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时临末法。众生福薄。
明师难遇。正法难求。
我等末世行人。当遵佛遗教。以戒为师。实行实做。自觉觉他。荷佛家业。住持正法。
佛法为慈舟。正见为导航。正知正见。乃修学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缘我等发心每日汇集大德开示、佛陀经典浅释。愿与见闻者共同学习进步。树立正知正见。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学。早证菩提。同归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共修经文讲义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
2.佛教的世界缘起观
(1)不同认知的原理
佛教阐述了宇宙真理。对宇宙真相有着完整透彻的认识。为了说明佛教对世界的解释。必须先明白几个基本的佛教概念。
能认识世界的六个要素: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能认识的主体。为简略起见。下文有时将这六识合称为“心识“。或简称为“心”。
所认识的世界: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被认识的客体。色。即眼所对境。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声。即耳所对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各种声音。香。即鼻所对境。如香、臭、不香不臭等。味。即舌所对境。如酸、甜、苦、辣、咸等。触。即身所对境。如滑、涩、重、轻、冷、暖、饥、渴等。法。即意识所对境。如我们的各种思想、好坏分别等。
中间的媒介: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藉由六根。对六境进行认知。如果某根损害。则不能对其相应
人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即是六识通过六根。对六境进行的感知。也就是说。这是六识、六根、六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六识为能认识。六境为所认识。六根为二者的媒介。这三者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均会引起对世界认知的变化。
六境发生变化。如原来的平地上。
六根发生变化。同样会影响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发生变化。如眼根有病的人。可能会看见空中的幻相。但这种幻相在正常人的眼中是不存在的;耳根有病的人。可能会听到别人听不见得幻声等。
六识发生变化。也会使所认知的世界变得不同。有些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眼中的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研究不同的“识”所感知到得世界。
这种情况推广到对香、味、触、法的认知。不同的识和根对境的认识是不同的。尤其在意识上。人和动物的差异就更加显著。
造成对境的认知有如此的差异的原因。“识”和“根”均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根”和“识”的之间是什么关系。后面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
不同的识和根。对境的认识可能完全不同。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在不同生命的心中是不同的。既然如此。也就没有理由只承认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而不承认其他人所认识的的世界。
这种事实也说明了佛教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道理:及我们所认知的所谓世界。其实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实在在的本体。不同的生命形态(即具有不同的识和根的生命)。对它的认识(即境)可以完全不同。
(2)世界的缘起
正因为外部世界(境)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实实在在的本体。所以它才可以在不同的生命面前表现出多样性。比如人和动物对世界的额认知就不相同。
在佛教里。除了人和动物(佛教中称为人道和畜生道)外。还有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形态。其中属于凡夫层次的还包括天人、阿修罗、饿鬼和地狱众生(此即六道);不属于凡夫层次的有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同样的原理。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也会完全不同。佛教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人类眼中的水。在天人的眼中的甘露。在饿鬼的眼中是脓血。在地狱众生的眼中是铜汁。在鱼的眼中就是宫殿。在佛的眼中则是究竟的实相。
这种多样性背后的原理。就是佛教中说的“缘起”。“缘起”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现象和它的本质。
从现象层面上说。一切万物皆由因缘合而生。因缘散而灭;从本质层面上说。因为一切万物都藉因缘而生。所以并无恒常不变的本体。这就是万物的空性本质。用佛教的术语。万物的本质即是“缘起性空”。万物的现象即是“性空缘起”。这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割。因为缘起而性空。又因为性空。缘起才能成立。
由缘起的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不同的生命形态所感知的世界并不相同的原因。由于具有不同的根和识。所以对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即使是同类生命形态。它们所认知的世界。也只能说是“大致相同”。而不能说完全相同。这种对世界“大致相同”的认知。也正说明了认知者的“心识”大致相似。
对同样事物。存在如此差别的认知。说明了我们所认识到的事物。只不过是因缘而生的一种“假相”而已。它们只是六根在对六境时。六识中产生的各种认知。在某些因缘作用下。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在其他因缘作用下。也可以产生其他的认知。这是对一切现象都没有一定本质的很好诠释。
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的生命形态具有不同的六根和六识呢?这即是佛教中所说的“业”。身、语、意的一切活动。都为业。最终都反应到心识当中。从而造成心识的差异。如果造的业相似。就会使心识很相似。佛教所说的“六道众生”。即是从大的方面说。存在着六种层次的“心识“状态。
以心识为因。便会产生相应的六根。在佛法的十二因缘中。把这称为“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在十二因缘中。行即指造
因为心识的内容是由业来决定。所以业大致相同的众生就成为一道。在同一道中。众生的身体(六根)和所感受到得外境都大致相同。这一现象在佛教中。就称为
在同类众生当中。个体所造的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是个体的“别业”。由于“别业”的不同。个体众生的心识和六根也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有人一生下来就是瞎子或傻子等。因此即便是同一类的众生。对世界的认知也不会完全一样。
由于根、境、识三者的相依缘起。地狱众生所感知的外境为火海、铜汁、刀山等;饿鬼众生所感知的外境为无水无食、脓血、污秽等;天人所感知的外境是上妙饮食、美丽宫殿等;人类所感知的外境是我们眼前的世界。这都是由同类众生“共业”所造成的。
又如在饿鬼道众生中。也有饮食不缺的;在人类中。各个人的处境也各不相同。这都是由个体的“别业”所造成的。“业”的差别。是这一切差别的根本原因。
缘聚禅莲恩师法语:
智者无畏行当下本觉如如不动转
身处困境不忧虑心内宝藏静无烦
独处不可放逸己犹如万人察己迹
万人之地不惊慌犹如一人凉亭兮
贫富贵贱皆平常浮沉人生朝日夕
了明达本修真同回本还源何愁曦
要练就这样的心境才能提高觉性的自己。觉悟的心性。道德的高尚。每个生命都向往。可是总会有上行的。也有下滑再也起不来的。是走向光明还是下堕的生命都是自己一念间的抉择。凡人转不了凡夫境。走不入超凡入圣的进步境。菩萨转不了境。提高不了就只有住在菩萨境。
从凡夫到超凡入圣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菩萨果。到佛陀自性证悟圆满。这些层次的提升。步步就如登台阶一样。从理论到实际的体验生命觉悟的光明。一步步地提升。需要时间。更需要行者实际的修为行持、德行、慈悲、正义、纯正、纯净以及实际信愿行累积的资粮。方可逐步走向圆满的生命觉悟本来。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31862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