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宝财物,十方来十方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三宝财物,十方来十方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
布施的功德不会因为钱财多少而有大小高低。最重要的。还是菩萨道上绵长不绝的心力。就如透过供养与布施。持续滋长广种福田的善种子。
许多人到寺院参加过活动。或用过寺院里的斋饭。或收到朋友赠送的佛教结缘书。常会想到是不是要回馈一些所谓的「香油钱」?或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或如果想要供养三宝。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最恰当?当然也会有人好奇。这些款项会被转到哪里去?
其实随着佛教组织的系统化与现代化。大部分的佛教团体每个月都会将收支公布在发行的杂志或会讯上。或在收到居士的捐款后。奉上收据或邮寄到府。
此外。现代佛教的活动状况。与传统也有很大的变化。例如现代佛教的弘法方式多元又多样。所以非常重视教育与各种媒体的运用。包括办大学、佛学院、佛学推广课程、佛教讲座等多元教育。
共同分享资源受用佛法
因为有了信众的护持。所以佛教弘传可以多元的角度开拓。并长久发展。也因为每一分钱都由十方捐助而来。所以也都透过十方用到大众身上。亦即没有真正的持有者。只有受益者。共同分享资源。受用佛法。
因此捐献供养三宝。可说是真正自利利他的事。不但自己可以分享佛教的丰富资源修学佛法。也可以护持佛教团体、接引大众一起听闻佛法。
若就修行来说。以财力护持佛法。也就是财布施。透过布施钱财。可以帮助我们扩大心量。不会只为自己着想。也练习减少对钱财的贪执。因此在布施的同时。最好能先思维供养在佛法上的意义。
不过有心想布施。尤其想直接参与寺院道场的活动。可以直接到寺院的知客处洽询。一般而言。最常见的财力护持机会与项目有下列几种:
1.供养法师:
想要供养法师。不一定要直接将供养金交到某位特定法师手上。也可以透过知客处统一处理。或者。也可以供养该寺院里所有的常住法师。
此外。通常在皈依典礼或剃度典礼后。也会有统一供养的机会。信众也可以在当时供养。供养的礼节是。先向法师顶礼。双膝跪地。将供养金持至眉心高度。行此问讯礼后。再面呈法师。若法师说免礼。则不须要顶礼。问讯即可。
2.打斋:
在寺院举办法会。或其它像佛七、禅七与学佛营等共修活动时。常可看到写着「打斋」的字条。意思是大众可以借着修行活动期间。透过捐款赞助活动所需饮食。与大众结善缘。这项目是源自古代僧人将沿门托钵。称做打斋饭。后来佛教在举办活动时。便将出钱请大家用餐的款项。简称为打斋。
在修行活动外。也有人在生日或其它庆祝活动时。将庆祝宴改为打斋。或因特定事件为感恩三宝加被。而供僧打斋。
3.点灯:
一般人到寺院点光明灯。多是为自己或为亲友消灾祈福。希望在佛菩萨的保佑下。能平安顺利。至于点灯原本的用意。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点灯原本是用来供佛。此外。因为灯火不分日夜长燃。所以又称为常明灯或无尽灯。在点灯供佛时。除请佛加持外。也要点亮自己的心灯。学习佛如何以大智能。如明灯般破除内心无始劫以来的无明闇沉。
4.助印:
许多人接触佛教的因缘。是因为得到结缘书。而开始与佛教结缘。进而转变自己对生命的态度与看法。因此。也希望透过助印结缘书来与更多人分享法喜的滋味。
因为助印能助人学佛。具有广大的功德。所以也有人助印的动机。主要是想为自己或往生者累积功德。不过。这样虽有功德。但如果只是接引别人读佛书学佛。自己却入宝山而空手回。也是一件可惜的事。
不过由于现代佛教文化事业相当蓬勃。也
5.参加劝募会员:
为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佛教。近年来佛教主动走入人群。透过有系统的劝募系统。让社会大众有更多机会了解与护持佛教。毕竟从佛陀时代开始。为方便接引教化。便以托钵方式向没有机会接触佛法的大众募化。所以透过劝募弘法。也是现代化佛教与大众广结佛缘的方式之一。
不过。无论是传统的化缘或现代的劝募。不变的是与大众分享佛法的用心。在劝募中。不但让别人有布施的功德。也在点点滴滴的交流中。让人有接触佛教讯息的机会。进而能修学佛法。
而就护持者来说。虽然每个月可能只是五十元、一百元看似不多的款项。但是长远的护持心。却非常难能可贵。彷佛一点点的善念。就这样被启蒙、茁壮。
6.专款专用:
早年佛教化缘募款。主要是为了兴建寺院。但随着现
虽然捐款的方式如此多样。但若只是想表达一份心意。却不清楚要如何分配。其实就直接交由知客处协助处理。也同样能传达护持三宝、愿法久住的愿力。此外。布施功德也不会因为钱财多少而分大小高低。最重要的。还是菩萨道上绵长不绝的心力。就如透过供养与布施。持续滋长广种福田的善种子。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4271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三宝财物,十方来十方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三宝财物,十方来十方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