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孝经》白话注解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孝经」《孝经》白话注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
孝经白话注解
关中严协和居士
《孝经白话注解》出版的因缘
于凌波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
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为了净化人心。我曾编印了一套“净化心灵小丛书”。希望藉着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这一本《孝经白话注解》。就是净化心灵小丛书中的一本。
《孝经白话注解》的注释者严协和先生。是我早年的一位老友。他是陕西三原人。早先在监察院审计部任职。后来调到台湾省审计处服务。住在台中。我们交往多年。不幸他早已作古。月前住在彰化的龚永川、赵咏芬两位老菩萨。捐了一笔净财。要印经会印经典或善书。我选印这本《孝经白话注解》。想尚能符合两位老菩萨的愿望。
孝经白话注释
(考虑编排与阅读方便。将原文之【注解】省略。)
开宗明义章第一
【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白话】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白话】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白话】“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白话】“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白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才是孝道之远大目标。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天子章第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白话】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白话】“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白话】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着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
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白话】“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着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白话】“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白话】“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这种地位。极容易犯着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那末。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财物处理得恰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人民生活丰足。那末。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自“高而不危”至“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引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表明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白话】“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白话】“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白话】“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动、应特别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第三段。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明卿大夫之孝。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或省级的各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卿大夫之职。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
士章第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列为第五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白话】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白话】“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白话】“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白话】“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释义】本章共计五段。自“资于事父”至“而敬同”为首段。说明移孝作忠的诚心所本。自“故母取其爱”至“父也”为第二段。说明父兼爱敬之义。自“故以孝”至“则顺”为第三段。说明忠顺二字的道理。自“忠顺不失”至“盖士之孝也”为第四段。说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顺二字为主要条件。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说明不要懒惰而有伤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是初入社会作事的人。甚么公事都不懂。安虚心静气的练习。一面服从长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对年长位高的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对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所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和守其祭祀吗?
庶人章第六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白话】“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白话】“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白话】“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释义】本章计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为首段。是说明取法于天。获利于地。“谨身节用”三句为二段。说明谨慎自身。节俭用费。才算是尽了孝道。自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四句。为三段。总结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尽所能。总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着想。时时念父母恩爱。如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
三才章第七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白话】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白话】“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白话】“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甚么话说?自“先王见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
孝治章第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白话】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白话】“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
【白话】“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白话】“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为第一段。是说明元首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国者”至“以事其先君”为第二段。说明诸侯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家者’至‘以事其亲’为第三段。说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应该怎样尽孝。自‘夫然’至‘如此’为第四段。说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验。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以证明元首有了大德。四方万国。没不顺从。按这一章的讲解。古人对于孝道。是如何的重视。他并不限于爱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爱敬之心于最疏远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欢心。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人人尽孝。化行俗美。国家何患不能强盛?假若不以孝道治理天下。那爱敬之道。不出门庭。家不能保。国不能治。天下万国。皆视如仇敌。虽科学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还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吗?现代国家的领袖。应重视孝治。
圣治章第九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白话】“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白话】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话】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藉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白话】“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着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着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白话】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白话】“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白话】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鳲鸠章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八段。筝一段。说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二段。说明尊父配天的创始。第三段。说明圣治尽孝的隆重。第四段。说明政教
纪孝行章第十
【章旨】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白话】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白话】“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凶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前段所讲的。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五项。这是孔子指出顺的道理。后段所讲的。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顺德上边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边去行。自然受到社会法律的制裁。和不幸的结果。这个道理。很显然的分出两个途径。就是说:前一个途径。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畅达无阻的。后一个途径。是崎岖险径。绝崖穷途。万万走不得的。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罚。其用心之苦。至为深切了。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这一章书。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白话】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白话】“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天下。天下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是大乱的道了。”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刑罚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个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坏路去。如果走到那个坏路去。不但为国家造出乱源。他个人的生命。也将要受到制栽和危险的。所以希望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爱敬父母的孝行方面来。不要一误再误。走到最危险的坏途去。圣人爱人之深。而警告之切。于此可见。
广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使天下后世的为首长者。确知要道的法则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为十二章。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白话】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白话】“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一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何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子弟、部属、大多数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体的实行方法。第二段。说明要道守约施博的实行效验。作为长官致敬悦氏的原理原则。办理政治之力行宝典。负责国家政治的人。应熟读玩味。
广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样的实行。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为十三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白话】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心到这种伟大的程度?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首段。道出广至德的本义。末段。引诗证明言非虚说。按这一章的意思。就是希望执政的人。实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较容易。执政的。若能利用民众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爱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设施。都容易实行。
广扬名章第十四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列为十四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白话】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说明移悌可以事长。三段。说明能治家。必能治国。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内达外。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将来。德行成立于现在。名誉永垂于久远。按这一章所讲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爱护名誉。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极点。西谚说:“名誉是第二生命。”我国古代圣贤所讲的名誉。首重德行。德为名之实。无实之名。君子以为可耻。不像西人所讲的名誉。专重名誉了。所以有名誉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誉。德是根本。名是果实。
谏诤章第十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白话】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白话】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白话】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释义】按前数章所讲的。尽是爱敬及安亲之事。对于规劝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谏诤一事。专题论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发问。而引起孔子的惊叹。二段。是孔子举例说明谏诤之重要性。不但谏诤对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为有关。且对于天下国家社会人心之影响亦大。三段。重说:“从父之令又焉得谓孝乎”一词。是重复慨叹。以提醒世人不要轻视本章谏诤之意。细按这一章。有双重意思。一面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种警告说: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的影响。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种启示。既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化归乌有了。
感应章第十六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白话】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
【白话】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白话】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说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说明孝悌之至。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四段。引诗作证。以证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无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服务。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白话】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就证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事君尽忠的道理。二段引诗证明为臣爱君。虽远处异地。都不忘怀。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还能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按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实行。那么。不但爱敬之心尽于父母。那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都搁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丧亲章第十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话】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白话】丧礼上说:“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为之棺?、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白话】“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白话】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子丧亲后之哀戚状态。二段说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说明慎终追远的处理办法。四段说明孝道之完成。按孝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为生民之本。孝子生尽爱敬。死尽哀戚。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照这样的孝顺双亲。把父母抚育之恩。可算完满答报了。但是孝子报恩的心理上。仍是永无尽期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27484.html
以上是关于「孝经」《孝经》白话注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孝经」《孝经》白话注解;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