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丛林清规大全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7:2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丛林清规大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丛林清规大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丛林清规大全

「佛教」丛林清规大全
「佛教」丛林清规大全

  一、何为丛林?

  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过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据《禅林宝训音义》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二、丛林清规的由来

  丛林清规是僧众行、住、坐、卧生活之准则。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

佛学常识课简雄辉

活规范。我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清规。我国的丛林规制形成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制定了丛林清规。后人称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的“清规”二字。有“清净规约”的意思。它是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组织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则。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禅师重编。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校正。定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这些规定。一直在寺院中广为遵照执行。

  三、丛林设置的“五大堂口”包括哪些?

  近现代丛林。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即所谓“五大堂口”。其中包括:

  禅堂:禅堂是丛林的核心。专指坐禅的道场。

  客堂: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宾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库房:库房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还管理山林、田庄。以及殿堂、房舍的修缮等。

  大寮:大寮为寺院的生活区。负责供应僧众的斋饭。主要由斋堂和僧厨组成。

  衣钵寮:衣钵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务机构。直接为方丈办事。

  四、什么是戒腊?

  腊所谓戒腊。就是受过具足戒的僧人。经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结夏安居后。受戒的年龄就算增长一岁。佛教称为“一腊”。通俗地讲。戒腊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数。相当于在家人的工龄。戒腊最长的僧人称为“上座”。在丛林中备受尊敬。其发言常常有权威性。

  五、寺院里设有哪些职务?

  一般的寺院。都是由方丈和四大班首、八大执事所组成的。另外还有很多的侍者和其他负责人。近现代的寺院。基本设置五个部分。也就是五大堂口。每个堂口都设置相应的职务。委派相应僧人负责。通常情况下。这五大堂口都设有以下执事:

  禅堂:

  维那: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凡禅堂中有违犯清规者。他都有权予以惩罚。上殿时。维那掌管佛教仪式的起腔领念。以音声为佛事。有如佛教乐团的总指挥。

  悦众:维那的副手。若维那不在。禅堂可由其代管。悦众在上殿时具体敲打乐器。配合唱念。并教初学参禅僧人的礼仪。悦众可设置数人。

  知藏: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护重要的经藏。相当于图书馆的馆长一样。

  藏主:执掌经橱钥匙。定期晾晒经藏。负责佛教书籍的保管和借阅。相当于图书管理员。

  参头:也称“禅头”。禅堂中参禅最久或最熟练者。他主要承担的是。为初学参禅的僧人做出示范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每天早晨打洗脸水。准备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后的洗脚水等。

  圊头:每天挑送净桶。冲洗厕所。更换洗手水。洗晒揩手帕等。

  客堂:

  知客:客堂的主要负责人。掌管全寺内外日常事务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其地位相似于办公室主任和接待处长。

  照客:为客堂和知客办事。照料客人。打扫客房等。

  寮元:云水堂的负责人。根据客堂安排。接待来寺院的云水僧。

  僧值:由于这个职务原来未设专职。而是由僧众轮流值班。故名。主要职责是代方丈管理检查僧众威仪。相当于纠察一职。

  殿主:大殿的管理人员。其职责是照管油灯、香烛。摆设供器、供品。清洁佛像、佛殿等。

  香灯:殿堂的管理人员。与殿主职责相同。

  钟头:负责敲钟的职务。

  鼓头:负责击鼓的职务。

  夜巡:负责夜间巡逻和打照板报时刻的职务。

  门头:守护山门的职务。

  书记:负责寺院的文秘工作。

  库房:

  临院:俗称当家师。既是库房的主管。也对寺院各堂口的工作进行督察。权力仅次于方丈。

  都监:都监的序职在寺院中是最高的。他在禅堂的位次。坐在监院上首。他上辅住持。下助监院。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管事。

  副寺:监院的副手。指导库头们的工作。负责寺院的生活及佛事用品。并对财务进行监督。

  库头:负责库房的管理工作。

  庄主:俗称“下院当家”。凡寺院所属庄田的一切事务。都由庄主负责。

  园头:经管寺院的菜园。

  监收:主要负责购进实物的验收等。

  大寮:

  典座:大寮的主要负责人。寺院的生活总管。

  饭头:负责煮粥做饭。随时掌握人众之去来。水米之增减。

  贴案:负责做僧众的斋菜和佛殿的供菜。

  菜头:负责厨房用菜。包括选菜、洗菜等。

  水头:保证供应大寮做饭菜和烧茶等生活用水。

  茶头:保证供应僧众每天的茶水。

  火头:专管饭菜的炉灶。掌握火候。

  磨头:负责寺院磨米等使用磨所做的事情。

  行堂:在斋堂为进斋僧众铺碗筷、盛饭菜和添加饭菜。斋毕又收拾和清洗碗筷的事务。

  衣钵寮:

  衣钵:是方丈和尚的直接助手。负责收发信件和草拟文书等。还可代替方丈接见来访者。

  烧香:侍者寮的负责人。凡方丈说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礼拜、上堂、上供时。均由烧香高捧香炉。走在方丈前面。

  记录:主要为方丈写法语。传戒时写请启。为各种佛事写疏文等。

  汤药:负责在方丈生病时煎汤熬药。故名“汤药”。也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厨师。

  请客:有人会见方丈。先由他禀报衣钵或方丈;方丈或衣钵有指示。也由他向外传达。

  圣僧:负责照料方丈的穿衣。饭后漱口。为方丈背行囊等。在佛教仪式中。当为方丈传炉、开具等。是方丈的侍者。

  行者:在方丈厨房烧饭烹茶及干杂活的僧人。

  僧人注重的是内心的修行。他考虑的是在修行中取得最大的成就而不是职务的高低。六祖慧能做过行者。负责舂米;寒山与拾得做过烧火僧。这些职务只是出于寺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

  六、僧人的职务是根据什么分配的?

  寺院繁杂的日常事务。都是由执事来办理。这些执事。有列职与序职之分。列职相当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职别;序职相似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职和序职又可分为东序和西序。其原来的意图可能是: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在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执事待以宾礼。列在西序。具体的分法如下:

  序职分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知客、行者、香灯;

  列职分为:

  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司、监收、庄主、磨头、寮头、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僧人序职的高低与其戒腊的长短一般是互为关联的。同时。序职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实践中获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职越高。一般说来。只有住在云水堂的僧人没有序职。他们在别的寺院可能有序职。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职却不予承认。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职相对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烧香。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本寺院。仍给他保留着烧香的序职。

  列职一般比序职后获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于其工作实在是一种苦行的原因。故被称为“行单”。这些人包括在云水堂、厨房、磨房、菜园做苦力的僧众。行单至少在禅堂修满一期后方可任职。列职的变动很大。有时任期只有半年。并可随缺随补。当任期结束。每位执事都得辞职。但他辞去的是列职而非序职。序职仍旧保存。或者随着新列职的授予。序职也相应升迁。

  丛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职和列职。序职为“四大班首”的。其列职可能是都监、监院或副寺;序职为书记的。其列职多半为“五大堂口”的负责人;序职为烧香的。列职一般为库头、监收等。

  七、僧人如何退职?

  僧人的退职。也就是俗世的辞职。每年的正月初八。丛林的八大执事都一齐到方丈向大和尚顶礼。说明本期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大和尚回答:“退职不过是老祖遗规。师父们办事历练老成。依旧发心吧!请回。”然后。五大堂口的执事们又分别对管他们的维那、知客、监院、典座、衣钵顶礼。说明本期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五大堂口的首领们大致都说:“退职不过是常住遗规。恐师父们嫌辛苦。暂且公务数天。慢慢计议。有人再换。现在还是继续发心吧。”

  八、什么叫圆职?

  寺院的圆职。类似于俗世的表彰大会。每年的正月十二。方丈和尚举行茶会。请丛林的八大执事及序职在书记以上的执事参加。对他们在本任期内的成绩给予表彰。希望他们在新请职之前继续代职。并要他们转告所管堂口的其他执事也继续代职。

  九、僧人如何请职?

  所谓“请职”。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每年一次的“聘任”僧人担任职事的仪式。有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进行两次请职。现在大部分寺院都是每年一次“请职”。有的寺院考虑新年期间活动繁忙。不易交接更替。就放在七月十五日。即佛教夏季“安夏”后。寺院内活动相对少一些的时候进行请职。

  请职那天。有一系列庄重的仪式。早斋时。斋堂门口即挂出方丈手谕的“请职”牌示。僧众斋毕回禅堂。序板响过两阵。维那便带领僧众到客堂。维那与知客见礼后问:“知客师敲动祖师犍椎有何胜因?”知客回答说:“大众师慈悲。请师父们到客堂非为别事。大和尚与师父们请了职。与师父们道喜!”于是。知客将方丈和尚送来的“请职”牌示宣读了一遍。并由知客执牌。带领新请职师们去回复方丈。

  大家向方丈顶礼后。方丈说:“把师父们大材小用了。”随后。新请职师回禅堂等待送位(正式宣布)。若新请职师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若没有班首。则由知客、维那送位。知客送西序。维那送东序。送位毕。同礼一拜。新请职师上方丈谢职。

  午斋。在斋堂送位。若新请职师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其余则由知客送西序位。僧值送东序位。两边知客高呼:“书记师、藏主师、知藏师、参头师、知檀师、知浴师送位!”东边僧值高呼:“悦众师、烧香师、记录师、书状师、侍者师送位!”知客又呼:“引请职师出位。展具顶礼和尚三拜!”敲引磬、接云板、归位、用斋。

  晚课。在大殿送位。晚课后。知客师领新请职师巡寮。对前任执事师示敬。巡寮毕。序板三通。寺院大众诸师向新请职师道喜。请职仪式结束。

  十、僧人职务的升迁

  僧人职务的升迁。主要依据僧人的修行、戒腊和工作成绩。在请职前。方丈召集丛林的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出席“议职”会议。由方丈提出升至书记以上的升序者名单。由监院、知客等提出升至书记以下的升序者名单。由维那提出住禅堂坐禅僧人名单。任何出席者都可以对所有升序名单提出异议。不发言即表示默认。

  在议职以后。知客将所任命的序职及列职都登入号簿。包括每一常住僧人的法名、籍贯、年龄、剃度师名、剃度地点及时间、受戒寺院及戒腊等。所有这些。以后都要记入《万年簿》中。这也是寺院的一件大事。

  丛林各执事不是每期都能升序。一般地讲。低给执事要重任一两期、高级执事要重任两期以上才能升序。若执事把工作搞得很糟。或犯了寺规。他便只好以主动离寺为自罚。否则由监院、都监甚至方丈亲自命其离开寺院。

  关于升职的具体的做法。在一些小说、电影、电视中也有体现。如《水浒传》第六回。讲到鲁智深由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推荐到开封大相国寺后。鲁智深对大相国寺方丈智清长老说。要讨个“都监、监院”做做。相国寺的首座、知客就对鲁智深说道:“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至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做得。都监、监院、提点、院主。这个都是掌管常住财物。你才到的清众。怎便得到上等职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素斋篇

事。还有那管藏的。唤作藏主;管殿的,唤作殿主;管阁的,唤作阁主;管化缘的。唤作缘主;管浴堂的。唤作浴主。这个都是主事人员。中等职事。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管茶的茶头。管东厕的净头。与这管菜园的菜头。这个都是头事人员。末等职事。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院。”后来鲁智深就去看菜园。做个菜头。然后就发生了在菜园里倒拔垂杨柳的故事。

  十一、什么是僧人的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是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这段时间僧人们禁止外出。而是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信众们的供养。

  佛制结夏安居一是出于养生护生的慈悲胸怀。因为夏天路上多虫蚊。如果出门可能会踏伤虫蚁。另外由于夏日天热汗多。出外化缘。披衣汗流。有失威仪。故禁足不出。同时夏热。妇女穿衣不威仪。僧人化缘亦不方便。所以要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的礼仪。学习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本堂法师或外地高僧讲经。二是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三是学习参禅打坐。诵经持咒。敲打唱诵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种佛事。

  到了七月十五日。即结夏安居圆满的解制日。丛林寺院的僧尼们都在各自安居处集合一堂。当着大众。自由检查自己所犯的过失。也可以揭示别人的过失。僧众之间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互相批评。共同忏悔。求得个人和僧团的清净。这种活动称为“自恣”。这天叫做“自恣日”。又称“佛欢喜日”。自恣后。受戒的年龄即算增长一岁或一腊。并以此来计算戒腊的长短。因此。结夏安居坐禅也称为“坐腊”。

  十二、什么是僧人的结冬?

  根据中

丛林寺院的佛学常识

国佛教的特色。以及中国气候冬天寒冷。僧尼不宜外出等原因。我国汉地佛教丛林又按照夏安居制度制定了冬安居制度。在每年从十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十五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见《清规证义记》卷八)。近代著名丛林如宁波天童寺等。都实行这样“冬参夏讲”的制度。

  所以冬安居的主要内容是参禅打坐。这是修习禅定功夫。求得开悟证道的重要门径。这时。各大丛林。特别是全国著名的禅林。有许多各地的云水僧前来专修禅法。

  十三、何为“打七”?

  “打七”是一种修行方式。是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在七日之中。专心参究。称为“一七”。直到第七个七日。称为“七七”。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到腊月八日止。要包括七七四十九天。禅宗的“打七”称为“打禅七”。是冬安居中的重要行事。也是冬天进行的参禅活动。

  打禅七主要是坐禅。坐禅是以燃香来计算时间。故又叫“坐香”。平日坐香。早斋前后、午斋后、晚间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间。必须延长时间。叫做“加香”。共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的时间。再行香一会儿。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众在坐香之间的跑步活动。行香的方法是。僧众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执事跑外圈。跑时决不能错圈、碰撞、踩草鞋。否则是要挨香板的。

  在打七期间。为了保证参禅。克期取证。禅堂僧众不但不出坡干活。连早晚课诵也不参加。其他事情更不能打岔。直到“七七”期满。

  佛教净土宗在冬安居中也举行打七仪式。净土宗以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所以。他们的修行仪式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诵为主。伴以引磬、木鱼之声。净土宗“打七”叫作“打净七”或“打佛七”。平时也可以举行。在冬安居中。“净七”通常也是打七七四十九天。

  十四、什么是挂单?

  挂单是指僧人在其他寺院暂住。在夏安居和冬安居以外的时间。僧人们可以带上自己的衣单行李和戒牒等外出云游。到其他寺院“挂单”。这些僧人。被称为“云游僧”、“行脚僧”或“挂单和尚”。

  正如俗世中的人出远门要告知家里人一样。僧人出去云游也必须在正月十六日以前。向寺院所属堂口的负责人请假。再由监院、知客、维那等开单注名。呈方丈审阅。十六日。请假僧即收拾好衣单行李。分别向方丈、客堂、禅堂、僧值寮及有关师承告假出堂。本堂口的僧众都来帮挑行担。礼送出山门。

  十五、僧人如何挂单?

  云游僧到其他寺院挂单。并不是进去就可安住。这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他要先将衣单放在客堂门口的左边。然后起左脚跨过门槛。坐在靠左墙的横凳上。在等待客堂来人时。可随时看到自己的衣单。如果衣单是放在课堂的右边。则依例反之。坐的姿势。是将双脚在前成八字形。知客师一进门。挂单僧便站起来合掌行礼。向堂中佛像顶礼三拜。在第三拜起身时说:“顶礼知客师!”又在佛像前一拜。然后坐回横凳上。知客师询问他的名字。剃度师、戒和尚的名字。出家、受戒的寺院。最近的行止及许多应该了解的问题。以消除他是否是一个善良、真实比丘的任何疑问。若他回答不得体或支吾其词。知客师就要求看他的戒牒。进一步辨别真伪。

  知客师询问毕。再问这位云水僧以后的打算。如果他只住一两夜。便说“打扰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时间。便说“亲近常住”。最后送单。知客师便领他到云水堂。

  到了云水堂。云水僧先将衣单放在堂外。再进伽蓝殿对伽蓝菩萨问讯或顶礼。作为向云水堂的寮元示敬。见过寮元后。云水僧即被领到寮房。这里沿墙架设着铺位。云水僧按其年龄被安排到一个空着的铺位上。年轻僧人住东边。年老僧人住西边。

  住云水堂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愿意住多久就可住多久。但必须符合规约:每天早晚随众上殿、过堂。并由寮元率领坐禅。其余时间。只要得到寮元的允许。白天也可以外出。如果云水堂住满了僧人。客堂外即挂上“止单”的牌示。

  挂单僧在云水堂住了一段时间或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愿意长住这座寺院的。根据本人的口头申请。寺院多方审查。认为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此后。他就是寺院的清众。随同大家一起结夏安居。

  事实上。僧人这种挂单。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得回答出知客师提出的问题。来果法师当年在挂单上就遇到很大的麻烦。

  来果法师自幼便深爱佛教。后来打算出家。由于难找到合适的老师。他就自己剃度。然后到宝华山挂单受戒。可是到了宝华山后。当知客师问他有无戒费、有无号条等事情时。他都回答“没有”。当问他是新戒还是老戒时。他也不知新戒老戒为何物。知客见他头上有几块疤。又见他的话不对题。便怀疑他是来抢劫的。就让他去磨坊住。并嘱咐其他人:“你们大家留心谨防。这定不是好人。”众人都用白眼看他。一样笨重污秽的事情。就命令他去做。由于旅途的劳累以及受到了虐待。来果身患重病。他睡在磨坊里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摩拜篇

。咳血七昼夜。奄奄一息。同戒者教他溜单。他不知溜单是犯严重清规。第二天吃完早饭。他将衲袄用藤一捆。背到肩上。正好碾磨头看见了他。就问:“你做啥去?”他直接就说:“溜单。”他出了以后。碾磨头追来。带一茨条。打了他一顿。然后提着耳朵将他拖回。这时他才知道溜单一事。不能让别人知道。

  由此可见。挂单是有严格规定的。白天外出都要得到寮元的允许。更不能偷偷的溜掉。

  十六、什么是贴单?

  贴单。指公布一寺职事及常住人员名单。一般在每年十月十五日举行。事先客堂与维那将全寺人员及其戒腊久近开具清单。送与住持。经分配职序后。将职称及任职僧众的法名写成单票。十月十四日。客堂挂出贴单、牌。次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其顺序按照职事大小及戒腊先后。复按名位顺次送单。

  禅堂贴单。一般是按执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凡单条上有名字的。都是丛林和禅堂的常住成员。

  十七、出坡是什么?

  出坡。也称为“普请”。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的制度。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求生活的自给。凡耕作、收获、打柴、采茶都实行普请。据说。当年怀海禅师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在禅宗公案中。有一些就是师徒在采茶、种田中的接引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则:

  一天。沩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百丈禅师问沩山道:“火种带来了吗?”

  沩山禅师答道:“带来了。”

  百丈禅师追问道:“在什么地方?”

  沩山禅师捡起一根柴。吹了两下。然后交给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欢喜的说道:“如虫御木。偶尔成文。”

  现代丛林寺院。多兼宗教和旅游功能。管理制度健全。分工细致。普请已渐减少。

  十八、寺院如何“算账”?

  俗世所称的算账。在寺院称为计岁。计岁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当代寺院的财经管理更加细致和科学化。经管财会账务的僧人。除按时做好年终财务报告外。每月还要举行一次。由住持召集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及有关人员。在方丈客堂对上月的财务报表当众公布。予以通过。

  十九、如何惩罚违规的僧人?

  寺院惩罚违规的僧人。也叫做肃众。寺院惩罚违反清规的人时会依据所犯过失轻重区别对待。轻者被罚油、罚香、跪香、杖责等。重者则被逐出寺院。永世不得再入佛门。

  肃众时。客堂先鸣序板三阵。召集全寺僧众。请来住持。由知客宣布僧人所犯过失。听候住持发落。并以“白四羯摩”的形式。征求全寺僧众对处罚的意见。对错打钟板犍椎、错挂衣单钵盂、毁损法器物件的僧人。多采取轻罚。被处以跪香者。须按规定地点跪在点燃的香前。直到一支香或几支香燃尽后方许起身。跪香时。要求腰板挺直。双手合掌。不可东张西望。否则将被监视的僧人杖责。

  重罚。主要是处分那些犯有偷盗、斗殴、酗酒及破杀戒、色戒的僧人。寺院将其“留寺察看”或赶出山门。被称为“摈罚”。根据僧人所犯过失的大小。被罚分为三种类型:1.默摈。即被处分的僧人。限其人身自由。令做苦重之活。从此不得与任何人说话。实际上等于将其摒于寺院生活之外。2.摈出。又叫“迁单”。即强迫犯有过失的僧人离开寺院。待其真诚忏悔、取得僧众谅解后再回本堂。3.灭摈。又叫“击鼓迁单”。这是对犯大过失僧人的处罚。即从寺院中灭除此僧之名。一般作法为:烧毁其衣钵戒牒。贴摈条于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将其从寺院偏门轰逐出去。以维护佛门的尊严与圣洁。

  僧人不仅要遵守佛门清规。同时也要遵守国家法律。《百丈清规》规定:“刑名重罪。例属有司。”即僧人犯了国法。同样按法律制裁。这就远远超过了肃众的范围。

  二十、寺院如何开会?

  寺院处理各种僧事时。如决定大型的法会、传戒、营造。重大的财务支出、人事变动。对僧人的处分等。皆以羯摩法来解决。羯摩法相当于僧团会议。它往往由寺院住持召集主要班首执事。乃至扩大到清净比丘参加。通常所说的“僧事僧断”。也就是靠羯摩法。以僧团大众的意愿来解决寺庙中的各种事务。

  羯摩法分为三种:

  1.白一羯摩。即是对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项。只要向大家宣告一遍就成。又叫“单白羯摩”。白。告白之意。

  2.白二羯摩。即是对于有些较重要的事项。先宣告一遍。再宣告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

  3.白四羯摩。即是对于最重要的事项。先宣告一遍。再作三番宣告;每告白一遍。即征求一次意见。如果一白三羯摩了。众皆默然。便表示对此事项无异议。于是宣布羯摩如法。议案成立。

  佛教的羯摩法。只要有一人持异议。便是僧不和合。羯摩不成。这时。只有采取“灭诤羯摩”。行黑白筹(投票)表决。以多数取胜。

  在羯摩法中也有规定:凡是如法如律的羯摩。便不许可无理取闹而横加破坏。若有一人破坏。僧团便可对他一人作羯摩;如有四人以上的小集团破坏。便获破羯摩僧罪。

  羯摩法是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在佛教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寺院如何发布通知?

  榜状牌示为寺院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如方丈招待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赴茶会。都开列名单。由侍者通报。叫做“知单”;方丈、监院招待大众茶汤。采取贴榜的方式传达。叫做“贴榜”;首座招待大众茶汤。采取书状的方式传达。叫做“书状”。丛林寺院自古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的说法。对于丛林行政性的通知。则用挂牌的方式传达。叫做“牌示”。挂牌的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请职、贴单、普佛、剃头沐浴等大多数牌示都挂斋堂前;上堂、传戒等挂大殿前。起七、解七等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韦驮殿前。这样。使寺院的行事形成规范。一目了然。

  二十二、僧人应遵守哪些信条?

  百丈禅师制定的《丛林要则》二十条。为丛林清规制度作了简要、通俗的说明: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接。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

  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平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二十三、进入禅堂要注意哪些事项?

  禅堂专指坐禅的道场。古称禅堂或云堂。是禅宗丛林的主要堂宇。堂中设一圆龛。正中安奉圣僧像。圣僧之像不定。或以乔陈如、宾头卢为圣僧。或以文殊师利及大迦叶为圣僧。禅堂内设长连床(今称广单)。施椸架以挂道具。

  各地丛林寺院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订有《禅堂规约》以作僧众行、住、坐卧及坐禅拜佛的仪规标准。四川宝光寺的“禅堂规约”是这样规定的:

  夫马祖创立丛林。百丈继以清规。务在安定学者之身心不得放逸。而后能究明已躬下事。至悟法源底。方可续佛祖慧命。以终正因行脚之志。无奈正象经往。法当末运。圣贤隐而不作。愚劣溢而沉沦;以丛林为游食之场。视清规作泛常之事。欲使佛祖慧命不危而不绝。讵可得哉!凡正信参学之士。见闻及此。必痛心惊惧。吾今侪于斯。切莫随于流欲。以至道业荒芜。急宜恪遵规训。始得已躬事办。约有数条。开列于后:

  1凡上堂小参。各搭衣持具。齐集法堂。次第而立。不得参差。违者罚。

  2钟板错乱。必当巡寮;引、鱼错乱。跪香;散香落地。参堂;一切犍椎参差者罚。

  3无事窜位。言谈语笑。粗皮旷野者罚。

  4坐香不到及失误。巡香散香者罚。

  5不顾本参。乱逞机锋及出坡不随众者罚。

  6堂中出入。次第而行。威仪齐整。有失次序者罚。

  7大小事务。不白执事。堂中出入。不遵规谏者罚。

  8经行纵横。语言戏舞及草覆作声者罚。

  9闯静惊静。静中嬉笑。东张西望。翻眼弄皮者罚。

  10巡香被警策。以公报私。故打者罚。

  11二策昏沉如故者。立参;三策如故者。跪参;倘故纵昏沉者罚。

  12私行向外。不着袍子。窜寮吃烟。闲谈杂话者罚。

  13盗取堂内银钱。衣物等件。重则烧单。轻则笞罚。

  14失物等项。捡者当白职事。原交失者认取。私自隐匿者重罚。

  15小恙给假三日。重病出堂调养。慎无妨众。违者罚。

  16制期未满期。不许出堂。出堂及私应经忏者罚。私逃单者挂牌。

  17除客、病外。私造饮食。司职不尽职者罚。

  18有事他出。归期违限者罚。

  19破根本大戒者。不许共住。

  20私自化缘入已。错昧因果者。不许共住。

  21谈论国事。心游世俗者。不许共住。

  22私收徒众及破和合僧者。不许共住。

  23恶口骂詈。交拳厮打者。不许共住。

  24有犯清规。不遵议罚者。不许共住。

  以上条约。各宜遵守。如有违犯者。决不循情。切宜珍重。凛之慎之。

  二十四、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有哪些规定?

  佛制戒律。祖立清规。旨在防非止恶。安身进道。光大法门。造福社会。本此精神。订立共住规约。全寺上下。均须遵守。

  1全寺僧众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执行有关政策。爱国爱教。以寺为家。勤修三学。恪遵六和。

  2全寺上下均须遵守佛制。戒行清净。慎护讥嫌。自重自尊。僧仪整肃。犯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3住持依选贤制产生。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

  4住持、班首、执事。均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爱护常住。关心大众。任劳任怨。廉洁奉公。如有玩忽职守。居职谋私。经批评教育不改者。免其职务。

  5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坐禅听讲、集体劳动。除按寺院传统可以不随众的僧人外。因病因事均应请假;无故缺席者。应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6尊师重教。恭敬耆德。服从执事安排。遵守殿堂秩序。违者。应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教育、批评或记过。

  7挑拨是非。破和合僧者。应及时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而又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8打架斗殴、恶口相骂、侵损偷窃常住或私人财物者。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侵损偷窃的财物。须照价赔偿;情节严重、触犯刑律者。依法处理。

  9全寺僧众均须僧装整齐。及时剃除须发。清净素食。禁止饮酒、吸烟、赌博、看淫秽书刊。如有不遵。经批评教育而

视频版佛学常识

屡教不改者。不共住。

  10外出未经请假。夜不归宿。经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11私自化缘募捐或向香客游人索要钱物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不服者不共住。

  12寺院竹木花卉茶果。均应爱护培植。不得私自砍伐采摘自用或做人情。违者。进行批评教育。照价赔偿。

  13师友亲朋来寺。经主管执事同意方可留膳宿。

  14保持殿堂庄严。环境清净。僧房整洁;保护寺院文物。注意防火防盗。

  遵规守戒。一视同仁。同居大众。各宜珍重。

  二十五、什么叫衣钵传法。佛教如何传法?

  衣钵是指僧人的袈裟和吃饭的用具。初祖达摩至五祖弘忍皆以衣钵作为传法的信物。谁得到师父的衣钵。便成为他的衣钵继承人。也就是得到了真法。故传法也叫“传衣”、“传衣钵”。尽管六祖慧能以后不再传衣钵。但后世僧人接受佛法仍叫衣钵相传。

  按佛门规定。只有接了法的僧人才能担当住持。方丈和尚在位期间。可将佛法传给他经过严格选拔、优秀合格、值得信赖的僧人。

  当年。五祖弘忍禅师为了选拔衣钵传人。就让徒弟们做诗。以测试他们悟道的深浅。大弟子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正在舂米的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故而胜神秀一筹。

  这天夜里。慧能忽然接到师父的密讯。让他于午夜时赶到方丈室。慧能到方丈室后。弘忍大师先为慧能讲授了《金刚经》的精华。然后对他说:“我佛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将大法传付给迦叶再经迦叶辗转传授。遂有四天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将正法传给慧可大师。然后代代相传到我。今天我将佛钵和袈裟再传给你。你要好好地珍惜爱护。切记不可断绝法统。你现在听我说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跪拜在地。恭敬地接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并问:“我现在已经接受了大师的衣钵。今后这袈裟将传付何人?”

  弘忍回答说:“从前达摩祖师刚来中国传法时。大家都不相信。因此达摩祖师才用传衣钵的办法表示继承者已经得法。现在大家都知道传衣钵的事。这样一来必然会引起争端。因此。这袈裟传到你为止。不必再传了。以后只传法。不传衣。免得引起无谓的争端。自古传法。命若悬丝。你赶快离开这里到南方去隐居。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山施行教化。”

  自此以后。为遵承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到六祖慧能之遗制。佛法的授受皆秘密进行。最多有一位引礼师、证法师及圣僧(方丈侍者)参加。传法程序为:

  在方丈和尚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设置佛像、香案。接法者跪于方丈和尚座前。由方丈和尚说法并宣读“法券”。“法券”为横幅。宽约一尺五寸。长约六尺。墨书于白纸。或丹书于白绫。也有用金粉书于红绸者。常以卷轴形式装于圆形铁筒中。“法券”上的文字。前端写着“正法眼藏”四个大字。以下写着:

  我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龙天悉皆默然。唯迦叶一旁破颜微笑。佛即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迦叶。于西天四七。东土二三。灯灯相继。祖祖相承。无非以心印心。实无法可传。亦无法可得。且道即今。传个什么。得个什么。无非依样葫芦。落得拖泥带水。

  有  禅人者。早悟“三空”。宿通“二谛”。堪为法门栋梁。继承祖位。故将大法付嘱于汝。汝当善自护持。绍隆佛种。利化十方。始不负诸佛之所护念也。

  “法券”文字颇长。下列历代祖师名号。后有偈语。并传法者名号及传法时间。“法券”上还钤有本寺院和传法者的多枚印鉴。有的“法券”文字简略。没有以上叙述的内容。仅在“正法眼藏”以下写道:“从上授受。备载《传灯》。兹不重述。略书近代。以表源流……”下列近代祖师名号。偈语也只七言四句。

  方丈和尚宣读完毕。即下座将“示券”付与接法者。随着又将佛像、佛经、衣钵、麈子、如意、佛珠、锡杖等传给接法者。然后。接法者上座说法。大法授受就此圆满。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1/31328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丛林清规大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丛林清规大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78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