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金刚经精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金刚经」金刚经精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刚经精义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已经涵括修行要旨。体现了真空妙有的佛法中道思想。现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一)离一切相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众生受妄想执著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包括人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著。
金刚的特性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坚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坚固、锋利、透明的特性。坚固就能不坏不灭。代表实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确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由文字了解以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著有个我。我能够度众生。执著有个我体。人相。这个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种种差别。那个人是我所度的。执著差别。众生相。众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众生。属能所执。能度的执著。所度的执著。寿者相。就是以上“我、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相续不断的。有个实体。也包括执著长远的寿命。执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非法相。一切法现在存在。消灭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非法相就是断灭论。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生。不离众生。所以《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显示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具体就体现在第一段里。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就体现了六度的修行。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钵。穿起衣。拿起钵。形象很好。端庄肃静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严。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众生以饮食供养佛。而佛以法味布施众生。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财施。我以法施。广行布施。使众生都能够有见佛闻法。广种福田的机会。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来。不分别贫富贵贱。不分别是得到半钵还是满钵。也不分别食物的好坏。这种不分别、平
第四。饭食乞。收衣钵。说明穿衣吃饭。收饭具。不假手于人。亲自动手。这代表精进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脚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来。这代表守静。修禅定。禅定就是消灭妄想。消灭内心的散乱。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代表禅定度。
第六。以上几项能够做到圆满。而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们来看一看。般若由世尊来显示。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间就可以显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说离开生活。离开行住坐卧。另外去找个般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道。”所以说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如何发心
[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
就要发这个心。这是什么心呢?菩提心!具有对象广、空间宽、时间长、目标高的特点。对象广就包括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间宽就包括整个众生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时间长。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目标高。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都能证得无余涅槃。这就是最高的目的。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没有余报可受。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不受后有。为无余涅槃。
四、如何修行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家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如何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
(二)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辱。修般若而不执著般若。修禅定而不执著禅定。修精进而不执著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
这是《金刚经》中典型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2.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13.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
这十四种论式就代表般若。为般若的论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著。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说”就代表立。言语假立。为有;“非”就是不要执著这个。代表空。要空相、空执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够从假名中了解空的道理。了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道思想。
天台宗发挥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种智;修“中”就得一切种智。由空可以证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脱。由中可以证法身。
六、由大行趣大果
何谓大行?就是菩萨的六度行。四摄六度。虽然《金刚经》讲空。但它不是断灭空。修一分善就证一分果。积累一分功德就有一分功德的果。这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功德是不落虚空的。修一切善法。具“空除执著、空除烦恼、空除妄情”之真空。因果相应。必有“妙有”之功德。
大果是什么呢?就是无住涅槃。这是佛菩萨的果。无住。以大智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故不住于涅槃。而度众生。不管佛还是菩萨。都是住的无住涅槃。叫住大涅槃。也可以证得大菩提。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大涅槃就是大解脱。离开生死就是大解脱。虽然离开生死证大解脱。但不舍众生。所以叫无住涅槃。同时也可以证大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就是般若的果。般若就是证菩提的因。般若里边包括六度。在六度中。般若是指导思想。
所以能够从真空妙有之中。了解真空而不执著一切相。了解妙有生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就可以证得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是已经解脱生死。虽然已经解脱生死而不舍众生;大菩提是最高的智慧的结果。这样就可证得如来法身。为菩提之果。包括三身、四智。三身指法、报、化三身;四智指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1/309883.html
以上是关于「金刚经」金刚经精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刚经」金刚经精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