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达磨大师“四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菩提达磨大师“四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菩提达磨大师“四论”
菩提达磨大师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13 [达磨祖师]
菩提达磨大师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磨祖师著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磨大师四行观终
附达磨大师碑颂
梁武帝萧衍
楞伽山顶坐宝日。中有金人披缕褐。形同大地体如空。心有琉璃色如雪。
匪磨匪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触物常怡悦。
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辨才无法说。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
刹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起先哲。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通还蹔渴。
骊龙珠内落心灯。白毫慧刃当锋□。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
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体心碎裂。住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存哽咽。
用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有能至诚心不疑。劫火燃灯斯不灭。
一真之法尽可有。未悟迷途兹是竭。
达摩大师血脉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13 [达磨祖师]
达摩大师血脉论
达摩祖师著
达摩大师血脉论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军事赐绯鱼袋任哲作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真佛。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驰求。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来真佛。不假外求。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惟有达磨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比之求师访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狂费工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绍兴癸酉见独老人任哲序。
达摩血脉论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间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 又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达磨大师悟性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13 [达磨祖师]
达磨大师悟性论
达磨祖师著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不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达磨大师破相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13 [达磨祖师]
达磨大师破相论 达磨祖师著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磨大师破相论终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0/50325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菩提达磨大师“四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菩提达磨大师“四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