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喻经卷下》:87、劫盗分财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百喻经卷下》:87、劫盗分财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下》:87、劫盗分财喻
【译文】
从前有群贼一道行劫。抢来许多财物。就共同分了。其他都是多少一样地平分。只有鹿野出的钦婆罗衣颜色不是很好。就列为下等物。给最劣的贼。那下劣者得了。恚恨不已。叹说道不公平、不合算。拿到城里去卖。许多富贵长者给了他很高的价钱。一人所得数倍
就好比世人不知道布施到底是有报还是无报。便稍稍行了点布施。结果得以生于天上。享受到无量的欢乐。方才悔恨起来。后悔不广行布施。犹如钦婆罗衣后来卖得大价钱。才开始高兴起来。布施也是这样。少施多得。方自我庆幸起来。后又悔恨不多做一点。
源流
《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下第二十八则:昔有导师入海采宝。时有五百人追之共行。导师谓曰:「海中有五难:一者激流。二者洄波。三者大鱼。四者女鬼。五者醉菓。能度此难。乃可共行。」众人要讫。乘风入海。到宝渚。各行采宝。一人不胜菓香。食之。一醉七日。众人宝足。颿风已到。欲严还出。鸣鼓集人。一人不满。四布求之。见卧树下。醉未曾醒。共扶来还。折树枝柱之。共归还国。
家门闻喜。
《诸经中要事》:昔有贫寒孤独老公。家无自业。遇市一斧。是众宝之英。而不识之。持行斫株。卖之以供微命。用斧欲尽。会见外国治生大估客。名曰萨薄。见斧识之。便问老公:「卖此斧不?」老公言:「我仰此斧活。不卖。」萨薄复言:「与公绢百疋。何以不卖?」公不应和。萨薄复言:「与公二百疋。」公便怅然不乐。萨薄复言:「嫌少当益。公何以不乐?与五百疋。」公便大啼哭。萨薄复问公:「缉少当益。何以啼哭?」公言:「我不恨绢少。恨我愚痴。此斧本长尺半。斫地以尽。余有五十。犹得五百疋绢。是以为恨耳。」萨薄复言:「勿有遗恨。今与公千疋绢。」即便破券持去。薪火烧之。尽成贵宝。(转引自《经律异相》卷四十四。《大正藏》第五十三册第二三三页)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
原典:
87、劫盗分财喻
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①。唯有鹿野钦婆罗色不纯好②。以为下分③。与最劣者④。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⑤。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喜。踊悦无量⑥。
犹如世人不知布施有报无报。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无量乐。方更悔恨⑦。悔不广施。如钦婆罗后得大价。乃
注释
①等以为分:按等级分配。
②鹿野:即鹿野苑。为释迦牟尼成道后初转法轮。度五比丘之处。
③下分:最坏的一分。“分”同“份”。
⑤大失:原义指损失太大。文中引申为吃亏或者亏待了之意思。
⑥踊:他本作“勇”。
⑦更:他本作“便”。
⑧恨:明本用“悔恨”。
来源:
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54502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百喻经卷下》:87、劫盗分财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百喻经卷下》:87、劫盗分财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