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第十八愿善导释》 060 《观经》流通分释“念”为持名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第十八愿善导释》 060 《观经》流通分释“念”为持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十八愿善导释》 060 《观经》流通分释“念”为持名
第六节 《观经》流通分释“念”为持名
亦知:《观经》流通分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
之前是举出传承的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等几位祖师对第十八愿一贯相承的解释。现在引用《观经》与《阿弥陀经》对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中“十念”的解释。
《观经》流通分之文总共二十一个字。流通分之文有好几段。都很重要。尤以其中两段更为重要。除了刚才提到的这段之外。另一段就是“芬陀利华之文”。芬陀利华之文共有三十八个字。两段加起来共是五十九个字。这五十九个字可以说是《观经》最重要的地方。讲解《观经》如果不着眼在这几段“流通文”的话。就表示他缺乏读经眼。因为他看不出重点所在。而把核心、眼目的地方忽略过了。这两段文我再念一遍: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两段经文共五十九个字。希望大家能够把它们背下来。进而涵泳其义。尤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之文。可以说是整部《观经》的宗旨与结论。是《观经》最重要。也是核心的地方、画龙点睛的地方。
一、废立之义
《观经》的内容大略可以分为三部分:定善、散善、念佛。可是最后流通分的地方。尤其是到了“付嘱文”。是“舍定散。归念佛”。也就是把定善跟散善
所以。《观经》有废立之义。亦即有从假入真的“施、开、废”三义。就像天台宗以“莲花三喻”来解释《法华经》的“本
“莲花三喻”是莲花开展过程的三种比喻。也就是以“为莲故花、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来比喻《法华经》的“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
《观经》也同样有这样的施设开展。也就是说。为了显示这句往生正因的名号。而来讲定善、散善;因此。定善、散善可说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目的。讲定善、散善之后。进而指出这句名号的功能。以及念佛的功德。这才是目的。这就是“为莲故花。花开莲现”。流通分及付嘱文的
然而。若欲对名号是往生正因有更清晰的认识。必须连带着了解《阿弥陀经》。因为《观经》流通分“付嘱文”很短。而且到流通分时整部《观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55186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第十八愿善导释》 060 《观经》流通分释“念”为持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第十八愿善导释》 060 《观经》流通分释“念”为持名;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