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下)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1:1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下)

  201.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

  《大方广佛华严经》

  202.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大方广佛华严经》

  203.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敌。虽见五欲。心不贪著。

  《大般涅盘经》

  204.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令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懈慢!

  《大般涅盘经》

  205.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06.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大乘起信论》

  207.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大乘起信论》

  208.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佛遗教经》

  209.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维。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优婆塞戒经》

  210.所谓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

佛学常识问答

11.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安乐行品第十四)--《妙法莲华经》

  212.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大方广佛华经》

  213.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大方广佛华经》

  214.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萨座。心无所著。--《大方广佛华经》

  215.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大方广佛华经》

  216.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大方广佛华经》

  217.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大方广佛华经》

  218.佛子:譬如虚空。虽能容一切诸物。而离有无。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普入一切世间。而离世间想。虽勤度一切众生。而离众生想。虽深知一切法。而离诸法想。虽乐见一切佛。而离诸佛想。虽善入种种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无所染著。--《大方广佛华经》

  219.其心无所畏。饶益诸群生。众魔与烦恼。一切悉摧灭。--《大方广佛华经》

  220.不乱不昧故。具足禅波罗密。--《摩诃般波罗密经》

  221.若修止者。住于静外。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复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大乘起信论》

  222.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

佛学常识睡眠篇

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

  223.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大智度论》

  224.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225.菩萨为修禅故。难忍能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恼。名为忍辱。--《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226.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227.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密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涌发。如石中泉。--《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228.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佛遗教经》

  229.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生。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八大人觉经》

  230.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231.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密多。乃至静虑波罗密多。皆从般若波罗密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32.有十胜法。便能悟入无上菩提:一者精勤。乐习禅定。二者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三者损灭睡眠。恒自觉悟。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五者顺世事业。常观如幻。无所著故。六者无所隐藏。决众疑故。七者不轻已身。勤修行故。八者常乐法施。兴大会故。九者恒自谦下。不诳众生故。十者不自师心。深入佛慧故。菩萨以此十事。具足圆满六波罗密多。成就法身清净解脱。--《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33.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大佛顶首楞严经》

  234.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235.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大佛顶首楞严经》

  23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7.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8.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9.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0.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1.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3.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244.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245.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梵网经》

  246.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

  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妙法莲华经》

  247.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

  248.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方广佛华严经》

  249.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

  250.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大方广佛华严经》

  251.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252.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253.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大方广佛华严经》

  254.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大方广佛华严经》

  255.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256.不能了自性。云何知正道。--《大方广佛华严经》

  257.若得见于佛。其心无所取。此人则能见。如佛所知法。--《大方广佛华严经》

  258.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大般涅盘经》

  259.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轮。--《大般涅盘经》

  260.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般涅盘经》

  261.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般涅盘经》

  262.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盘。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众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提及以涅盘。--《大般涅盘经》

  263.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盘。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大般涅盘经》

  264.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盘。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盘。--《大般涅盘经》

  265.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66.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67.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六祖坛经》

  268.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六祖坛经》

  269.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六祖坛经》

  270.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六祖坛经》

  271.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

  272.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六祖坛经》

  273.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大乘起信论》

  274.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

  275.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中论》

  276.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中论》

  277.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

  278.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佛性论》

  279.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无量寿佛经》

  280.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无量寿佛经》

  281.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大乘无量寿经》

  282.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善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临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大乘无量寿经》

  283.若诸天人。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大悲心陀罗尼经》

  284.善男子: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大悲心陀罗尼经》

  285.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心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文殊说般若经》

  286.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集经》

  287.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占察善恶业报经》

  288.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得生彼刹。--《称扬净土功德经》

  289.善男

太虚佛学常识南怀瑾

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息恶品第十六)--《优婆塞戒经》

  290.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地藏菩萨本愿经》

  291.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称佛名号品第九)--《地藏菩萨本愿经》

  292.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

佛学常识答问四大

求者乖愿。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地藏菩萨本愿经》

  293.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294.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295.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妙法莲华经》

  296.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妙法莲华经》

  297.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馀。利乐一切众生界。--《大方广佛严经》

  298.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大方广佛严经》

  299.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来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300.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

  301.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有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大乘起信论》

  302.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也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十住毗婆沙论》

  303.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往生论》

  304.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305.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习惯。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卷一)--《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306.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净土生无生论》

  307.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08.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09.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10.恩爱合会。必有别离。--《过去现在因果经》

  311.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过去现在因果经》

  312.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优婆塞戒经》

  313.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优婆塞戒经》

  314.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315.一切众生。未解脱者。识性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藏菩萨本愿经》

  316.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地狱名号品第五)--《地藏菩萨本愿经》

  317.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占察善恶业报经》

  318.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盘道。归信一实。修六波罗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占察善恶业报经》

  31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大乘无量寿经》

  320.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大乘无量寿经》

  321.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法句经》

  322.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法句经》

  323.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法句经》

  324.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敬乐闻法。当念佛教。--《法句经》

  325.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密生。--《维摩诘所说经》

  326.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不尽?谓无为法。--《维摩诘所说经》

  327.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是名菩萨不尽有为。--《维摩诘所说经》

  328.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是名菩萨不住无为。--《维摩诘所说经》

  329.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菩萨行品第十一)--《维摩诘所说经》

  330.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31.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32.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妙法莲花经》

  333.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妙法莲花经》

  334.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妙法莲花经》

  335.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妙法莲花经》

  336.于一乘道。随宜说三。--《妙法莲花经》

  337.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著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法师品第十)--《妙法莲花经》

  338.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妙法莲花经》

  339.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0.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1.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2.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3.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344.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大方广佛华严经》

  345.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正说分。初明净业)--《观无量寿佛经》

  346.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

  347.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348.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财法长者。……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软不粗。……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优婆塞戒经》

  349.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350.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大方广佛华严经》

  351.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大方广佛华严经》

  35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如来。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大方广佛华严经》

  353.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方广佛华严经》

  354.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大乘起信论》

  355.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望求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念佛直指》

  356.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念佛直指》

  357.从今发愿。穷未来际。恒以愿摄一切众生。未曾舍离。随所行道。并入菩提愿海所摄。以自利故。不舍涅盘;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佛性论》

  358.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说四十二章经》

  359.佛言:净心修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第十三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360.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即都无。其如幻耳。(第二十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361.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归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2.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3.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4.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5.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己断灭。无灭碍者。--《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6.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则名为随顺觉性。(清净慧菩萨章)--《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7.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8.钝根未成者。常当诚心忏。

  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圆觉菩萨章)--《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9.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大佛顶首楞严经》

  370.阿难:……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大佛顶首楞严经》

  371.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大佛顶首楞严经》

  372.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373.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

  374.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大佛顶首楞严经》

  37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大佛顶首楞严经》

  376.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大佛顶首楞严经》

  377.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大佛顶首楞严经》

  378.阿难:……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大佛顶首楞严经》

  379.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色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0.于精明中。

佛学基础 佛教常识6

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堕。(受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1.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鬼力惑人。非有真实。(想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2.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堕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从此或计涅盘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生死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大佛顶首楞严经》

  383.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识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4.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惑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识阴通结)--《大佛顶首楞严经》

  385.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处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魔销总结)--《大佛顶首楞严经》

  386.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五阴边际)(卷十)--《大佛顶首楞严经》

  387.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88.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89.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90.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91.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十往生经》

  392.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或名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占察善恶业报经》

  393.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起。应当先学唯心识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394.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即此从缘法非真。

  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

  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性如。

  能所俱忘离诸见。(厌舍品第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95.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妙法莲华经》

  396.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种通。--《妙法莲华经》

  397.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妙法莲华经》

  398.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399.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400.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401.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妙法莲华经》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4/339227.html

以上是关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50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