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六祖坛经:行由品 第一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1:5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六祖坛经:行由品 第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六祖坛经:行由品 第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六祖坛经:行由品 第一

  【原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学文解读】

  当时六祖在宝林寺。韶州的韦刺史还有其他的官僚到山里。请惠能大师出来。到韶关城中的大梵寺讲堂。给大家讲法。

  一开始。惠能大师直截了当地说清楚菩提心性。每个人都有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学佛修行一定要落实到“心”上。真正地在“心”上用功夫。就可以成佛。下面。惠能大师把自己学佛、得法的经历讲了一遍。

  【原文】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学文解读】

  惠能大师的父亲本来籍贯在范阳(河北)。当时也是做了一个官。后来也是因为某些事由被贬职了。流放到岭南了。他年纪很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和他又漂流到南海(广州)。非常的贫困。他就靠卖柴为生。

  【原文】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 “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学文解读】

  有一天。惠能去卖柴。收了钱以后准备出门。

佛教常识佛学基础

正好听见一个客人读诵《金刚经》。因为宿世的因缘。他一听就懂了。一听就开悟了。但是。他不知道这是什么经。人家告诉他这是《金刚经》。《金刚经》是当时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黄梅传出来的。惠能就要去黄梅。这时候就遇到善人了。有人给了他十两银子安顿他的母亲。他自己就去参拜五祖。

  【原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学文解读】

  惠能辞别了他的母亲。走了三十多天去了黄梅。礼拜了五祖。五祖问他:你是哪里人。来干什么?惠能说。我是广东岭南人。跑大老远来礼拜大师。想做佛。想求做佛、成佛的方法。不求其他。五祖这个时候就表现出禅宗风格来了——灵活机变的风格。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南蛮子。你还想做佛?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这个獦獠身与和尚的身虽然不同。但是我们的佛性是一样的。。五祖觉得他与众不同。想说得深一点。看到周围有很多人绕来绕去的不方便。就让他和大众一起劳动去。

  【原文】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学文解读】

  惠能说:我自己自心常生智慧。福田不离自性。自性常生智慧。不知道你让我去干什么?意思是说我自己心里很明白。你让我干什么。做什么事能比我自己心地上产生智慧、产生福田。比这更好的呢?五祖说:这个南蛮子太厉害了。你现在不要多说。到后边槽厂干活去吧。

  他到后边去砍柴、踏碓舂米劳动了八个月。有一天五祖过去说:我观察你有根器。可以教化。但是害怕有恶人害你。所以没有来找你。惠能说:我也知道。我现在不敢去堂前找你。怕人知觉。

  【原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学文解读】

  五祖就想个招。怎么把这个法传给六祖。还不能私相授受。要公平。他想了个办法。把大家都召集来。这里有两个观点非常重要。五祖说大家每天忙着求福田。不懂得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佛目的是什么呢?一定要懂得。就是出离生死。这是最真正的根本。现在佛法有无数的形式、无数的方法。我们也在做。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种种的事相。最终不能够出离生死。那都是白干。打个比方。过去佛经老比喻。我们所处的环境、世界就像牢狱一样不能出离。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在一个牢狱里边。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最想做的就是怎么出去——越狱。我们可能会做无数的准备工作。比如说挖地洞。或者说搭梯子。或者准备了很多的沙袋。总之。做无量的事情。但是。无论做了多少工作。如果最后没出去。都是白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人学佛。很多人做种种事情。就像五祖所说:福田。放生、印经。或者说度众生。等等。做无量的事情。最终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破迷开悟。不能够了生脱死。都是福田呀!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看到梁武帝建了无数的寺院。度了无数的人出家学佛。对梁武帝说: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呢?所做的一切好不好?不能说不好。积累的是人天小果。但是如果不能出离。不能证道。毫无意义——都在六道之内。无非在六道之内继续轮回而已。所以。禅宗的祖师。人家是说得很明白。关键极为清晰的——如果不能出离。没有证道。没有用处!一句话就全部否定了。当然也不能说修福不好。修福是基础。很好。但是如果只是沉迷于修福。就错了。把真正的目标就忘掉了。

  五祖说。你们回去就写一个偈子。把你自己修证的体会说出来。怎么写呢?这里边还说了个最重要的观念:叫“思量即不中用”。琢磨出来的东西。那不是本性的东西。那是意识里的东西。这个也别拿来。拿来没用。一看就不对。“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见性的人。不用说。他拿到什么都能直截了当表达出来。思考出来的。推理出来的。通通不对。这里边又举个例子——“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也就是说。在战场上拿着刀互相砍起来了。在这个状况下。见性的人。他依然见性。该说的还是很清晰。不会因为有刀在前边哆嗦起来了。讲了这个很关键的一条。这是禅宗的特质。

  我们现在也有无数的人做这样的事。做那样的事。像佛法里边无量无边的事情。看起来都在学佛。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能够为我们真正地脱离六道轮回起作用。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真正能够让我们脱离六道。真正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能够做到。可以;如果不能够做到。那就不对。包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也谈论佛法。发表意见。但是五祖说了:如果是思量出来的。都不对;推理出来的。琢磨出来的。都不对。必须是从心中流出来的。它是什么就什么。不需要再分析。这是非常关键的两点。是禅宗的特质。

  我们如果坚持修行。慢慢地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也具备了这两个特点。我们才敢说有点把握。否则。都是在研究。都在琢磨。用这个作为一个标准。看看我们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了。这个不需要去掩饰或者粉饰。如果说我们对一些东西还很疑惑。自己心里边还不拿准。肯定没有达到“见性”。见性以后。一定是天然的东西。

  【原文】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待法。大难大难。”

  【学文解读】

  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够作偈资格。就是在大众里边教我们的老师神秀。一定是他得。大家都一致推举神秀法师来写。

  神秀法师做了个心理活动:大家推举我来写。如果我不写。五祖怎么能知道我学的水平呢?我如果写这个偈子呈上去。“求法即善”。我是为了求法的。这个是好的;如果让人家理解我是想夺得六祖的位子。这就不好了。他心里起了善念恶念。就琢磨起来。翻腾起来了。他就觉得太难了。如果不写这个偈子。又得不到这个法。做不了六祖。这跟我们差不多。跟五祖要求的完全相反。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来修行功夫层次了。

  【原文】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学文解读】

  神秀的偈子作出来了。想拿给五祖也不敢

佛学小常识净虑空文化

。走到那儿又回来了。这样折腾了四天。来来回回十三次。最后还是不敢。他就准备写在墙上。他心里说得很清楚:如果五祖说好。他就出来了;如果五祖说不好。算了吧。

  写完了以后。在屋子里边自己瞎折腾。瞎琢磨。坐卧不安的。

  (注:供奉是对艺人、画师的尊称。)

  【原文】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学文解读】

  神秀写了偈子。五祖就知道他没有见性。第二天。请卢供奉来在墙上作画。看到这个偈子就跟卢供奉说:不要画了。这个偈子很好。这里边有两句:“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这个偈子很好。而且让门人烧香礼拜。到三更。五祖把神秀召唤到他的屋里边。问他:这是你作的吗?神秀说是他做的。想请五祖看看。弟子还有没有一点儿智慧。五祖告诉他:你这个偈子没有见性。你没有入门。

  那么这个偈子好不好呢?非常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阶段就是学佛的基础。这和佛祖讲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一致的。这也是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一致的。我们现在整个的修行所做的事情。就是按照神秀法师讲的这个偈子来做的。我们因为不懂得因果。不懂得佛法。所以。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现在学佛了。懂了。那么我们就要珍惜。从现在开始不造恶。每天行善。每天通过佛力慢慢地把恶业消除、转变。使身心像明镜一样。而且这里边很重要的一条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我们每天做功课的依据、原理。如果我们一天不做功课。灰尘就上来了;如果有两个月不做功课。我们身心就会脏得一塌糊涂。就是这个原理。所以说。五祖让门人在这个偈子前烧香礼拜。告诉大家按这个偈子修。不堕恶道。按这个偈子修。有大意义。非常好。

  我们同样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断恶行善。慢慢地使身心清净。在佛法里边获得无量无边的益处。就是依照这个偈子修的。但是按照这个偈子修。还没有进入佛门。还在门外。只是做一个基础的准备工作。

  什么叫入门呢?五祖大师在这里明确地和神秀讲。告诉他什么叫做“入门”。“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个叫做“悟道”。这个叫做“转心”。我们学佛修行最终要获得什么呢?就获得这个东西。获得了这个东西以后。就好办了。因为我们从最初的真实。产生了分别。我们迷失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一切都是在梦境里边。都是虚妄之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所思想的一切。通通都是不真实、都是虚假的。我们以为是真实的。其实它不真实。

  如果通过修行。慢慢地使身心清净了。有一天忽然从梦境醒来了。一旦醒来再看一切虚幻的东西就清清楚楚。就明白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它就是真实的。确确实实不一样。不是虚幻的。到了那个程度。叫什么呢?“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一旦到那个程度。直截了当地就看见了。就知道了。就明白了。不需要再分析、再推理、再判断。没有那些。一旦悟道。一旦回归。一旦自己的心中明亮了。不会一会儿迷糊了。一会儿又明白了。“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清清楚楚的。“万法无滞”。不能是这个事情清楚。那个事情不清楚、糊里糊涂。是一切法都清楚。“一真一切真”。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一旦自己悟到了本真的东西、本性的东西。看到了自己真实的面目了。一切都是真的。没有疑惑了。如果没有看到真实的东西。就都是虚幻的。

  另外这里边还有一个叫:“万境自如如”。我们一旦悟道了以后。对待万事万物——对自己、对外在、对我们的思想。就是这个境界。叫“万境自如如”。在这个状态里边。你还是你。事儿还是事儿。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虽然清楚。虽然明白。但是。各归各位不会干扰。因为无论这个事情是如何的。心里都很清楚它的原理、它的运作以及方式。

  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里。如果不懂、不了解。就会被社会的一切带动、搅扰。不停地被各种的环境、力量、荣辱影响。去做这样的事、那样的事。产生烦恼。因为我们看不清楚。受它的影响。一旦我们悟道了。看到了真实的。生存在这个社会里边。也会像坐在船上。随着这个水流而自动去漂荡。虽然漂荡。但是。不被它影响。不会着急地要去做这样的事、那样的事。而是自自然然地适应它。悟道了以后。它是一种状态。很难说清楚。但是。一定是自在的。一定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脱。悟道不是说抽了大奖。狂喜;也不是当了大官。要去显摆。真正悟道就是身心所有方面的安宁。不是去显现。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把动静、把一切有为彻底地停止。真正获得了一种寂灭的安宁。

  前面把悟道、修道期间。以及悟道之后的状态说得清清楚楚。我们也在修行。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同样是后者。但是不经历前面想获得后边。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我们不能满足于前者。不能满足于学佛的种种利益。而是要努力获得真正的解脱。这是我们的修行目标。一定要搞懂。

  神秀没有悟道。所以。他就坐立不安。五祖让他写偈子。他“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悟道的人。一切时、一切境。都是安宁的。没有什么再能影响他。因为一切事情他都看明白了。看清楚了。看得很透彻了。不会再有迷惑。而没有悟道呢。看不清楚。所以“神思不安。行坐不乐”。

  【原文】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学文解读】

  学佛提高我们的心性。提高我们的眼界。我们通过修行经历过来了。再看别人。无论是学佛人、不学佛人。看看他说了什么。看看他做了什么。往往随着我们修行境界的提高。就能看出来他是什么情况。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将来我们能够修行悟道。学佛人是什么样子。会清清楚楚。

  【原文】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咏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学文解读】

  有个童子念这个偈子。六祖惠能听到了。一听就明白了。于是问:为什么要写这个偈子?然后请人带他到写偈子的墙前——他一直做苦工。没机会到上面去。请人念。念完以后。他说:我也有个偈子。请你们帮我写一写。别人都认为他是个干苦力的。看不起他。六祖惠能三两句话把他们说服了。很厉害。写完以后。大家都认为这个偈子写得好。虽然说我们没到那个境界。但是。好和不好的区别是清清楚楚的。五祖怕人害他。拿鞋子把它擦了。说:这个也没见性。

  【原文】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

  【学文解读】

  五祖等没人时。悄悄地跑到作坊里边去。看见惠能腰上绑了个石头在舂米。因为惠能个小身轻。压不下这个踏碓。需要加重分量。五祖告诉他:“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这是个知识点。我们学佛。也要学习这个精神。对佛法不能轻视。对佛法一定要珍惜。往往这个法得的容易。我们就容易轻视它。就不容易坚持。把它看轻了。最终自己不受益。如果说。法不容易求到。千难万苦才得到。我们就会非常重视。我们越重视。越珍惜。就越愿意按照这个法修。越容易得证成就。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佛法都是难以得到。难以求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为法忘躯”。有这么一种精神。才能真正地对佛法重视。真正地从佛法中获得益处。将来才能真正地解脱。这一条一定要明白。

  另外一个重点叫“米熟也未”。这个米成熟了没有?到了得法的时机了没有?这也很重要。大家现在每天做大量的功课。每天学习。每天实践。干什么呢?就做这件事。做成

佛学常识什么是佛

熟的事情。就像种庄稼。我们现在种子已经撒进去了。可能禾苗已经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绿油油的。很健康、很好、很喜人。但是到了瓜熟蒂落、果实成熟的时候了没有呢?还没有。没熟怎么办?让它继续长。继续施肥、浇水、养护。只有到了熟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就成就了。就有进步了。学佛修行跟种庄稼的道理是一样的。跟种果树道理是一样的。没成熟怎么办?没啥好办法。还得继续做功课。继续学习。继续实践。长期地用佛法熏陶自己。改变自己。最终走到成熟阶段就好了。一旦成熟了。不用人说我们自己就懂了。就像苹果熟了。不摘怎么办呢?那它自己就掉下来。不是说熟就熟了。天然熟了。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修行。自己要有分析判断功夫。自己熟了吗?如果说我们身体还这儿疼那儿疼。恐怕差得还有点儿远;如果说心里经常还烦恼。这恐怕还不行;如果慢慢地身体健康了、轻快了。我们精神也欢喜了快乐了。我们可能就摆脱了恶业。慢慢地身心清净了。在这个基础上。行善、发菩提心、逐渐地积累善根福德因缘。在实践中间磨练自己。让自己慢慢像钢铁一样坚固起来。成为栋梁。逐渐在各方面成长起来。最后当我们圆满的时候。就成就了。过去的祖师大德都是这样做的。

  六祖惠能回答什么呢?“米熟久已”——我早就熟了。还欠什么呢?还欠点“筛”——把精华留下。把糠去掉。五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

  【原文】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学文解读】

  传授佛法的精髓是这样的。得围起来。别人看见有什么问题呢?不到这个程度而看到真法。会起诽谤心。

  五祖给惠能用《金刚经》来印证了。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大师“言下大悟”。彻底通达了。明白了。明白什么呢?“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句话很好说。不好懂。在《楞严经》里边讲过。山河大地。都是本心的变现。也就是说宇宙万物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很难理解。既然是本心变现的。回本心不就完了吗?回不去。什么时候我们也像六祖惠能一样懂得了。悟道了。也就明白真是这样的。不是假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分别、执著、错误的看法磨掉。对不起。没用!

  电视台有一个幽默节目。题目叫《生活中的细节》。有人买桔子。讨价还价。很简单。但是。节目把它变成慢动作了。买桔子那个人慢慢地说。我——要——买——桔——子——。讨价还价。从五块一斤变成四块五。又变成四块。整个过程两个人就像神经病一样。我们现在行为习惯的频率。看别人干什么很正常。看那些有精神问题的人认为不正常。但是。天人看我们都是神经病。人家也看不明白。因为天人的时间特别慢。我们的时间快。看我们这个样。不知道干嘛呢!那么。如果我们看鬼道、动物道的众生。也看不太懂——频率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形式、内涵。看了以后不理解。

  所以。一旦修行悟道。真正明白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那个时候再看万事万物。有快的有慢的。在六道中轮转不停。种种形式、种种形态。那个时候就能看明白。能看懂。看一切就知道。“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的。随着业力推动。还在流转。清清楚楚。

  六祖大悟以后。说了几句自己证悟的话。叫“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最苦恼的是什么呢?我们念头不断。恶念特多。停不下来;烦恼也特多。去不掉。无论是家庭、工作、社会。种种烦恼影响着我们。不由得跟着就烦恼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懂。我们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这么多事。没有烦恼。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没有生灭这一说。没有这事儿。但是。我们不清楚。念头在生灭。细胞在生灭。日月在轮转。一切一切停不下来。都在生灭中间、生死之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没有穷尽。业力推动。停不下来。没有钱想着怎么挣钱;有了钱苦恼怎么保持;钱被骗了呢?痛苦死了。恨不得去咬死他。种种的形态。奇奇怪怪。没有破掉“生灭”。我们都得痛苦。所以必须回归到本性。没有生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老缺点儿东西。老觉得这个不够。那个不够;老想找点这事。找点那事。抓住这个。抓住那个。其实本性都是具足的。只不过我们以为不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怕地震了。没有地震啊。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旦悟到本性。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看清楚。就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随时会产生无量无边的变化。从这就知道六祖写的那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本性的意义。本性本来不起。因“缘”而起。如果说神秀大师不写他那个偈子。六祖惠能也不会写这个偈子。因为本来就那样。何必写呢!正是因为神秀立意。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六祖就知道。这个不行啊。就告诉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切都是万缘假合。哪有真的呢?随着时间一到一切就又起灭了。这个“身”是菩提树吗?等到死了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分解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有个东西我们才“时时勤拂拭”。让它保持光明。惠能告诉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什么好擦的?本来就没有。明白了真相以后。有什么可做的呢?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大道无为”。我们找佛菩萨。总找不着。对吧?!为什么呢?佛菩萨与道相合——安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是佛菩萨又是万德万能的。需要的时候。佛菩萨自然就又来了。完事以后。什么也没干。自然又回归到安宁去了。所以佛祖说。佛讲了四十九年法。实无一法可说;度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就是这样。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学习佛法。最终要学这个东西。不要认为我们做得可多了。比别人多。这么一说。又是神秀。不是惠能!连佛门根本就没看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为法。只要有为的。必有力量。必有业力。将来业力会推动我们继续在六道轮回。无非是善业、恶业。只有修行悟道。看万法如幻、一切如梦。真正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能有能力。才能明白佛是什么。道是什么。心是什么。否则。依然不能摆脱痛苦。

  虽然我们现在学佛不以悟道为目的。而以西方净土为归宿。但是。即使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照样还得悟道。迟早都得经历修学小乘、大乘、成佛的阶段。无非是早晚而已。这个经历是必须的。这个道理要明白。我们不要在物质上、现象上、事理上。在这上面约束我们。在这上面不停地折腾。而是要通过修行。慢慢地理顺它、转变它。最终摆脱它。摆脱了物质。摆脱了一切以后。获得一个真正的自在。回头来看一切又“如如不动”。到那个状态。我们就有功夫了。就明白了。

  这里边五祖特别强调。五祖跟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条。“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一旦悟道了。见到本心本性了。明白了。也会应用本性了。就是佛。就这么简单。这是我们修行的唯一目标。也是终极目标。不能仅仅是做这事儿。做那事儿。最终不干正事儿。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修行特别强调大家慢慢地用心。因为心包含着一切。心的妙用是全部的、圆满的。我们现在的世间一切。现在还没有挖掘、运用出来的一切。还掌握不了的一切。这个本心本性都包含了。一旦悟道了。这些都能做。到那个时候。才真正是快乐的。学佛修道最大的吸引力就在这儿。

  【原文】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

佛学常识文言文

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学文解读】

  五祖就告诉他:现在把顿教大法传给他了。把衣钵传给他了。惠能是第六代禅宗祖师。嘱咐他什么呢?“善自护念”。你得把你的小命保住。自己好好活着;自己慢慢进一步修行稳固。将来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不要让佛的心宗断绝。

  这里又讲了很重要的一条。“达摩祖师。初来东土”。来东土传禅宗衣钵。为了增加公信度。让人家相信。弄了禅衣作为信体。但实质上。从古到今。禅宗的法都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六祖说“自悟自解”。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不是说达摩祖师给谁脑袋嘣嘣一拍。印心了。得你“自悟自解”呀!就像前面说的。自己慢慢修行到成熟了。祖师再传法、印心。就懂了。以心印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每个人都是因自己的本心本性迷失了。在六道轮回流浪。我们修行。慢慢回归。都能够回到自己的本心。佛、祖师给我们指出路。教我们方法。目的是让我们回到本心。佛、祖师只能是帮忙、教导。这个事得我们自己做。要“自悟自解”呀!一旦“悟”了。还要会“用”。像六祖。一旦“悟”了。他就明白了。怎么说都行。不“悟”。就像神秀。怎么说都不行。琢磨来琢磨去。觉得都不对劲。

  “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这个都是一致的。佛和佛传的什么呢?传的都是本心。祖师和祖师传下来的都是什么呢?同样都是本心。其实是一码事。这个是对的。只是看我们达到没达到。达摩祖师传下衣钵。是个争端。到六祖那儿就别传了。再传“命如悬丝”。快完蛋了。大家都争这个衣服了。所有人都打起来了。传衣就是一场战争。所以到六祖那儿绝对不要再传了。“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赶快走。要不然有人就害你了。惠能问到哪儿去呢?五祖告诉他两句话:“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到哪儿就停下来。到哪儿就躲起来。

  惠能不认识路。五祖亲自送他。坐在船上。五祖亲自摇橹。这里边有一段机锋。很有意思。惠能说:请和尚坐。弟子来摇橹。五祖就说:本来就是我度你。哪能让你摇呢。惠能就说了:“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迷的时候我们必须请佛、请祖师、请一些善知识教我们。因为我们不懂。分不清楚。没有办法。但是。等到悟了以后。就不能再让人家管来管去。自己同样要承担起责任。发菩提心。把佛法传下去。当然要渡别人。自己得把自己管了。连自己都管不了。还度别人。是不是很糊涂呢?所以惠能说:“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最终我们修行。悟的是自性。自性一明。自性的功能一起就好办了。我们既能自度也能度他。如果我们修行最终没有把自性挖掘出来。还只能靠佛。不能靠自己。一靠自己就糊涂了。就错了。我们以为对。其实是错的。

  五祖说:你走了以后过三年我就要去世了。现在向南面赶快走吧。不要立即说佛法。禅宗的法不能上来就说。为什么呢?因为“佛法难起”。佛法有它的因缘时节。不是那么容易的。想说就说。恐怕一刀过来人就没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是要让被教化的人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物质现象、有为的现象里边。慢慢摆脱出来。回归到本性。这是一件最难做的事情。最难理解、最难明白、最难做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这里面的层次是无穷的。

  每个人因为分别、执著。自己陷在那个空间里。出不去。每个人虽然说好像都一样。但是实质上自己形成的自我世界千差万别。同样的话传到人群里边。每个人的理解、反应都不同。所以。“佛法难闻”。佛菩萨调服众生、教化众生是最难的。不能急。要根据众生的根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逐渐地设置种种方便。慢慢成长。让他慢慢地成佛。没有比这更难的了。所以五祖对惠能讲的都是实话。讲的都是弘法中间最应该注意的事项。这都是什么问题呢?都是安全问题。

  【原文】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学文解读】

  惠能离开五祖。拔腿就跑。跑了两月。跑到大庾岭。五祖回来。关门不见人了。从五祖的传法我们也看到。我们要设身处地考虑。要想想:五祖当年在黄梅有无数的弟子。整天在一起。最后。衣钵被一个外人拿走了。他不好交代。要明白这个难处。五祖为法不会讲这个情面。私相授受了。但是。传了法又要保证法的传播。又要保证惠能的安全。他只能装病。拖几天算几天。让惠能尽量跑远一点儿。但是底下人天天盯着这事儿。因为传法这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所有人都盯着这个衣钵。都想得啊。来问他。五祖就说:病倒是没有。衣钵没了。问谁得了?“能者得”——有能力的人。惠能得。

  这追来的数百人是什么人呢?学佛人。不学佛人不会追。不学佛人谁也看不上这件衣服。人家看的是绫罗绸缎。只有学佛人盯着这事儿。有贪念贪心。他就追。不管多远都要追到。最后谁得到不管。先去追一追。说不定自己得到了。从这儿我们知道。学佛如果没有悟道。没有去掉贪嗔痴、回到本性。往往学佛人也会在佛法里边折腾、捣乱。把佛法搞得一塌糊涂。

  【原文】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 “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学文解读】

  惠明跑到最前面。追上惠能了。惠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讲了一句话。说:“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不是你的。恐怕用外力、武力是不能夺走的。所以惠明跑过来以后。怎么提也提不起来。衣服拿不着。就跟惠能说:我不是抢衣服来的。我是想要得法的。

  惠能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可以。你现在要“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让他准备。什么也别想了。外边一切别再顾虑了。安静下来。然后惠能跟他说真话。叫“明良久”。要保持这个状况很久时间。因为他意识翻来覆去跑得热闹死了。还想抢衣钵。还想弄这个那个。无数的想法。这个时候是纷乱的。这个时候跟他说是产生不了回应。所以。让他安静下来。尤其是意识。不生一念。这个时候惠能就告诉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每个人的念头基本上不是落在善就是落在恶。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高就是下。不是多就是少。通通都在二元里边转来转去。出不去。所以我们才痛苦。如果摆脱善。摆脱恶。摆脱了二元回归到一元。回归到本来。那个时候你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惠明言下大悟”。明白了。虽然明白。还未成熟。还来问:上边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什么密意?还要找个密意。惠能说:跟你说的就不是“密”

100条佛学常识

。你如果返照。如果再找别的。那就是错了。

  惠明就说。我虽然在黄梅但是没悟道。现在经六祖指示悟道了。以后你就是我的老师了。惠能说:咱们别干这事儿。都以五祖为师就好了。让他“善自护持”。惠明也问自己以后干嘛。惠能也说两句。叫“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告诉他以后的行持。

  【原文】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学文解读】

  惠明回去跟一起追的人说。没找着。那个地方路不通。咱找别处吧。把大家都劝回去了。那么惠明后来自己改名叫道明。跟“惠”字避开。

  (注:这段原文在旧刻本里是古人加的小字注解。不是正文。有的版本未收入。)

  【原文】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 “但吃肉边菜。”

  【学文解读】

  惠能回到曹溪(广东韶关)。还不安全。又被恶人追赶。暂时摆脱危险了。后来那些人听到消息。又追来了。没办法。又跑到四会(肇庆)。避到猎人队伍里边。多少年呢?十五年。

  在猎人队伍里边躲着。猎人有了疑难。他就随宜地说法。解释疑惑。猎人让他守网。他把网中动物都放了。猎人吃的都是动物、肉。没办法。六祖也不可能另外开个灶。不得已。只能边上放点菜。六祖那是没办法。是为了活下去。现在的我们不能在有条件吃素时还吃肉边菜。从这里要知道。假学佛容易。到处都有市场。好混;真学佛很难。讲真法也很难。所以六祖为了把真正的佛法传播下去。到猎人队伍躲着。主要是让追他的人想不到。

  我们要明白。佛法是心法。不要看它的表相。一旦我们明白了心法。万事万物都可以明白。虽然为了生存躲在猎人队伍里边。但是心中很光明。不会因为躲在猎人队伍里边跟猎人都一样。也去打猎杀生。不会的。所以。从佛祖到历代的祖师都是这样。委曲求全。不为自己。为了佛法真正能传播下去。为了真正能够救度后世众生。

  【原文】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学文解读】

  这是个很有名的禅宗公案。六祖躲了十五年。逐渐所有追他的人都不追了。慢慢的六祖觉得。不能老是躲着。自己要找个机缘出来。不找机缘。人家不认识。没法露脸。所以他到了广州法性寺。正好有印宗法师讲《涅槃经》。风吹着幡。产生争议了。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到底谁动呢?别人回答不了。六祖智慧明照。智慧应用来的地方表现出来特质。特别不同。

  我们看一些禅宗祖师的语录。禅宗祖师悟道的诗。就能看出不同凡响。这里边有它神秘的地方。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它是本心的流露。是智慧的解脱。不是思维出来的。不是说琢磨半天写一首诗。是本心变现的。所以我们看了以后。就触动了我们。感觉这些东西不得了!好像莫名地说到我们心里边的某些地方。所以六祖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把佛法精髓说清楚了——万事万物一切都是心变现出来的。风是心变现的。幡也是心变现的。互相作用的一切都是心的体现。大家一听都很惊讶。

  【原文】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学文解读】

  印宗法师一听。讲得太好了。把六祖请到上座。说你讲的这么好。是不是受黄梅五祖法的传人?六祖承认是自己。然后印宗向六祖作礼。请他把衣钵亮出来。六祖就把衣钵出示给大家看。

  作礼完了。还要请教。就询问黄梅五祖传授的禅宗精髓。惠能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这是禅宗的特点。直直的就见到本性了——禅定解脱。如果没有见性。之前的一切。禅宗不管。就讲最终的成就。成就了。就悟道;没成就。该哪儿呆着就到哪儿呆着去。为什么?禅宗不说那些吗?也说。但是它更突出重点。说的是“解脱”。把学佛修行的最核心的那点突出出来。牢牢地抓住。不离主题。

  因为世间太大。社会的现象太多。思想层次太复杂。我们迷失在社会的现象里边。迷失在我们的意识里边。迷失在修行的方法里边。慢慢地已经忘掉了主旨。忘掉了修行的唯一目的。从古到今。学佛人成就的少。就是忘掉自己的根本目标了。所以禅宗的祖师不讲“禅定解脱”。抓住“唯论见性”这个根本。不抓住这个根本。很快就偏离一边。很快就忘掉学佛的根本。这是禅宗最优秀的品质。

  印宗法师问:为啥不讲“禅定解脱”呢?惠能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修禅定解脱这是二法。不是佛法。禅定解脱不都是佛讲出来的吗?这不是佛法吗?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禅定解脱。才学禅定解脱。这就是二法。不是佛法。这是修行的过程而已。没有解脱。回到本心。通通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的法。要是能分辨出二。就不能解脱。佛法没有二元的东西。没有割裂的东西。

  印宗法师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就说:你不是讲《涅槃经》吗?明佛性是佛法。佛性是不二之法。虽然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他还不懂什么叫“不二之法”。他就用《涅槃经》里边的一些例子做了阐述。犯了四重禁。作了五逆罪。就说极重的恶人。就问是不是断了善根佛性了?很多同修也问。说:佛经说了这事不能忏悔。不能忏悔怎么办?到底是能不能忏悔。能不能解脱?我们要明白。如果要不通忏悔。我们永远成不了佛。佛说了。我们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要我们修行一定能解脱。要明白这个根本道理。

  惠能祖师也说明了。说:“佛言。善根有二”。有两个形式。一个叫做常。一个叫无常。佛性是什么呢?佛性非常非无常。一旦我们立起一个东西。必然有它的两面。但是佛性没有两面。我们知道佛性这个根本不会断。如果有了二元的思维。认为佛性呢。善根呢。有“常”有“不常”。在这个范围内讨论。它就有断、不断的意思了。从根本角度来说。没用善根怎么可能断呢?这里也说。“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是什么呢?“非善非不善。”我们把“善”理解为佛性。“不善”理解为不是佛性。因为佛性和善不善没关系。所以说佛性是不二的。同样。蕴和界。或者用我们理解的。有物质的、精神的。有为的、无为的。从凡夫角度看是两个问题。从佛角度看是一码事。没有分别。“不二之性”即是佛性。

  如果我们天天还活在善恶、好坏这个范围之内。那我们还是人。不是佛。多会儿从善恶这些摆脱出来了。看善和恶就像虚空、像泡影。善还是善。在我们眼里是幻化的、不实的;不善还是不善。但是和我们无关。就像天上的云。一会儿黑云。一会儿白云。我们从来没想过黑云不好。白云挺好。为什么?跟我们没关系。当我们修行到这个程度。看万事万物。看自心变化。一切一切。通通就像看云一样。都是幻化的。善恶再也影响不到我们了。随它去。随它善就善。随它恶就恶。脱离了二元的。不二的心就是佛性。这个时候有点佛性的意思。我们就进入到了高级阶段。只有摆脱了善恶。摆脱了二元。才能解脱。才能快乐。我们如果生活在二元的世界里。就受束缚。摆脱不了。都是痛苦。我们按佛法修。慢慢可以摆脱。可以出离。过去的祖师按佛说的修行。一步一步就到了。

  【原文】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学文解读】

  好坏立马就分辨出来了。自己都知道。印宗为惠能剃发。把惠能当作他的师父。这就是佛法的特质。

  (注:惠能在五祖门下时是出家而未剃发的行者。印宗为他正式剃度。就是他的入门师父。印宗法师为了佛法。愿尊弟子辈的惠能为师。)

  【原文】

  “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学文解读】

  惠能大师说:从此以后在菩提树下开了“东山法门”。为什么呢?因为是惠能东山得法。从五祖那里得法。祖师基本都是这样“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不经过辛苦。不付出巨大毅力。想得法。不可能。一旦得了真法。说实在话。“命似悬丝”。虽然说有佛菩萨的护佑。自己还要智慧的去处理事情。处理不好就有问题。也可能传法不畅通。惠能说“和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有宿缘——“累劫之缘”。另外。也是过去生中一起供养诸佛。同种善根。这样才一起闻无上顿教之法。还有一层概念。我们要珍惜佛法。珍惜现在学法的这些机缘条件。用心学。不学将来不见得有机会了。这是一点。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制。这一点要知道。包括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过。他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说。没有自己的。六祖惠能同样也这么说。佛法都是先圣所传——佛传下来的。祖师传下来的。不是惠能自己的智慧。大家闻的是 “先圣教法”。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应该“自令净心”。让自己心净下来。“闻了各自除疑”。闻了佛法自己除自己的疑问、疑惑。自己学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成就。这是佛法。六祖说他传了这个法。教化众生的过程跟过去先圣做得一模一样。没有区别。同样。我们要明白。从古到今。正法传的都是这样。没有区别。里边的核心意义都是一致的。方法有区别。但是里面的核心意义都是一样。都是传佛之见。让众生得度。这是根本的含义。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6/25698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六祖坛经:行由品 第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六祖坛经:行由品 第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03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