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生死轮回」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6:1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生死轮回」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生死轮回」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第423部第45册一卷] 第0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

佛学常识大全100例

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华;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

佛学常识大全及图片

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

佛学常识问答电子书

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

佛学常识太虚word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

佛学常识四种邪命

。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0/503251.html

以上是关于「生死轮回」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生死轮回」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23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上一篇:没有了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