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流传汉地最早·四十二章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四十二章经」流传汉地最早·四十二章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流传汉地最早·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注释易读
后汉西域沙门迦叶摩腾共法兰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传入汉地的汉译佛经。译者迦叶摩腾、竺法兰。都是中天竺人。迦叶摩腾。解大小乘。竺法兰。自说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四十二章经。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各章的内容多见于阿含部经典。四十二章经的文字。比阿含部经文简略。是其意译。本文本着忠实于原文。尽量少改动。尝试用最平民化的语言解读佛经。力求正确、简扑、通俗、易懂。
···············
四十二章经
东汉初。孝明皇帝(在位十八年。公元58-75年)夜梦金身神人飞在殿前。神人项部放日月之光。神色喜悦鼓舞。孝明帝甚是高兴。天明之后即召集群臣。询问梦中所见为何神圣?有知者傅毅答道:“臣听说在天竺国。有得道者。名号称为佛。轻举能飞。陛下所梦一定就是佛。”孝明帝大悟。派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出使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置第十四石函中。即建造佛塔佛寺。于是汉地佛法传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为妾者不可称数。而国内清宁,众生知佛、修行佛法。更是由此而得到大的利益。于今不绝。
〖原文〗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一》
佛说:“辞别亲人。离开家庭修行。称为沙门。沙门有二百五十戒要遵守。日常修行四真道(即苦、集、灭、道四谛法。苦。生命痛苦。集。痛苦产生的原因。灭。真空、寂灭、涅盘。离生死之苦。消除痛苦。道。修道才能涅盘。以消除痛苦)。勤进修行。达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论做什么。都是心志清净。就修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了脱生死。有永恒寿命。能在生与死之间随意来来去去。天地为之震动。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在天上修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升天一次。再返还降生人间。在人间修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
去除爱、欲的人。就能脱离生死。就象人断了四肢。不能再用了。”
〖原文〗
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二》
佛说:“剃除须发。出家为沙门(佛法及外道。凡是出家者都称为沙门)。学习和修行道法。舍去世间钱财。以化缘乞食取得所需。每天吃一顿饭。每晚在树下睡一觉。谨慎啊!不能再多要求了。使人愚痴和蒙蔽的。就是爱与欲。”
〖原文〗
佛言:“除须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爱与欲也。”
《三》
佛说:“有十件事是众生可以做的善事。也是众生可以做的恶事。这十件事就是身业三件事、口业四件事、意业三件事。所谓身业三件事。就是杀、盗、淫。所谓口业四件事。就是两舌、恶骂、妄说、绮语。所谓意业三件事。就是嫉妒、愤怒怨恨、愚蠢痴迷。
不信佛、佛法、僧(出家修行道法的沙门)的人。必定以邪为真。优婆塞(在家修行道法的居士)能够先做到十件事中的五件事。努力坚持不懈退。完全做到上面所说十件善事时。必得道。”
〖原文〗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四》
佛说:“人有各种各样的过错。如果不能自悔改过。上进求道之心也就消失。而身上恶业越积越多。就象河水终于汇集成大海一样。罪业越显深广。如果有了罪业能认识到这是过错。又能知过就改。改恶从善。罪业就会一天天地消灭。最后一定会得道。”
〖原文〗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矣。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
《五》
佛说:“有人因为不理解我所讲的道理。而来扰乱破坏。我以诸法平等、发心平等、所行之道平等、所垂慈悲平等的大慈爱之心。爱护、教育、转化、济度他。再来破坏扰乱的。我再以大慈悲善心对待他。福德之气。常在于此。扰乱所损害的。只是扰乱者自己。”
〖原文〗
佛言:“人愚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
《六》
有人听说佛道是行大仁慈的法门。听说佛对于因为不理解而来扰乱破坏的人。是以大慈爱之心。爱护、教育、转化、济度之。所以来骂佛。佛沉默不回答。同时怜悯他。而此人依然痴狂、冥暗不见、不理解。骂止。佛问此人:“你如施礼待人。其人不接受。那么所行之礼如何办呢?”
此人答:“那只能收回所施之礼。”
佛对此人说:“你现在骂我。我也不接受。你只能自己拿回去了。祸及你自身啊!这个祸患就好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你。如响应声一样永远不能免离。你要谨慎啊。不要做恶。”
〖原文〗
有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礼如之乎?”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七》
佛说:“恶人伤害贤者。就好像仰面对着天吐唾沫。唾沫不能污天。还污己身。又好像逆风扬尘污人。但是灰尘不会污及他人。还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贤者不可毁。最后必定伤害了自己。”
〖原文〗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过必灭己也。”
《八》
佛说:“有人修学佛道。时时处处博爱众生。在他人危难的时候能博哀施救。所得的福德以施最大。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报。坚定自己的信念。加以精進奉修道行。此人福德很大。”
〖原文〗
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
《九》
“看见别人修道施救。自己也高兴地帮助随喜。亦能得到福报。”
问:“随喜的人得到福报。会不会分去前者的福报。使前者的福报减少呢?”
佛答:“不会。这就好比一个人手里拿着火炬。照亮前进的道路。数千百人拿着自己的火炬跑来点火。点燃自己的火炬后即可去除自己周围的黑暗。也可用于熟食。所以前个修道施救者的福报不会减少。”
〖原文〗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若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一〇》
佛说:“施舍食物给一百普通人。不如施舍一善人。施舍善人一千。不如施舍持五戒者一人。施舍持五戒者万人。不如施舍一须陀洹。施舍须陀洹百万。不如施舍一斯陀含。施舍斯陀含千万。不如施舍一阿那含。施舍阿那含一亿。不如施舍一阿罗汉。施舍阿罗汉十亿。不如施舍一辟支佛(因为因缘和合而自觉得道者)。施舍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佛、佛法、僧所教的方法,救度施舍者自己一世生死轮回中的双亲。救度千亿世生死轮回中的双亲。不如施舍一愿求学佛的人。因为佛是要济度一切众生的。(所以)施舍善人。福报最是深重(善人就是愿求学佛之人。善人就是普通人中最苦最难之人。因苦难烦恼而成就学佛成佛之因缘)。普通之人以奉事天地鬼神为求护佑。其实不如孝顺奉事其双亲。奉事双亲最能得到神力的护佑。”
〖原文〗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一一》
佛说:“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想方设法延续生命不死难、能够看到读懂佛经难、生在佛住世的时代难。”
有沙门问佛:“需要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得道?怎样才能知晓宿命?”
佛答:“道是无形的。刻意打听需要何种因缘。对于修行没有益处。只要你坚守清净。坚持修行就能得道。这就好比磨一面镜子。锈和垢去除了。恢复了明亮。即能照镜见到形象。断除了贪欲。坚定一切皆空的真理。即见到了真道。知晓了宿命。”
〖原文〗
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有沙门问佛:“以何缘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无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
《一二》
佛说:“什么是善?只有修行佛道是善。什么最大?志向与行道相合为大。什么最有力量?忍辱最有力量。因为忍者无怨。必定为众人尊重。什么最明?去除心中污垢。除灭恶行。身心清净无瑕。从开天辟地到今日。十方所有三千大千世界。过去的、现在的一切事物。以至将来要发生的事物。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得一切智。这才可称为明!”
〖原文〗
佛言:“何者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与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恶行灭。内清净无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见之萌。得无不知。无不见。无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乎。”
《一三》
佛说:“人心里怀着爱和欲。则不能见到道。譬如在浊水中投入五彩。再加上用力搅拌。众人在浊水的水面上。也就没有人能看到五彩的影子。爱欲交错。心中就象浊水一样。所以见不到道。心中浊水澄清。秽污去除。清净无垢。就能自然地见到道形。
又如猛火烧着水锅。锅中水沸腾踊跃。又有布覆盖在上面。众生照临。亦没有人能看到水锅中物的影子。人的心中原本就有三毒(贪毒、嗔毒、痴毒)在涌沸。再加上五种覆盖物(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覆盖在外面。此人也就始终不能见道。人要除尽心垢。才能知晓魂灵从哪里来。生死的本来意义。也能知道了各个佛的清净国土在什么地方。道德所在的地方。”
〖原文〗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者。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
《一四》
佛说:“修行佛道的人。就譬如手持火炬进入黑暗的房室之中。房室之中的黑暗立即消灭而光明犹在。修学佛道也就见到真理。所有的愚痴都被消灭。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原文〗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在。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
《一五》
佛说:“我时时刻刻都想着佛道。我所作所为都是行道。我所说的也都是佛道。对于佛道真理。我从来不肯有一点儿、一会儿的疏忽。”
〖原文〗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谛道。不忽须臾也。”
《一六》
佛说:“观察天地。时时想到
〖原文〗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
《一七》
佛说:“一个人在每一天生活中。常常想着道和行道。逐渐顺利修得信根。其福无量。
〖原文〗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无量。
《一八》
佛说:“一个人应该常常想到自己的这个肉身是由四大和合组成的(如水一样的液态物、如空气一样的气态物、如大地一样的固态物、如火一样的能量和合组成)。虽然四大各有名字。例如把液态物称为血、唾液、尿等等。其实都是空无。所谓的一个我的意识。只是寄居在这个躯壳之中。而且也不能长久寄居。因为肉身的生命是不长久的。这些事都是虚幻不实。”
〖原文〗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一九》
佛说:“人顺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追求世俗的显赫华丽的名声。这就好像烧香一样。虽然众人闻到了香气。然而香却是渐渐燃尽。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贪着于流传于世俗之名誉。因而不能坚守佛道真理。当世俗的华丽名声。危害己身之祸发作之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原文〗
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熏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华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
《二〇》
佛说:“财、色对于人。就好像小儿舔食涂在刀刃上的蜜甜一样。蜜甜不足以吃一顿饭。然而却有割断舌头的危险。”
〖原文〗
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二一》
佛说:“妻、子、房子对于人的祸害。远大于牢狱、桎梏、锒铛。牢狱还有赦罪释放的机会。而妻、子、情欲所带来虎口之祸。人却是心甘情愿地承受。这样的罪是无法赦免的。”
〖原文〗
佛言:“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锒铛。牢狱有原赦。妻子情欲虽有虎口之祸。己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
《二二》
佛说:“人的爱欲莫甚于男女的情欲。男女情爱的这个欲望。是人爱欲中最大的了。也亏得只有一个这样强烈的欲望。假如还有第二个这样强烈的欲望。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一个能修行得道的人。”
〖原文〗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者。”
《二三》
佛说:“爱、欲对于人。就好像手里拿着火把逆风而行。愚蠢的人不扔掉火把。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怨恨愤怒、愚痴之毒潜伏在人的身体和意识之中。不早早以佛道去除这些祸害的人。必有危殃。就好像愚、贪的人。执火把自烧其手。”
〖原文〗
佛言:“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执炬自烧其手也。”
《二四》
天神献美貌玉女于佛。想试探佛修道的意志和力量。用以观察佛道。佛说:“皮囊里面装着屎、尿、涕、血等各种污秽之物。你来干什么呢?你难道认为这样秽浊的东西能撼动圣者所得之六种神通吗?去。我不用这些!”天神因此愈加敬佛。就向佛询问道的真义。佛为天神解释佛道。天神听后。即得须陀洹(阿罗汉初果)。”
〖原文〗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斯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踰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
《二五》
佛说:“对于修道的人。就好比木在水中。随着水流漂行。漂浮而行之木。既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水中回旋水流和旋涡造成的原地打转而滞留。亦不腐败。我保证这随着水流漂行之木。必将进入到大海。人修道也是一样。只要能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我保证其人必将得道。”
〖原文〗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二六》
佛告诫出家修行的沙门:“要谨慎啊!不要过于自信你自己的心念、意志方面的自制力。自己的心念、意志终不可信。谨慎啊。不要与男女情色相会。与男女情色相会即有灾祸产生。证得阿罗汉道果。才可相信你自己的心念、意志方面的自制力。”
〖原文〗
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二七》
佛告诫出家修行的诸沙门:“谨慎啊。不要看视女人。如果见了。也应该熟视无睹。谨慎啊。不要和女人说话。一定要和女人说话时。应当警诫自己心意。整治自己的行为。警告自己。我是出家修行的沙门。我身虽处于当今浊世之中。但应当如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
把老年妇女看成母。把年长女人以为姊。把年少女子看成妹。把年幼女子看成自己的女儿。对她们尊敬、有礼、倍加爱护。如果不能如此看待女人。那么应当真实审视。从头至足看看自己身体内部。这个身体里有什么呢?只是装着恶露等各种不净物。这样就可以放开原来可能存有一切不该有的心意了。”
〖原文〗
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视。慎无与言。若与言者。勅心正行。曰。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为妹。幼者子。敬之以礼。意殊当谛惟观。自头至足自视内。彼身何有?唯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矣。”
《二八》
佛说:“人要修道就要去除情欲。把情欲看成干草遇上了烈火。火来了应该退避。修道之人见爱欲。必当远离它。”
〖原文〗
佛言:“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火。火来已却。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
《二九》
佛说:“有人患有淫情不止的毛病。就预备用斧刃自己阉除男根。佛就对他说。阉除男根不如断除自己心中的妄想。心是人一切行为的统领。妄想停止了。所有一切淫情也就消失了。邪心不止。自己断除男根又有什么用处呢。而且这样做。人一会儿就会死。”
佛说:“世俗的正邪颠倒见解。就如这个痴人。”
〖原文〗
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斯须即死。”佛言:“世俗倒见。如斯痴人。”
《三〇》
女孩与情人订下了誓约。到时彼男却负约不来。女孩后悔地说:“欲。这个东西。我已知道欲的本意。爱欲原来是在胡思乱想中生成。我没有了妄想。爱欲也就没有了。”佛行道听闻。对出家修行的沙门说:“记住。女孩的这段话是过去佛迦叶佛时期所说的颂偈。在世俗间流传。”
〖原文〗
有淫童女与彼男誓。至期不来。而自悔曰:“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佛行道闻之谓沙门曰:“记之。此迦叶佛偈。流在俗间。”
《三一》
佛说:“人从贪爱和欲望中产生忧愁。从忧愁生畏惧。没有贪爱就没有忧愁。不忧即无畏。”
〖原文〗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三二》
佛说:“修道的人。就好比一人与万人战。披上盔甲拿起刀枪。出门欲战。意志薄弱胆怯的人不战自退。有的半道败还。有的格斗而死。当然也有大胜还国高迁。修道的人只要能坚持其心。精锐进行。不被世俗狂愚之说迷惑。欲灭恶尽。必定得道证果。”
〖原文〗
佛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被钾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鬪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
《三三》
有个出家修行的沙门。夜晚诵经。声音很是惆怅凄苦。对出家修行能否成功有疑惑后悔之意。想返家还俗。佛叫住这个沙门问:“你在家时做些什么呢?”沙门答:“经常弹
〖原文〗
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诸音普悲。”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三四》
佛说:“人修道就好像锻铁一样。渐渐深入。把铁内的碴滓去除。打造成有用的。也必定是高质量的器具。学道也是一样。在学道的过程中渐渐深入。去除心中污垢。精进就道。但也不能过于紧张。过于紧张则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即心有烦恼。心意烦恼即有退心、修道退步。修行退步即加重了罪孽。”
〖原文〗
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弃去垢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三五》
佛说:“人修道亦苦。不修道亦苦。只是不修道的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永远处于生死不息的轮回之中。其苦难以述说。”
〖原文〗
佛言:“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
《三六》
佛说:“作为人。脱离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得为人身难。做了人。不做女人。身为男人又很难。做了男人。六情(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完具难。六情已具投生在中国(指中土。文化昌盛之地)难。既处中国。生在信奉佛道时期难。生在了信奉佛道时期。又能遇上有道之君(政治开明时代)难。投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佛法僧)。正好碰上佛住世时代难。”
〖原文〗
佛言:“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六情已具生中国难。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
《三七》
佛问诸沙门:“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有沙门答:“在数日间。”佛说:“你还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有多长的时间?”答:“在饭食间。”佛说:“你也还未能为道。”又再问一沙门:“人命有多长的时间?”答:“呼吸之间。”佛说:“善哉。这样认识。可以称谓是修道的人了。”
〖原文〗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三八》
佛说:“我的弟子。即使离开我在数千里之外。只要能意念我教给的戒行。必定得道。我的弟子。即使在我的身边。如果意在邪。那么永远不能得道。能不能得道。根本在于是不是遵循我所教给的戒行。在我身边。却不能持戒。又有何益呢?”
〖原文〗
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
《三九》
佛说:“修道的人就好比食蜜糖。中间是甜的。旁边也是甜的。我所说的佛经亦是如此。一切佛经所要表达思想都是一样的锐利和深刻。遵照佛经修行的人都将得道。”
〖原文〗
佛言:“人为道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四〇》
佛说:“修道的人能拔除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终有摘尽的时候。恶尽之时。必得道。”
〖原文〗
佛言:“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
《四一》
佛说:“修行佛道的诸沙门。应当如牛负重行进在深泥中。极端疲劳也不敢左右看顾。一心希望脱离深泥。然后稍微轻松一点。出家修行佛道的沙门看待情欲。比深泥还要厉害。一心一意念道。可免众苦。”
〖原文〗
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
《四二》
佛说:“那些占据着诸侯(帝王将相)之位的人。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人世间的过客。金玉之宝。在我看来只是一些砾石。再看看那些豪贵细洁的衣饰。原来只是一些破布片罢了。”
〖原文〗
佛言:“吾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氎素之好。如弊帛。”
后汉西域沙门迦叶摩腾共法兰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第二稿2012年元旦于太仓
电子佛典Rev:1.10(Big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No:0784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1726.html
以上是关于「四十二章经」流传汉地最早·四十二章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十二章经」流传汉地最早·四十二章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