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佛遗教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白话文」佛遗教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遗教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
佛遗教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原文】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白话文】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原文】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白话文】各位比丘。在我灭度以后。你们应当无比尊重恭敬波罗提木叉(戒)。就如同在黑暗当中。遇到了光明;如同贫苦的人。得到了宝藏一样。应当知道。它就是你们可以依赖的大师。倘若我继续留在人世间。和它也没有什么两样。作为持守清净戒律的人。不可以从事贩卖和贸易;不可以安排置办田地和屋宅;不可以蓄养家奴和动物;乃至于一切种植。以及积蓄财宝等过失。都应当远离。就如同躲避火坑一样。不可以砍伐草木。和开垦土地。不可以通过配药看病来谋生;不可以看相算命;不可以观察天象。推测地气风水等等;乃至于用一切历算等方法。来预言未来的事情。都不应该。应当节制身体的欲望。过午不食;依赖清净的乞食和供养而生活。不可以参与世间的国事。或者充当敌对双方的使者;不可以习练鬼神咒术和炼制仙丹妙药;不可以结交攀附权贵富人。乃至于嫌贫爱富等等。都不应当。应当端正自己的心念。一心一意向往解脱。不可以故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故意显露一些灵异。来迷惑吸引大家。对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种供养。要适可而止。知量知足。随着缘分接受供养。不应当特意积蓄。
【原文】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白话文】以上是简略地总说持戒的基本要求。戒律是走向真正解脱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依赖于持戒的缘故。才能够生起禅定。以及灭除苦恼的智慧。因此。诸位比丘应当守持清净戒律。不要让它毁坏和缺少。倘若有人能够守戒清净。就可以具备各种善行和善法;倘若没有清净持戒。一切善妙功德。都无法产生。所以。应当知道。戒律是最了不起的安乐和功德。常驻的地方。
【原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白话文】各位比丘。在持戒的基础上。你们应当管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千万不要让它们自由放纵。陷入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当中。就好比放牛的人。手拿鞭子看着它。不让牛自由放纵。去破坏人家的庄稼。倘若放纵五根的话。不仅仅将会导致五欲泛滥得无边无际。没有办法制约;而且将会如同一匹烈马。缺少了缰绳一样。会把人驮着。掉到坑坎当中。又比如被强盗抢劫了。所带来的损失和苦难。最多只有这一生;而五根之贼所带来的灾祸。将会使人生生世世都遭殃。它的危害非常严重。不可以不格外谨慎。因此。有智慧的人。都常常制约五根。而不会随着它转。防备它就像防贼一样。不让它自由放纵。假使让它放纵的话。不久就会见到它所带来的危害。这所谓的五根啊。心是它们的主人。因此。你们大家应当好好制约这个心。心的可怕之处。远远超过了毒蛇、凶恶的野兽、仇家和盗贼。乃至于漫天大火。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可怕。就好比一个人。手里端着一碗甜美的蜂蜜走在路上。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样;他的眼里只有蜂蜜。对于前面的深坑却视而不见。又好比一头疯狂的大象。却连惩治它的铁钩都没有;也恰似猿猴回到了树上。翻飞跳跃。简直没有办法约束。所以要立即采取措施。制服它。绝不能让它继续自由放纵。放纵这个心的人。一切善行都将前功尽弃;把心专注在一个地方的话。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所以。各位比丘们。应当恒常精进。降伏自己的心。
【原文】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
【白话文】各位比丘。你们在接受饮食供养的时候。应当像吃药治病一样。对于好吃的。不应当多吃;对于不好吃的。也不应当少吃。吃饭的目的在于给身体补充能量。消除饥饿口渴之病。就如同蜜蜂采花蜜一样。只是取走了花的甜味。并不损伤花朵和花香。比丘也是这样的。接受大家的供养。目的在于有精力断除自己的烦恼。所以不应当过多索求。以免伤害别人的善心。就好比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恰当地衡量牛的体力多少。不让它过多劳动。以免精疲力竭。
【原文】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
【白话文】各位比丘。你们在白天。应当用心勤奋地修学各种善法。不要让大好光阴白白浪费。上半夜和下半夜。也不要荒废。午夜前后。念诵经文。以便消除困倦。息灭妄想。不要因为睡眠的缘故。让这一生白白空过。什么成就都没有得到。应当时常观察。无常的大火。正在焚烧着世间的一切。所以应当尽早求得自己的解脱。不要懒散睡眠啊!各种各样的烦恼贼寇们。一直守候在我们的身边。伺机夺走人们的生命。它们比仇家更可怕啊!怎么可以随便睡眠。而不赶快警惕和醒悟呢?烦恼的毒蛇。正沉睡在你的心里面;就好比一条黑蚖毒蛇。正睡在你的卧室里。应当用精进持戒这个铁钩。尽早把它们扔出去。睡在心里的烦恼毒蛇们走了以后。才可以安心睡眠;烦恼毒蛇还没走。就去睡眠。是没有惭愧的人。惭愧知耻这件衣服。在所有的美好装扮当中。是最了不起的。惭愧就如同一把铁钩。能够制止人们做非法的事情。所以。应当随时保持惭愧知耻的心。一会儿也不要丢失。倘若离开了惭愧和知耻。就会失去种种功德。拥有惭愧的人。就会拥有各种善行和善法;倘若没有惭愧的话。和那些禽兽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原文】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白话文】各位比丘。倘若有人来伤害你们。甚至把你们的身体一节一节地破坏;你们应当守护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产生愤怒和怨恨。还应当守护好自己的嘴巴。不要让它发出凶恶难听的
【原文】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白话文】各位比丘。应当经常摸一下自己的头。提醒自己:我已经舍弃了社会上那些漂亮的装饰。穿上了出家人朴素的染色衣;手持着应量器——钵。通过乞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自己观察以后。一旦发现心中生起了骄傲和我慢之心。就应当迅速地消灭它。增长自己的骄慢心。即使是世俗的普通人也不应该。更何况出家修行。想要入道的人。为了彻底解脱的缘故。而放下面子去乞食呢?
【原文】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白话文】各位比丘。心口不一的谄曲之心。与觉悟之道背道而驰。因此。应当让自己的心坦荡正直。要知道。谄曲心属于欺骗的范围。倘若这样也能入道的话。根本没有这样的道理。所以。你们大家。应当端正自己的心念。以正直为根本。各位比丘。应当知道。欲望多的人。往往因为贪求利益的缘故。带来的苦恼也非常多。欲望少的人。常常无欲无求。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单单少欲这个法门。尚且应当修习。更何况。少欲还能够产生种种功德呢?欲望少的人。就不需要通过谄曲。来奉承别人。也不会被六根境界所束缚。能够实践少欲的人。他的心就会坦然无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为人处事当中。到处游刃有余。总觉得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拥有少欲的人。就会拥有涅槃。这就叫做少欲。
【原文】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白话文】各位比丘。倘若想要解脱一切苦恼的话。应当时常观察知足法门。因为知足这个法门啊。它就是财富、快乐、安详和稳妥所在的地方。作为知足的人。即使躺在地上。他也觉得平安和快乐;而那些不知足的人。即使置身于天堂之中。他也觉得不能称心如意。那些不知足的人啊。即使富有。也是贫穷;而知足的人呢。即使贫穷。也是富有。那些不知足的人。经常被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所牵挂而不自在。经常让知足的人们感到可怜和同情。这就是知足。
【原文】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
【白话文】各位比丘。如果想要得到寂静法性当中。那种自在无为的安乐。就应当远离杂乱的愦闹。一个人独处闲居。要知道。那些安静独处的人。连忉利天的帝释天王等很多天神。都会对他恭敬和尊重。因此。应当舍弃自己的弟子和眷属。以及其他有缘的人们。一个人闲下来。不要做什么。独自静处。专心思维观察。以便消灭烦恼和苦的根本。倘若喜欢和大家在一起凑热闹的人。就会受到别人带来的各种干扰和烦恼。就好比一棵大树。很多很多的鸟儿都在上面集会。就会有逐渐枯萎或者折断的危险。大家要知道。人世间的种种贪欲和束缚。会让人们永远沉没于苦海当中。(所以。大家应当学会远离。)否则。就好比一头年老的大象。如果陷入了泥潭当中的话。就没有办法自己出来了。这就叫做远离。
【原文】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白话文】各位比丘。倘若能够恒常精进的话。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了。所以。你们大家。应当勤奋精进。就好比一条细小的水流。如果长流不断的话。就能够穿透石头。倘若一个修行人。他的心每每放松懈怠的话;那就好比钻木取火的时候。木头还没有发热。就停下来了一样。虽然也想得到火。却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松懈。)这就叫做精进。
【原文】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白话文】各位比丘。与其到处去寻求善知识。去寻求好的助缘。还不如不要忘失正念。倘若有能够不忘失正念的人。一切烦恼的盗贼。就无法进入他的心中。所以。你们大家。应当经常把心里的念头收摄住。倘若失去了对于念头的守护。也就会失去种种功德。倘若正念力量坚强的话。那么。即使进入到五欲盗贼的境界当中。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就好比披盔戴甲进入战场一样。就会无所畏惧。(所以。大家应当时常守护自己的念头。)这就叫做不忘念。
【原文】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白话文】各位比丘。倘若大家能够收摄心念的话。心就已经在禅定当中了。心在禅定当中的缘故。就自然能够知道世间万法随着因缘而生灭的状况。所以。你们大家。应当经常勤奋精进地修习各种禅定。倘若得到禅定以后。心就不会再散乱了。就好比珍惜用水的家庭。往往善于建造并且保养水塘和堤坝;修行人也是这样的。为了保护智慧之水的缘故。而善于勤奋地修习禅定。使智慧之水不会漏失。这就叫做禅定。
【原文】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白话文】各位比丘。倘若有了智慧的话。就不会再有贪婪和执着。如果能够经常自己反省观察。不让智慧心丢失;像这样的人。在我的教法当中。一定能够得到解脱。倘若不这样的话。那就既不是修道的人。也不是普通在家人。真不知道叫他什么才好。真实的智慧。就是度过这个生老病死大海最坚固的船啊!也是无明黑暗当中的大光明之灯啊!是一切病人最好的药啊!是砍伐烦恼大树的锋利斧头啊!所以。你们大家。应当通过对于经教的闻思修。让它自然增长。倘若一个人。拥有智慧光明的话;他虽然没有天眼通。却是一个真正的明见法性的人啊!这就叫做智慧。
【原文】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白话文】各位比丘。倘若有人沉湎于各种各样的杂话戏论当中。他的心就会变得混乱。虽然他好像也在出家修行。却总是无法解脱。所以。比丘们应当立即舍弃并且远离。杂乱心和戏论。倘若你们想要得到真常寂灭的究竟快乐的话。只有赶快想办法消灭戏论之病。这就叫做不戏论。
【原文】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白话文】各位比丘。你们对于各种功德法门。应当经常一心一意地去修学。舍弃种种懒散放逸。就如同远离仇怨和盗贼一样。大慈大悲的世尊。所讲说的利益众生的教法。都已经究竟圆满。你们大家只需要勤奋地去实践它。或者在山林之内。或者在水乡当中;或者在大树下面。或者在安静的房间里。时常想念自己所学的法门。千万不要让它丢失。应当经常勉励自己。坚持精进地修学。不要因为空度时光。到了临死的时候。导致后悔。我就像一位高明的医生。因为知道大家是什么病。才给与合适的药方。但是。你们吃不吃药。就不是医生的责任了。又如同一位高明的向导。总是把最合适的道路指给人们。如果有的人听了以后。却不肯走的话。就不是向导的责任了。
【原文】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免楼驼。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白话文】你们大家。如果对于苦集灭道四谛有所疑惑的话。可以赶快提问。千万不要把疑惑藏在心里。而不去解决它。当时。世尊像这样大声说了三遍。却没有任何人提问。为什么呢?因为在座的大众们没有任何疑惑。这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在观察了大家的心念以后。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纵然可以让月亮变热。让太阳变冷;佛陀所说的四谛法门。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您所说的苦谛。真正是苦。没有办法变成快乐;烦恼习气的汇集是苦的真正原因。再没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倘若想要消灭苦。就必须要消灭苦的因。苦因灭了。苦果也就灭了;这个灭苦的修行之道。是最真实的道。再也没有其它的道了。世尊。在座的众位比丘们。对于四谛法门。已经决定相信。没有任何疑惑。
【原文】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白话文】在座的大众当中。如果是尚未完成解脱的弟子们。见到佛陀灭度。就会有悲伤的感受。如果是刚刚进入佛门的弟子们。听到佛陀最后所宣说的妙法。就都可以走上解脱之路。好比一个人走夜路的时候。忽然见到了闪电的光明。于是就看见了前方的道路。如果是已经完成了解脱。已经度过了生死苦海的弟子们。只是会起这样一个念头:世尊灭度得这样快啊!
【原文】阿免楼驼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白话文】虽然阿那律尊者代表大家做了这样的回答。表明在座的大众。都已经明白了四圣谛的法义。但是。世尊为了让大家都得到坚固的信解。以大慈大悲之心。再次为大众们讲说:各位比丘。不要怀有悲伤和忧愁的情绪。即使我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停留一大劫。最终还是要入灭的。大家相会在一起。永远也不再分离。终究是不可能的。只要大家能够奉行自利利他。一切法就都已经圆满具备了。倘若我长久住世的话。也不会再有什么更多的利益。应当度化的人。无论天上还是人间。都已经度化完毕;那些尚未得度的人。也都已经为他们铺垫好了将来解脱的因缘。
【原文】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白话文】从今以后。我的一切弟子们。代代相传。各自修行。这就是如来法身常在世间。不会毁灭的表现啊!所以。大家应当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的。有相会。就必定会有分离。大家不要忧伤懊恼。世间万象都是如此。而应当勤奋精进。争取早日求得解脱。用智慧的光明。去消灭所有的愚痴黑暗。
【原文】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白话文】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危机和脆弱。没有什么东西是坚固不坏的。我如今得以灭度。就如同消除了一个恶毒的疾病。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应当舍弃的。它充满了罪恶。给它一个虚假的名字。叫做身体罢了。正是因为它。才沉没在生老病死的大海当中。哪里会有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能够消灭它。如同杀掉仇家和盗贼一样。却反而会不欢喜呢?
【原文】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白话文】各位比丘。大家应当经常一心一意地勤奋求学出世之道。要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554560.html
以上是关于「白话文」佛遗教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白话文」佛遗教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