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得力」如何念佛才能得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7:3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得力」如何念佛才能得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得力」如何念佛才能得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如何念佛才能得力?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经》言:“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无量寿佛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亦名得大势。”

  虽然菩萨是三圣之一。但世人对这位菩萨的知晓程度似乎有些低。普通百姓对于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几乎是人人皆知。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但大势至菩萨。除了学佛居士知道外。不信佛的人恐怕知道的就不多了。大势至菩萨何以知名度不高。这和其专门介绍大势至菩萨的经典不多。恐怕有直接关系。虽然大势至菩萨的知名度。与其他大菩萨相比并不高。但其所开示的念佛之法。却对后世的净宗行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净土圣贤录》中有这么一句话说到:“夫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入道。乃至修菩萨行。化度众生。皆不离此法门。修净土者。当知效法焉。”由此。亦可见大势至菩萨对念佛方法的指导意义。

  在佛经中。描绘大势至菩萨开示念佛法门的。一般认为就是《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但这一章节所占之内容。对于《楞严经》的全经来说。实际上是相当少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按古大德的判教。可以分为三分。即第一分叙礼白仪。二为正陈所证。三为结答圆通。而第二部分正陈所证中。就详细开示了念佛之法。

  首先在经文中大势至菩萨回忆。“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

反常识的佛学讲解

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菩萨于往昔劫中。遇到十二如来。这十二尊佛相继在一劫中出世。最后一尊佛。名字叫超日月光。这十二尊佛都以念佛法门。教大势至菩萨。而所谓的念佛三昧。如果按静权大师的说法。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诚如大师所讲的:“又念佛亦有四种分别: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此四种念佛。皆名念佛三昧;因下手虽异。得果全同。故同名念佛三昧。又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统摄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乱之义。即正定、正受故。我们念佛。妄想纷飞。不能一心不乱;若依势至菩萨开导念佛法门。即得深入念佛圆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但于四种念佛中。清朝的续法大师认为。末法时期。人的根机陋劣。应当要修持名念佛。而不是修前三种

佛学的文学常识

念佛法。并认为持名念佛。相比于前面三种念佛是径中之径。大师在《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言:“虽念佛三昧。古称径路。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何者?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实相。则众生障重。解悟者希。至于无尽。则境界深广。从何领荷。唯此持名。最为简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如骥骤(余门念佛也)虽超群马(余门修行也)。未及龙飞(持名念佛也)。鹤冲(余门念佛也)己过凡禽(余门修行也)。争如鹏举(持名念佛也)。故龙树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譬如跛人。陆道步行则苦。一日不过数里。水路乘船则乐。须臾便过千里。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本愿如是。”由此。亦可知大势至菩萨所开示的念佛之法。依然是持名念佛。近代有人提出。大势至圆通章所讲的念佛是四种念佛外的念佛法。这讲法显然是不符合经文本义的。

  关于如何念佛。经中先用了两处比喻。经文言:“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经文的譬喻。是借近明远、假浅入深。令看的人易于领会。譬如甲乙二人。甲专门想念乙。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记了甲一样。这样的两人。虽然遇到。甚至对面相见。却如同未逢、未见。今就专忘方面而言。二人虽逢等于未逢。虽见等于未见。若是二人相忆。二忆念深。那相见就不难了。这是从互忆方面言。是故乙忆念甲。如同甲忆念乙一样。这样的二人。必定如影随形。不会分离。不但今生不会分离。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会分离。因为彼此念念相忆。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舍离。所说一专为忆的人。即喻佛忆念众生。一人专忘。即喻一切迷倒的众生。心不向佛。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欠丝毫。若肯真实念佛求生西方。未来皆可成佛。但因众生迷倒。舍佛逃走。流入娑婆浊恶苦海。生生世世。受尽各种的苦恼。直至于今。因为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众生。特别有缘。所以怜念的心也就更加深切。念念想化度众生。接引众生。出离苦海。往生乐邦。可惜众生。大都无心向佛。辜负佛恩。然而没有听闻佛法。与不信佛的人。固然不必说。就是已闻法与信佛者。也有许多不是真信。虽然念佛。不是真念。与此专忘的人。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佛虽念念不忘众生。奈何众生无心向佛。虽与佛逢。等于不逢;虽则见佛。亦如未见。所以念佛人多。生西方的却少。如同浪子在外。习惯飘流。不想回家。自然终不能回。而终不能回的毛病。全在专忘上面。如果众生。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乡。一心想要回家去。决定往生西方不难。这正合经文所说的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不但今生与佛相近。生生世世。决定不相分离。

  后面的比喻是说母子。则更显亲切。因为母子骨肉相连。关系更密。正如续法大师所说的:“世间慈念最切者。莫如母亲。子若悖逆。忘恩负义。母念或衰。心生悔恨。佛念众生。更过于母。逆恶重者。佛念愈深。乃至入于阿鼻地狱。代此众生。受无量苦。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世世相随。无有退转。故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也。若子逃逝者。喻众生不念佛。而堕恶道苦也。虽忆何为者。喻如来单忆无益也。子若下。后喻双忆不离。初二句。即上相忆念深。末二句。即上生生不异。谓六道众生。慕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者。然方得感应道交。生佛不二也。”

  父母之爱。只止一世。而佛对我们的怜爱。却是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可惜众生迷倒违负佛恩。逃逝于生死海中。轮转六道受苦无穷。我们现今幸得人身。得闻佛法。更有幸听闻求生极乐世界的念佛法门。更要如子忆母。念念求见。心心不忘。从今以后。将阿弥陀佛。当作最慈悲的父亲想;将观音、势至及清净海众诸大菩萨。视为最好的知音想;将极乐国土。作究竟安乐的家乡想;将现在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和修习一切功德。作预备资粮想;将临命终时。作到家日期想。

  是故经文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由众生心三字。可以看出念佛重在心念。不是只限于口念。念佛。是指心上真有佛、真想佛。而忆佛、念佛这两者之间。祖师认为是有区别的。在《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中言:“众

佛学常识口业清净

生心者。拣口念而心不念也。忆。记持不忘也。念。系缘在怀也。又初时偶然勉强记忆。曰忆。后时长久熟脱缘念。曰念。又忆是暂念。一忆之谓。念是数忆。常念之谓。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若理忆念。则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大家果能这样重视念佛。时时忆念在心。那决定可以见佛;或现在见。或当来见。所谓现在见。或在梦中、或在定中。或见真佛。或见佛像。如过去的净土初祖。庐山远公大师。于定中三度见佛。又三祖、四祖。修十六妙观。常于定中见佛。闻佛说法。又天台宗智者大师。修法华三昧。一日定中。忽然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以上都是现在见佛。所见的也是真佛。古时候见佛这种情况挺多。现在虽然也有见佛。但能见到的也不多。纵然见佛。大部分是佛的肖像。这是因为现在人的功行不及古人。至于当来见佛。是指念佛行人。临命终时。见佛来迎。往生净土。

  最后。大势至菩萨结答圆通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关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净土宗行人常讲的念佛注意点。关于这一方面。近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师言:“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

佛学常识什么是三宝

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

佛学知识常识

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捨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如此。则何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更加明了矣。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盖不是虚语。

  印祖言:“楞严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净宗最上开示。这六个字足以看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对净土法门修学的重要性。是故。净宗行人。于此章节岂可不细加研读。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1/312870.html

以上是关于「得力」如何念佛才能得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得力」如何念佛才能得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78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