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7:5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

「释迦牟尼」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
「释迦牟尼」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

《佛说优婆塞戒经》节译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优婆塞戒经节译)

优婆塞戒经节译 以下粗体为经文的原文 普通的为我的翻译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真实智慧的人看到一切六道众生沉没在这个生死轮回苦恼的大海中。(看到他们如此的苦)为了要救他们。所以生出大慈悲心出来,又看到众生没有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我要想到用任何办法去让众生去具足、拥有这些好的福德和果报。所以因此生慈悲他们的心。

十力: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

佛学基本常识陕西师范

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谓如

佛学常识身命生命慧命

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

佛学常识-凤凰网

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有漏行者。谓六道众生。由身口意所作业行。而漏落生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无漏行者。谓一乘修戒定慧道品之行。而不漏落生死也。)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谓如来证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

佛眼导航佛学常识

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

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

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虽然有时候很恶毒、愚痴。甚至伤害到你、但是他们也曾经在轮回中做过你的父母。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不修正法、想要安乐却造恶因。没有人开导帮助他们。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贪着执着在色、声、香、味、触、(比如好看的 好听的 美女、美食等)五欲之境。好比沉溺污秽。如在淤泥里。身心不清净。不能受法修持、烦恼日益增盛。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经常执着在钱财、女色上。烦恼不断。不能舍弃。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

众生因为执着在这个“我”、因为执着在我 而心生骄傲和我执 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被恶知识(不正确的教导、邪说恶道)所蒙骗、象(佛在世时)那六种外道的导师(误导众生)、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堕落三界六道中、虽然身心在不断受到烦恼和生老病死苦。但是根本察觉不到

还执着短暂的幸福为真实永恒的。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喜欢造 不好的身(行为)、口(话语)、意(念头)、的因。从而导致不好的结果(杀生得短命、偷盗得贫穷等)、但是却执着为正确的。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渴求贪着色、声、香、味、触、(比如好看的 好听的 美女、美食等)五欲之境、犹如口渴时候喝咸水(因为凡夫沉迷这些必然会造不好的因。从而生出不好的果)、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虽然想要安乐。但是却不造安乐的因(杀生庆祝节日生日、做不好的事等);虽然怕受到苦的果报、却不懂得去避免制造苦的因。反倒喜欢造这些不好的因;想要生到天上享乐。缺不受持戒律。所以 要慈悲他们“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畏惧生、老、死苦。却偏偏又要造生、老、死、苦的因(不懂得解脱轮回)。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在身心受苦的同时 又造更不好的恶业(我在方生时候在菜场 看到一个靠宰杀甲鱼为生的老人 眼睛瞎了一个 儿女好象也死了一个)。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

佛学常识500例

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因为烦恼所困扰、不能产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等定力。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因为轮回而受到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断除这些苦的来源。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看到众生饥渴冷热、不能自在的生活。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

看到众生因为毁犯戒律、行不善之事

要受到地狱(痛苦)、饿鬼(饥渴)、畜生(愚痴)的苦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38889.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31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