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4: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人生八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远不至。不受时空障碍)。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多生多世所行之事);随心所欲。逍遥自在。

  转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养父母。广行布施。作大福田;皈依正法。信佛因果。斋僧(设食以供僧众)供佛(设香、花、果蔬供养佛陀)。修塔造庵。转诵大乘。庄严佛像等。

  2.人道:苦多乐少。烦恼炽盛;有复杂的思维活动。善于发明创造;有较强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恶业因。有寻求解脱的内心需要。

  转生人道之因:孝养父母。心行公道。恭敬三宝

佛学常识身命生命慧命

(佛、法、僧)。严持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3.阿修罗道:虽有天福。神通自在。却多怀诈伪。骄慢嗔嫉。常好斗争。面目丑陋。受劳不息。

  转生阿修罗道之因:以不净心修十善业。不能忍辱。争强好胜。生性易怒。

  4.畜生道:生性愚钝。常怀惊畏。或被驱使。或相吞啖(dàn。吃)。

  转生畜生道之因:贪食酒肉。寻欢作乐;借债不还。偷骗他人;恼害众生。毁辱

日常学习佛学常识口试

他人;生性邪僻。愚痴难化。

  5.饿鬼道:依他为食。饥渴逼迫。形容鄙恶。虚怯(qiè。胆小;害怕)多畏。孤寒凄苦。终日迷乱。

  转生饿鬼道之因:悭贪嫉妒。邪佞(nìng。惯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谄(chǎn。谄媚)曲。背公取私。不济乞化。只图自己饱暖。不惜他人饿冻。

  6.地狱道:身受极刑。心受剧苦。或猛火烧炙(zhì。烤)。或严寒相逼。或刀斫(zhuó。用刀斧砍)锯解。或铁床灼身。或镬(huò。锅)汤煎煮。或众相残杀……死而复生。欲出无期。

  转生地狱道之因:不信因果。杀害众生;遵命邪教。蛊惑人心;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四)轮回的证据

  我们往往对死后的生命保留着模棱两可的观念。拒绝对轮回进行深入的关注。我们也许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做。因为没有证据的东西很难令人相信。我们会说:“如果有前世的话。为什么我们都不记得?”

  应该承认。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往事是不可能一一记得的。三岁以前的事我们一件也记不起来。我们甚至会忘记昨天所发生的事。尽管当时都那么鲜活。但记忆几乎完全消失。就好像未曾发生过一般。如果连几天前所做、所想的事都不记得。我们有可能记忆前世吗?

  即使没有所谓的“具体证据”在。我们不妨这样简单地问自己:为什么有亿万人。包括很多伟大的圣哲、天才都相信轮回?难道他们都是傻瓜吗?如果不以否定的信念限制自己。至少不反对轮回的存在。难道不是更合理些吗?万一我们死后发现果然有轮回。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个状况呢?

  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有哪个欧洲人相信美洲的存在呢?即使在它被发现之后。人们还在争论它是否存在。

  我们傲慢地只相信“眼见为实”。岂不知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提供的景象。我们往往认为在此认知范围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任何存在方式。这种狭隘的生命观使我们不能接受、也无法严肃思考轮回的可能性。

  幸好。轮回并不是完全不可知:人类积累了大量文献。讨论那些自称能记忆前世者的证词;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动人的濒死经验的见证人。他们绝大多数都确信死后还有生命的继续;从事佛法修行的人。当接触到浩瀚和不容置疑的心性时。生死轮回的教法就成了真实的体验。

  1956年出生于土耳其亚达那的男孩伊士迈记忆前生的奇闻。曾一度轰动世界。

  事件的经过大略是:当伊士迈一岁半时。一天忽然以大人的口吻对父亲说:“我不愿再在这个家住下去了。我要回去和我的子女们团聚。”他自称是两年前被人杀害、家住一公里以外的五十岁的男子阿比。并说出阿比被害的情况及原配妻子、第二个妻子、一儿一女的名字。一再恳求回到儿女们身边。其父怒叱而不许。嗣后。每当父母喊他“伊士迈”时。他拒不应声。只有叫他“阿比”。他才答应。

  他表现出阿比嗜酒的习惯。常瞒着父母偷喝“辣忌”酒。一次。被其叔父马哈默特撞见。受到斥责。他顶撞说:“小子!你在我果园当园工时。曾偷喝我的辣忌酒。被我发觉。我默不作声。如今竟忘恩负义。胆敢骂我。连畜生也不如!

及时之雨佛学基本常识

”马哈默特被揭出隐私。终于折服。

  一天。伊士迈见到一个卖冰淇淋的小贩。以大人的口吻与其打招呼。道出那人从前卖西瓜、蔬菜。自称曾为那人行过割礼。那人惊愕之余。不得不承认他是阿比再世。

  伊士迈对阿比遗族的眷恋之情与日俱增。常在就寝时梦呓般呼唤阿比子女的名字;有好吃的东西。便要求父亲送给阿比的妻儿。

  伊士迈3岁时。双亲带他去阿比家。他从未去过那个地方。却领头在前面走。同行者故意指示错路。伊士迈不予理睬。径自走到阿比家。看到阿比的妻子。他跑过去喊她的名字。拥抱她。淌着眼泪(这情景拍有照片)。他向阿比的亲属一一问安。领着人们观看阿比被杀害的马厩和阿比的墓地。他能说出只有阿比本人知道、别人不可能向他灌输的知识。还能说出与阿比有借贷关系的人。他走路时经常围着一条围巾。当地人无此习惯。这是阿比生前爱好的独特服饰。

  1962年。伊士迈6岁时。印度拉查斯坦大学教授、超心理学家巴奈尔吉博士专程赴亚达那。实地调查了阿比再世的情况。并印行了调查报告。

  (五)地狱是必堕之处

  《观经》云:

  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这即是“火车来现”:将堕地狱的众生。在临终时会看到载着地狱之火的车向自己逼来。

  火车来现和此后的地狱之苦。都是由众生各自的业力所产生。所谓:

  虽无工匠。制造火车。

  自己制造。自己乘往。

  当我们用佛教的善恶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禁不住会惊出一身冷汗。以前很多自以为是的行为。竟然全是恶业:我们每天要吃饭。使无数众生付出生命。如此犯下杀生之罪;我们曾经因不理解父母的管教而嗔恨父母。如此犯下五逆之罪;我们曾经因不了解佛法而肆意歪曲。如此犯下谤法之罪;我们曾经有意无意将公共用品挪为己用。如此犯下偷盗之罪;我们为了立足社会。也许还要逢场作戏。如此即是妄语、绮语……再搜寻一下自己妄念纷陈的大脑。可曾有一秒钟离开过贪嗔痴?

  地藏菩萨说:

  我观是阎浮众生。

  举止动念。无不是罪。

  (阎浮:阎浮提。地球)

  别看平时所犯多为小恶。小恶聚集可充塞虚空。

  我们此前对自己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我是好人。可是。认真反省自身。还要到哪里去找五逆十恶之人呢?在佛法这面高悬的明镜之下。我们真的是无地自容了。

  可见。此生若不觉醒。地狱之苦终难逃脱。

  世尊在经中提醒我们:

  一切众生。必堕无间。

  “无间”是指受苦无有间歇的意思。无间地狱也叫阿鼻地狱。是最残酷的地狱。

  那么。地狱中是哪种程度之苦呢?

  世尊对请教此事的弟子们说:“早晨、中午、晚上各受一百支枪所刺。骨肉碎裂。那样的苦。你们以为如何?”

  弟子们回答:“仅仅受一枪所刺。其苦已难想象了。”

  世尊捡起一块小石头。告诉大家:“每日受三百枪所刺之苦。若比喻为这小石头。则真正受地狱之苦。便犹如喜马拉雅山那么大了。”

  大多数众生在堕入地狱、身受极苦之时。才后悔在人世间未曾用心听闻佛法。犹如善导大师的偈语所述:

  一入地狱受长苦。

  始忆人间善知识。

  (善知识:引导众生入菩提之道的人)

  佛的弟弟难陀出家之后。仍一心想回家与爱妻聚首。于是。佛便带他到天上。只见天女纯洁艳丽。光彩照人。

  佛问:“你的妻子能比得上这些天女吗?”

  难陀答道:“不可为比。”

  佛带难陀遍游天界。忽然发现一座宫殿有很多天女。却无天子。难陀就问:“为什么宫中没有天子?”

  天女答道:“佛的弟弟难陀因出家功德。命终生此天宫。”

  鉴于天上之乐。难陀不再留恋人间荣华。一心持戒修行。求生天上。

  佛为使难陀生起出离六道之心。又带他到镬汤地狱。镬汤地狱里沸汤煮人。惨不忍睹。其中有一锅汤热气腾腾。却没煮人。难陀奇怪。询问狱卒。

  狱卒答道:“佛弟难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贪恋五欲。天福享尽之后。堕此地狱。我们烧开了锅正等着他呢

佛学常识什么是业力

。”

  难陀这才明白。不了生死终不得究竟安乐。于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

  【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

佛学常识的书

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5/252415.html

以上是关于「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人生八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人生八苦;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13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