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3:4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

  

「佛教」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
「佛教」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

禅意水墨(绘:贤书法师)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记载的本身。绝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那个国家。但是‘美国’这个名词。绝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困难了。因此。尽管多数的人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流。若他们的身心行为只是另外的一副面目。这就只是贩卖知识的理论。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和由实践而来的心得或功效。

  那么。佛教的解脱方法应该怎样证验呢?

  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也绝对重视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究沦在生死境界而不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人天业。

  所以。太虚大师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就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大意思的。

  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则不胜枚举。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两位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现在。就让我们介绍三无漏学的修持。

  (一)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总括起来就是《增一阿含经》卷一的迦叶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称的﹁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过去世中。离现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对于弟子们所通用的戒律。我们如果确实做到了这样的要求。便是一位标准的清净佛子。事实上。这在三岁的儿童都说得上口。但在八十岁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贴切。简单之中蕴有严格的要求。那一个凡夫能够完全做到?

  因此。释迦世尊的教训之中。戒是分有层次等级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弥戒与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萨戒。这些戒的内容。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广为介绍。如有兴趣。可以另看拙著《戒律学纲要》一书。

  在此。只能介绍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实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础。能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谓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内容。分为三类: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2。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淫词艳语、不散乱杂话;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把十善修好。就称为三业清净。如果身、口、意的三种行为不能导入正轨。不能保持清净。那不要说修持解脱。就连一个基本的人格。也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门。是以持戒为一切法门的基础。刚开始不能持得清净。也不要气馁。只要持之以恒。渐渐地成为习惯。久了自然就会清净;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对持戒。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业类配饮酒戒。前面的身口两类。配杀、盗、淫、妄的前四戒。便是五戒的范围。犯戒以既成的行为事实为主。所以仅有意念犯戒。不成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却以意业的主宰力最强。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内心的发意。不重肉体的贞操。比如遭人强奸而不受淫乐。便不成犯戒。特别是‘邪见’一项。那是十善的罪魁祸首。所谓邪见。就是不信善恶因果。如果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学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恶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但是。最大的恶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会考虑到未来的业报问题。业报问题虽属于功利的庸俗的范围。但那确是存在的。并有抑制罪恶作用及鼓励行善作用的。既然否定了业报的观念。巨奸大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

佛教常识学拜佛学烧香

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戒持清净了。心摆平稳了。然后才能谈到学定的工夫。太虚大师曾说:‘戒为三乘共基。’信佛学佛。如果看轻了戒的持守。便不是学佛法。纵然持咒、习定。能够感通神鬼。那也仅是旁门左道而已。(请阅读拙著《戒律学纲要》)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静虑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总之。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的状态。便是禅定。

  定的修持。可以说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显著受用。唯有修习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派宗教--佛教称他们为外道。都有禅定的经验。据佛经的记载。印度有很多外道。最高的定境能到无色界的四空处定。在中国。太虚大师则说:‘在中国书上。只有老子始有此境。’(《佛学概论》)在西洋的基督教徒。虽然没有打坐的方法。但在他们的祈祷之中。往往能够得到神秘经验。那也算是禅定的一种。所以也有人说:佛教徒离开禅定。或者基督徒离开祈祷。就不能得到宗教的实益。这虽未必是绝对的真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法。由此可见。禅定对于宗教价值的重要性了。

  因为禅定的作用。在消极方面。可以抑制我执、我欲的奔放;在积极方面。又可以自由开放我们精神生活的天地。禅定既是散心的收摄。所以能够防止物欲的泛滥。乃至排除了欲念而进入无欲的状态。禅定的修得也必须是离欲之后的事实。所以在(欲、色、无色)三界之中。欲界天是福报而不是禅定。离欲之后的色界天。才是禅天的开始。因此。要想证得无我。首先要离欲。要想离欲。最好是修定。禅定既可离欲。离欲之后的精神领域。自然是一种自由的领域。

  但是。禅的境界有很多。通常所说的是九次第定。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定。经过无色界的四空定。进入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才是解脱的境界。才是罗汉的境界。外道只知修定。而不知性空的无我。所以即使到达第八定。一切物质及妄念都空去了。一个我字还没有空去。所以出不了三界的生死。等他们的定力退失。从定中出来之时。便又回到生死的漩涡中去!

  修禅定。不是简单的事。如果知见不正、夹杂妄念。比如为了求生天国而修禅定。便挟带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厌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生天。只能使他依恋定乐而不再希望解脱生死。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称‘着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类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认作是神迹。认作是证果。本来。定中就可能出现幻境和定境两种现象。但是。幻境与定境不同。从不净的妄念中产生的是幻境。这在神经系统不正常的人最容易发现。他们所见的幻境。跟他们平日所想的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实。这是他们心底妄念的反映。未习定时心太散乱。所以不易觉察。一旦把心稍微静下。微细的妄念便会趁机显现。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态之下。就会以为那是一种神迹。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矫正。极容易成为神经错乱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至于定境。那是在把心念集中于一点。普化成一片。扩大成一团。把这集中了的不散乱的心力。融和了外境成为自心的内境。随着定力的深浅。能把心力扩大开去。感应开去。其中所得的经验。便是定境。神通。是定力的化现。感应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许分别的。只能体会而不能名状。即使说出来。那也变了样的。否则。那便是幻境了。如果定境而有现象的作用。那已是由定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归纳起来。不外是‘止观’的修习与协调。‘止’是心的着落、安定、静止。‘观’是根据这个止的要求而思惟。如果只止不观。便会偏于枯槁而易昏沉。如果只观不止。便会偏于分别而起散心。所以要主张‘止观均等’。才能产生禅的活用。才能进入定的境域。

  中国的禅林。有一句名言:‘念佛是谁?’通常被视为禅定的入门工夫。定的工夫。固然要有静坐作为基础;定境的获得。却不一定全靠静坐。所以不称坐禅而称参禅。这个‘参’字。就是‘观’的工夫。参‘念佛是谁?’。就是观‘念佛是谁?’。所以天台宗修持的场合不称禅堂。而称观堂。浙江的观宗寺就是如此。

  念佛是用心念的。用谁的心呢?我念佛当然是我的心在念。最要紧的关头。就在这个‘我’字上面。从‘我’字上面一针见血地戳下去。问:‘我在那里?’肉体四肢是我?五脏六腑是我?呼吸是我?精神是我?找找看。我的本体究竟在那里?找到最后。终究是了不可得。‘我’

佛教常识佛学基础知识

既找不到了。妄心也就静止下来。一到心止的时候。便得身心轻安。离开定境就不太远了。但是一般的心止。未必就是入定。要是工夫不到家。散乱的分别心一止下来。就会渐渐地入于昏沉状态。那不是定而是枯、而是闷。定不是昏沉。定是精勤不懈地保持着一片空明朗澈的心境。因此。止了之后。如觉昏沉来临。马上再起观照思惟:‘念佛是谁?’这样连续下去。工夫纯熟了。自然会引入定心的。

  还有一个公案: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他教惠明参禅。是用这样的指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当你正在不思善也不思恶的心境之时。那个就是自性本体的显现。试问:我们离开了善恶的一切心念思惟。不就是一片空明朗澈的定境吗?那也正是一种无我境界的显现。所以禅宗教人参禅。还有一句明训。那就是‘离心、意、识而参’。不依心体、不藉意思、不用识辨。正在此时。那能还存有什么事物在我们的脑中呢?这些都是顿悟的方法。是直下指归的方法。比起止观均等的方法。又更直接了一层。也更高深了一层。这在普通的人。在短时间内。恐怕是用不上力的。所以用止观的方法还是比较安全的。

  禅观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唐朝宗密禅师的分类。共有五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禅。它们的内容颇多。已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容纳。大致上说。中国的禅宗修的是如来禅。那是一种将定的工夫活现并融和在实际生活中的禅定。所以经中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佛学常识大全100例

。中国的禅师则说‘饥来吃饭困来眠’。都是禅定的表现。这使得枯坐守寂的小乘禅。全部活了起来。但这也有流弊。因为如来禅虽能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若非上上根机的人。那就用不上力。试问:能有几人做得到心‘常在定’的?定是收摄散心。不受外境的蛊动便是定。谁能如此了?见色、闻香、听声。乃至触恼等等。能够毫不动心吗?这是很难的修养工夫。如果仅在口头拨弄几则禅宗的公案。焉能算是修禅?所以。安全的修定方法。还是从静坐及止观方面着手。

  静坐。不等于修定;修定。最好是请已有禅定修养的人直接传授。否则就容易出毛病。比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蕴处界观、数息观。这是小乘的五停心观。尤其是不净观与数息观。最受重视。这些观法。在南传的泰国等地。以及现在的欧美。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从文字书本上学。那是靠不住的。

  但是。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静坐着手。静坐时必须注意以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4

下事项:第一。要有一个寂静的环境;第二。要有一个平静的心境;第三。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不论单腿盘坐、双腿盘坐。或交叉盘坐都可以。主要的是平衡身体的重心。保持着不倒的坐姿。如果年老的人腿无法盘。也可把两腿垂地。不过那是不能持久的。一则要倒。再则由于血液循环的受阻而会使腿脚发生不良的后果。还有。两眼的视线。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否则。不入昏沉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没有高明的禅师指导。就照上面所说的止观方法练习也可以。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希望从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么神迹。如果先就存了某种杂念。修持之后。一定会出岔子。要是不存杂念也有幻境显现时。那就必须提高警觉。马上回心返照。观察我在那里?我也找不到时。幻境自然消失。或者是对于很可能出现的种种可喜或可怖的幻境。置之不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切勿以为是灵验。也别怕它是魔障。

  如果有些人不习惯静坐。心太散、意太乱。静不下来。那就另修礼拜、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力。选定一门。或选定有连贯性质的数门。比如修弥陀净土的。应该拜弥陀佛像。诵净土经论。念弥陀圣号。观西方乐土的种种庄严。这就是一贯性的法门。只要恳切持久地修持下去。就会渐入佳境。所以。这也是修定的方便法门。这是从动中取定的方法。比如《阿弥陀经》的念佛法门。也在求得一心不乱。那也就是定的一种。

  修持。最要紧的是信心、敬心、决心、恒心;死心塌地地信。虔诚皈命地敬。勇往直前地行。持久不懈地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求速效。每日定时定数地修持下去。平心静气地修持下去。必然会有成效的。即使久修不验。那是

佛学常识般若智和菩提心

工夫不纯。不是佛法不灵。在此。我想顺便一提:时下一般寺院的课诵。往往只顾形式唱念。而不顾内心修养与陶冶的修持法。实在是极待纠正的。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所以慧的功用。要比戒定更大。

  至于慧的产生。也与戒定有关。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又转过头来。指导持戒。指导修定。就这样连环地形成了螺旋状态而向解脱之道迈进。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脱要领的盲修瞎炼!

  不过。慧的成长。不一定全部要赖戒定的滋养。所以。通常把慧的来源分为四类: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到的智慧。称为闻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后。所得的心得。称为思慧;再将自己的心得。从事于实际的践履。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目。便是证慧。但我在此必须指出。在这四慧之中。除了闻慧以外的其他三慧。都与戒定有关。特别是与禅定的关系。因此。解脱道的证得。没有这三学的相互为用。根本办不到。虽然有些慧力特别高的人。不必经过呆板的禅定修持过程。一经点破。就得解脱。但是在其解脱之际。仍得有一种定的力用促成。不过那是非常快速的。所以称为电光喻定。由此可见。我们也不必批评不修禅定的人就等于没有修持。前面说过。如来是‘无有不定时’的。真正的大定、深定。绝不限于静坐。《首楞严经》所说的大定。也就是这样的。

  本文节选自《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32480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61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