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8: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释迦牟尼」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释迦牟尼」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所从事的职业。既不违犯国法。也不违犯佛法。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佛陀对佛弟子所从事职业的教导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

牧牛羊蕃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在这段偈颂中。佛陀告诉佛弟子可以从事种田、经商、放牧、租房、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职业。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辛勤的劳动。则财富会与日俱增。

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己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有些职业不一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从事杀、盗、淫、妄、酒等职业。如屠宰、渔猎。或被雇负责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是与杀业有关的非法职业。又如专门从事偷盗、提供卖淫处所、出售淫秽书画、以诈骗为业。或从事酿酒、开设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从事的职业。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智度论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够拥有无尽的财富。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

《大庄严论》有云:

“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

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此人于今者。心如大河海。

贪求无厌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贪渴五欲故。

此人实虚伪。诈现少欲相。

为贪故自苦。实非少欲者。

……夫少欲者。不在钱财多诸宝物。何以知之?如频婆娑罗王富有国土象马七珍。犹名少欲。所以者何?虽有财宝。心不贪著乐于圣道。以是之故。虽复富有七珍盈溢。心无希求名为少欲。虽无财宝。希求无厌。不得名为少欲知足。”

这是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

佛学常识什么叫经

定要过得很穷、很苦才是学佛。虽有财物心不贪著。是名少欲;若人身行苦行。心有贪著。希求无厌。就不能称为少欲。

佛陀对获得财富问题的教言

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追求成功的理念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

这四条并不难懂。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所谓偷盗。经典上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这就是偷盗。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自己做是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也是一样。或者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能成为贫穷的因。

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是越来越富有的。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这都是贫穷的果报。

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社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对父母不好。却很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能保持得住。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见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

这一点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心理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贫穷的因。如果不脱离这个思维定式。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别人得利。我们不高兴呢?就是妒忌、嫉妒。这个情绪很隐蔽的。不容易发现。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面的形式出现。比如学佛了。看到他人赚钱。就说这个财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将来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讲得不错。不过我们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这笔钱摆在自己面前那态度还是如此吗?心里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骗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这个情绪习惯。是很难摆脱。每天随时随地。都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中。对我们的福德有极大的影响。别人有了利益。我们要知道。一定是从前其有相应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报。这个是我们该替人高兴的。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对于他人获利的事情。进行阻碍。

这个情况也是不少的。看到别人做某件事情会有利益。就用各种方式去阻碍他。给他设置困难。可以是一句话:赚这么多钱。贪呢。没良心。也可以是具体行动。就是不让他那么顺。这些都属于这个范围。有这样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种子是贫穷的种子。不会长出富有的果实的。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见到他人布施。没有随喜心。或者说。见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兴、不赞叹。

见到他人布施。无论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没有随喜的心。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高兴。可能是不顺自己的心。可能是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这是非常不好的。本来随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做。不仅丧失了大利。还种下了贫穷的因。

只要法布施。讲的是正见。财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药枪炮之类。那么我们都该随喜赞叹。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见到世间有饥馑灾祸。心中不怜悯。甚至欢喜。这是贫穷的因。幸灾乐祸的心态是要不得的。这个有损福德。不厚道啊!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因为这十件事情。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一者自离偷盗。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那么想要财富该怎么做呢?把上面的几点。反过来就可以。

同样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

首先就是不偷盗、不劝人偷盗、不赞叹偷盗。见到他人不偷盗。而生欢喜心。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六者于诸贤圣尊长。给施所须。

对于父母尽力供养、不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不仅这部经典。还有很多经典都说过。供养父母等同

大悲古寺佛学基本常识

供佛。放着现成的在世之佛不供养。却远道去烧香磕头。实在不算明智。对于圣贤僧众。同样要恭敬供养。解决其生活的困难。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这个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不过实行起来需要自己去认真观察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么。这会得到什么果报。佛教其实就是让我们自觉觉他。那么自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变。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就是这样的精神。我们虽然不能令得伏

佛学常识豆瓣

藏。但是帮助他人获得财富却是可以做的。这也是让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悦欣。

见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悦。随喜赞叹。无论法财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赞。就是获得了富有的种子。这样的事情因何不做?不做亏大了。当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见。财布施是善物。这才可以。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见到世间的饥馑灾祸。心生怜悯。不要幸灾乐祸。

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没有种子是出不来果实的。

有五种因缘。菩萨不会成就你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

第一。“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

佛学常识读后感1000字

”菩萨看到这个“有情”。他对于财富地位有重大的业障。这个重大业障有两个解释:一是他本身福报不够。承当不起。你没有那个福报。菩萨施给你也没有用。目犍连尊者。明明拿饭菜给他母亲吃。他母亲因为没有福报。她看到的饭菜是猛火。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你本身没有福报。就算菩萨赐给你。你看到珍宝。你也是等于没看到。因为你本身福报不够。二是你内心有种种的遮“障”。你有那个福报。但是你有“障”碍。怎么说呢?你看到别人享受

赵朴初佛学常识问视频

安乐的时候。你生起嫉妒心。去破坏别人的安乐。这个时候。你得到财富地位的时候有遮障。你要先忏悔。就是说。你本身对财富地位:第一你缺乏福报。第二你本身有遮障。所以菩萨不布施财物。因为纵使布施。你也得不到。

第二。“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摄大乘论•本增上慧学分第九》说你有这个福报。你也没有遮障。但是菩萨看到你得到财富地位。会障碍你修学善法。财富使令一个人放逸。你带一点贫穷。你还会努力、很认命地去布施、持戒积集资粮;你财富现前。你就被眼前的因缘所转。所以富贵修道难。所以菩萨不布施是这样的道理。

第三。“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菩萨看到众生生命当中。带一点点缺乏、带一点点痛苦。你容易厌离眼前的生死。而发起出世的道心。你会有道心修行。你不会被眼前的小花所迷惑。

第四。“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说一个人要得到财富、地位。你就产生了骄奢之心。骄慢、奢侈。就广造杀盗淫妄的罪业。

第五。“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你的地位很高。掌握了权势、掌握了财富。你就会做出对众生很多损恼的因缘。“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所以菩萨看到众生没有断恶修善的因缘。就不布施财位。

所以有时候我们向佛菩萨祈祷。有时候会灵验、有时候不灵验。就是这样子。菩萨只有让你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因缘。才会灵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1/310614.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佛陀箴言: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80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