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心经讲义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4 01: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心经讲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心经讲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般若波罗蜜心经讲义

  般若波罗蜜心经讲义

  圆瑛大师著

  自序

  夫实相般若。即自心之理体;观照般若。乃自心之妙用。体用不离于一心。迷悟自隔乎千里。迷者。非失似失;悟之。无得为得。但能回光返照。何难即相成空。法藏大师云:‘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断;不有之有。有而非常。四执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谓欤!’研味其言。巧深悟实相般若。无相无不相之理;故能将空有双融。真俗无碍。和盘托出。此经、文虽简约。义则幽深。揭六百卷之精华。为十二分之骨髓。余乙丑至泉州。重兴大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次年莆田县梅峰寺。请讲此经。以斯寺系余□派祖庭。是以往结法缘。为时匆促。援笔略书讲义一卷。并不分科。此稿为佛学书局流通已久。此次重印。特为增修。以广法施。惟愿见闻随喜。共入般若玄门;信解修持。同登涅槃彼岸矣。

  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一年十月望日序于悟心堂

  般若心经讲义序

  慈恩云:般若波罗蜜多者。大经之通名。‘心经’者。此经之别称。摩诃般若之心也。释尊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令悟四谛之理。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根。方谈般若。心境齐泯。即是真心。以十有六之会。演六百卷之文。而‘心经’一卷。即从此会所出;故始无如是。终阙奉行。我中华所见者凡七译。以玄奘法师之本。最为流行。文虽简略。旨趣深玄。虽‘华严’之微尘数品。法华之十万余言。广略固殊。意义无二。吾闽圆瑛大法师。伸广长舌。现丈六身。深究宗门。广稽教部。树法幢于处处。悟玄蕴于生生。其在莆田梅峰兰若。徇缁素之请。说‘般若心经’。编成讲义。以作慈航。林子悦禅。信心佛法。欲将镂版流通。请序于予。予一凡夫耳。何敢题辞。姑就所知上者。略述数语。以当供养云尔。

  晚学性言李升扬谨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甲一解题目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此经乃大乘经。如来为发大乘心者说。是摄取大部般若。六百卷中之要义。故前无如是我闻。后无信受奉行。计二百六十字。其文虽约。其义甚丰。不仅六百卷般若之奥旨。收摄无遗;即一大藏圣教之要义。包括殆尽。实为成佛之指南。利生之法宝也。无论僧俗。均宜研究。

  今则先解题目。后释经文。题为一经之总。经是一题之别。题中之总纲既明。经内之别义自易。此题须分通别:前七字是别题。别在此经。方是此名。与诸部不同故。后一字是通题。通于经藏。皆名为经。与诸经无异故。

  ‘般若’是梵语。即印度语。印度人自谓是梵天苗裔。故其语称梵语。此二字乃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是梵音。又即古来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一、名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含六义等。二、秘密不翻。如神咒等。三、尊重不翻。即般若等。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五、此方所无不翻。如阎浮提等。

  般若二字尊重。有翻作智慧即轻薄。以智慧尚不足以尽其义。世间科学。亦有智慧。制造无线电。飞行机等。但能令物质文明进步。不能令生死轮回解脱;故仍存梵语不翻。

  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净慧。以是出世无漏法故。此般若妙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何以知之?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如来智慧。即此般若妙智。众生迷此。而成烦恼。诸佛悟此。而得菩提。

  般若有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此卷经中。所有文字。能诠观照工夫。而契实相妙理。故亦得称般若。依此般若。能出生死。

  观照般若。观照真俗二谛。依真成俗。全俗即真。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本文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诸法。是照俗谛;一一皆空。是照真谛。真俗圆融。空有无碍。依此般若。得入第一义谛。

  实相般若。即第一义谛。无相、无不相。是名实相。何谓无相?无一切虚妄之相。何谓无不相?具足恒沙种性功德之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即见如来。即实相法身理显也。

  一切众生。皆具实相般若。皆当作佛。若无观照般若之功。则佛性埋没在五蕴山中。此经以观照为宗。故我说是成佛之指南。我等当知:实相般若并非他物。乃是人人本具。元妙元明之真心耳!此心具虽众生同具。迷则大都皆迷。若不回光返照。何以得破我法二执。而出二种生死耶?

  实相真心。生佛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种种颠倒。所以久处轮回。无由出离。何以说众生迷真认妄?可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问心在那里?必以手指胸曰:在这里。此即迷真心认妄心之明证也。将本有广大圆满。实相妙明之真心弃之。惟认色身之内。肉团假心为心。此一迷也。更执此肉团为真心。不知此心无有功能力用。但为妄识所托之处。若闻说此心无用。必起诤辩之曰:现前能思想分别。皆此心之功用。何以而说无用?然此等说话。又复错认第六识妄想心之功能。当作肉团心之功能。执此妄想为真心。又一迷也。‘楞严经’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诚可怜悯。’

  此经。指示众生。依真心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若之用。由观照般若之用。契实相般若之体。照用功深。彼岸自到。实相真心。如镜子;我法烦恼。如尘垢;观照工夫。如磨镜;般若妙智。如镜光。众生心中。本具大智慧光明。虽迷不失。即如镜子本具光明。虽为尘垢障蔽。光明不失。若肯用功擦磨。自可垢尽明生。吾人若肯用功观照。则静极光通。自可契入真空实相妙理。般若。乃六度之先导。六度者。以布施等六法。度悭贪等六弊之心。若无般若:安知广修布施而度悭贪?安知发心持戒而度过恶?安知修行忍辱而度嗔恨?安知常勤精进而度懈怠?安知深入禅定而度散乱?安知常起慧照而度愚痴?是知菩萨修行六度。舍般若无由起行。则般若之为功大矣哉!

  ‘波罗密’译云彼岸到。此则顺彼方言;若照我方。则云到彼岸。彼岸者。对此岸说。此岸。是凡夫生死轮回之地;彼岸。是圣人涅槃安乐之场。一切众生。不是定居此岸。彼岸人人悉皆有分。此心迷时。则居此岸;此心一悟。即到彼岸。迷即愚痴。悟则般若智照现前。由凡夫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而到涅槃彼岸矣。

  ‘多’字定也。此解与诸家不同。古解只有一二家亦作定解。因菩萨修行。必须定慧均等。不偏不倚。中中流入。定心若生法爱。则必用慧照以策进之。慧心若生智爱。则必用定力以扶助之。定爱慧策。慧爱定扶;即古德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定慧双修工夫也。又由般若之智。而到彼岸。即成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

  ‘心’。即人人本有。实相般若之真心;为万法总持。乃众生佛性。经云:‘大地众生本来是佛’;即指此心与佛无二无别故也。此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昔日楞严会上。佛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七审计执:一、计心在内。二、计心在外。三、计心伏眼根。而不留碍。四、计见暗见明。心分内外。五、计心则随合随有。六、计心在根尘之中。七、计一切无著。那知七计咸非。始终被破。不但肉团不是真心。即缘尘分别之意识心。也不是真心。若认识为心。无异认贼为子。必须照空妄心。则真心自可出障圆明。灵光独耀矣。此心即是般若真心。亦即如来藏心。涅槃妙心。上七字是所诠解竟。

  ‘经’字一字是能诠。诠上三般若之功能力用。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乃佛所说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又具常法二义:常则三世不能易其说。法则十界所能应遵其轨;故谓之曰经。

  又有一解。心经二字合之。谓此经二百六十字乃六百卷般若中之心经也。心为一身之要。此经为般若之要。故名‘心经’;亦如‘楞严心咒’之类。

  此经单法立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熟酥为教相。于如来五时教法中。第四时所说。如来十九出家。五载参方。六年苦行。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而分五时:初、华严时。转根本无上法轮。二、阿含时。隐大施小。三、方等时。引小入大。四、般若时。转偏成圆。五、法华涅槃时。开权显实。此经系第四般若时所说。般若历时最长。计二十二年。共说八部般若。此‘摩诃般若’所摄。为大部之精要。故译出单行。令人易于受持。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先解题目竟。

  甲二释经文

  乙一显了般若

  此经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菩萨之说。即是佛说。故结集家叙引菩萨自行甚深般若为发起序。又为修学甚深般若者之模范。此文若不引舍利子所问一段因缘。观之莫明说法之由序。

  丙一经家叙引

  丁一明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

  ‘观’字。应读去声;非眼观之观。乃心观之观。即是以自心本具般若妙智。观照身心世界之境。破除我法二执。‘自在’者。即智照无碍。观有不著有。观空不著空;心能转物。不随物转;空有无碍。得大自在。一切众生。不能起智观察。但用眼观。所以被境所迷。为物所转。心有挂碍。不得自在。‘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因地中修反闻工夫。而得耳根圆通;解六结而越三空。获二胜而发三用;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自修自在;又得无作妙方。自在成就:寻声就苦。普度众生。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得大自在。此度生自在;故名观自在。又名施无畏。能以无畏之力。施诸众生。

  ‘菩萨’二字。梵语菩提萨埵。菩提此云觉。萨埵此云有情。今称菩萨者。从略也。乃是发大心修大乘者之称。小乘罗汉辟支佛。不能当此之称。今世人称土地城隍亦称菩萨者。讹也。按觉有情三字。当据菩萨修行。作三种解释:一、约自利释:虽已分证如来觉道。尚有识情未尽。二、约利他释:普觉十方法界。一切在迷有情(有情。即众生之别称)。三、约两利释:上求无上觉道。下化一切有情。具此三义。故称觉有情。亦称大士、开士、法王子。菩萨六度齐修。万行繁兴。三违本愿。普度众生。不舍尘劳。而作佛事。宁可损己。专为利生;正是入世。有人说。佛教以出世为宗。是消极与社会国家无益。他不知佛教有大乘故也。大乘菩萨。不但入世。常在异类中行;驴胎马腹。是其行处。又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常在苦趣。救度众生;其积极为何如也。

  丁二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即菩萨因地所修清净法行。用耳根工夫。反闻闻自性。‘深’者。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一时清净。‘般若’乃三德之一。由自性法身德真理之中。本来具足般若德之真智。修行般若德。自可得解脱德之大用。行深般若。即以真智照真理。工夫深造之境。真理如摩尼珠。真智如珠之光;智不离理。如光不离珠。大用。如珠光照。‘照见五蕴’二句。即真智所发之大用也。‘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既行深般若。则真智契真理。智光不外泄。六根对六尘之境。如镜照像。不生爱著。既不爱著。自不作孽受苦。故可离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多’者。定也。梵语三昧。又云三摩;即观自在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之圆通大定也。‘时’即定慧均等。寂照不二。观听圆明。自在无碍之时也。

  丁三明观行境

  照见五蕴皆空;

  ‘照’即般若智照。‘见’即圆明真见。非同众生黏妄发光之妄照。随尘流转之妄见。‘五蕴’古译五阴。玄奘法师译为五蕴。各有取义:阴者。盖覆义;蕴者。积聚义。若合二义解释。则更为明显。由积聚五者覆盖真性。致令真性埋没于五蕴身中。正所谓:五蕴身中有真佛。无奈人人不自识。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色。

佛学常识及名词

质碍义:即是众生世界。内外四大之色法。受。领纳义;即是受心所(心所即心使。心之所属)领纳前尘诸境界。想。想像义;即想心所取所缘境界之分剂故。行。迁流义;即思心所念念相续。迁流不住故。识。了别义;即八识心王了别一切所缘之境。因此五蕴盖覆真性。般若智光不得透露。妄执身心世界。悉皆实有。不知性本真空。所以妄生贪著。不能看破。常沉生死苦海。菩萨照见五蕴。一一皆空。不仅无相之受想行识是空。即有相四大和合之色亦空。四大者。地水火风也。四大为生人物之本。一切皆由四大和合而成。如现前桌上花瓶。先由地大之土。和以水大成泥。方可为瓶。加以火大烧之。烧时必加风力。人亦四大和合所成:皮肉筋骨属地大。精血痰泪属水大。周身暖触属火大。出入气息与运转属风大。四大和合。虚妄名生。四大别离。虚妄名灭。人若死时。风大先散;何以证知?鼻中无气息。手足不运转。次则火大而散。周身冷触。若不收敛。水大则必流溢于外。地大之皮肉先化。筋骨后销。到底成空。此但约灭色归空。浅近之空理。究竟现在世界众生。五蕴之法。犹如梦境。当体即空。众生之不悟是空者。因无般若智照。妄生执著。如梦中执梦境为实有;梦境岂不是当体即空乎?然此种譬喻。恐犹疑惑;谓现前所见之世界众生。非夜间梦中所见。乃是日间大众公共所见之境。何得比例?这等正是梦话。当知一夕之梦为小梦。一生之梦为大梦。不悟。都是在梦中度日。古人谓大梦谁先觉。即此义也。一觉则般若智照现前:无我相。则色蕴空矣;无我见。则受想行识四蕴空。身心世界一一皆空。

  丁四明观实效

  度一切苦厄。

  ‘度’者。脱也。‘切’字。去声读之。非切物之切。‘一切’者。包括无余之义。界内有见思烦恼之苦。分段生死之厄。界外有无明烦恼之苦。变易生死之厄。若照见蕴空。超登彼岸。自可度脱一切烦恼生死之苦厄矣。

  丙二正说般若

  丁一断疑情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上首弟子。舍利即鹙鹭。是其母名。其母眼目伶俐似之。故以名焉。连母而称。故云舍利子。‘弥陀经’云舍利弗。弗译意即是子。此华梵合称。于佛会下。智慧第一。初在母胎。即能寄辩母口。七岁登论台。论胜各国论师。后从沙然梵志学道。迨至沙然逝世。闻佛因缘之教。心得开解。从佛出家。证大阿罗汉果。此经会上。问观自在菩萨。修学甚深般若法门。为发起众。菩萨特呼其名而告之。一则答其所问:再则以般若真空妙理。非大智莫能领荷。

  色不异空四句。是断疑生信。正断小乘疑。兼断菩萨疑。断小乘疑有二:一、小乘人修我空观。照见蕴中无我。但得我空。而五蕴之法不空。是则蕴异于空。故告之曰:色蕴自信本空。不特我空。色蕴亦不异空。空亦不异色。二、小乘人灰身泯智。住在偏空涅槃。以即色非空。灭色方空。是则色空不即。故告之曰:色性本自真空。不待色灭乃空。色蕴亦即是空。空亦即是色。断菩萨疑有三:依‘宝性论’。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异空。非空在色外。以断彼疑。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今明色即是空。非灭色归空。以断彼疑。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明空即是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断彼疑。

  此中意义。色空不异。以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互不相碍。故得俱存。此即双照二边也。

  色空相即。以色夺空。则空泯;以空夺色。则色泯。互夺两亡。自他俱泯。此即双遮二边也。合之则遮照同时。全归中道实相妙理。无奈此理。小乘之人。权教菩萨。未尽明了。故观自在菩萨特告舍利子。指示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色。即色蕴。外之世界。内之根身。皆色蕴摄;以有形段可见故。然虽有形段可见。究非实有。乃是幻色。如病目见空中华。空原无华。病目妄见。虽有种种华相。虚幻不实。当体是空。众生所见世界根身。内外诸色。亦复如是。因心眼被无明障翳。于本来无相真空之中。妄见种种身界诸相幻现。虽见诸相。皆是虚妄。举体全空。本非真实。故云不异空:如空华体与虚空毕竟何异!

  ‘空不异色’者。众生迷自性真空之理。幻成种种色相。空性虽然不变。而有随缘之用。如世间空中。日照则明。云屯则暗。气凝则浊。霁晴则清。随日云气霁之诸缘。而成明暗浊清之色相。虽成诸色。空在色中。故云不异色。又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即不异义也。儒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空也。太极之后。皆从空所生之色。空含一切色。故云不异色。又不异。可作不离解。

  ‘色即是空’者。身界诸色。即是真空。不待灭色之后方空。当体本来即空。喻如镜中之色像。虽有色像可见。本非实有。故云即是空。又色空相即。圆融无碍。地大色也。不可说色不是空。如若有人。掘地一尺。则有一尺虚空。掘地一丈。即有一丈虚空。所有虚空。本在地大色中。并非掘土之后。另有虚空。从外而入;是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空非顽空断空。空乃自性般若真空。色亦自性真如妙色。空中本具一切色法。‘楞严经’云:‘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空色二法。譬如水之与波。空即是色。如水即是波。波水虽有二名。波水其实一体。空色亦复如是。故曰空即是色。能明此理。则终日观空非空。见色非色。自可色空无碍。得大自在矣。

  凡外小乘。都认色是色。空是空。不知色空不异。色空相即。苟能修般若观行。了知色不异空。自无声色货利之可贪。亦无五欲尘劳之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了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不动于本际。而作诸佛事。居空而万行繁兴。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小乘之执。了知色空相即。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实无众生可度。时时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此则超越菩萨。顿登佛地。而到究竟彼岸也。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其余四蕴。应念圆明。势如破竹;第一节已破开。别节自易。故下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若空。五浊自超。只在吾人一念观心为主耳。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上明色法。此明心法。‘受想行识’。四皆属心。‘亦复如是’者。谓非独色空不异相即。而心之与空。亦可例推;彼此不异。递互相即矣。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一断疑情竟。

  丁二显法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重呼舍利子而告者。要彻底领悟实相般若也。‘是诸法空相’一句。承上是五蕴诸法之中。真空实相。本无生灭垢净增减。真空实相。即自心真如之理。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无相之相。即是真空实相。实相无相。则不落有边。实相无无相。则不落空边。既非有非空。安有生灭、垢净、增减诸相可得哉!

  此中意旨。只恐执迷之人。谓此五蕴空相。从观照生。故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本来如是;非由观力。另有实相生。而五蕴灭;以五蕴本自不生不灭。

  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随凡夫染缘则垢。随圣人净缘则净。故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既无凡圣之分。安有垢净之别?以五蕴本自不垢不净。

  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凡夫迷。则生死浩然为增。德相隐覆为减。圣人悟。则照用无尽为增。惑业消亡为减。故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既无迷悟之殊。岂有增减之异?以五蕴本自不增不减。此特向五蕴发明。以显法体也。

  更当借喻以明之:实相如摩尼珠体。五蕴如珠所现五色;珠体能现五色。性本真空。其色之现也不生。其色之去也不灭;又如映现污泥而不垢。映现清水而不净。映现万众而不增。映现一身而不减。任从万变纷纭。体本如如不动。何有生灭垢净增减之可言。二显法体竟。

  丁三明离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词。空中。即无生灭垢净增减。真空实相之中。空中无我相法相。故无色;无我见法见。故无受想行识。无即是空。此空五蕴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

  此空六根。根有二种:一、浮尘根。即众生肉体上所具之六根。二、胜义根。乃清净四大所成。托在肉体六根之中。凡眼不见。天眼方能见之。浮尘根粗。胜义根细。‘楞严经’云:由明暗等二种妄尘。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此即眼胜义根。由动静等二种妄尘。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即耳胜义根。由通塞等二种妄尘。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即鼻胜义根。由甜淡等二种妄尘。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即舌胜义根。由离合等二种妄尘。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即身胜义根。由生灭等二种妄尘。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即意胜义根。明暗、动静、通塞、甜淡、离合、生灭十二相。即六尘之境。黏湛者:黏湛然本体之智光。发而为带妄之妄见。虽成妄见。但有自性分别;对境之时。明明白白。不错不昧。如镜照像。并无随念计度。种种分别。随念计度分别。皆属于识。欲研究心理学者。根识不可不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今六根俱云无者。以真空妙智。观察此身。如梦如幻。本不可得;身相既无。安有六根?故皆无之。

  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空六尘。尘有染污之义。由此六者。而能染污真性。故名为尘。色者眼之对。声者耳之对。香者鼻之对。味者舌之对。触者身之对。法者意之对。后二尘难知。何以谓之触?触即无知之物。与有知之身感触。分合离二触:例如衣是无知之物。挂在衣架。不名为触。若穿身上。而知适意不适意。即为触尘。此合触也。又例无知之风。吹于他物。不名为触。若吹及身。而知冷暖。或违或顺。即为触尘。此离触也。何以谓之法?法即前色声香昧触五尘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合名为法尘。例如昨日到此讲堂。所见听众之色。所闻说法之声。所嗅炉中之香。所尝饮食之味。所觉衣物之触。五尘之境。一一今已过去。若现在起念一想。五种境界。全在意根之中。记忆不忘。此即法尘;为意根所缘之境。何以能记?因前五根对境时。即有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将所缘之境。摄入意根;例如眼根见色。有眼识起。同时即有意识。与眼识俱起。俱缘色尘之境。故得同时名。同时意识缘色尘时。即将色尘之境。摄入意地;譬如照像家。对所见之境。摄一影片。其境虽然过去。影片尚存。可以为缘。故得不忘。一根如是。根根皆然。今云无者。世间六尘之境。如病目夜见灯上有五色圆轮。灯本无轮。病目妄见。若以圣人慧眼观之。六尘本空。亦如好眼观灯。岂有圆轮可得。故云无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空六识也。眼界。即眼识界。略去一个识字。应云无眼识界。乃至二字。超略中间四种识界。界者限也。内六根。外六尘。识生其中。三六而为十八界。识以了别为义。能了别尘境故。前五识了别境时。不落名言。不起筹度;第六识则安名取像。种种计度。而起憎爱。今言无者。内根外尘既空。则内外不成。中云何立?是六识之界。不空自空矣。如世间之屋。一连三进。以墙壁为界。内外两进。悉皆拆毁。则中间之界。自不成立;六识亦复如是。以上离六凡法界之相。六凡者: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译云非天。比天不足。比人优胜)。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亦名六道。分三善道。三恶道。为善则报在人天。为恶则报在三途。善恶杂修。则报在阿修罗。前五蕴十八界。属六凡法界;六凡众生。不离五蕴十八界。今既一一无之。即是空六凡法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空缘觉法界。法界有十。六凡之外。尚有四圣。四圣者:佛法界。菩萨法界。辟支佛法界(亦云缘觉法界)。阿罗汉法界(亦云声闻法界);此缘觉法界。缘觉者:顺逆观察十二因缘。而得觉悟。克证无生之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先顺观流转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支连环钩锁。相续不断。而成三世轮回。无明者:无所明了。即迷惑心。昏迷无智。于理不明。由无明故缘行。行即业行。依迷惑心。所造之善恶不动。种种业行。此即过去世惑业

烟雨江湖小师弟佛学常识

二支因。依因必定感果。感现在世识等五支苦果。即行缘识等:识即第八阿赖耶识(译云含藏识、含藏根身器界种子)。而为总报主。依业受报;在众生分上。去后来先作主翁。投胎时。此识先来。舍报时。此识后去。此识即指投胎时第八识。识缘名色者:既已投胎。即有胎中之名色。名即心也。心无形相。但有其名。色即父母精血和合之色;初七名羯罗蓝(凝滑)。二七遏蒲昙(如胞)。三七蔽尸(软肉)。四七羯南(硬肉)。五七五官。六七形位。七七人相具足。皆属色摄;中有灵知。乃属心摄。名色缘六入者:六入即六根。根有入尘之功能。又根能吸入尘境。故名为入。此当出胎六根完具之位。六入缘触者:触即孩童时六根但能触对前尘。受力不强。触缘受者:年稍长大。即知领受一切尘境。此即依过去世无明与行。二支惑业之因。感现在世五支苦果。复由现在世。果上再种因。依因再感果。即受缘爱等:年既长成。六根受六尘之境。心生迷惑。不了诸法如幻。而起分别贪爱之心。此爱即生死根本。若无贪爱之惑。那能造业。既无惑业之因。安受苦报之果。汝我诸人。欲求离苦。欲了生死。就要从当人意根用工夫。不起分别。能断贪爱。为惟一方法。爱字范围极大。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皆爱摄。喜。即成我所爱。故生喜;怒。即夺我所爱。故生怒;哀。即丧我所爱。故生哀;乐。即享我所爱。故生乐;恶。即违我所爱。故生恶;欲。即顺我所爱。故生欲;七情之怒、哀、恶。一一无不是爱。爱缘取者:年龄愈长。智识愈开。既爱一切尘境。则必多方设法而取之;爱取皆是惑。既然欲取。必成所作之业。故曰取缘有;有即是业。此三支。为现在世惑业三支因。再感未来世二支苦果。有缘生者:既有善恶不动诸业。必定依业受生。语云:临终一切带不去。只有善恶业随身。一切众生。无不是依业受报。如修上上品十善之业(身三善业: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业: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三善果:不贪、不嗔、不痴)。及修出世禅定不动之业者。或证圣果。了脱生死。或生佛国;及修世间禅定不动之业者。乃生第六天

佛学常识和尚是什么意思

以上。色界诸天。如修上品十善。

佛学小常识第一期

无有禅定不动之业者。但生六欲诸天。如修下品十善。则生阿修罗道。如持五戒。则生人间。如造十恶(身口意业与十善相反)五逆。毁谤正法。则生地狱。如不圆造十恶。或生饿鬼畜生。何以证之?正当人死之时可验。经云:佛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畜生)在两膝。地狱脚底出;可验一生善恶。善者。临命终时。从下身先冷上来。暖气到顶门方尽。顶门最后冷。其八识从顶门而出。生天者。从眼而出。眼最后冷。生人道者。从心而出。生饿鬼者。从腹脐而出。生畜生者。从两膝而出。生地狱者。从脚底心而出。倒悬其头。入于地狱。若约人道。既已有生。必有老死。故曰生缘老死。此二支。属未来世苦果。十二支合论。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十二支循环不绝。流转无穷。即成无边生死。故名流转门。又十二支不出惑业苦三道。颂曰:无明爱取三烦恼(即惑道、烦恼是迷惑故)。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惑业苦三。相续不断。不能出离三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六天以下及五趣。未能离欲。故名欲界。六天以上。共有十八天。虽然离欲。尚有形色。故名色界。四空四天。灭色归空。并形色亦无。故名无色界。此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并五趣。如牢狱。如火宅。无不是苦。凡夫之人。贪恋三界。以苦为乐。缘觉之人。闻说十二因缘之法。顺观之。乃知无明为生苦之因。辗转相生。无有穷已。后逆观还灭门。乃知无明一灭。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不造业。无业则众苦自息。由是发心断无明。如砍树者。从根下手。不向枝叶上用功。故称利根。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证涅槃。文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四句。即空流转还灭二门。乃至二字。超略中间十支不说。但举首尾二支。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此空流转门。即空生死也。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尽即是灭。此空还灭门。亦无二字。即涅槃亦空也。此经是大乘。不仅破除凡夫我执之病。并要破除二乘法执之病(即执有涅槃之法可证)。菩萨入生死。不为生死所缚。此中意义。即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槃可证也。

  无苦集灭道。

  此空声闻法界。声闻。即罗汉。闻说苦集灭道四谛之声。而得悟道。故称声闻。谛者。谛实之理。此中二种因果:苦。是三界内生死苦果;集。是三界内烦恼苦因。烦恼集聚于心。故名为集。灭。是出三界寂灭(不生不灭)之乐果;道。即出三界修道(三十七助道品)之乐因。约小乘法说。欲出三界分段生死苦果。须断见思烦恼。集谛苦因;欲断见思烦恼。必修出世道品;见思断尽。即得灭谛涅槃之乐。世间之人。无不厌苦。尽欲求乐。若不发心修行道品。其苦何由离。其乐岂可得哉?此经约般若大乘而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无苦可舍。无道可修。无灭可证。故四谛一一无之。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二句。还是声闻法界。无智者:空能证之智;无得者:空所得之理。下句解释无得之义:以字因也。何故无得?因无所得故。声闻所证涅槃。即自心本具真谛无生之理。昔日迷之。本来无失;今日悟之。亦复无得。如人家藏宝物。昔日遗忘。似失非失。忽然记忆。无得为得;乃是自家宝藏。本无所得故。三明离相竟。

  丁四辨所得

  戊一菩萨得涅槃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

  此菩萨法界。初句解见在前。二句依智慧到彼岸之大定故。所以心得无碍。凡夫之人。无真智。不了世间诸法本空。依情想分别。则心境缠缚。不能解脱;处处著有。心被有碍。二乘之人。无俗智。不达涅槃如幻。沉滞化城。则身智灰灭。不得自在;时时著空。心为空碍。而菩萨双照真俗。不著空有二边。全归圆融中道。故无挂碍。又惑不碍心。境不碍智。般若之行得成。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上句牒上。恐怖:是指生死轮回。头出头没。无由解脱。最可惊恐。实足怖畏。承上心既无碍。我执法执。二者皆空。自可超出生死苦轮。故无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首二字皆去声。颠者头也。倒即倒置。凡夫迷真起妄。认妄为真。即是颠倒。梦想者:指生住异灭四种梦心。众生轮回生死。皆由四种梦生之惑。造作种种之业。而受无量生死。不得涅槃。此四种梦心。生时乃从生相先起。由细至粗。灭时当从灭相先除。由粗至细。如著衣者。则自内而外。脱衣者。当自外而内矣。远离之功。由依般若。心得无碍无怖。故能离妄证真。究竟涅槃;即是成佛。五住烦恼究竟尽。二种生死究竟离。登涅槃山顶。成无上佛道。不生不灭。具足常乐我净四德。此明菩萨得涅槃断果竟。

  戊二诸佛得菩提智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佛法界。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各有无量诸佛。究其成佛之因。若非般若妙智大定。亦不能离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当知此般若。为十方诸佛共由之路。无有何佛。不依此而成道。故曰依。阿耨多罗:此云无上。因佛所证之果。为究竟极果。超九界以独尊。故云无上。又指诸佛所证之理为最上一乘;实相之理。无有何法。可以更加其上。故称无上。三藐:此云正等。指诸佛之心。真正平等。不择冤亲。普欲度脱。又指佛所证之理。乃中道平等一相之理。故云正等。一相者。一乘实相。世间诸法。种种差别。自有大小、贵贱、精粗之分。不能一相。若悟理体。毕竟无二。如世间金器之类。瓶杯钗镯。若取其相。则诸相差别。不能平等;若取其性。则一一全体是金。自然一相。正觉者:指佛真正觉悟。四相梦破。离和合识。灭相续心;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成四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故称正觉。又指佛所证之理。乃中道妙觉之理。正即中道。不偏二边;佛依本觉体。起始觉智。中中流入。复本心源。始本合一。名为妙觉。此约人约法二种解释。又正等云正遍。正觉云正知。即佛正遍知。何为正知?了知心生万法。何为遍知?了知万法不外一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道之名;既已翻译。仍留梵语者。此乃遵古不翻之例。实超九界之名。六凡众生不觉。外道邪觉。不能称正觉。二乘之人。悟明真谛之理。虽称正觉。未悟平等理性。不能称正等正觉。菩萨破无明。见法身。虽正智现前。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之理。可称正等正觉;然无明未尽。纵到等觉地位。尚且去佛一等。只称有上士。不能称无上正等正觉。足当此称者。惟佛一人。此明诸佛得菩提智果竟。并上四辨所得竟。

  丁五叹胜益

  戊一别叹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

一分钟学会佛学常识

大神咒。

  故知者。牒前起后也。以般若妙智。照空六凡二乘。又为诸佛菩萨依之而得菩提涅槃。故知此般若波罗密多。即是大神咒。神者:神妙不可测度;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亦然。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称大神咒。

  是大明咒。

  般若智光。横竖该彻。辉天鉴地。耀古腾今。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称大明咒。

  是无上咒。

  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之即烧。世出世间。无有何法。超过般若。故称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般若称为佛母。出生一切诸佛。诸佛依此。而得究竟极果。故称无等等咒。无有何等之法。可与齐等。此中所言咒者。即此般若便是。既然是般若。而又称咒者。极言神效之速也。一别叹竟。

  戊二总叹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即功能力用。以此般若智照功能。照见人法俱空。俱空亦空。缘观并冥。境智双泯。觅能受之身。与所受之苦。皆不可得;自能灭除界内界外。一切烦恼生死大苦厄矣。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类。

  真实不虚者:真实。即真空实相之理体。果依此体。而起般若照用。照见诸法本空。自然能得脱苦之大自在用。此中道理。全不虚谬。

  又真实不虚。寓劝信意。以如来是真语者。实话者。决不虚妄哄骗于人。以上说经。经是显文。令人得显益。以后说咒。咒是密语。令人得密益。经咒并说。显密相资。自可随机得益矣。一显了般若竟。

  乙二秘密章句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秘密章句。即秘密般若。故说者:因在会之机。有应以显文得益者。有应以密语得益者。以是之故。所以说显之后再说密。冀得普益。密咒。即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又但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仍梵语。以音既未翻。所以莫领其义。不能解说。

  又咒是诸圣密语。既称密语。即印度亦不能解释。持咒之法。但令信心具足。谛信不疑。专切持之。自得其益。据愚见:持咒即是修行之法。当持咒时:此身端坐。或是经行。自然身不行恶行。口持咒语。无有间断。自然口不道恶言。心忆咒语。无有杂乱。自然意不起恶念。三业清净。岂不是修行耶。

  又咒多是鬼神王名号。持之则鬼神敬主。密得其益;亦如军中密号。呼其口号。可避危险。不必强求解说。但专心持之。密得其益。今试举一段因缘证之:

  昔有一人。家贫浪荡。游于他国。冒充太子。人相尚觉端正。被招驸马。因贵生骄。对于饮食等事。稍不如意。即起嗔怒。外国公主。有欲善承其意。因不知其性情。特访其国一商人问之。彼商人实知此人出身履历。系贫寒浪子。今既招为驸马。未便出他之丑。商人多智。乃授公主一偈。令其读熟。但教其音。不解其义。语云:‘驸马若再嗔怒。可将此偈诵之。其嗔自息。’其偈曰:‘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公主记忆不忘。一日驸马食时。又发嗔怒。公主将商人所授之偈。持诵一遍。驸马闻之。心生畏惧。何以我之丑历史。被其得知?此后不可发嗔。若更嗔怒。自必被摈。从此驸马安分矣。公主喜甚。但得其益。不知其义。咒之功能。亦复如是。心经讲解已竟。惟望在座诸君。既已闻经。当因闻起信。因信生解。因解发行。因行得证。果能依此般若心经信解修行。现前可为完全道德之人。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证矣。

  憨山大师云: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自知。自昧本真。任受诸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内。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圆瑛望在会诸位。各各燃般若灯。疾出生死昏衢。驾般若舟。直达涅槃彼岸矣!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6/559632.html

以上是关于「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心经讲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心经讲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49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