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4 05:0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通常而言,人们那些外在的言语和行为。都是由内心的思想所生成。也就是“相由心生”。心和相。是一不是二。由相知心。由心生相。

  一个人修行多年。假如脾气性格上面没有一点改变。可能是由于还没有真正获得修行的益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性。其实就是习气。习气就是阴渣。是累世形成的、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修行没有别的。只是改习气而已。习气就是执着。

  讲到神通。其实神通并非道教的专利。因为只要有入定功夫。那怕是邪魔外道。都会修出神通的。修行人在修行当中出现神通。这是自然而然的。既不能够偏左。也不能够偏右。就像我们在酿酒的时候会有酒糟一样。神通也是修行的附产品。

  从现象来看。神通之所以显化、得以出现。实质上后面支撑它的是整个道家法脉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一个修行人。一定要把道法的基本教义搞懂。只有这样。在修行的时候。才能随时纠正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证得什么境界自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没有理论先行。就像一个人出门不带地图一样。自己走到哪里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管是道教、外教甚至拳法武术。都要求修行者把基本教义悟透。

  修行的时候。自己是自己的导师。自己是自己的医生。当出现神通的时候。不执着于神通。不惊讶。不好奇。不神秘。以平常心、中道的态度对待最好。无论丹道经典。还是符箓秘讳。都有对神通的表述。神通也正是道以术显的特征之一。但是。修行之路不应因此而止步。此时正是破相的大好时机。如果此时不能破相、执着于神通的表现。则很难再有更高的境界。

  靠修持而得的神通。会因定力减

佛学常识的书

退或破戒而消失。如念咒者犯禁忌或鬼神远离。神通也一样无效。神通不是我们学道的目标。因为它不能违背承负因果(如用神通去救一个因业报将遇车祸的人。是没有可能的)。也对我们的生死没有帮助的[即所谓“神通敌不过业力”]。所以不管是道士还是佛陀。都不提倡许弟子们乱用神通。而且还鼓励弟子去悟道、体道。所谓大道至简至真。修得原本面目方为成。

  最大的神通。不是别的。而是放下一切执着。一切都无所谓。这就是“道通”。“神者智也。通者达也。智足以通达一切。不受境夺者。曰大神通。”“在物不染。处事不乱。斯大道妙乎!”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这六神通。是合道之前的神智的体现。合道之后。就是“道中重生”。开始了“返朴归真”的过程。从“舍我奉献付出”的仙佛圣人。回归到平凡普通的正常人。过起了真实的人生。

  不同的只是心中不再执着一切的有。也不再执着一切的无;对一切都在乎。对一切又都不在乎。是真的“回家稳坐”了

佛学常识人生八苦

!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只做份内之事。不做份外之想。是真的身在道中而忘了道的“道通”!之前的六神通。是在“神”的层次。现在的道通是在“道”的层次。

  道通是“万缘放下”时阳性功能的、实存在的表现。神通则是“万缘放下”时阴性功能的、虚无存在的表现。真正的神通是“神仙圣人”的层次。道通是“凡圣不二”的凡人的层次。由凡到圣。再由圣到凡;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的体证过程。再次验证了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否定之否定规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心为阴。相为阳。因为心已不再执着出神通、证涅磐、度众生、祛无明。又由于“相由心生”、“阴阳不二”、“阴阳互根”的规律。所以合道之后。就真的渐渐恢复成普通人了。这个阶段不再有五眼六神通。平凡得没有一丝奇特。不但进入不了入定态。接收不到外来的阴性信息。也感应不到自己任何的阴性信息。甚至连感应一下的欲望都没有。阴性的场能还是很强。表现为混混沌沌、阴阳不分的寒凉状态。

  由于“阴阳不二”。所以阴阳不分的阴性法身决定了阳性的思维和言行是不分别一切、不在乎一切。不在乎生与死、凡与圣。不在乎善恶是非、荣辱得失。也不在乎修行、使命、度众生、成正果。阳性思维清楚敏捷。与什么都感应不到、混沌的阴性功能完全相反。只是过去修炼中的点点滴滴。已经完全忘却。真的与自己没有关系了。也没有用了。再回头看看时。陌生得就像在读别人的故事。

  合道之前。阴性的能量像在空中飘着。整个人也处在恍惚状态。心在物外。凡尘琐事都不在心中。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合道之后。能量渐渐下沉。聚集到下丹田。稳定不动。整个人也象从云端飘落到了地上。从此以后。心在物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同时。正常的生理需求开始复苏。生活也与常人无异。这一次。像重新投胎做人。像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一次。双脚稳稳地踩在了大地上。呼吸着泥土的芬芳。这一次。重新感受到“春意盎然、夏日览胜、秋果飘香、冬曲情深”。这一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吃喝玩乐的真实生活中。难怪说“平常心是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常看蓝天。心胸宽阔。志向高远;常看大地。德行深厚。包容万物。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德有多高。修行的境界就有多高。繁华过后。只剩下冷清;玄妙至极。终要回归平淡;到了顶峰。再无可去之处。只有掉头回去。当最珍贵的都已得到。满得再也装不下时。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于是一切都已不再重要。什么都无所谓了。

  笑亦淡淡。怒亦淡淡。于是有了清净、凉爽的“大乐境界”。看什么都很平常。都无所谓了。于是“无忧”。无忧则“极乐”。此种快乐。绵绵不断。它不是大喜之乐。而是“无喜无忧、喜忧不住”之乐。是喜怒哀乐皆如如不动、平静恬淡。

  它似未曾哭闹时婴儿安详的面容。似小动物脸上纯净、清澈、安宁的大眼。又似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浅笑。既有孩童的天真纯洁、乐观求知。又有老人的从容淡定、平和宁静。纯朴与世故。冷漠与柔情。安静与噪动。和谐地共存于一身。冷时似寒冰。柔时似春水。动时若脱兔。静时若处子。纯朴得象天真烂漫。世故得象饱经沧桑。

  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人心中的苦乐。再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了。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也无论是言语还是肢体。柔软的心。每每总被众生的点滴善念与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常常觉得身边每个人都是佛。唯独自己是凡人。这时才明白。在不顾他人的感受。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很正确的事的时候。一定会犯错误!因为一定会伤害到别人。

  所以。我们的心。虽需坚强。却不可坚硬。心要柔软柔慈柔和。才能柔声柔语柔色。只有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温柔和仁慈。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通达人情。善巧方便。自然无为。正是所谓的“般若妙用”。乃是“大用现前”。

  心态变得极为冷静、冷漠、冷淡。宠辱不惊、洒脱自在。不留恋过去。不幻想未来。沉静地活在当下。活在柴米油盐酱醋里。活在早起晚归的辛劳中。虽然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却不在乎得失、成败、荣辱。心虽在物中。却不被物牵绊束缚。于是知道。所谓的“为而不为”。原来只是如此

佛学入门常识大全

罢了。

  明了三维阳性世界的一切现象和作用都是有价值的。“虽然一切不可著。却一切不必废。超然于物外。不离乎人情。”可以拥有、已经拥有的。不必刻意去拒绝和放弃。虽然知道无常。但既然拥有婚姻家庭、妻儿老小。也不妨爱之。虽然明白一切是空。但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妨享之。既然属于你。就好好珍惜它。莫待错过时。徒留伤悲。既然有缘。就是你生命中的珍宝。若当作沙粒弃之。其实真正受伤的是自己。敞开心扉。就拥有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忘记伤痛。才能重新拥抱幸福。

  其实。幸福从来就不遥远。幸福就在我们手中、心中。一切只是以它本来面目。如实地展现罢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们只需毫不抗拒地投身其中。融为一体。无论我们有多么不舍。生命中的某些人或物。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当拥有时。既不可握得太紧。也不可握得太松。因为太松太紧沙子都会流淌出来。只有松紧合适。轻松自然。才是最好的。

  无私的关爱、奉献和付出。就是甘露。能让苦海中的心灵脱离煎熬。让世界变得无比美好。幸福、喜悦和感动。像清泉缓缓流淌。能抚平受伤的灵魂。洗尽往日的悲愁。岁月的河。就象一首歌。唱尽了苦辣酸甜;岁月的歌。就象一条河。缓缓流淌。把一切记忆洗刷得干干净净……

  我们可能一样为真爱追求。为伤痛沉沦。为儿女操心。为钱财钻营……。只是无论追求得有多苦。沉沦得有多深。操心得有多累。钻营得有多精……。最终都能靠自己的心能力量摆脱出来。哪怕今生无望。千百世后也终能不再沦为它们的奴隶。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实内涵

佛学常识mobi

之一。

  虽大事因缘已了。但也不代表每一小法小术都

佛学常识学搭缦衣

精通。更不代表世间法能够“不学而知之”。何为“究竟”?“究竟”的前方又该何去何从?若真有个“究竟”在。又岂是真究竟?真理只能是被无限地接近。又岂能是“已经到达”?了脱生死、到达彼岸、成佛合道后。又是什么呢?

  合道之后。当行大道。在尘世中体证“事事圆融”的境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551534.html

以上是关于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67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