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0: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

在佛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我们的心了。说起我们的心。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的很清楚: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这一切世界、六道轮回莫不是我们的心所生起。通过众缘合和而有。可是既然心是如此重要。那么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们好像已经觉得我们的高级思维和神经活动都是在大脑中了。其实并不正确。《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对心在什么地方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这是学佛之人。希求智慧。不可不知的一课。

第一处 心不在身内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初你因为看到如来三十二相而出家。是用什么来看的呢?是谁在喜爱好乐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回答佛说:世尊啊。这样的爱乐是用我的心和眼睛。因为看到如来的美妙相貌。内心喜爱。所以发心。希望也能够了脱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

十大佛学常识

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告诉阿难说:就像是你说的那样。爱乐是由于心和目。如果不知道心和目的所在。也就不能降伏尘劳的困扰。就如同一个国家被匪徒所侵扰。出兵平息匪患。那一定要知道匪徒所在的地方。能够使你轮转生死的。心、目就是原因。我现在问你。这个心和目。现在在什么地方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阿难说道:一切世间的不同种类生命。都是识心处于身体之内的。纵然是如来您。如同青莲花一样的眼睛也在佛的颜面上。我看这眼、耳、鼻、舌 都是在我的颜面上。而这心的确是在我的身体之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之中。看见只陀树林在什么地方呢

佛学常识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回答:世尊。这广大重叠的讲堂在给孤园中。而只陀树林实在讲堂的外面。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说:阿难。你在讲堂中都看到什么了呢?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说:世尊。我在讲堂中看到了如来。还有听闻佛法的大众。向外望去。才看到树林。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阿难啊。为什么你能看到讲堂外面的景物呢?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世尊。这个讲堂的窗门宽敞洞开。所以我在讲堂中才能看到外面的景物。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以金色的手臂。摩阿难的头顶。告诉阿难和大众。有三摩提称为大佛顶首楞严。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如来都是从这条庄严妙法之路而证果。你要认真听取。阿难顶礼。表示接受佛陀的慈悲教诲。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佛告诉阿难。就如同你所看到的那样。身体在讲堂之内。门窗洞开。从中可以眺望到远处的园林。那么有没有人能够在这个讲堂中没有看到如来和室内的景物。却可以看到讲堂外的景物呢?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说:世尊。在讲堂内没有看到如来。却能看到讲堂外的景物。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啊。你也是这样啊。你的心对于一切都明了。如果这个心的确是在你的身体之内。那么你应当先了知你身体内的情况。先看到身体内的情况。然后才能看到身体之外的情况。纵然不能看到心肝脾胃。那么毛发指甲的生长。筋脉的转动。应该可以明了的。为什么不知道呢?不知道身体之内的情况。怎么会知道身体之外的情况呢?故此你所说的觉知的心在身体之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为大脑是人们神经活动和思维的中枢。但是按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道理看。大脑能够通过神经活动来进行思维。却不能对自己的神经进行感知。我们无法知道那根神经正在思考着什么问题。也不能感知到神经的工作与休息时是一种什么样子。

佛学基本常识知识

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思考问题。大脑仅仅是做了一部分工作。真正能够思维的还不是这一团神经细胞。

第二处 心不在身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向佛稽首然后向佛说道:我听到如来这样的说法。才知道我的心实在是在我的身体之外。为什么呢?如同灯光在屋子里。这灯必然是先照亮室内。通过屋子的门然后才能到达庭院。一切众生。看不到身体内的情况。却能看到身体外的情况。如同灯光。如果在室外就不能照亮室内。这个道理很明显。再没有疑惑的地方。是不是和佛所说的究竟佛理一样啊?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佛告诉阿难:诸位比丘。刚才到和我到室罗筏城乞食。回归只陀林。我现已吃过斋饭。那么你看诸位比丘。一个人吃的时候。其他人能否得到饱足呢?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难说:不会的。世尊。这些比丘。虽然是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但是身体性命各不相同。怎么能够一个人吃饭让其他人饱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觉知的心。确实是在身体之外的话。身心是分离的。各不相干。心所了知的东西。身体不会觉察到。身体的感觉心也不能感知。我现在把手伸出来展现给你。你的眼睛看到后。内心分别么?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如果能够感知分别。那么怎么能够说心是在外呢?所以知道。你所说的觉知的心在身体之外是没有道理的。

阿难虽然是佛的弟弟。但是对于心在何处开始还是不能明了的。所以在世尊告诉他心不在身内后。自然就联想到了心在身外。当然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第三处 心不在根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对佛说道:世尊。就如您所言。看不到身体的内部说明心不在身内。身心不相分离说明心不在身外。我想心一定是在这个地方。

佛言:处今何在。

佛问道:在什么地方?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阿难说:这个觉知的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我想应该是潜伏在六根之内。就象有人用琉璃放到眼前。虽然有物体在。但是并无障碍。随着六根的感知。随时分别思考。这个觉知的心之所以不能看到身内。是因为潜伏在六根处。能够看到身外。也是因为潜伏六根的原因。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言。潜伏在六根内。如同琉璃。人以琉璃罩眼。能见山河大地。能见琉璃么?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阿难说:是的。如果以琉璃罩眼。应当看到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的心和琉璃一样潜伏六根。能够见到山河大地。为什么看不到眼睛呢?如果能够看到眼睛。那么眼睛就如同外境。不是潜伏根内了。如果不能见。怎么能说觉知的心潜伏根内呢?所以你说觉知心潜伏根内。象琉璃一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第四处 心不在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向佛陈述:世尊。我现在又想。这众生的身体。腑藏在内。眼耳鼻等孔窍在外。腑藏是暗的。孔窍是明的。现在我开眼见佛。是看到外面。闭眼见到黑暗。就是见内了。这样的说法怎么样呢?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个黑暗的境界是和眼相关还是不相关呢?如果和眼睛相关。那么黑暗就在眼前。怎么能说看到身内呢?如果是看到身内。那么在黑暗的房子里面。没有日月灯光。这个房间内岂不都是你的五藏六腑。如果和眼睛不相关。那么怎么能说是看见呢?如果不看外面。就能反过来看到里面。身体里面的黑暗就是身内的话。那么睁开眼看为什么不能反看到自己的颜面呢?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颜面。怎么能说是向内看呢?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颜面。那么觉知的心和眼都在虚空才对。怎么能说在身内呢?在于虚空。自然不能是你的身体。现在如来和你对面。你的眼睛己经看到。但是身体还没有察觉。照你的话身体和眼睛实在是有两个觉知的心。那么你的一个身体应该可以成两尊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所说的看到黑暗就是见到了身内是不正确的。

第五处 心不在随所合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说:我曾经听闻佛对四众开示演说。因为有心才会有种种法生。又由于有种种法的缘故。会有种种心生。我现在的思维体现就是我的心性。这个心在想到什么就是和什么相结合而存在。不是存在于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佛告诉阿难说:你现在说。因为法生的缘故。所以种种心生。想到什么就是和什么相结合。那么这个心就是没有形象的。没有形象也就没有所谓的相结合。如果没有形象而能相合。那么十九界因七尘相合。没有这样的道理。如果是有形象的。那么以自己的手抚摸自己的身体。你觉知

佛学常识答问四大

的心是从内而出呢。还是从外而入呢?如果是从内而出。心还是在心里。如果是从外而人。应该先看到自己的相貌。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说:眼看为见。感知是心。两者不同。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佛说:如果眼睛能够看见。那么你在室内。门可以看见外面吗?又如已经死去的人。眼睛尚在。应该可以看得到。可如果能够看。又怎么能称为死去呢?阿难。你的觉知之心如果有形象。那么是一个。是两个。在你的身体内是遍布你的身体。还是仅仅局部?如果是一个形象。那么你以手抚摸其中一个肢体。四肢均应感知。而都感知的话。你根本不会知道这个抚摸。如果抚摸时感知有具体的地方。则你的心肯定不是一个。如果是多个那就不止一人。哪一个是你自己呢?如果是遍布身体。那么和刚才说的一样。是不成立的。如果是局部的。那么同时触摸你的头和足。如果头有感觉。足就应该没有感觉。而你则不是这样。所以心是随物结合而存在的理论是不正确的。

第六处 心不在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说:世尊。有也听闻佛与文殊菩萨谈论实相。世尊也曾说道:心不在内外。那么我想。在内却看不到身内。在外的话成了相互不知。因为看不到身内。所以在内是不可能的。身心相互是一体。所以也肯定不是在外。那么既然身心一体。对内有无所见。故知应该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说:你说中间。那么不能含糊不清。这个中间不能是没有具体的地方。你现在说说这个中间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在身体上。在某一边的话就不是中间。在中间的话还是在身内。如果有一定的地方。那么是有心的外表呢。还是没有?如果没有。说明心根本不在那里。如果有。那外表则没有一定。因为如果把此当作中间。从东看是西。从南看是北。外表身体相混。更是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就如同世尊所说。眼色是缘。从眼识而生。眼有分别。外物无知。感知就在这中间而生。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佛说:你的心如果是在六根和外物之问。那么这个心体是兼有两者。还是不兼有两者呢?如果兼有两者。那心物杂乱。外物并不是我们感知的。成了对立的。怎么会有中呢?如果不是兼有两者。那么己经谈不上感知和不感知。既然没有形象体貌。中是什么形象呢?所以你说心在中间的道理是不正确的。

第七处 心不是非一切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阿难向佛说道:世尊。我曾经见到佛和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同谈论佛法。经常说觉知分别的心既不在内外。也不在中间。没有所在。不在一切处称为心。我也是不在一切处。是不是心呢?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告阿难: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没有所在。世间虚空、中水陆飞行的种种名为一切。你不在一切处。那么是有是无。如果是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一样根本没有。怎么能说不在一切处呢?有不在一切处那就不可能是无。没有这个形象才是无。如果不是无。那么就肯定有相。有相就是存在。又怎么能说是不在一切处呢?所以说。不在一切处是觉知心的道理是不正确的。

注:七处征心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详细解说分辨了心的所在。从这里我们细细揣摩心到底在什么地方。禅宗五祖有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可见明了心在何处是多么的重要。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3/527898.html

佛学常识大全及答案

以上是关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95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