诉我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要用智慧去辨别纷纷扰扰的世间万象。不可以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误事。理智的掌控才能做到恰当的抉择。南方增长天王给我们上课表示唯有智慧的增长。才能将持国落实。把持国天王教导我们的才能逐渐的提升。这两位天王的教学就相当圆满了。   西方广目天王   广目就是现在讲的观光考察。你要多看。多看看别人的。吸取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你就进步。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要有智慧看这个社会。社会非常复杂。变化多端。人情的变化、事理的变化。变幻莫测。   西方广目天王一只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龙蛇代表多变。俗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代表瞬息万变的社会。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也就是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尤其是现在人常常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速度。处在多变的社会当中。不跟着变就会落伍。跟着变又会穷于应付。无论怎样努力总会让你感觉赶不上潮流。   另一只手上拿着宝珠。宝珠代表不变。变化里头你掌握着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人事才能摆平。才能帮助这个社会和谐安定。帮助人民觉悟幸福。我们再看。叫龙或者蛇随着宝珠不变。这就是你要转境界。不能被境界所转。在变化中掌握到不变的原理原则。正是佛家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只有掌握住不变。才能够在既精彩又无奈的复杂社会中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不管外面怎样惊涛骇浪。你都能够处变不惊;不管社会风气怎样的江河日下。你总能够把“根”留住。   北方多闻天王   很明显告诉我们要多听。没有叫你多说。更没有叫多嘴天王。我们要成就智慧。要多看多听。多看、多听能开阔视野。拓宽心胸。又能丰富知识。增长智能。这就是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这样的积淀与经验。学问、智慧、德能、才艺还能没有进步吗?我们的身心状况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工作就会做得更加出色。一人如是。一人受益;一家如是。一家兴旺;一国如是。国富民强。   多闻天王所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长时薰修”。也就是长时间的熏陶修学。现前社会上的年轻人没有耐心。学东西总希望学简单的。时间短的。很快能学成的。看到多一点。时间比较长的。它就厌烦。尤其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决定不是学一遍、两遍能学会的。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心。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伞能够遮风挡雨。防紫外线。这是对身体的照顾。由此引申。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五花八门的思想借着铺天盖地的网络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悄无声息地走进千家万户。就在你梦与醒的边缘。情不情愿的当口。一次次地侵袭着你、改变着你、腐蚀着你。当你被蚕蚀得千孔百疮。体无完肤的时候。抱着钞票欲哭无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多闻天王的伞盖就是提醒我们在经历信息洗礼的当下。要知道保护自己。对送到你面前的所有信息不要照单全收。看它是否经得起你不变原则的衡量。经过多次的考验之后。符合标准的也要小心接收。否则当然是拒之门外。   所以。多闻天王手中的伞是告诉我们防止污染呀!特别是防止心地的污染。在所见所闻中不为邪知邪见所污染。我们的心本来是清静的。心里面起了贪、嗔、痴、慢。心里面起了疑惑。你心地被污染、精神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见解被污染。那就坏了。孔老夫子教导颜回克己复礼。要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起。这无疑是我们现前保护身心健康。防止污染的最佳保护伞。   所以大家要明白寺院里所有的设施。比如供养佛陀像、菩萨像、罗汉像、天神像。实际上他的作用是教具。统统是教育的含义。很深的教育意趣。他的每一个构想、每一个设施都是启发我们心灵的。启发我们智慧的。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的。不是供神。更不是叫你当神拜的。我们见到他之后。你恭恭敬敬的礼拜表示我谢谢您。我要向您学习。这是智慧。摆在你面前。天天给你上课。不要说一句话。你在这里就得到圆圆满满的佛法。而且体会得非常深刻。这个叫护法天王。护是护自己。不是护别人。你真正明了他的意义。依教奉行。佛菩萨一定会保佑你的。   我们刚刚详细介绍了四大天王表法的真实意义。如果我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的话就是: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行大道。南方增长天王教我们积大德。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修大行。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成大果。如果我用十六个字还可以再总结一下。就是教导我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韦驮菩萨   与弥勒菩萨背靠背的是韦驮天将。他本是南方增长天王部下的八大将军之一。是四大天王麾下三十二将军之首。唐朝道宣律师感得他现身护法。常常见他身着甲胄。合掌恭立。宝杵横放臂上。自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大多立此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   韦驮天将虽是四大天王的部下。但在传统的寺院中却得到特别的尊敬。传统寺院的早晚课诵中。早课的末后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初一、十五的午供中。除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香积厨之外。还有韦驮殿。韦驮天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殊遇呢?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各自护卫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勘察民心厚薄。维持社会秩序。类似现代社会纪检与军警部门的领导人。而韦驮菩萨发愿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对于正法道场。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绝对的尽心护持。他的感应故事在中国的寺庵山志中的记载不胜枚举。高僧大德在讲经时曾说: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缘。可能会过得清苦一些。但绝不会饿死。如果饿死一个真心修道的法师。韦驮菩萨应受撤职查办之处分。所以韦驮菩萨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礼遇不是没有原因的。   四大部洲中。北俱卢洲这一洲福报很大。人民的生活即不需要操劳。也不需要耕种。更不需要经营。所有一切生活需要都是自然生长的。衣食自然。寿命又长。寿命都是千岁而且很少生病。但是这个地方的人享福享惯了。人在福中把修行忘掉了。所以佛法在这一洲没有。   说到修行。什么叫修行呢?佛法讲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行为。实在太多了。哪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思想错误了、见解错误了、说话错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修行。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以心为主。禅宗讲:“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学也学不像呀!   我们再看。韦驮殿的上方有一个匾额。上面写着“三洲感应”。四大部洲只有三洲感应。就是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韦驮想要护法却又护不上。韦驮是总护法神。我们现在这个劫叫贤劫。他要护持贤劫千佛出世。贤劫中第一尊佛是拘留孙佛。第二尊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是迦叶佛。我们现在是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下一尊(也就是第五尊)示现成佛的是弥勒佛。……到第一千尊就是韦驮示现成佛。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也就是大英雄宝殿。谁能真正称得上是英雄豪杰呢?古圣先贤经常告诫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所以。我们要战胜自己。不但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而且还要战胜自己的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谁做到了呢?佛做到了。所以佛是真正的大英雄豪杰。   佛门里面的建筑是艺术。建筑也是表法的。大雄宝殿外面看是宫殿式两层。从里面看是一层。两层代表佛家的术语“真谛”、“俗谛”。也就是我们讲世间法、超越世间法。两层里面是一层。表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有二。悟了原来是一啊!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离开俗谛之外别有真谛。现代人都重视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如何能够学到即能创造财富而又不为财富所累。深深明白拥有财富是福报。善用财富是智慧。不要反被自己所创造的财富推向痛苦的深渊。利用自己的福报与智慧。为社会大众带来没有后遗症的光明与喜乐。这只有真正明白真俗不二的人才能做得到。   你看它都有很深的用意在里面。你真正明白佛教建筑的艺术、建筑、绘画、音乐、雕塑。收获就非常丰富了。那是非常圆满的教学。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纵然是很小的道场。只有一座殿堂。也会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名之为大雄宝殿。显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老师。更显示出慈悲与清净是佛法的根本教诲。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古代丛林来看。一般是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再因地制宜而配置其它殿堂与房舍。殿堂作为供奉其它佛菩萨像之用。房舍则是修行人的栖息之所。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见到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还是没有成道。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于是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体力后。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铺成座位。盘腿打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天后。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当时才三十几岁。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无论男女贵贱。有教无类。   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后人对他尊称“本师”。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师。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至圣先师”。南无就是礼敬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没有爱心。而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力、乱、神。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只有以广大的爱心。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去包容世间可怜、可恨之人。古人说“仁者无敌”。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没有与他敌对的人。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与繁荣的世界吗?

一分钟学会佛学常识

  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这一尊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名字就换了。名字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教学的宗旨。以这个为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名号都是显德的。   “释迦”。翻成能仁。“能仁”是与人相处之道。用真实的爱心。去真诚地关怀、热心地帮助、没有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 “牟尼 ”翻成寂默的意思。“寂默”则是高度的自我修养。寂是灭除一切烦恼。默是烦恼灭除之后清净无为的心态。落实到我们的当下。把我们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的心淡薄一些。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热情冷静一些。时时回光返照。检点自己的修养与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平息。痛苦有没有减少。逐渐做到多一点为别人想。少一点为自己想;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爱自己;多一点心量。少一点自私。这就是在实践仁慈博爱、恬淡寂默的释迦牟尼的教诲。牟尼是自利。释迦是利他。自利利他就是诸佛如来。这也是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一个大事业。   “佛”。梵语的意思是智者、觉者。他是觉悟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间一位具足圆满智慧。真正彻底觉悟的这么样的一个人。我们中国人称“完人”、“至人”。   菩萨也是梵语。古人翻作觉有情。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有情就是烦恼没有断。习气也没有断。没有断不要紧。烦恼习气断了。你就叫佛。没有断还带着。虽带。但是你也有相当高度的觉悟。也有相当的智慧。这是佛的学生。佛的弟子。统统称为菩萨。菩萨也不是神。也不是仙。我们今天也是佛的学生。也是佛的弟子。从前那些菩萨是佛以往的弟子。我们是现在的弟子。所以。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学长的关系。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佛是过来人。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把他的经验提供给我们作参考。就好像学校的老师将自己所学习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一样。我们能够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这就是佛对我们最真实的加持与保佑了。这样我们才能得真实受用。所以。我们今天接受佛陀教育。要明白所有一切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和修德。我们本性里面有无量的德能。用一个名号没办法显示出来。所以要用许许多多的名号。像一个人在社会上多才多艺。名片一拿出来。几十个头衔。一个头衔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几十个呢?必须要几十个才能够真正显示出他的身份德能。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要晓得。佛门中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自己本人。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自己本有的性德。   性德是我们本来所具备的清净本然、真善美慧的品德。但是现在因为烦恼习气而迷失了。不能发挥它本有的作用。但迷失并非真的失去。可以通过修德--恰当而有效的方法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源头的地方是清清纯然的澄净之水。可以饮用。可以沐浴。怡悦身心。陶冶心灵。离开源头之后。经过许多自然的、人为的洗礼。越来越失去它本来的纯净。而变成散发出种种异味的浊水。不但无用而且有害。让人望水兴叹。这种状况如果不妥善治理。会殃及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所以必须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还原它本自清纯的本质。我们方得其用。源头澄水犹如性德。被污染的浊水虽依然是水。但已失去它本来的作用。这就好比我们纯善的性德被烦恼习气所浸染一样。掩蔽了它至纯至善的本能。治理的方法就是修德。修整调治我们充满种种烦恼痛苦的身心。恢复它原本的清净、自在与安祥。   佛像的安祥与恬静是性德的流露。而且除了个别的手印、姿势不同之外。佛像的脸庞、体态与神采都是同样的慈悲祥和。雍容华贵。这表示 “佛佛道同”。每尊佛都亲证了圆满广大的性德。性德是共同的。菩萨像虽也同样具备安和与雅静。但还是不及佛止于至善的圆满。所以菩萨表因位。还是在修行的路上继续向无上觉道迈进。阿罗汉也是出三界的圣人。但是没有佛菩萨悲天悯人的爱心。只愿独善其身。无意兼善天下。虽然他们所断的烦恼与十信位的菩萨相等。但是智慧与福德却是远远不及。所以我们看阿罗汉像。大都呈现出潇洒、飘逸、自在、悠闲的样子。具有闲云野鹤式的逸采。如果比照中国古时候的说法。佛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菩萨是漫漫觉路上下求索的贤人。阿罗汉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   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奉的多是以迦叶与阿难两位尊者为胁侍。他左手边一尊是迦叶(she)尊者。右手边的一尊是阿难尊者。年老的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年轻的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一位是心法(宗门)的传持者。一位是经教(教下)的结集者。一位是真修实干(行)的代表。一位是深入经藏(解)的表率。行解相资。方能克显能仁、寂默之德。   供奉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也有是以文殊、普贤二位为胁侍的。他左手边的一尊是普贤菩萨。右手边的一尊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不外乎“解。行”两大类。我们知道每逢过年过节这些喜庆的日子。我们都有在家门口贴对联的习惯。门的左边为上联。也称之为上手。表示先有上。而后才有下。而佛像的供法也包含了这样非常重要的意义。站在佛的左边的菩萨或罗汉表示学佛的重中之重。如普贤菩萨和迦叶尊者都是表“行”的。“行”要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为生活之中。起心动念都要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但是“行”也要有真实的智慧呀。所以。“行”和“解”是一不是二。也就是佛家讲“解行相应”。   当我们在顶礼膜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无论他是坐像、立像。做什么样的手印。我们都应当这样去观想。然后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于己则心地清净。于人则又能遍施仁爱慈悲。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十八罗汉   阿罗汉。俗称罗汉。是梵语音译。是指内在修养极高。思相见解纯正(杀贼)。而且已经不会像凡夫一样在三界六道中流转。安住寂静的境界中 (无生)。有资格接受人天的礼敬与供养的圣人(应供)。我们供养这样的人。能够获得大福报。所以称之为“福田。”经典中记载世尊在世时。赐命十六位证得这种境界的圣者不要迁化。常住世间。作为世人培福的对象。后来传到中国。有盛传于世的画作“十八罗汉图”。就是由原来的十六罗汉。加上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者是降龙、伏虎二尊者。相传习久。而变成十八罗汉。就是我们现在在许多道场大雄宝殿里所见列于两侧的十八罗汉。又有根据经典常有“五百比丘”、“五百声闻”之说。塑造而成的五百罗汉群像。更是栩栩如生。气象万千。   阿罗汉的特征是独善己身。但是当年跟随在世尊身边的阿罗汉们。协助世尊弘化四方。所谓 “外现声闻仪。内秘菩萨行”。所以称之“大阿罗汉”。我们向他们学习的是。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的涵养。有缘就出来帮助社会大众。否则就专注于充实自己。进德修业以待机缘。所谓“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己身”。

地藏菩萨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爱心)。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大都有单独供奉的殿堂。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不但指地下的宝藏。同时也包含了地面上一切生长的物质。大地含藏万物。养育众生。佛用大地来比喻我们的心地。它有无量的智慧、德能和才艺。乃至于一切无量。都是从心地所生。依照心地法门修行就叫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简单讲就是孝亲尊师。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地藏菩萨的孝行。学地藏菩萨的好学以及尊师重道。   “孝”中国古圣先贤非常重视。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殊不知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什么是孝呢?中国文字的确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孝”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孝。“孝”是会意。就是教你体会这个意思。父子是一体。西方人父子有代沟。孝就没有代沟。孝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也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自体。比如说。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过世几年、几十年。甚至于已经几百年。几千年。根本没见过面。为什么还要拜他?还要祭祀他呢?生命是一体嘛!这个就是“孝”的观念。西方人没有这种观念。所以他们问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先?几千年前的祖先。你认识?你知道?你们为什么要祭他?他永远无法理解。但是儒与佛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和平要从哪里做起?要从这基础上做起。离开这个基础。和平只是口号。绝对不能成为事实。儒、佛的教育都是致力于孝道的发扬光大。   佛法是师道。但师道是建立在的孝道基础上。否则佛法也无以成立。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三福。三福中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基础。地藏菩萨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养。还要让父母身安、心悦、志趣超迈(佛道)。这才是世出世间之大孝。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伦常义务。推而广之。对子女要慈爱。对兄长要恭敬。对弟妹要友爱。对朋友要讲信义。这是把孝道落实到不同的对象上。正是孟夫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说的更究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这就是“孝名为戒”。对一切众生没有孝顺奉养之心。就是犯戒。所以把地藏菩萨的孝道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孝亲的范围很广。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除了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呀!让父母常生欢喜快乐。才是尽孝。父母期望我们成圣成贤。希望我们在社会上做好人。为社会大众造福。如果我们做不好就是不孝。父母希望子女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子女做不到。这是不孝。从小处看。童年

佛学常识睡眠篇

做学生。功课不好。使父母操心失望。也是不孝。在学校里品德不好。不孝。身体不好也不孝。不尊敬老师也不孝。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也不孝。成年之后进入社会。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令父母忧心也是不孝。不能与同事互相合作。不孝。不能善待员工也是不孝……。由此可知。孝道之广大。佛法所说。尽虚空、遍法界。唯一孝道而已矣。   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呢?怎么知道行孝呢?全是老师教导我们的。所以要奉事师长。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能够完全把它做到。这才是尊师。不只是对老师的恭敬。那没有用处。要把老师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我们佛门里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叫本师。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一直传到今天。代代相传。我们始终不能忘本。不忘记根本的老师。我们能够把老师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那一定象一位哲学家所讲的那样“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但是。如何能活活泼泼的应用在生活上。这才难!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修持。一定要依靠老师教导。所以。我们一生要有成就。师友是很重要的关键。要有好老师、好的同参道友。佛教导我们。孝亲之下重要的。就是尊师重道。奉事师长。亲与师相提并论。这是不可不知道的。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我们介绍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世尊圆寂之后、弥勒菩萨成佛之前。在这一段没有佛教化的时代。用孝道代替佛教化众生。并介绍菩萨在无量劫前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为了救度生前造诸恶业而堕入恶道的母亲。而发大誓愿。后人总结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当然是实有其处。但是在这个地方。它也是表法。表世间最苦之处。所以凡是至极苦难的时间与处所。都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因此地狱当然是他救度众生的场所。因为这里最苦。但并不仅限于地狱。所有有苦难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萨的身影。比如世间的种种天灾人祸。人们常常形容为人间炼狱。当此之时。所有来帮助这些受难者人们。不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吗?   我们常见的地藏菩萨的形象有多种。一般广为流传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唐朝新罗国王族出身的僧人金乔觉。在唐玄宗的时代。泛舟渡海来到中国。经过安徽池阳时。看见九华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得到当时山的主人闵公的护持。而且。闵公的儿子又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又拜自己的儿子道明和尚为师而出家。数十年后。金乔觉以九十九高龄示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后人便把他当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尊敬。现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就是当年金乔觉的修道处。后人为纪念闵公护法之功与道明和尚传法之德。于是就把他们塑成一僧一俗作为地藏菩萨的胁侍。   观世音菩萨   世是世间的意思。不仅仅包含我们这个世间。还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世界的世间。音是苦难的音声。十方世界有苦难。有苦难他就会发出音声。菩萨听到这个音声自自然然就会来帮助。慈悲救苦救难。为什么不叫听世音。而用观?听是耳朵听。观是智慧观。惟有真实的智慧才了解这个音声里面的真实状况。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仁慈博爱。把我们真诚的爱心推广到虚空法界。爱一切众生就象爱自己一样。自他不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千手是表双手万能。千眼表观察入微。众生的苦难细微的地方他都能看得很清楚。眼到手到。看到之后没有不帮助的。没有不伸手援助的。   学佛从“孝亲”学起。然后把孝道发扬广大。佛教导我们孝顺一切众生。慈悲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的发扬广大。我们拜观世音菩萨。是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慈悲心连剧毒都能化解。能消灾免难。若是自私自利。天天向观世音菩萨磕头祷告。供一些香花水果。希望他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消灾免难、万事如意等等这种行为是有罪过的。因为形同贿赂。把观世音菩萨看成贪官污吏了。还以为自己天天拜观世音菩萨。一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保佑呢!其实不然。为什么你得不到菩萨的保佑呢?你是天天在侮辱观世音菩萨嘛!   所以。你在佛门里面求愿。 “求”不是向佛求。不是向菩萨求。不是向鬼神求。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求不老、求不生病、求不死。都求得到!佛法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满足所求。智慧不是从外来的。智慧是每一个人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具足”就是没有欠缺。是圆满的。你的“财富”是圆满的。“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圆满。都不是从外来的。外面求来得难。不容

佛学常识清净微妙法

易!佛法的求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向内求则有求必应。因此佛法称为“内学”。佛法要从心性中求。也就是从清净心里求。清净心是真心。   所以。如果你求的是恶愿。也就是自私自利的愿是没有感应的。因为真心是仁慈、是博爱。你所发的愿是善愿。善愿是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的。绝没有自私的意念。绝没有私人的一丝毫利益。这个感应就非常明显。说到香花水果。我们要知道它们也是表法的。   香   表性香。表戒、定、慧。也就是戒香、定香、慧香。我们无论是看到还是闻到。就要想到我们要修戒、修定、修慧。切记。香不是佛菩萨要闻的。   花   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财富、地位、聪明智慧与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没有因哪里来的果?花代表因。花好果就好。花好是告诉我们要种善因。你将来一定得善果。一定得佛菩萨的保佑。一定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水果   代表果报。佛家常讲“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也就是提醒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果报一定要种善因。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有因必有果。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灯烛 表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今天一般人讲的牺牲奉献。   水   表心。我们看到水要象水一样清静没有污染。像水一样平等不起波浪。因为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妄念很多。妄念是波浪。心里面的贪嗔痴慢是染污。所以不能供茶。茶有颜色。水被染污了。供茶就等于供贪嗔痴慢。一定要供清水。所以。水也不是佛菩萨要喝的。这个道理要懂。   那什么是贪嗔痴慢呢?凡是顺自己意的即为贪。贪的意思也很广。像嗜好、贪财。贪名、贪利、占小便宜。听好听话……等等都属于贪。总而言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等等一切贪欲。都是造饿鬼道的因。将来是要到饿鬼道去受报的。凡是不顺自己意的即为嗔。包含的意思也很广。比如厌恶、嫉妒、嗔恨....。。等等。其实。我们不要看别人。常常想自己。自己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搞这些。如果真的还是搞这些。这些可是地狱道的果报啊!痴就是愚痴。所谓愚痴就是是非颠倒、善恶颠倒、真妄颠倒。把假的当真的、把恶的当作善的。甚至于学佛。佛法里面有真佛法。有假佛法。把假佛法当作真的。把真佛法当作假的。还要毁谤。所以。愚痴颠倒是造作畜牲道的业因;慢是傲慢。自以为是。贡高我慢。还有疑。疑就是怀疑、疑惑。对圣贤人的教诲、对佛菩萨的教育怀疑、不以为然。佛告诉我们。这是剧毒啊!严重伤害我们自己。使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天人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里轮回流转。苦不堪言。佛还告诉我们。所有一切善法都从根中生。称之为善根。善根有三个:无贪、无嗔、无痴。趋吉避凶如何落实呢?那就是断恶修善。功夫用在平时。平时念念是善念。行行是善行。无往而不吉啊!   观世音菩萨。是华人社会中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真可谓是妇孺皆知。人皆欢喜。套一句俗话来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佛教。有佛教的地方没有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观世音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苦。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交煎。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普运智悲。“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亿化阎浮”。真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菩萨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拥戴与尊敬。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世人多称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拣选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观世音菩萨是他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菩萨住处。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叙述观世音菩萨见到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菩萨的名号。他会实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以上三部大经中专门叙述观世音菩萨的篇章。夏莲居老居士把它合编在一起。名之为《观音三经》。这是我们了解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依据。   菩萨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应化无方。众多的感应的事迹。是历代艺术家创作的素材。尤其是画家描绘的对象。因此在佛菩萨形像之中。是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形最为丰富繁多。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突出的是慈悲心重。而社会也呼唤真实爱心。所以他得到最为普遍的热诚。唐朝以后。观世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以此来表现他的慈悲。我们知道母亲是婴儿的依靠。是游子温暖的避风港湾。游子思乡那是对母爱的依恋与呼唤。因此古德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不可以把观世音菩萨当作是女性菩萨。要知道这是慈爱的象征。在很多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也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也是菩萨形象多是女性的原因。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他的说法。结合他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感应事迹。便认定这里就是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这里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支持弘法请随喜捐助佛法僧三宝网---致十方同修书   文殊菩萨   世间人歌颂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但这种爱心只限于自己的儿女。是以深厚感情为基础的爱。正是如此。世间常有因爱成害的非爱之爱--溺爱。所以爱需要理智。菩萨的慈悲。是真诚理性的爱心。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没有丝毫的企图。等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以爱心呵护之。以智慧调教之。所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要以文殊菩萨的智慧为先导。以免蹈溺爱之覆辙。   佛法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若不是以理智为基础。慈悲就变成祸害。方便就变成下流了。为什么会因为同样的慈悲与方便而有不同的结果呢?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智慧。有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没有智慧的慈悲与方便。是非仁之仁。只能滋生烦恼。让自己愈趋下流。经里说菩萨的六波罗蜜。是“般若为眼。五度为盲”。所以布施等五度以般若为导。便是波罗蜜--圆满功德。否则便很难不沦为出下流的方便。   世间人的感情是不稳定的。比如小青年谈恋爱时候说“我爱你”。变化很大。今天爱。明天不爱。靠不住。世间人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所用的是“三心二意”。佛教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从智慧、理性生出对父母、对兄弟姐妹的爱心。扩大到对家族。再扩大到爱护一切众生。这是以清净平等心爱护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从此地扩大拓开心量。这是真实智慧。   “文殊菩萨”。也称“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妙德”、“妙首”、“妙吉祥”。也就是自性的智德。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是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果。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像。不可触摸。很难用言语表达。真可谓是“言

缘起 佛学常识

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大众一个形像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是佛道之必须。如果因此而执定有一位菩萨文殊是佛师佛母。不解经典言外之义。只让诸佛徒叹奈何。正中孟子所讥:尽信书不如无书矣。   在经典中有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行道度化众生的道场。中国的信众便以山西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造像。是座跨青狮。手持宝剑。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衣着飘逸雍容华贵柔和雅静的天人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的说法。因此经中常常把佛陀讲经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把它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更进一步。则是形容(诸佛的)般若胜智。胜过一切菩萨之分证、声闻缘觉之偏证、一切凡夫之不证。   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的孝敬。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都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作为指导。否则沦为愚孝与溺爱。难免祸害及身!有普度一切的愿心与悲心。可以说是有了心理上的调适与准备。又有智慧的抉择。是有了理论上的指导。就更要进一步的提升到普贤菩萨的大行---实践上。成佛之道就圆满了。   佛法不但重视理论。更重视实行。理明白之后。如果做不到。则是空的。所以。佛法重在行门。“行门”就是生活。普贤菩萨代表实践、代表力行。把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上。点点滴滴做得圆圆满满。将“孝顺、慈悲、理智”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衣食住行统统具足孝亲、慈悲、理智。把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法门统统做到。这就是普贤行愿呀!   普贤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遍吉”。也就是普遍吉祥的意思。代表诸佛的理德、定德、性德。代表我们理德里面的真如之理。普就是平等。没有高下的意思。而我们起心动念总觉得自己好。别人不如我。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妒嫉别人。障碍别人。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和我是平等的。决定没有高下。我们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的性德。礼敬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性德。孝亲和尊师通通都是尊重自己的性德啊!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众生的恭敬跟对诸佛如来的恭敬完全没有两样。哪怕是蚊虫蚂蚁。亦是如此。   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菩萨给他说十种广大的行愿。善财童子因此而圆满成佛。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因此。有说道“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在因地的菩萨称为位前普贤。位后普贤则是倒驾慈航诸佛的称呼。由此可知。普贤菩萨是代表普遍而广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此而行都是普贤菩萨。因此。千万不能执着他是一尊菩萨!   中国的信众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所说: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贤菩萨游处其中。便认定座落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如意。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大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稳重。所以常用来形容菩萨的修行勇猛而稳健。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大象是白色。表心地清净。表菩萨以六度含摄万行。象牙尖表破障。不畏一切障。他和文殊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与毗卢遮那佛一起同称为华严三圣。   在华严会上。特别强调行门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入法界品”。以很长的篇幅记载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表演。四十《华严》就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而且是它的完整版本。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是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由此可见普贤行愿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普贤菩萨的地位之崇高。所以有所谓“普贤是长子。文殊为庶男。”。“行”就是落实。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日用平常中。普贤行愿是行门的总纲领。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常常读诵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大愿王。教导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心存恭敬。称扬赞叹世间一切善人善事。没有分别地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供养众生。时时处处深刻反省、修正自己的心念与行为。对于好人好事以满心的欢喜乐观其成。礼请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长时间地传播有益于社会大众的教学。并且把所做的点滴功德都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愿同一切众生同成无上菩提、圆满究竟觉道。而且要求如是存心、如是行持。要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佛法修学分成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行是把所信、所解落实在自己的心行上。而后才能证实所信所解。否则正如清凉国师所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中国古人说“先行其言”。没说之前先做到。而后说了人才相信。又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由此可知。行(落实)对于我们多么重要。这正是普贤菩萨所代表的。这也是他在佛法当中地位崇高的原因。   地藏菩萨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观世音菩萨的仁慈博爱、关怀一切。文殊菩萨的甚深般若、广大智慧。要得到普贤菩萨的大行--踏踏实实的做到。才算是真实的孝慈与智慧。所以四大菩萨即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是佛陀教育的全体。   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又译作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他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具足诸根。庄严身相。终而导入解脱。依此愿力而成佛。成就净琉璃世界。庄严犹如极乐世界。药师佛在因地时的大愿大行与东方净琉璃世界之庄严清净。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有详细的说明。   药师佛的形像。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的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日光、月光二位菩萨在药师佛的净土中。是无量大众的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   现在很多人称念药师佛为“消灾延寿药师佛”。由此也可看出众生念佛的基本心态。是希望消灾免难、益寿延年。这种想法不能说错误。但是所做所为似乎不能相应。所以我们看见很多人念佛。不但没有消灾。反而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非但没寿命绵延。而且英年早逝。这又作何解释呢?总的说来。这是有念佛之名。没有念佛之心、行佛之行所得的果报。以凡夫心念佛。虽然有种种的企望。并没依据佛陀的教诲而改变以往的种种作为。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依然还是随业流转。不会因为念几声佛号而改变本来的命运。所以礼拜、称念药师佛。是效法佛的大愿与悲心。做大医王。为一切众生疗治心病。心是正报。身体与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心病好了。其它一切都会跟着转变的。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作大医生。但可以先作护士。以爱心守护与我们有缘的众生。用佛法为他们消除恐怖与不安。带来身心的安宁与详和。能为别人消除恐慌。自己一定心安理得。纵然遭遇一些波折。心里依然感到欣慰。这不正是佛菩萨的心怀吗?以这种心态念药师佛不会没有感应的。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经中介绍。在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时候。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把王位禅让与别人。做了妥善的安排。而跟随佛出家。名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修行。由于他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精进“悉皆第一、无能逾者”。所以发了殊胜圆满的四十八大愿。又经过五劫之长时的至心精进。在世自在王佛的大威德神通协助之下。对十方诸佛刹土进行了详尽而严密的考察。于其“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此后又不断积功累德。而在距今十劫之前。圆满成就无上佛道。号阿弥陀。成就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欢迎十方世界众生移民到他的国土。继续进修。当生成就无上佛道。阿弥陀佛的因地愿行与果地上极乐世界依正环境的庄严。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里有详尽的介绍。   我们最常见的阿弥陀佛造像。是左手持莲华。右手垂下作接引状的立像。很有耐心的痴痴等待着每一个迷途知返的游子!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是他的二位得力助手。“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所以一般造像也是以二位菩萨为其胁侍。并称西方三圣。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3718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35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