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寺、庙、祠、观、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寺、庙、祠、观、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寺、庙、祠、观、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吗?
寺和庙是不一样的。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 lu颅音 ) 寺。是主管外交的。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已。这就好比现在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当老师未见得
中国大陆近百年佛教受到很大的破坏。大众甚至佛教徒对于传统佛教都有很大的误解。最明显的误解。一个是供奉佛像。一个是给庙里捐钱。寺庙里供奉佛像。相当于私塾里供孔子像。又好比美国人把四位总统像雕在岩石上。或者是在蜡像馆收藏。塑像的一个目的是纪念老师。再一个就是见贤思齐。用老师的形象提醒自己用功。并不是把佛像当神明看待。至于寺院捐钱。这是印度僧团乞食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古时候。有两种职业是不明码标价的。一是老师。一是医生。老师教学生。或者医生看病。学生和病人都是随分给的。有钱多给一些。没钱少给一些。前面讲了。佛教寺院相当于是社区大学。它本身也不明码标价。就摆一个功德箱。大家也是随分给。相当于大众集资办学。因为中国不象印度。印度是在佛教出现之前就有比丘行乞的风俗。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形式需要根据环境而改变。因为寺院的钱是用来办教育的。给寺院捐钱相当于支持教育。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却谈不上功德。按佛法的原理来讲。功德是从定中来的。不是从布施做善事来的。历史上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达摩祖师也说并无功德。
再说和尚。现在和尚成了通用名词。泛指出家人。其实佛门里面。和尚是个非常尊贵的称呼。一个寺院的主持。或者是一方的道场的主讲人。才称为和尚。再说合什。合什是佛门一个礼节。它是代表把纷乱的心思收束住。我们平时十指是张开的。现在把它合拢在一起。这就是代表集中。代表定。定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以这个礼节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说文》云:“寺。廷也。”《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典客”。后又改称为“大鸿胪”。鸿胪卿的职责是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跟随汉王朝派往西方寻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了洛阳。这两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诸王和外国人的鸿胪寺居住。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
“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中国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个城隍庙。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庙的“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庙(原址在今“五一电影院”)的“尸主”为明代大忠臣于谦。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寺、庙、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庙。尊先祖皃(mao貌)也。”
清人段玉裁注解说:“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中国习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
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
古代官署叫"寺"。如太常寺、鸿胪寺之类。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是由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请来摄摩腾等到洛阳而开始的。摄摩腾初到时。被招待在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掌握宾客朝会礼仪的。其后政府为摄摩腾创立了馆舍。也就叫作白马寺。后世佛教的庙宇因此也称寺。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
庵堂
和尚们住的地方叫寺。院。庵。堂
道士们住的地方叫宫。观。庙。祠
喇嘛们住的地方和和尚们住的地方的叫法一样。因为喇嘛就是藏传佛教对藏区和尚的尊称。
以上的叫法只是人们习惯的叫法。也有不同的。院:有些地方道教也叫“院”。比如杭州西湖边的“抱扑道院”就是为纪念葛洪而建的。
“庵”。比如陕西西安东关的“万寿八仙宫”在1900年以前就叫“八仙庵”后慈禧逃难来到这里暂时居住。才改名叫“万寿八仙宫”的。慈禧亲手题匾
和尚 庙
喇嘛 寺
道士 观
旅游中。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庵(庵)ān
⒈小寺庙。多称尼姑居住处:~堂。
⒉圆形的草屋。
庵
庵:庵。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8/481647.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寺、庙、祠、观、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寺、庙、祠、观、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