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详细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详细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心路历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详细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1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涅槃。
佛母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六年后生下儿子罗睺罗。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
悉达纳妃
《因果经》上说:太子年至十七。净饭王召集群臣共议道:“太子今已长大。宜应婚娶。众卿等以为如何?”群臣中有人奏说:“臣知摩诃那摩长者。有一小女名耶输陀罗。容貌端正无双。聪明智慧过人。知书达礼。淑质英才。有如是贤德之女。合当聘与太子为妃。”国王说:“诚如爱卿所言。理当娶之。”
国王回宫。命老成宫女往摩诃那摩长者家。观察其女容仪礼节如何。宫女受命。即往长者家。停留十日。细心观察此女;回宫报说:“据我观察。此女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实在没有人能比得上。”于是国王遂派人前往对摩诃那摩长者说:“太子已到纳妃年龄。闻知令爱美貌贤德。宜堪联姻。”摩诃那摩当即应承。
国王即令大臣择定吉日。遣车万乘而往迎娶。隆重地为太子举行婚姻大礼;并为太子另纳二妃。一名瞿夷。一名鹿野。同时建造三时殿。更增诸多歌女。昼夜陪伴太子娱乐。
太子虽时时与其妃相处。然从来不曾起世欲之念。于静夜中但修禅观。未尝与妃有夫妇之道。
五欲娱乐
《本行经》上说。太子成婚之后。净饭王又为太子建造三等宫。安排三千彩女。日夜轮番奉侍太子;又于宫中布置种种音乐歌舞。令太子欢娱。受诸快乐。不许远涉出宫游历。又于太子所住宫院外周。另建三重围城。各安一铁门。设置机纽。平时关闭需五百人合力推动;推动之时。门声响动可闻二十里;大门内外。各有壮士守卫。戒备森严。净饭王之所以如此防护。皆因当时阿私陀仙人所说预言。唯恐太子有朝一日舍离眷属。逾越出家。
另一方面。国王从自身做起。全面推行道德化育。禁止一切邪恶行为。努力创办种种慈善事业。造福社会人民。以此善报回资太子增长功德。唯愿太子身心安乐。不起出家之念。
太子在父王的庇护之下。在皇宫内享受着世间最胜妙的五欲娱乐。十年不曾出外。
空声警策
《本行经》上说:当时虚空中有一天子。名作瓶。看到悉达多太子十年在宫。受五欲乐。很为太子担心。唯恐太子留恋世间。心耽五欲。执迷不悟;那么。百年岁月。倏尔而逝。光阴迅速。时不待人。空怀救世悲愿。又有何用呢?我今应当力劝护明菩萨(即太子)。为彼警示种种厌离之相。使他早日觉察。捐弃五欲。舍欲出家。莫再耽湎不醒。即于空中说偈道:
身自被缚欲解他。譬若盲人引群瞽;
己身解脱乃免彼。犹如有目能导人。
善哉仁者年盛时。宜速出家令满愿;
唯有出世行大智。乃能厌离此五欲。
众生多有烦恼患。仁者为作大医师;
说诸妙法如药王。速疾将向涅槃岸。
无明黑暗所障蔽。诸见罗网种种缠;
速燃智慧大灯明。早使天人得净眼。
作瓶天子说此偈已。由于天子威神感动。发出如是劝诫因缘。加上太子本身宿世善根福德力。竟使宫中彩女原来所作的淫歌艳曲。一时转为宣扬信解、住持正法、-心趣向涅槃的微妙音声。令太子心生觉悟。厌离世间。
饭王获梦
《本行经》上说:当时作瓶天子以神通力警示世间种种可厌相。激励太子发心出家。当天晚上。净饭王一夜之间。连做七个梦:一、梦见有无量人天。举帝释幢从城东门出;二、梦见太子乘大白象从城南门出;三、又梦太子驾驷马车从城西门出;四、梦见一大车轮。具足诸宝庄严。从城北门出;五、梦见太子在街市中心。手执一槌。挝打大鼓;六、梦见太子坐在高楼之上。散施珍宝。而有无量人民接受太子所施珍宝。欢喜而去;七、梦见城外有六人抱头痛哭。伤心欲绝。净饭王一觉醒来。追忆梦中所见之事。心大惶怖;天亮急召占梦师。问夜间所梦之相主何吉凶?众占梦师琢磨良久。皆答不知。净饭王心中更加忧愁不安。这时作瓶天子化作婆罗门来到皇宫门外。对门人说:“我能善解国王梦中之事。”门人进入通报。国王召婆罗门入宫。请为决断。婆罗门说:第一种梦境是预示太子将来必定出家之瑞相;第二梦境预示太子出家必证圣果;第三梦境预示太子出家证一切智。具足十力、四无所畏;第四梦境预示太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第五梦境预示太子成佛后。转大法轮;第六梦境预示太子成佛后。以三十七道品等种种法门度化无量众生;第七梦境预示太子成佛。以正知见降伏外道六师。致令六师生大忧恼。
作瓶天子为国王一一详加解释后。又对国王安慰说:“这七种梦境都是好预兆。是大吉祥。将来必获大善果报。大王须自庆幸。应生欢喜。勿怀恐怖。忧愁不乐。”
国王听了。心想:现在唯有的办法。也只有让太子过着更加适意快乐的生活。或许能够使太子染著世间五欲。心生爱恋。不想出家。方能免除我的忧念。
路逢老人
《本行经》上说:当时作瓶天子为了让太子走出皇宫。到外面观看世间好恶。令生厌离心。舍弃五欲。因于太子之前极力称赞城外园林。景致十分优美可人。太子听了。大为心动。即命驭者准备车马。欲往城外园林观赏游乐。驭者速疾奏知国王。国王立即传令。发动全城军民。全面大搞卫生。清理所有街道一切污秽垃圾。令得清净庄严;凡老病死亡、六根残缺者。一律驱逐回避。一切布置完毕。太子登上宝车。从城东门而出。这时。作瓶天子变化成一老人。曲背低首。皮皱齿落。白发如霜。骨瘦如柴。四肢颤抖。行路蹒跚。唯仗拐杖。一步一颠地在太子面前走过。太子乍见老人。惊异不已。即问驭者:“此是何人?”驭者答说:“这是老人。”太子又问:“何以名为老人?”驭者答说:“凡名老者。为日月寒暑所逼。全身器官逐渐衰退。一切行动失去灵便。形体消瘦。气力微弱。苟延残喘。朝难保夕。其命将终。”太子又问:“我今此身。也会一样走向衰老吗?”驭者答说:“太子。人虽有贵贱之别。但凡有生。必然有老。这是任何人皆逃避不了的。即今太子之身。同样具有如是老相。不过暂时未现罢了。”太子听了。不胜伤感。对驭者说:“回去吧。我已没有心情观看园林的景致了。”心中暗自思惟:我当作何方便。才能得免衰老之苦?
道见病卧
《本行经》上说:当时作瓶天子心想:护明菩萨在皇宫内。恣意享受五欲已经多时;然世间无常。盛年易失。我当设法使其觉悟。令速舍离五欲而出家。由于菩萨宿福因缘。这时忽然起念。又要出城游乐。即召来驭者。对他说:“准备好车。我要出城游玩。”驭者遵命。一切准备就绪。请太子上车往城南门而出。其时。作瓶天子于太子前路。化作一病患人。身体羸瘦。面色枯黄。气息微弱。命在须臾;躺在粪秽中。宛转呻吟。悲切酸楚。不忍见闻。太子问驭者说:“此是何人?”驭者答说:“这是病人。”太子又问:“何以名为病人?”驭者回说:“此人平时不善保养。尽情恣欲。以致四大失调。这时病情危笃。无药可治。威德已尽。死期将至。欲想康复。已是无望了。”太子又问:“独此一人有病呢?还是一切人都会生病?”驭者答说:“一切众生皆悉难免。”太子说:“这太悲惨。太可怕了!既然我这身体有朝一日也会遭受如是病苦。我哪有心情再去园林游戏!”即命驭者驾车回宫。独自一处。端坐思惟。国王得知。回想当年阿私陀仙所说预言。若果应验不虚。恐怕太子早晚要舍我出家了。
路睹死尸
《本行经》上说:当时作瓶天子心想:护明菩萨在皇宫之中。过着极为快意欢娱的生活。然今时机已至。不能再耽着了。我得再次设法让太子出城。点化一番。令其厌离五欲。早日出家。这天。太子又对驭者说:“你可速备驷马宝车。我要出城诣园游戏。”驭者遵命。一切就绪。太子坐宝车上。从城西门而出。其时。作瓶天子于
得遇沙门
《大庄严经》上说:有一天。太子又召来驭者。对他说:“今日我要出城诣园林游玩。你可预备车马。”驭者奏知国王。国王对驭者说:“以前太子三出城门。见老病死。忧愁不乐。今日可从北门出;我当命人严饰道路。香花幡盖。倍胜于前。不得更有非吉祥事在于路侧。”一切布置停当。太子坐宝车上。官属前后导从。往城北门而出。这时。净居天化作比丘。身披坏色衣。剃除须发。手持锡杖。徐步而行。形貌端严。威仪整肃。太子遥见。问驭者说:“此是何人?”其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回报太子说:“这是一位出家人呀!”太子即便下车。向比丘作礼。并请教说:“出家究竟有什么好处?能得什么利益?”比丘答说:“我见在家充满诸苦。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所以辞亲割爱。独自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这便是出家的好处和利益啊!”太子听了。深生欢喜。遂赞叹说:“善哉善哉!天上人间。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这一回出城。太子的满腹愁思一扫而光。于是怀着喜悦之情登驾而还。
耶输兆梦
《本行经》云:时太子妃耶输陀罗即于是夜。便觉有娠。尔时其夜疲极。睡眠卧梦。见有二十种可畏之事。忽然惊起。报太子言:“梦见大地匝震动。有帝释幢。崩倒于地;天上星宿。悉皆堕落;最大伞盖。车匿持去;我头发髻。刀截而去;我身璎珞。为水所漂;我之身形。渐成丑陋;我身手足。自然堕落;我此身形。忽然赤露;我所坐床。自塌于地;我眠卧床。四脚摧折;众宝大山。崩颓堕地;宫内大树。被风吹倒;明月团圆。忽然而没;红日照明。忽然黑暗;宫城炬火。出向城外;护城之神。忽然啼哭;迦毗罗城。忽为旷野;园林花果。并皆凋落;防御壮士。交驰横走。”白言:“太子。我见如是二十种恶梦。心大恐怖。惊疑不安。为复我身。寿命欲尽。为共太子。恩爱别离?”太子闻是语已。自心思惟:“我今不久。舍世出家。”复慰谕耶输言:“汝见如是恶梦。不须怀忧。但当安隐。无复烦恼。”
初启出家
《大庄严经》上说:有一天夜晚。菩萨心中这么想着。我出家的机缘已经到了。但假如不经父王同意。私自出家。不但有违教法。也于情理不合。于是起身来到父王房中。自身放大光明如白日。长跪合掌向父王请求说:“唯愿父王准许孩儿出家修道。”国王一听此言。不禁老泪纵横。说:“无论尊贵的王位以及国财珍宝所有一切。我都可以在所不惜地弃舍。唯有出家一事。万万不能。”太子说:“父王爱惜孩儿胜过一切。但父王如果能满孩儿四愿。孩儿就用不着起出家之念了。一愿孩儿永不衰老。二愿常驻青春少壮。三愿一生无灾无病。四愿孩儿长生不死。”国王说:“你是聪明人。怎会说此痴话。苍天之下。无论神仙世人。有谁能免得生老病死。”天明。国王召来亲族。对他们说:“太子昨夜请求出家。我若准许。国无储君继嗣。你们大家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止息太子出家之念。”众亲族说:“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守护太子。量太子有何能力。可以强行出家。”于是国王下令。
夜半逾城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于音乐殿中端坐思惟:过去诸佛皆发四种大愿:一、愿我未来自证法性。于法自在。得为法王。以无碍智救拔三界一切苦恼众生。二、有诸众生困此生死黑暗稠林。患彼愚痴无明瞖目。我当以空、无相、无愿等诸方便智门为灯。为药。破诸暗惑。除其重障。三、有诸众生。贡高骄慢。心怀颠倒邪见。于我、我所。生虚妄执著。我当为说正法。令其解悟。四、一切众生处不寂静。随业受报。三世流转。如旋火轮。亦如团丝。自缠自绕。我当为彼说法。令得解缚。如是四种广大誓愿正念现前。于是太子唤来车匿。对他说:“你立刻去把白马乹陟带来。”车匿答说:“这样的深更半夜。把白马带来何用?”太子说:“我今欲为利益一切众生。解除一切众生苦恼而出家。你不可违逆我意。”这时净居诸天以神通力令彼所有军士彩女悉皆昏睡。无所觉知。车匿牵来白马。太子乘已。初举步时。大地六种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王帝释翊从引路。白马乘空而去。到达往古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马。端然而坐。
落发贸衣
庄严经云。菩萨作是思惟。若不剃除须发。非出家法。乃取金刀。即自剃发。而发愿言。愿断一切烦恼。及以习障。时天帝释。即以天衣。于空取发。还天供养。菩萨自观身上。犹著宝衣。即作念言。出家之服。不当如是。时净居天化作猎师。身著袈裟。手持弓箭。默然而住。语猎者言。汝所著者。乃是往古诸佛之服。云何著此。而为罪耶。猎者言。我著此衣。以捕群鹿。鹿见此服。而不避我。方得杀之。菩萨言。汝著袈裟。专为杀害。我今若得。惟求解脱。我今与汝憍奢耶衣。汝可与我粗弊衣服。是时猎者。即脱袈裟。授与菩萨。菩萨于时。心生欢喜。即便与彼憍奢耶衣。时净居天。以神通力。忽现本形。飞上虚空。还自梵天。菩萨见已。于此袈裟。倍生殷重。于时菩萨。身著袈裟。仪容改变。作如是言。我今始名真出家也。于是安详徐步。至彼跋渠仙人苦行林中。一心求道矣。
车匿辞还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太子到达苦行林后。慈悲和蔼地慰谕车匿说:“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有些人内心怀着敬意。却从来不在形体上表现出来;有些人表面上似乎很忠诚。其实却怀有异心;有些人见到有钱有势的。便趋之若鹜。竞来奉事;若是遇到贫贱的。纵然是亲戚朋友。也一样弃之不顾、避之唯恐不远。我今舍却世间富贵荣华。而你仍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地跟随于我。车匿!你实在是一位很难得的好人。”于是把身上所有贵重物品连同白马。托车匿带回宫中。奉上父王。转告父王说:“太子于今对世间法一无所求。既不为生天受五欲乐。亦非不孝。更没有瞋忿怀恨之心
车匿还宫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车匿牵着白马。带着包袱。无精打采地回到王宫。这时白马嘶声闻于宫内。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并诸彩女皆来聚集。她们都怀着一线希望。莫非太子回心转意回宫了。待到车匿进入宫中。姨母及妃并诸彩女。只见车匿。不见太子。同时齐声痛哭。并拉住车匿问道:“太子今在何处?你独自归来。”车匿答说:“太子为了一心求道。舍弃世间五欲。今独住山林之中。身著坏色衣。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姨母听后。悲不自胜。放声大哭。呵责车匿说:“我有何亏负于你。你竟敢把我圣子送入山林之中。与猛兽毒虫在一起。那样危险恐怖的地方。你忍心留他一人独住。万一发生发什么事故。他该怎么办呢?”车匿说:“太子把白马连同这些物品托付与我。催促我速还。嘱我回宫后。拜上姨母。执勤劝谕。请姨母不必持念。太子说不久得成正觉。还当相见。”这时耶输陀罗泪流满脸。指着车匿骂道:“车匿!你这没良心的人。我平时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这般害我。把我夫君弃于山林之中。使我无端成为孤寡。”车匿哭着说:“这实在不是我的过错。当时太子将要出宫。我与白马同时大声呼唤。但以诸天神力。使所有守卫之人咸皆熟睡。无所觉知。太子出宫之时。如日升天。放大光明。诸天捧承马足乘空逾城而去。我车匿有心阻挡。又如何能挡得住呢?所以你们这么责怪我。我也是冤枉的啊!”
诘问林仙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林间鸟兽一见太子。皆瞩目不瞬。跋伽仙人遥见太子。以为天神。即领徒众前来迎接。请太子上坐。太子观察这些仙人修行的方法:有以草为衣的。有以树皮树叶遮体的;有专食草木花果的。有一日一食的。也有两日一食或三日一食的;有的专事水火。有的奉祀日月;有的翘足独立。有的倒卧于粪秽之中或荆棘之上。也有横卧于水火之邻侧的。种种苦行不一。稀奇古怪。太子问跋伽仙人:“你们修此苦行。究竟为了什么?”仙人说:“为了希望生天。”太子说:“天上虽乐。福尽则堕。依然轮回六道。终归是苦。你今修此苦因。以求苦报。实在不值得。”诸仙人不解。提出许多疑问请教太子。如是言语往复。直至日暮。太子只得在彼林中停留一宿。天明。太子心中道:我今学道。为断苦本。此诸仙人虽修苦行。皆非真正解脱之道。即辞别仙人而去。有一仙人善知相法。对众人说:“这位仁者。诸相具足。决非等闲。将来必定成就一切种智。为天人师。”仙人言罢。上来对太子说:“我们所修法门不同。不敢相留。仁者此去。可向北行。有二大仙。名阿罗逻、迦兰。仁者可与之谈论。但我看仁者亦当不必住于彼处。”于是太子即便北行。诸仙人见太子离去。合掌相送。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一直看不见太子的身影了。才各自默默而还。
劝请回宫
《因果经》上说:当时净饭王得知太子消息。立即派遣王师随同大臣。赶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向仙人问说:“太子出家学道。路经此林。诸大仙可曾见否?”仙人答说:“前日有一童子。面貌端正。相好具足。来入此林。曾与我等议论;鄙薄我等所修之道。离此北行。诣阿罗逻、迦兰仙人处。”王师闻已。急速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果于中途。见太子在树下端坐思惟。即便下马作礼问讯。对太子说:“大王久知太子立志出家。此意难回。然大王对于太子
调伏二仙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阿罗逻仙人住处。向仙人请教说:“生死根本。如何断之?”仙人答道:“欲断生死根本。必须持戒;离诸不善法。谦卑忍辱。于空闲处修习禅定。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二禅;舍喜心。持正念。生妙乐。得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四禅。获无想报。”太子又问:“禅定境界达到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我呢?或是无我?若说无我。不应言非想非非想;若说有我。所谓这个‘我’是有知呢。或是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就有染著;以有染著故。则非解脱。你等所修者。只不过断了粗的烦恼。而不知微细烦恼犹存;以为到此境界即为究竟。哪知微细烦恼逐渐滋长。仍脱不了轮回。所以这不能算为到达彼岸。必须断除我见我执。一切尽舍。才称得上真解脱。”众仙人听罢。默然无语。心自思惟:太子所说。甚为微妙。实为我等所不及。遂对太子说:“他日你若成道。愿先度我。”太子说:“很好!”于是太子为求胜法。辞别而去。渐次来到迦兰仙人住所。经过一番论议问答。太子知迦兰仙人所修之道亦非究竟。即便告辞前行。仙人心想着:“太子智慧。深妙奇特。如此难测!”不由得心生敬慕。合掌恭送。直待看不见了。才回到住处。
六年苦行
《普曜经》上说:当时太子心中想道:“为了开化外学。使他们认识大道并非从无益苦行中得;为了训诲诸天。使他们知道福慧庄严亦非侥幸轻易得来。所以。我必须以几年时间来实践大勤苦精进之行。示世间祸福因果。”于是。言出身随。六年之中修习禅定。身心清净。日食一麻一麦;威仪进止。皆与道合。无论严冬酷暑、暴雨狂风。太子总是巍然端坐。不动如山;无论遇到任何危难境界现前。太子始终保持诸根不乱。心不恐怖。目不邪视;树上鹊鸟筑巢。抱卵哺雏。粪污其身。太子亦不嫌弃。唯一心念道。所谓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天龙八部见菩萨如是勤苦精进。功勋道德巍巍。无不欢喜赞叹。而来供养奉事。因此。太子六年修习苦行。感化了无数天人。也为将来成无上道、广度众生奠下坚固基础。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5/246624.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详细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心路历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详细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心路历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