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9:5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

  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都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所有的念头都是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而已。

  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都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所有的念头都是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而已。

  假如仔细反省日常行为所依据的基本价值观念。并试着找出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源自我们未能对事物做正确的检验。

  我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根据“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具有实体”的假设而来。但是。当我们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现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鲜艳多姿。却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

  所以。念头根本没有理由拥有强过我们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轮回与涅槃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一旦我们认清念头是虚空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骗我们的力量。

  但是。只要我们把虚假的念头当作是真的。念头就会像过去生

佛学常识知识大全

生世世一般。继续折磨我们。让我们深受痛苦。为了达到控制“心”的目的。我们必须觉知该做什么以及该避免什么;我们也必须保持警觉。时时检视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为了破除心的执著。了解所有的现象皆如海市蜃楼中的绿洲一般空无虚有。美丽的外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相也无害于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爱与憎恶的连结。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影。

  一旦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你将认清眼前所有的相对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梦。并且不再执著于它。认清实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诵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

佛学常识开示

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在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的概念已建立坚固透彻的了解。否则你做的“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的醒觉。这无碍清明的空性就会逐渐被体

佛学常识pdf

认。

  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

  但是。如果我们净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的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的暴风中的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的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的。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的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得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

  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的冰块?水是柔软流动的。而冰是坚硬锐利的。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的;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的实体。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石。我们必须注入自由的活水来溶解这意念的坚冰。

  假如仔细反省日常行为所依据的

佛学基本常识 李炳南

基本价值观念。并试着找出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源自我们未能对事物做正确的检验。

  我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根据“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具有实体”的假设而来。但是。当我们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现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鲜艳多姿。却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

  所以。念头根本没有理由拥有强过我们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轮回与涅槃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一旦我们认清念头是虚空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骗我们的力量。

  但是。只要我们把虚假的念头当作是真的。念头就会像过去生生世世一般。继续折磨我们。让我们深受痛苦。为了达到控制“心”的目的。我们必须觉知该做什么以及该避免什么;我们也必须保持警觉。时时检视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为了破除心的执著。了解所有的现象皆如海市蜃楼中的绿洲一般空无虚有。美丽的外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相也无害于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爱与憎恶的连结。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影。

伊索寓言佛学常识

  一旦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你将认清眼前所有的相对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梦。并且不再执著于它。认清实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诵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在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的概念已建立坚固透彻的了解。否则你做的“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的醒觉。这无碍清明的空性就会逐渐被体认。

  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

  但是。如果我们净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的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的暴风中的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的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的。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的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得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

  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的冰块?水是柔软流动的。而冰是坚硬锐利的。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的;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的实体。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石。我们必须注入自由的活水来溶解这意念的坚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0/304113.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89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