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
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梵网经菩萨戒本》
自己有一点点的功德。到处去宣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一定要将自己的功德隐藏保密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德。
《达摩祖师传》中。素有菩萨皇帝之称的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研讨佛法。皇帝得意道:“自朕登基以来。修佛寺、造佛像。抄写经卷。供养僧侣无数。敢问大师。朕有何功德?”祖师面无表情。淡然道:无功无德!
为什么无功无德呢?功德毁坏之因有四种。其中一个就是宣扬功德。在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宣说自己的功德。很容易毁损功德。作为修行人。作为佛门弟子。必须要隐密自己的功德。在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不能宣说。不仅
其实凡夫的言行举止。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造业。我们所认为的功德也不一定是什么功德。就算稍微有一些功德。但是与佛菩萨、上师三宝的功德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有什么可宣扬的呢?自己有一点点功德。然后到处去宣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别人也能看出来你内心的一些杂念。这都是不如法的。在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一定要将自己的功德隐藏起来。隐藏功德。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德。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应论人德。我们不能看自己的功德。要看自
隐秘自己之功德
损坏功德的方面有很多种。比如嗔心、邪见、颠倒回向、宣传自己的功德。都会损减功德。
隐藏自己的功德。才能逐渐积累。如果为求名声。经常宣传自己的功德。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样功德就会以暴光而消失。这个道理大家要明白。万物的孕育都要隐藏。才能深厚。如果暴露。很快就会消亡。
我们看看。胎儿都是深藏在母胎里面。而且要经十月才能孕育成人;酿酒也是要密封。不能漏气;一切草木的根都是隐藏在地下。而且扎根越深。生命力越旺盛;通过这些比喻。大家应当懂得。功德是要潜藏隐密。才能不断增长积聚。
所以。古人教我们积“阴德”。作了善事。要不留名。不居功。不自己宣传。这样才能与道相应。如同雁过长空。不留一点痕迹。我们作功德。不要在心里耽着。作了好象没事一样。这样才清净。如果作了一点功德。天天都执着。天天都在嘴边。见人都要宣传一
从修行产生的验相、证相上来说。也不能随便讲。讲了境界就容易消失。这是缘起上很微妙的地方。但是现代人和古人的作法完全相反。稍有功德。就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不需别人宣传。自己首先就作广告。而且有一点功德。宣传起来可以放大十倍。这样只是贪求名声而已。最后一定会败亡的。有些凡夫人公然自称是某菩萨的化身、得了登地等等。这样说上人法妄语。根本戒都会破掉。
隐秘他人之过失
我们看大地的器量非常大。能够包容一切。在大地上放不净粪。大地也能容;车马在大地上行走。大地也能持。而水要是太清了。里面反而养不了鱼。这是表示有包容才能有福德。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别人非常宽厚。那就是有福德的相。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有了过失。都不愿意让人知道。都不愿意有恶名。假如不隐恶。让恶名辗转传播。那就会使人无地自容。所以。古人说:闻人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然而轻薄之人。往往爱听他人过失。而且听了之后。喜欢添枝加叶到处宣扬。这样坏人名声。一定会遭恶报。
清朝有位王吉武。有一年
第二天。醉汉醒来。忆起昨晚之事。心里很害怕。认为吉武会上告他。就和几个邻居赶紧上门谢罪。但是吉武闭门不见。好像昨晚无事一样。这些人不知其意。都疑惑而回。
王吉武的涵养很深。能够宽容人。他受到醉汉攻击。不但不和他计较。对家人也只字不提。这是以善心隐人之恶的境界。
所以。能够包容人。自己首先作出榜样来。久而久之。有过失的人自己就会惭愧。不求无过而他的过失自
《菩萨宝鬘论》中说:发露自己之过患。不觅他人之过失。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对自己。应当多讲过失。隐藏功德;对待他人。应当多讲功德。不宣扬过失。常见他人过失。就是诸恶之门;常见自己过失。就是诸善之门。
所以。六祖说: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要常见自己是凡夫。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萨。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这样作才会与道相应。否则。日日自赞毁他。菩萨戒也会破掉。《梵网经菩萨戒本》说:“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文 | 网络
编辑 | 慧嫣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55388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