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三部最高经典体现人生的三种极致智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三部最高经典体现人生的三种极致智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三部最高经典体现人生的三种极致智慧
三大经王
说的都是改造自己这颗心
好好照看你的心念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所以
照看好自己的心就是良知
凭良知做人行事
立正念、行正道、做善事
这就是人的本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也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这三部佛家的最高经典到底说了什么?那是人生的三种极致智慧。
华严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是佛陀悟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于人生。《华严经》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就是解读自华严。原经文是: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又说: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我们为人处世。要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年轻人。一出校门满怀的抱负。满怀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过了。或者心污染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很弯曲的心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
一般认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一个人。实际上。社会的环境不足以影响我们。如果自己有独立的造诣修养。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环境。都会像庄子说的"游刃有余"。也永远保持开始出来那个心情。这是最高的修养。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有个说法叫做永远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开始的那个心理状态。很纯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染污。永远保持那种光明磊落、坦白纯洁。如老子所讲的"如婴儿"。
所以《华严经》上佛说的。"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佛学常识13大全
quot;。这句经典的文字可以多种解释第一个念头看清楚参透了。就是菩提。就成佛了;也可以说最初动机出家。那个诚恳真诚的心永恒如此。就不得了。一定成佛。做人做事也是一样。开始对这个人诚恳。对这个人有礼貌。对这个人好。永远如初。那就不得了。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有点所得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最初那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
《华严经》
"菩萨初发心时。 即成正等正觉"
要检起初心来。那个诚恳追求的心情。要保持下去。人不能姑息自己。一姑息就完了。大家都要警觉。一切道理大家都要自己警觉反省。
不论学佛还是做人。都是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常简单的两句老古话。个个都会讲。人人做不到。如果第一步不对。以后一切都会不对。你这个中心基本不打好。想求到高明的成就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能持久。
老子也告诉我们"慎终如始"。对这几个字要好好记在脑海里。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则。他告诉我们。到了成功的时候。你要保持开始时的那个态度。那个本色。即使做了最伟大的事。登上了最高的位置。也要心中无事。就像在妈妈怀抱里一样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
更要知前因后果。不要因为成功就得意。因为学问、事业有成就而满足得昏了头。这样马上就会"几成而败"。失败了。在爬到最高的时候。始终保持开始时那个心情。你就永远是成功。因为你不自满不骄慢。很平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满足。永远保持开始第一天那样的心情。则永远没有失败。永远是进步的。
法华经:痛苦快乐、一念之间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佛在《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便是令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法华经》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得究竟的清净。
《法华经》的智慧。对于现代人有着特别的意义。深刻的价值。
如今。人心越来越迷茫。"烦躁""没劲""懒得管"。开始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外表嬉皮内心冷漠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人们宁愿将热情与精力付诸给虚拟的网络或是迷情的酒吧。也不愿意给现实一个真切的表情。人与人之间仿佛隔了千山万水似的。一切繁华豪情风水与佛学常识
的背后都是无所归的落寞与恐慌。华美精致的外表。也掩盖不了现代人内心的迷离委顿。人们在追求物质快感的同时。却感到了精神的急速失落。
《法华经》中。以"如是"来表达世界的真实。以"一念三千"开始解脱的智慧。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就是我们不被这个物质世界绑架的最好自我防护方式。
"如是"是对世界之真实最好的认知。所谓如是。就是一切本来就是这样。好坏、美丑、对错、祸福等等都是世界的真实。人的喜恶拒迎只是人心基于一己的需要和欲求而产生的。与真实的世界没有关系。就像有句话说的:是你看错了这个世界。却怪世界辜负了你。
苦乐参半。就是如实的生活相。忽喜忽悲。就是如实的人生相。有得有失。就是如实的人间相。阴阳轮回。循环往复。亘古如此。
"一念三千"。说白了。就是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一念喧嚣。整个世界都是喧嚣;一念清净。整个世界都是清净。如果每个人都心怀慈悲。那世界就是净土;如果每个人都心怀嗔恨。那世界就变成地狱。人心的扭曲是引起世界扭曲的根本因素。人心决定了世界。
所以只要改变心念。就可以轻松跨越烦恼与清净、地狱与天堂的界限。秉持这种态度。才能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开创自己的幸福人生。
当代社会。自杀已成为位居交通意外之后的第二大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看不到生活的任何意义"是最大的自杀理由。大量的人即使没到自杀这一步。基于相似的原因也是生活在不断的痛苦之中。而将意义寄托于外在的生存和生活。却是一种佛学常识十种礼佛方法
本末倒置。真正的意义只能从内心中求。从转变自己当下一念开始。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多么重要。
《法华经》中对现实世界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认为好好活在这个现实世界。就是一种修行和成长。"顺于正法。即是佛道"。哪怕是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清洁打扫。只要发心经营。认真对待。平等、慈悲、安静地去进行。就是一种真正的修行和修为。我们只要认真地去做好每件事情。也是真正的修道。认真活。就是一种圆满。一种自在。
人之所以不快乐。并不是自己缺少什么。而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不了解自己的价值。现实社会中。人们由于种种的不如意。而对自己的能力抱着怀疑。产生消极的看法。《法华经》则告诉我们。心是自己的。自己可以做主。虽然人生充满了各种痛苦。但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将人生的遭遇和命运的主导权拿回到自己手上。
楞严经:心由我主。命由我立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楞严经》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古人曾言: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楞严经》中佛讲了三种相续世界相续、人生相续、业果相续。详细讲述了世界、众生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众生的一念无明妄动所致。妄念造业而产生业力。业力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界。人们活在自己的妄心分别计度之中。活在无明大梦里。所以世界也像一场梦。
这对我们是重大的人生指引。
在业果相续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法因果观的核心是业报轮回理论。此理论告诉我们。命运源于自力而非他力。是由自身行为决定的。而不是受神灵之类的外在佛学常识 善事
力量所支配。业力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当面对不如意的境地时。不再恐慌无助。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高扬"命自我立"的进取精神。将人生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人生获得幸福呢?古往今来人们只知道一味地追逐财富、地位、名利等等。以为拥有了这一切就能获得幸福。而事实一再证明。即使是那些富足显贵的人。也依然烦恼重重并不快乐。
三种相续则告诉我们。人们不能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是人没有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产生出许多错误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些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人类100种佛学常识
想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被欲望驱使的人对世间的一切都想占为己有。想使一切都从属于我。却不知我所涉及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牵制就愈甚。这样怎么会快乐幸福呢?所以。人类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从观念下手。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3/53162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三部最高经典体现人生的三种极致智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三部最高经典体现人生的三种极致智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